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成语说东周之随珠弹雀: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春秋二宝”

成语说东周之随珠弹雀: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春秋二宝”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以珠弹雀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成语说东周之随珠弹雀: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春秋二宝”和随侯珠的传说是怎么说的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成语说东周之随珠弹雀: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春秋二宝”
  • 随侯珠的传说是怎么说的
  • 什么是随候珠?
  • “随”和“和”
  • 一、成语说东周之随珠弹雀: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春秋二宝”

    推荐:深度解析《水浒传》中的人肉厨师孙二娘

    文/尤磊

    (传说中的随侯珠)

    【作者简介】尤磊,笔名:归去来,驻马店市作协会员。喜历史人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小编注:

    随珠弹雀:用随侯珠去弹鸟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得不偿失。

    (以下为一组影视里的楚国服饰)

    (一)春秋第一县

    对于楚国,周王朝是鄙夷且忌惮的,这不成器的玩意儿从来就没让人省心过。

    当年,周昭王南征不返。后来,楚子熊渠灭鄂,谮号称王,这是楚国强大的开始。现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古属鄂国)还有楚人炼铜的遗址,这说明至少在熊渠灭鄂后,楚人已经拥有了大量的铜。终春秋一世,铜是重要的战略物质和经济物质,可做刀枪剑戟,可做货币流通,所以被称为美金(不是美国人用的钱)。春秋末,铁器逐渐应用于生产生活,但当时铁的冶炼技术尚不发达,铁质脆钝,应用不广,因此被称为恶金。东周时常见国君赐功臣勋戚黄金若干,这里所说的黄金便是铜。

    有了铜,便有了杀伐决断的资本。楚国发明了“连弩”,如果弓箭相当于步枪的话,这“连弩”就是机枪。自春秋以降,因为产铜,楚国一直是军工大国,军事强国。

    熊渠之后,历代楚王均以中原争锋为己任。到了周宣王时,楚君若敖在位,这也是一野心勃勃的主儿,恨不得一步踏到镐京去。若敖有个儿子封于斗(湖北勋西)地,因此,此一支系称若敖氏又称斗氏,这是很牛的一支氏族,我们不妨先记住他。

    周宣王坐不住了,又在汉江以东以北分封了不少诸侯。按照五行学的观点,山南水北为阳,所以,这诸多碉堡式的国家被称为“汉阳诸姬”,当然也有异姓婚姻之国,包括:申(南申)、吕、邓、随、唐(山西之唐被周公伐灭以后,周宣王时又封了一个姬姓唐国)、江、息、黄、沈、赖、贰、轸、郧等。

    后来,若敖的孙子熊通杀侄自立,不几年就灭了权国(湖北省沙洋县)。灭权之后,熊通在此设县,以斗缗(疑似斗氏第一代)为县尹,权县被称为春秋第一县。

    以前诸侯灭国,通行的做法是以功臣为世袭领主,熊通立县尹,那意思就是说让你先领导着,不行我就换人,这无疑强化了中央集权,也是后来郡县制的先声。

    楚国职官以“令尹”为大,相当于中原诸国的上卿,县尹也就是派出去的“令尹”,或者叫地方上的“令尹”,这从“县”的本初意义上也可看出端倪。县者悬也,也就是世袭封建制下孤悬于外的中央直辖地。后来,斗缗反叛,不过是旧势力不甘没落的反扑而已。按理说,楚国开了郡县制的先河,理应成为新兴制度的代表,进而领袖群伦,一统天下。但是很不幸,他只是开创了一种制度而不思完善,到了战国之末,县君势力尾大不掉,历史又走了回头路,偌大的楚国其实早已分崩离析。

    (二)汉阳诸姬,随国为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随国的国土大,应该相当于如今随州市一个地级市的面积。其次,随国位于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现在叫做“随枣走廊”的地方,在古代,那是汉江平原与南阳盆地的必经之路。从地缘意义上说,楚国若想入侵中原,必须首先控制“随枣走廊”。

    位置险要,责任重大,随国俨然就是围楚的总盟主。

    在随国有个悠久的传说。很早年间,有一代随侯在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心生恻隐,令人敷药包扎后放归草野。大蛇痊愈后衔着一颗夜明珠来到随都,对随侯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答。珠盈径寸,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此珠就是被称作“灵蛇珠”的随侯珠。

    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春秋二宝”,成语有“随珠和璧”一词,比喻无价之宝。

    后来,庄子在《让王》中说: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用珍贵的随珠,打千丈高空的鸟雀,世人一定会笑他。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所用的东西太贵重,但所求的东西太轻微了。

    随国有“随侯珠”吗?不敢确定,但在楚人眼中,随国扼汉水淮水之咽喉,俨然就是个大宝贝。打蛇打七寸,如果能够制服随国,那无疑就撕开了一条跃马中原的口子。齐鲁郑宋,这些孙子闹腾的沸反盈天,我为什么不能分他一杯羹?再说,随国都服了,江汉间那些弹丸小国还不立马俯首称臣。

    (三)楚随交恶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熊通兵发随国,驻军于暇地(随国边地,今址不详),目的只有一个,让随侯给周王捎个信:吾有敝甲,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张吾号。就是说您老不是被郑寤生那老小子欺负了吗,如今我们有这个实力,只要您老一句话,升咱个公爵,顶不济给个侯吧,我们就替您报仇。随侯脑子也是被驴踢了,答应帮他说合。结果呢,结果在周王这里就没有结果了。请神容易送神难,这道理周桓王懂。这一切都在熊通的意料之中,你不封我自己封,他索性来了个一步到位,弄个十二旒的冕戴头上了。

