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中国保险》- 我国保险业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和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中国保险》- 我国保险业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作者|邹天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投资人服务部」
文章|《中国保险》2022年第10期
当前我国保险业已经步入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期。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这一转型与我国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变化,是关涉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和变革,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新的社会发展格局,无疑对保险行业提出了诸多新要求,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对于新时期我国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与定位,以期真正实现保险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保险业务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置身于现代社会生活,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转型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关注生命的和谐与稳定。这一点也是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市场获得了长足进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79年4月根据国务院批示,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恢复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决定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40年来,我国保险业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随着我国保险业的逐步开放,保险机构数量从1979年恢复之初的1家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235家,保险产品的密度不断增长、深度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步入快速增长期,保险业的增长率超过了同一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且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业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很好地发挥了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稳定器作用。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业务发展快。中国保险业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有资料表明,2016年全球保费收入的增量是1500亿欧元,其中700亿欧元是由中国贡献的,贡献率达到47%,贡献度排在世界第一位。在40年时光里,中国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保险资产从初期的14.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保险业在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朝阳行业。
(2)市场主体多元快速发展。保险市场主体一般是指保险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者,包括保险商品的供给方、需求方和充当供需双方媒介的中介方。我国当前保险市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既有中资保险公司,也有外资保险公司,还有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既有寿险公司,也有产险公司,还有兼营人身险业务和财产险业务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等等。这种多元市场主体并存的态势,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保险业在我国呈现出健康、多元的发展态势。
(3)服务领域拓展快。保险功能从以经济补偿功能为主,向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不断拓展,险种不断丰富,受众更加多元,所服务行业的广度和深度均在稳步拓展。保险业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助力作用和屏障作用。
凡此种种表明,改革开放使我国保险市场拥有了更大的发展前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GDP的快速平稳增长,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城乡居民财富的积累与购买力的增强,也为商业保险积累了潜在的市场资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从保险市场体系结构看,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体系结构还不够完善,保险的市场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保险业比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虽然有利于保险市场的稳定,却不利于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更不利于保险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险市场效率的提高。另外,全社会对保险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人们对保险的认知层次亟待拓宽,若是作为消费主体的参保人对于保险业的认知处于较浅层次,那么整个保险行业的业务落地便失去了抓手。今天,置身于全球化发展时代,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张和深化,客观上使我国保险业正经历深刻的变化,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转型压力。这一变化和转型对我国保险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好机遇、迎接好挑战,重要的是要对保险业转型的社会大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2016年至2019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年均增长在6.5%以上,约为全球国家同期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度稳定在30%以上。但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此情形下,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努力推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从宏观层面来看,高质量发展所指向的是以创新为动力,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充分与均衡的发展,即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的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格局一方面正在有力有序地化解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沉着冷静地应对国际挑战明显增强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使得我国的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正在不断增强。
在此背景下,我国保险业要主动服务国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凝聚行业力量,助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力求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气候治理和森林碳汇等领域创新保险产品,提供风险保障,在助推“双碳”目标达成和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我们经历了实体经济的增速放缓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面临着金融体系的开放、房地产的瓶颈等等多种社会发展变化,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因素不仅塑造了新的行为、生活方式,也提供了不少新的机会与挑战。而放眼国际,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美元汇率持续走低、油价高企冲击各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等,这些因素会从多个渠道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冲击。总之,经济周期下行、人口红利持续弱化、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日俱增,这些都将使未来世界经济整体趋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市场环境变化必将对我国的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经济增长是影响保险需求最重要的因素,一个社会对保险的有效需求取决于社会产品的剩余及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水平。尤其是当经济增长不断推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扩张时,经济活动的风险也在上升,人们在使某些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减少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风险,与此相对应,对经济活动主体保险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风险,经济活动主体的保险需求也会随之上升。在经济水平上升、保险需求迭代、销售员素质提升、互联网科技加持下,保险市场将发生重大改革甚至重组,保险业要通过风险集散和经济补偿,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保驾护航。
当代中国的消费者需求正在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与之相应,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获得大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着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安置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各领域的民生工作进行统筹治理,使得城乡居民的生活向全面小康扎实迈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这同时也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与之前的社会消费结构相比较,如今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型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而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城乡居民的保险意识也在增强,保险需求也会不断上升。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跃上1万美元新台阶,这意味着居民对保险保障需求进一步增长,特别是受益于城镇化率提升、“健康中国”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保险业正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和注重提供有效保障的时代,这也为保险业的未来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总之,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格局,我国保险业需要从供给端做出及时、充分的转变,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保险需求。
