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乱世之枭雄,惟有唯才是举才是用人之道

乱世之枭雄,惟有唯才是举才是用人之道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唯才是举的意思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乱世之枭雄,惟有唯才是举才是用人之道和曹操的用人之道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乱世之枭雄,惟有唯才是举才是用人之道
  • 曹操的用人之道
  •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他能笼络一大批人才呢?
  • 三国演义刘备孙权曹操用人之道
  • 一、乱世之枭雄,惟有唯才是举才是用人之道

    当一个人才的德与才不能兼备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枭雄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公开提出了一个口号“唯才是举”。“唯才是举”的意思就是当德与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

    曹操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这个口号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是非常时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是不按常规的这张取才方法来做的。所以曹操说“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意思就是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把功劳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够把所谓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有德无才,道德上是无可挑剔,但是什么也干不了;第二种,求全责备,就是容易出现一个人有什么毛病,不好判断能不能用;第三种就是弄虚作假,一个人才为了能晋升只好做政治秀道德秀,这是不行的。东汉末年的萧廉制就是有这样的弊病,曹操在这个军阀争霸的非常时期就必须要矫正。

    所以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甚至提出一个说法,就是哪怕是一个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曹操处理德才关系的时候他的做法事;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一、曹操的用人之道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曹操一贯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注重从能力方面去考察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大胆起用。他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意思是说,品行高尚的人不一定就有才能,而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就有高尚的品行。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组织发挥较大的群体效能,就必须重视个体的能力。曹操在东汉末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选将量敌”的用人艺术

    “选将量敌”是曹操管理心理思想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特征,即在掌握将领心理品质的基础上据敌人不同之特点,选派不同的将领以制敌。曹操在其《曹操集》和《孙子注》中多次提到关于将领心理品质的要求。认为一个称职的将领,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心理条件,他说: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曹操认为,如果一个将领能够具备了这些心理品质,不但能战胜强敌,还能为部下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激发军队的士气。“将贤则国安也”。

    三、“褒亡厚往”的激励手段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通过一定的刺激促使某种思想、愿望和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激励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管理心理学中最核心的内容,群体的士气就是通过激励手段来实现的。曹操在其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总结出了这个道理,并实施到他的管理活动当中去。他说:势有不得已也。陷之甚过,则从计也。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就是说,士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拼死战斗,如果陷于危险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绝地反而容易激发士兵的勇气而反败为胜。这里面唯一起作用的是士兵在绝境中产生的强烈的求生欲望,从而激发出高昂的士气。同时, “褒亡厚往”也是激励部属士气的重要因素。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他能笼络一大批人才呢?

    一、曹操能笼络众多人才,最重要的当然是他个人的品质好。

    我们都知道,曹操手下的谋臣和武将,真是数不胜数。文臣有郭嘉、荀彧、程昱等人,武将有典韦、许褚、张辽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是主动投靠曹操的。比如荀彧,他原本是袁绍的人,后来投靠了曹操。袁绍出身世家大族,门第高,威望好,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而曹操当时只是个东郡太守,出身不好(宦官之后),也没有多少资本。

    那么,荀彧为何要选择曹操呢?

    原因是荀彧发现了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度绍终不能成大事)。袁绍不能成大事,曹操就能么?按照当时的情况,答案当然是不一定。但是荀彧是这么想的。从后面他对袁绍和曹操的评价,就可以看出。

    在荀彧看来,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实则度量狭窄(貌外宽而内忌);任用别人又怀疑他(任人而疑其心);喜欢谋划,做事又不果断,总是错过战机(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放纵士兵,不依法治军,虽然士兵多,但是不会用(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爱慕虚名,凭借祖上的威望,收买人心(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

    曹操跟袁绍恰好相反,他是明达事理,唯才是举(明达不拘,唯才所宜);多谋绝,善应变(能断大事,应变无方);赏罚严明,令行禁止(法令既明,赏罚必行);真诚待人,从不虚情假意(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

    后来,荀彧给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郭嘉、荀攸就是他推荐的。曹操见到郭嘉后,跟他谈论天下大事后,对他是称赞不已:“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也很满意:“真吾主也。”

    荀攸一开始,以道路不行拒绝到任。曹操就给荀攸写信:如今天下大乱,正是需要有能力、有智慧人的时候,先生您怎么能袖手旁观呢?荀攸收到信后,立即赴任。曹操大喜,对荀彧说:公达(荀攸的字),是非常之人,我有他在,何愁大事不成呢?

    程昱的到来,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当时兖州刺史刘岱召见程昱,他不去。后来曹操来到了兖州,召见程昱,他立马赴任。程昱的同乡感到很奇怪,于是问:你为什么前后判落两人呢?程昱只是笑而不答。

    但是郭嘉是说了为什么的。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郭嘉曾经劝辛评和郭图离开袁绍: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由此可见,在郭嘉看来,想和袁绍共谋大事是不可能的。虽然袁绍想效仿周公,但是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并不知道用人之道。

    以上事迹充分证明,荀彧、郭嘉、程昱等人,之所以追随曹操,是因为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事实上也是如此,曹操是个雄才大略之人,他懂军事,会用人。

    二、曹操是怎么用人的呢?