    你称王就称王吧,他在暇地还不走了,随侯发毛了。不久,楚使薳章(昐冒王之子,熊通侄,食邑于薳)来到随都,想与随国签订盟约。

    我堂堂天子同姓国,你乃蛮夷也,盟约岂是说签就签的?再说,我与你盟,还不是做你的小三,我那帮小弟怎么看我。但是不盟,总得给个理由先,于是派少师(官名,人名不详)去楚营辞谢。

    听闻随国消息,大夫斗伯比(若敖之孙,斗氏族长)对熊通说:我们一直炫耀武力,那些小国就因害怕而抱成了团,所以才一直冲不出“汉东诸姬”的包围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收起锋芒,示弱于随国,让他自高自大,时间长了,那些小国就会与他离心离德。听说那位少师很骄傲,请大王以疲弱的士卒给他检阅。

    熊率且比说:随国大夫季梁贤德,有他在,这样的小伎俩恐怕不能得逞吧。

    斗伯比说:少师正有宠于随侯,季梁的话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熊通道:善!

    于是,拉出老弱病残摆起了仪仗队迎接少师。

    少师回去后,在随侯面前狂笑不止:盟啥盟,都说楚兵骁勇,他姥姥的,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瞎子瘸子二半吊子都拉出来了,就这还敢骚扰我们大随!主公,打吧!

    随侯想答应,季梁不同意:交战双方都像斗鸡一样争着秀肌肉,楚国是大国,示弱于我们,明显意在引诱。我听说小能胜大,在于小国得道大国失道,所谓道,就是忠诚于人民而取信于神灵。

    随侯道: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壮、谷物饱满而齐备,怎么能说是不诚信呢?

    季梁道:如今我国人民正在忍受饥荒,国君您依然大鱼大肉,燕舞莺歌。人民是神灵的主人,所以圣明的君王都是先治理好人民然后才致力于神灵。可是现在,人民和您并非一条心,神灵也就缺了主人。主公您个人敬神虽很丰盛,那又会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只有暂且息兵,整顿内政,团结同姓的兄弟国家,或许还有希望免于祸难。

    随侯沉思良久,觉得还是季梁的话有道理。

    随国没有骄兵冒进,面对城坚池深的随都,熊通徒叹奈何。

    我还会回来的!他恨恨地想。

    (传说中的随侯珠)

    相关阅读:

    成语说东周之暗箭伤人:迷倒所有女人的美男公孙阏为何抹了脖子?

    成语“筚路蓝缕” 讲述火神之后如何创立强大的楚国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关注、点赞、转发,欢迎参与评论,说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

    一、随侯珠的传说是怎么说的

    随侯珠探迷
    夜明珠的传说!

    关于夜明珠的传说,最出名、最具传奇色彩的要算是“隋侯珠”了。

    据晋·千宝《搜神记·隋侯珠》载:“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晋千宝撰《搜神记》中华书局1929 P.238)。

    这个故事说的是西周随侯外出巡游,在今天湖北溠水故道发现一条被拦腰斩断的大蛇,随侯念其有灵,命随从为之上药包扎,蛇乃去,亦名此处为断蛇丘。一年后,大蛇衔来一颗大珠报答随侯救命之恩,珠径寸余,颜色纯白,黑夜下看有光。后人称之为随侯珠、随珠、明月珠、夜明珠等。

    古籍记述夜明珠多有神话色彩,现找不到实物作佐证。具体由什么组成难以定论,夜明珠的成份之谜,现有以下几项猜想:

    1、珍珠说。《史记·龟策列传》有“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的记载,认为随珠即珍珠。这种说法疑问有二,一是淡水珍珠,不可能如此巨大;二是珍珠的成份是碳酸钙,容易分解很难流传于百年以上。

    2、料珠说。随州的曾侯乙墓出土了百余颗料珠,最大者直径2.3厘米,有人认为是随珠。实际上它是天然产出的火山玻璃。

    3、金刚石说。认为随珠是金刚石的主要依据是金刚石的晶体,多呈珠球状、无色透明、强烈的光泽等,但这些证据都不够充分。不过,金刚石在日光下爆晒,在暗室里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磷光。至于一寸有余,金刚石是有那么大的。

    4、萤石说。这是目前世人普遍接受的说法。首先,随州的北部有萤石产出。其次,萤石确为发光矿物。

    据此,传说中林林总总的夜明珠,绝大多数是萤石球。

    二、什么是随候珠?

    随侯珠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也称作“曾国”)的珍宝,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或“随和”。
      
      随侯珠的传说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相关的成语
      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
      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历代文献所载
      《搜神记》的描述:“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
      《淮南子》:“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张衡《西京赋》:“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
      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宋代陈洙《厥水》:“厥涢双水绕城隅,高谊曾闻季大夫。九十九冈风俗厚,人人况已握灵珠。”
      旧《辞海》“随和”条目注释:“随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宝也,故随和并称。”

    三、“随”和“和”

    隋:隋侯之珠,简称隋珠。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隋:古国名。
    和: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关于以珠弹雀的问题,通过《什么是随候珠?》、《“随”和“和”》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以珠弹雀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以珠弹雀(5)

    相关阅读

    • 庄子《杂篇·让王》全文与翻译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以珠弹雀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庄子《杂篇·让王》全文与翻译和庄子·杂篇·让王的原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