保险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正在重构我国传统保险经营所奉行的是一种“等量管理”思路,因此,无论是客户关系,还是同业之间,常常陷入一种“你我”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流于形式,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也就在所难免。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逐渐消退, 中国保险行业必将告别粗放式的高速增长时代,向着回归保障本源、注重长期价值、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型。而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保险业的增长模式也从“机会驱动”向“能力驱动”转变。这具体体现为:(1)从注重粗放开发客户资源向更加注重和谐利用资源转变。我国保险公司更加注重对保险客户的培育和保护,通过对客户的生命周期管理、数据挖掘以及给客户提供更多样、全面和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把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保险消费,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2)从注重外延式发展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转变。我国保险公司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向内用力,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以人文化、专业化和高效能的服务实现客户的满意。(3)从注重同质化竞争向更加注重差异化竞争转变。我国保险公司力求通过明晰的市场定位和创新发展模式,来拓展保险业的竞争领域,进而以领先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服务品质提升竞争层次,通过服务来提升客户对保险业的忠诚度。
通过以上我们对我国保险业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保险业距离保险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说是任重道远。今天我们讨论中国保险业的转型发展,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谋划。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今后,我国保险业的转型关涉到发展模式、产品策略、个险渠道等方面的转型,毫无疑问,这一转型如同社会转型一样,是一个关涉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我们应当着力于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市场多元需求。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进步的核心动力,而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只有不断自主创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产品,才能逐步形成巨大的品牌影响力与凝聚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持续放宽外资在保险领域的限制,吸引外资来华经营,外资保险巨头陆续进驻国内。可以预期,未来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所以面向未来发展,我国保险业务必须居安思危,加强保险观念、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上的创新,以适应这种新环境下的挑战。中国保险业在宏观政策驱动下需要加速微观创新,具体通过升级渠道能力、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产品服务、差异客群定制等方式方法,不断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面。保险业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的原则,既包括服务新市民、新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创新,也兼顾传统农业险种、新能源车险甚至食品深加工险种等领域的特色创新。尤其是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应提供长期宏观资金支持国家投资、短期纾困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产品服务特定帮扶人群等,以丰富保障类型、扩大保障范围、拓宽服务领域等措施,满足保险业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第二,加速保险行业数字化进程,紧跟技术发展步伐。2022年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这就从国家监管的高度对银行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可以预见,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提升保险业的发展动能,催生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未来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据艾瑞咨询统计,2020年我国保险业信息科技投入总金额达351亿元,预计这一数值在2023年将达到546.5亿元,且未来几年可能仍会维持高增长的态势。加快数字化建设是保险业不断转变经营理念、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局、让保险更加可感可及可靠的必由之路。保险业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将大大便捷用户的投保、理赔体验,这种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金融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实践,会让保险服务的可及性实现质的飞跃,这无疑也会成为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突破口之一。
第三,加快保险市场规范化建设,塑造优秀保险文化。保险业务的规范化管理,是现代保险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经营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化,通过保险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升、保险代理人的专业化培训、保险业的数字化建设等举措,不断增强人们对保险行业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切实实现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的保险文化建设。众所周知,人类的保险活动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契约行为,它是对人类未来实践不确定性的承诺。诚信作为保险行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和生存基础,也是保险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文化建设重在“化人”,保险企业要注意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要使员工真正了解保险文化的价值理念,更好地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营销习惯,并持之以恒地贯彻这种营销理念,确保保险队伍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通过着力塑造负责任、受尊敬的企业文化,让保险服务向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拓展,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一、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本文已作为国际经济学作业上交至导师处 作者地址: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4级经济学类 邮编:450001 摘要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时提出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业现状 发展趋势 挑战 潜力 对策 一、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 中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业务快速发展。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 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4、法律法规初步完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 (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就以下几个方面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1、从保险业发展的规模上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2、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0%左右。而我国2000年的保险深度为1.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中国的107倍,日本是中国的307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其作用。 (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 保险市场体系化。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2. 经营业务专业化。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3. 市场竞争有序化。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4. 保险产品品格化。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 5. 保险制度创新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 经营管理集约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7. 行业发展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 8.从业人员专业化。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 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中国保险业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一)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 2、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 3、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4、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二) 从影响保险业的发展的诸因素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保险业必将随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不断增加。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保险业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加。保险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实现保险业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对策 面对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考虑以下对策: (一)加快对内开放保险市场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封闭,二是垄断。