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大明的首辅:明朝最大的佬,差一步就掌控皇帝的杨廷和

大明的首辅:明朝最大的佬,差一步就掌控皇帝的杨廷和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明史杨廷和传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大明的首辅:明朝最大的佬,差一步就掌控皇帝的杨廷和和明朝时期的内阁首辅是什么?它的权力有多大?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大明的首辅:明朝最大的佬,差一步就掌控皇帝的杨廷和
  • 明朝时期的内阁首辅是什么?它的权力有多大?
  • 明朝十大名臣 明朝十大名臣分别是谁
  • 让嘉靖帝钻了空子,又断送了长子前程,明朝最委屈的首辅是杨廷和吗?
  • 一、大明的首辅:明朝最大的佬,差一步就掌控皇帝的杨廷和

    杨廷和,字介夫,四川成都府新都人。成化七年杨廷和会试上榜,年仅12岁(杨廷和是明朝最年轻的举人)。七年后未及弱冠的杨廷和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一颗朝堂新星冉冉升起。

    弘治四年因编修《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之功,升为翰林侍读并任经筵讲官。弘治八年因才学被孝宗任命为左春坊左中允,专司教导皇太子朱厚照读书。

    朱厚照和杨廷和很像,两人都很聪明,两人也都是敢想并敢做的性格。这种切合也让朱厚照这个难教的学生,虽然非常厌烦老师的管教,但是却非常的尊敬杨廷和,直到他驾崩都一直尊称杨廷和为“先生”。

    此后弘治一朝,杨廷和虽然未列朝堂要职,但多次主持乡试、会试,为他赢得不少声望和人脉。

    注:明朝乡试、会试主考官可以轻易和该科上榜举人、进士建立“师生关系”,成为主考官也是明朝官员培育势力、建立人脉的重要途径。

    正德二年,武宗升杨廷和为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专掌诰命起草并作为经筵主讲。杨廷和因为看不惯宦官刘瑾的专横,在经筵中以《出师表》为例,劝武宗“亲贤臣,远小人”。被激怒的“小人”找了个由头就把杨廷和打发到南京。

    不久之后得知此事的武宗将刘瑾训斥一通后又召杨廷和回京复任。就此杨廷和和刘瑾也算是成了不死不休的对手。

    正德二年由詹事入东阁,专典诰敕。以讲筵指斥佞幸,忤刘瑾,传旨改南京吏部左侍郎。五月迁南京户部尚书。又三月召还,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明史·卷一百九十》

    正德五年,借着刘瑾“清丈军屯”惹出的祸端(安化王以“诛刘瑾”为名举起反旗),杨廷和杨一清密议锄奸。杨廷和先是通过起草诏书,离间贼党,帮助仇钺迅速平息了叛乱。然后和张永里应外合弹劾刘瑾。在武宗动摇后,杨廷和发动六部六科十三道御史再次联名弹劾刘瑾,最终成功推倒了刘瑾。

    此过程中杨廷和展现出的果断勇猛与圆滑怯懦的首辅李东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杨廷和隐隐成为朝堂文官之首。正德七年,李东阳致仕还乡,杨廷和被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衔,正式执掌朝堂。

    此时的大明皇朝可谓是千疮百孔,北边蒙古达延汗(小王子)频繁扰边;中原数省“刘六刘七起义”闹得是如火如荼;江西群盗蜂起;杨廷和老家四川的“顺义王”起义也是越闹越大。更严重的是此时的武宗,依旧没有心思安定内政,反而在扩建“豹房”。

    为了稳定局势和民心,杨廷和的首要举措就是为百姓“减负”。凡是遭遇兵祸的府县均免税粮一年,对于因兵祸而生计困难的农户,杨廷和准许他们向官仓借贷粮食,并且来年还贷时不需要支付利息。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借“借贷”敲诈、勒索农户,借贷和还贷均需上报户部勘核,并以户部核验的“凭票”为依据。这点我们现在觉得没什么,但在那个年代却非常重要。很多善政就是因为执行的“扭曲”变成了激起民变的“坏策”。这也说明杨廷和不是个脱离实际的书呆子。

    “刘六刘七起义”也给明朝带来了个被动的好处,杨廷和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那就是造就出大片无主荒地,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提供了解决捷径。杨廷和要求中原数省招募流民耕种无主田地,并就地重编户口并入籍。

    “招抚流移”不但迅速恢复了生产,也让朝廷用很低的成本暂时缓解了非常严重的流民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平定叛乱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叛军的主要兵源实际就是流民)。