    对此,我将曹操的用人,概括为以下五点。

    ①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所谓“知人善任”,就是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在哪些方面有才能,怎么用才能够发挥出他最大的功效。这一点,曹操就做得很好。比如崔琰和毛玠品行端正,廉洁奉公,从不徇私枉法,曹操就让他们选拔官吏;枣祗和任峻做事一丝不苟,从不抱怨,曹操就让他们负责屯田。

    因此,陈寿在评价曹操用人时,这样说道:“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所谓“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就是“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郭嘉和荀彧对曹操的评价,也有这样的意思。郭嘉说曹操,是“唯才所宜,不问远近”;荀彧说曹操,是“明达不拘,唯才所宜”。

    对于这点,就连看不惯曹操品行的宋朝人洪迈,也不得不予以称赞,他评价道:“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所谓“唯才是举”,就是不管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只要他有才华,就任用。

    这一点,曹操也运用自如。曹操阵营真的是群英荟萃,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品行不好的,如丁裴,爱贪图小便宜;有反复难养的,如贾诩,劝张绣投降又反叛。

    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的原则,首先就是要遵循这一点。纵观历史上那些善于用人的人,无一不是这样做的。但是对于曹操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曹操生活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而乱世的特点就是:人心浮动,道德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脆弱,基本连信任都很难建立。用曹操的话说,是“上下相疑之秋也”。

    并且曹操的身份,也极为特殊,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不管曹操本人怎么看,至少很多人是这样看的,也是这样说的。比如刘备集团的人就动不动就打着“诛杀曹操,复兴汉室”的旗号,兴师动众。有很多追随曹操的人,也不见得就是真心帮助他,大多数还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抱负和野心。

    曹操虽然可以利用天子的名义,招募贤才,但是却不能判断这些人中,谁才是真正忠心于他的。再一个,曹操阵营的人,还有很有来自敌方阵营的人。总之,曹操阵营难免存在猜忌。

    因此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别人就非常重要了。事实上,曹操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会发现,曹操对很多背叛他的人,是信任如故。比如魏种,当时兖州出现叛乱的时候,曹操对别人说:不管谁背叛我,魏种一定不会背叛我。后来,魏种还真就叛逃了。曹操大怒道:就算魏种跑到天涯海角,都要给我抓回来。等到真的生擒魏种,曹操却说:他真的是个有才的人!随后亲自给他松绑,照用不误。

    再说张绣。张绣也背叛过曹操的,还杀死了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等到张绣再次投降曹操时,曹操非但没有杀了他,反而又是封将军,又是给地盘。

    曹操对很多背叛过他的人,都那么宽容和慈爱。曹操这么做,无非想证明一点:你们都来吧,我曹操会真心实意待你们的,即使被你们背叛,也绝不后悔。

    ③令行禁止,赏罚严明

    我们都知道,曹操治理军队是很严格的,凡事都依照法律的规定。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只要违反了规定,都要受到惩罚,就连他本人也不例外。有一次,曹操下令:行军时不能踩到麦田,违令者斩。没想到的是,曹操的马受惊,一下子踩到了麦田。结果,曹操割发代首。

    这个事例,历来被用来证明曹操狡猾和虚伪。其实不然,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之”。曹操割掉头发,是一种很严重的刑罚,也就是“髡刑”。这种刑罚,带有侮辱人的性质。可见曹操那样做,不能说他是装模作样,自欺欺人。

    有罚有赏,曹操赏赐起来,是一点也不吝啬的。用郭嘉的话说,是:“恩之所加,皆出所望;虑之所周,无不及也。”

    也就是说,曹操每次的赏赐,都能超出立功者所望。

    徐晃曾经深入陷境,击败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曹操出营七里相迎,大摆宴席,犒劳三军,还说:我带兵打仗三十余年,从来没有见过将军您这样深入敌军突出重围的,就连孙子也比不了您呀。

    像曹操这样的人,有谁不愿意真心追随他呢?

    ④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曹操作为三军统帅,他是很听得进劝谏的。看过《三国志·武帝纪》的人,都会经常看到这几个字,“太祖听之”、“太祖从之”“太祖善之”。

    当然了,曹操也有不听劝阻的时候,但是如果后面打了败仗的话,他一定会自我反省,并向提建议的人道歉。

    三、曹操用人的“术”和“道”

    易中天先生在评价曹操用人之“术”时,这样说道:“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依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紧接着,易中天先生又说,用人最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是八个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对此,我是完全赞同的。曹操知道,每个人都是需要信任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得信任别人;你要想别人为你赴汤蹈火,就要以情感人;你要想别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就得赏罚严明,等等。总之一句话,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是用人之道的核心要义。

    结语

    曹操是英明的,他识人之深,用人之准,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三国演义刘备孙权曹操用人之道

    01.曹孟德知人善任、不计前嫌

    02.刘玄德仁义为先、以情待人

    03.孙仲谋用人不疑、不拘一格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pwd=9png

    提取码: 9png

    关于唯才是举的意思的问题,通过《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他能笼络一大批人才呢?》、《三国演义刘备孙权曹操用人之道》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唯才是举的意思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士兵突击老七高城(上)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唯才是举的意思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士兵突击老七高城(上)和《士兵突击》高城为什么不加入老a?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