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加快对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险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格局,放开内资保险市场,大胆的让现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竞争行列,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并充分发展。 (二)国家对保险业应实行低税政策,进一步壮大民族保险业实力。 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税收标准是按照保费收入每年上缴8%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和15%的调节税。我国财政对保险公司实行揽底课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从而影响保险偿付能力的提高。此外,政策给予外资保险公司超过国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会使中外保险公司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以上都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探讨研究。 (三)改革我国国内资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保险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内资保险公司在人事、财务等的管理上基本是旧的管理体制。由于体制僵化、待遇低,人才的使用,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还不能与外资公司相比。因此要通过改革,克服内资保险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使内资公司尽快提高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尽快健全和发展有利于内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拓宽国内保险业经营渠道,壮大内资公司资本实力,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内资保险公司改革的同时,使之在公司结构和保险业务运作上尽快的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竞争。 (四)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保险市场上,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全新的保险经营理念。 要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厚实力和国家知名度的民族保险公司,内资保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效益成本的经营思想,建立适应未来保险市场的内控机制,特别对承保质量、管理效率、防范风险能力、规范操作的程序等,都要实行严格管理。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苦练内功,提高风险管理及技术水平。要转变单一的经营模式为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以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探索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办惯例,侧重培育中介机构和利用中介机构展业。以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为手段,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国家应从政策上对民族保险公司进行扶持,在来源配置上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其综合实力。 (五)积极开展保险科技创新活动,全面快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保险技术创新是就保险业的业务经营上,所进行的种种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变革。主要包括险种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服务项目创新等多方面。保险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民族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差距,带动保险业迅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使我们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目前,就险种创新而言,我们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全力开拓新险种。如分红保险、变额保险、单一疾病和特定疾病保险。其次,就营销方式而言,可以学习借鉴外国保险业的经营经验,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大力发展新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尽早为开展网络保险做好铺垫。将发展网上保险作为21世纪的战略举措,为占领网上市场做好积极铺垫。 (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 (七)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 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1. 乔桂明:《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2-01 2. 3. 魏华林、俞自由、郭杨: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及其监管。《保险研究》,1998(7)、(8)、(9) 作者地址: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4级经济学类 邮编:450001二、保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以下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疫情加速互联网保险转化率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保险业不断创新销售渠道,各保险公司积极开发新型保险产品,并根据监管要求积极调整和规范发展。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696.3亿元,占行业总保费的6.35%,较2018年有所增长。
注:外圈为2019年,内圈为2018年。
结合疫情情况分析来看,根据复旦大学联合腾讯微保发布的《后疫情时期中国保险需求的18大发现》显示,2020年疫情之前,互联网保险转化率较去年同期平均增长73%;疫情期间,互联网保险转化率较去年同期平均增长232%。可以预见,此次疫情将会不断促进保险也从线下业务向线上业务转移布局,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
保险业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将成大势所趋
综合前文来看,我国保险行业线下销售模式依然主流方式,对各大保险企业来说是核心竞争资源,但经过此次疫情之后,保险行业的消费行为将会逐渐走向线上化,主要是由于线上交易的接触度小且方便快捷,但值得注意的是,保险行业的交易模式向线上化转变并不意味着放弃线下资源,而是要促进线下线上资源相互融合,简化保险销售、理赔等流程,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服务。此外保险公司的相关产品形态将会进一步创新,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最后随着我国互联网、5G等技术的高速发展,险企也将不断布局数据化运营,提高运营效率。
三、在我国保险业的现状 ??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资公司与合资公司,虽然其数量已占大陆保险公司总数的56.7%,但它们100%分布在沿海与发达城市,又没有遍布的分支机构,所以其市场份额仅占0.69%。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按照规定程序正式批准的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仅9家、经纪公司3家。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十几年来,我国重视直接保险市场的建设,忽略了对再保险市场的培育,导致国内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分保计划安排不当经常造成损失;同业间信任不足,再保险行为不规范,外币保险业务过份地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对保险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监管机关建设和监管力度与保险业的发展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近20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保险市场体系化。从市场体系架构来看,原保险市场较大,再保险市场很小;市场发展很快,监督和法规发展较慢,保险中介混乱,违规代理严重,权力运作、官方管制使各保险主体在市场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自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经营业务专业化。就专业经营水平而言,尤其是同国际上专业化保险公司相比,我国保险专业经营水平还很低,发达国家在产险与寿险领域内都有专门的公司,如专营火灾险的公司、专营健康险公司、专营机动车险的公司、专营农业险的公司等等。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市场竞争有序化。近几年,中国保险市场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化竞争状况,其结果既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搞乱了保险市场秩序,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最近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提出了加强保险监管的一套完整工作思路,这就是:加强保险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保险业自我约束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保险法规和完善保险机构体系与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保险监管,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
保险产品品格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保险会更加深入人心,企业与居民在逐步提高保险意识的同时,对保险的选择意识也不断增强,投保需求呈多样化和专门化趋势。它们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慎重选择。在这种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而保险产品价格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也将实行市场化。可以预见,名牌产品+合理价格+特色服务将是未来保险市场竞争的刹手锏。
保险制度创新化。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的保险创新尽管有所发展,但还很落后,积极开展保险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推动我国保险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营管理集约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在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逐步放宽的基础上,将大量的准备金所形成的巨额资金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投资房地产、股票、各种债券,实现投资多元,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行业发展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在险种开拓上,积极发展核能、卫星发射、石油开发等高科技险种,在业务经营上,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
从业人员专业化。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问题,通过《保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在我国保险业的现状 ??》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