    为民“减负”的同时,杨廷和也在为朝廷增收。

    明朝自开国以来,朝廷的主要收入是以实物税为主的“粮赋”。但是征收粮赋有个大问题 -- 运输成本很高,有些地方每年收取的粮食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足以将这些粮食运送到京师或者朝廷的仓库。在明朝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后,这个问题就愈发得严重。

    因此宣德时期就开始采用“平米法”,摊派运输费用到各个纳税农户头上,原则上是富者多缴,穷者少缴。但是明朝的官田和民田粮赋比例差异很大(官田高于民田),最初摊派方式是“论田加耗”,官田少摊或者不摊。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富户们或冒充官田,或将这部分摊牌转移到无地佃户身上。

    最终的结果是农户因为负担沉重,纷纷弃地沦为流民,而各省粮赋征收越来越少、拖欠也越来越严重。杨廷和废止了“论田加耗”,改为按赋税比例统一征收,并允许拖欠的粮粮赋和实际赋税变重的官田将损耗折算为白银上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摊派。

    注:杨廷和的这个办法到了嘉靖朝演变为“征一法”,即不论官田民田统一按亩数分摊;到万历朝就演变为粮赋折算成白银的“一条鞭法”。

    杨廷和的办法看着简单,但是效果却很好。两年的时间各省拖欠的税赋就偿还了近六成。正德九年朝廷收到粮赋两千六百万石,太仓收银一百九十万两(当年结余近七十万两)。看着不多,但是张居正十年革新,朝廷也就盈余白银不到四百万两。

    除此之外,杨廷和还有一大被动作用 -- 在皇帝和文臣之间充当缓冲。武宗算得上是明朝最没有“规矩”的皇帝了,恣意行事,自然跟官员们矛盾重重。杨廷和只能一边想方设法的规劝和阻止皇帝,一边忍受官员们对他“无能”(不能约束皇帝)的攻击。虽然夹在中间受气,但起码隔开了君臣,让矛盾处在可控范围内。

    正是杨廷和的举措,让风雨飘摇的明朝再次稳定下来,也是他的“作用”给了武宗继续“浪荡”下去的资本。所以正德九年十二月,杨廷和因父丧,申请致仕返乡丁忧,武宗是死活也不同意。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遣中官护行。旋复起之,三疏辞,始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明史·卷一百九十》

    但是杨廷和是铁了心要丁忧,一是出于对孝道的坚守,另外也不能不说他是想逃避压力。正德十年三月,拗不过杨廷和的武宗最终同意了他丁忧的要求。杨廷和此举也形成了文臣必须丁忧的成例,其后张居正“深受其害”。

    但是正德十二年末,武宗又下旨命还有几个月就将丧满的杨廷和“夺情”返京,复任内阁首辅。原因并不复杂,没有了杨廷和的居中调和,武宗和群臣闹得他们自己都受不了了。不但武宗派车队前往四川迎接,杨廷和到达京师时,朝廷百官、勋臣贵戚们全部夹道欢迎。

    但是杨廷和也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武宗依旧我行我素、肆意挥霍到处巡幸;官员还是义愤填膺,觉得杨廷和各种不作为。杨廷和只能一边左右腾挪支应,一边静待时机。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日,杨廷和的机会终于来了,永远不能消停的武宗,因暴疾驾崩。此时杨廷和面临三个问题:

    其一,武宗宠臣江彬正率边军精锐“外四家”驻扎在京师城外,这是个很大的隐患。杨廷和再次联合内廷的张永,控制京城防务后,将江彬骗进宫中捉拿下狱并遣散“外四家”官兵回各自原驻地,成功地消除了这个隐患。

    其二,武宗驾崩后未留下子嗣而且武宗也无亲兄弟,皇朝没有继承人。这个问题倒不复杂,根据《皇明祖训》“父亡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皇族排序,很快就选定了继承人,兴献王第二子朱厚熜(他的哥哥已病故)。

    其三,如何处理武宗的烂摊子,这实际也是杨廷和十多年来最想做的事情。之前没机会,现在不但有了机会,还有了之前没有的权力。

    在确定朱厚熜继位后,从朝廷派出使臣到朱厚熜到达京师登基。这期间一共有三十七天,这三十七天皇朝是没有皇帝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而且他手中还有“遗诏”这项特权。

    遗诏是古代皇朝最特殊的一道圣旨,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遗诏大多是旁人以先帝名义写的“伪诏”,但是维系皇朝的理法传统却又让人没有任何反对的可能。历史证明,敢公开质疑先帝“遗诏”的人,除非逆袭上位,不然死路一条。

    杨廷和就利用自己首辅的身份,在遗诏的加持下开始了自己的“更化改元”。

    首先裁撤了“豹房”以及各地的行宫查封并关闭,将里面的宫女、番僧、杂役全部遣散,并将里面的财物充公。即节约了内廷开销,又给国库增加一笔外快。

    接着就是机构精简,将武宗实际新设、扩充的部门全部关闭,大量裁撤富余人员。其中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机构,就裁撤了十多万人。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朝廷的负担,也极大地削弱了武宗一朝膨胀的宦官和武将势力。

    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七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

    《明史·卷一百九十》

    经济上除了将武宗为了扩大财源而新增的各类强征全部取消外,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税赋减免政策,并将正德十五年以前的欠赋全部减免。此举让海内已快沸腾的民怨,很快就降温并缓和下来。

    在为民众减负的同时,杨廷和依然不忘为朝廷增收。他这次瞄向了盐税。方法很简单,把刘瑾对付贪官的“查盘”直接借用过来。清查参与食盐买卖的盐商、贵戚们,一个月不能偿付的家产充公,家产不够的就子子孙孙接着赔,赔完为止。

    注:有明一代官员贪污、侵占朝廷款项后都会各种藏匿、挪移,朝廷即便是抓获了官员也很难追回损失。而这个子子孙孙连坐赔偿的办法,让他们藏匿财产的意义近乎于无了。

    杨廷和主政的这三十七天,大小事务累计办了近一百件,而且每一件事情都是他亲自筹划主持,整个皇朝在极短的时间里气象焕然一新、人心也变得稳定,这三十七天堪称杨廷和最高光的时刻,但是杨廷和自己挖坑埋了自己。

    皇朝的继承人朱厚熜虽然只有十四岁,但是聪明过人。因父王早逝,十二岁时朱厚熜就以世子的身份管理王府,并将王府内外打理的井井有条,颇受朝堂上下的赞誉,杨廷和也非常欣赏他。

    朱厚熜前往北京一路轻装简行,谢绝沿途官绅的觐见,并严格约束身边的近侍,颇有贤君之风,这和武宗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朱厚熜不但很仰慕杨廷和,更重要的是他非常不喜欢武宗那一套做派,立志要“荡涤奸邪,兴旺盛世”。

    注:世宗在和杨廷和斗争的同时,对于杨廷和革除武宗一朝弊政的行为没有丝毫的阻碍,反而非常配合。

    这对君臣原本非常契合,即使不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也应该不会产生太大的矛盾冲突,但是杨廷和想要的太多。

    杨廷和希望皇朝不要再出现武宗那样恣意妄为的皇帝,因此他想让外朝对皇帝形成更大的限制。说好听点是让皇帝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不好听就是成为“傀儡”。原本世宗(朱厚熜)外藩继位,毫无根基,是个真正的孤家寡人。而且年龄只有十四岁,貌似也没啥斗争经验,杨廷和实现想法的机会很大。

    为了尽可能的团结外朝文臣来打压皇帝的威权,杨廷和以不让颇受文官怀念的孝宗绝后为名,要求世宗认孝宗为父,改称自己生父献王为叔,还在世的生母为叔母。世宗自然不会同意,他下旨礼部给自己生父追加名号,但是旨意被杨廷和连续封还,没有办法的世宗试图找杨廷和谈判,杨廷和也毫不退让并以辞职相威胁。

    就在世宗快要绝望时,礼学大才张璁站出来力挺世宗,张璁连上《大礼疏》和《大礼或问》,从根本上改变了世宗的被动地位,让朝臣们慢慢站向了世宗这一边。世宗和杨廷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互相治不服对方。最后双方先达成了一次妥协,世宗暂时认了自己生父和明孝宗“两个父亲”。

    帝不得已,乃以嘉靖元年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称“皇”。

    《明史·卷一百九十》

    杨廷和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他自己这边,反而打击报复张璁(将他赶到南京),意图削去世宗的羽翼。这种无理且跋扈的行为,也激怒了很多朝臣,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公开的支持张璁和世宗并弹劾杨廷和跋扈、擅权。

    嘉靖二年,杨廷和再次封还了世宗要求派遣太监提督江南织造的诏书,两人的矛盾也再一次的公开化。杨廷和故技重施,上奏请求辞官,以“罢工”来威胁。但此时羽翼已丰的世宗,不但不再害怕,反而召回张璁,要重议大礼,打算借此来打击杨廷和一派。

    杨廷和虽然联合了两百多名官员集体上疏反对,不光世宗不再做出让步,很多大臣也公开支持世宗和张璁。觉得大势已去的杨廷和在嘉靖三年二月,再次上表请辞,世宗随水推舟的准其致仕还乡。

    但是这并不是结束,世宗在获取“大礼议”的胜利后,修《明伦大典》固化自己胜利果实的同时也将杨廷和定性为罪臣,并剥夺了杨廷和的全部爵位、削职为民。嘉靖八年,差一点就驯服了皇权的杨廷和,带着“罪臣”的污名病逝于新都家中。

    一、明朝时期的内阁首辅是什么?它的权力有多大?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因为明朝是没有宰相的,伟大的朱元璋同志,为了维护他的皇权,撤销了宰相这个职位,目的很明确。因为他超凡的能力和体力,完全做完所有的事。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直到后来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这恐怕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而内阁也凌驾在六部之上,进入内阁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明朝的名臣辈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说到内阁的权力,就好像与皇权的一起拔河比赛。内阁官员强,皇帝就弱;皇帝能力强,内阁就弱。而内阁的首辅,有时的权利就相当于皇帝。

    杨廷和担任首辅时,正德皇帝朱厚照长期不理朝政,杨廷和是大明中央政府实际上的实际掌权者,并且在朱厚照死后,新皇嘉靖朱厚熜未到的一个月时间内,总揽朝政一个多月,铲除姜彬等奸佞,改革了武宗时期的诸多弊政。

    徐阶作为嘉靖末年能臣,其政治水平属于整个大明的巅峰,嘉靖后20年不上朝,徐阶总揽朝政,主要的历史功绩是继任首辅之后,革除严嵩弊政,大力恢复明朝的政府职能,选拔人才,拨乱反正,把威权和福祉归还皇帝,把政务归还政府各部门,把官员的任免与奖惩归还公众舆论。

    而作为明朝首辅的张居正更是青史留名,权力达到顶峰。万历即位之初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力行改革, 打造了万历新政!后世学者更是尊其为大明王朝续命五十年。

    内阁有一种封驳权,是非常厉害的。也就是说皇帝下的旨意,如果内阁认为不合理,就可以驳回,让皇帝重新考虑。这个权力让有名的嘉靖皇帝都深恶痛绝,“常忽忽有所恨”。

    二、明朝十大名臣 明朝十大名臣分别是谁

    1、刘伯温:刘伯温大家都很熟悉,他神机妙算,辅助朱元璋夺得天下。刘伯温自幼便饱读诗书,曾经在元至顺年间考中进士。朱元璋起兵后,仰慕刘伯温才气,请他出山协助。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堪称明朝十大名臣之首。

    2、方孝儒:方孝儒自幼便十分聪明,喜欢读书,他的老师便是非常有名的文人宋濂先生。在洪武时期,方孝孺便已崭露头角。建文帝即位后,对方孝孺委以重任,当上了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老师。不久,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骑兵造反,方孝孺亲自题写了讨伐燕王的檄文。最终方孝孺因不屈而被杀害,他堪称明朝十大名臣之一。

    3、郑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家喻户晓,郑和出身太监,早年曾跟随朱棣起兵,朱棣即位后对他非常感激。郑和在皇帝的支持下先后七次下南洋,有力地宣传了大明王朝的国威,极大提升了国际地位。

    4、海瑞:海瑞是明朝的著名情况,他在任期间一心为民,老百姓的钱财分文不取,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海青天。连皇上页对海瑞赞誉有加,但海瑞的直性子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引起不少人的嫉恨。

    5、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著名的诗歌便是于谦写就的。于谦曾任兵部尚书,土木堡之变后他临危受命,承担起保卫北京城的重任,最终使京城幸免于难,保住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6、杨廷和:杨廷和是明朝著名的大臣,他曾经两虚两朝为首辅,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子。杨廷和在任期间努力革除弊政,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堪称明朝十大名臣之一。

    7、王阳明: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我们常说“陆王心学”,这里的王便是指的王阳明了。王阳明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明朝著名的官员,他曾经平定藩王叛乱,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堪称明朝十大名臣之一。

    8、张居正:张居正变法是中学课文中必然学到的一节,他在位任期间努力推行新政,实行一条鞭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张居正死后,新法便遭到废除,明王朝丧失了最后一次救亡图存的机会。

    9、郑成功:郑成功被称为民族英雄,因为在明朝末年,郑成功击败荷兰人,成功收复了我国的宝岛台湾。并且,郑成功毕生致力于抗清复明,堪称明朝十大名臣之一。

    10、钱谦益:钱谦益是明朝东林党人,也是著名的抗清复明的官员。钱谦益曾是万历三十八年的探花,明朝灭亡后,他依附南京的弘光政权,不肯投降清朝。但败局已定,最终他投降清朝,被任命为礼部侍郎。

    三、让嘉靖帝钻了空子,又断送了长子前程,明朝最委屈的首辅是杨廷和吗?

    正德十六年三月,后世褒贬不一的明武宗暴毙于豹房,因为其生前并无子嗣,也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所以在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的支持下,明宪宗之孙、兴献王之子、明武宗朱厚照之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继承了大明皇位,史称嘉靖皇帝。首辅杨廷和踌躇满志,准备将之前明武宗的一系列施政措施拨乱反正,但是他没有想到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嘉靖皇帝却成了他的绊脚石,朱厚熜还没继位就掀起了一件长达三年多的政治事件——大礼议。

    嘉靖皇帝像

    在这次事件中,一个内阁首辅(杨廷和)被迫辞职,一个新科进士(张璁)逐步走入权力中心、成为首辅,86名四品以上官员被停职,136名五品以下官员被下狱,其中16人被廷杖而死。从数据便可以看出这场大礼议对明朝政治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政治权力从明武宗朝的残余势力完全流向了刚刚登基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手中,嘉靖皇帝也得以以外藩的身份坐稳了大明王朝的皇帝。整个事情的过程,还得追溯到嘉靖皇帝朱厚熜刚刚继位的那个时刻。

    朱厚熜继承了堂兄朱厚照的皇位,但是他的亲生父亲却不是皇帝,而是兴献王朱祐杬,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按照宗室法理,做了皇帝之后的朱厚熜不能认朱祐杬为父亲,而必须称伯父弘治皇帝朱佑樘为“皇考”(即父皇),自己的父亲只能被称作“皇叔考”(即皇叔),这让年轻但是偏执的嘉靖皇帝不能容忍,他决心为自己的父王讨回公道。但是,事情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自己做皇帝便不能认父亲,而认了这个父亲之后便不能做皇帝,那怎么办呢?办法还是有的,就是把自己的皇帝追封为皇帝,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嘉靖皇帝世系表

    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保守派官员认为,朱厚熜以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身份继承皇位,是小宗入继大宗,必须先入嗣大宗,即认大宗弘治皇帝(明武宗的父亲)为父亲,这样他才能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哥哥明武宗的皇位。

    而嘉靖皇帝朱厚熜本人则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堂兄明武宗的遗诏是让自己来继承皇位的,可不是来给伯父弘治皇帝做儿子。虽然朱厚熜当年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但是思维和性格却有着完全与年龄不符的老成,朱厚熜虽然没有涉足过政治,却抓住了老政治家杨廷和在诏书和实际操作之间的一个矛盾之处。

    杨廷和像

    杨廷和代明武宗朱厚照草拟的遗诏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遗诏是这么写的:


    朕疾弥留,储君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


    但是当朱厚熜风尘仆仆地从封地安陆州(今湖北钟祥)赶到京城时,杨廷和和内阁却要求朱厚熜按照皇太子的礼仪从崇文门入东华门,居于文华殿,然后再继承皇位。如果朱厚熜按照内阁的要求做了的话,那么就等于朱厚熜默认了自己被过继给伯父弘治皇帝为皇子,然后“兄终弟及”继承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皇位。

    但是,这个提议却立即遭到了朱厚熜的拒绝,他的理由如前文所述——“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就此僵持不下,几番来回之后,杨廷和和内阁不得不妥协,因为国家无主已经一个多月了,好不容易从外地赶来的皇位继承人还因为礼仪的问题不能顺利继位,时间长了必然会引起政局动荡。于是,内阁妥协,最终同意了朱厚熜的提议——从正阳门中门入城,经大明门入宫,这是一个皇帝的排场,而不是太子。

    朱厚熜赢得了第一场,但是令杨廷和与其他保守派大臣始料未及的是,正是这一次的退让导致了之后连绵三年的“大礼议”,已经成了嘉靖皇帝的朱厚熜步步紧逼,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他将自己的父亲从“兴献王”变成“兴献帝”再到“恭穆献皇帝”,最后终于变成了“皇考睿宗恭穆献皇帝”,嘉靖皇帝的父亲终于从一个藩王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皇帝,因为他有了一个皇帝该有的所有尊号,并被供奉于太庙之中。

    关于明史杨廷和传的问题,通过《明朝十大名臣 明朝十大名臣分别是谁》、《让嘉靖帝钻了空子,又断送了长子前程,明朝最委屈的首辅是杨廷和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明史杨廷和传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明史杨廷和传(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