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汉末文武双全之人,一首古诗写兵荒马乱,被誉为“乱世之枭雄”

汉末文武双全之人,一首古诗写兵荒马乱,被誉为“乱世之枭雄”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军合力不齐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汉末文武双全之人,一首古诗写兵荒马乱,被誉为“乱世之枭雄”和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是历史上的真人,要写作文,谢谢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汉末文武双全之人,一首古诗写兵荒马乱,被誉为“乱世之枭雄”
  •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是历史上的真人,要写作文,谢谢了!
  • 古诗 龟虽寿
  • 四首描写曹操的小诗,很多人都没读过,跟陈普一起认识心中的枭雄
  • 一、汉末文武双全之人,一首古诗写兵荒马乱,被誉为“乱世之枭雄”

    如果评选古代文学史上文武双全的诗人,相信很多人都会投让曹操一票。在很小的时候我们看《三国演义》,看到这个人就心生厌倦。这个人怎么就这么讨厌呢?一心妨碍刘备和诸葛亮的大业。

    但是等到长大了以后我们对于这个人的敬重程度要远远超出了刘备等人。曹操曾经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时代是一个乱世,所以曹操显然就成为了那个乱世。最有名气的奸雄。

    公元189年,当时的曹操只有34岁,却已经独立的率领三千人马讨伐董卓。当时一共集聚了多达十八支联军,最终却搞得四分五裂,让当时一心很想做出点成绩的曹操十分不满。而在这个时候他写出的一首古诗,也就更加体现出了他内心世界的豪迈。且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 蒿里行》,是曹操很有名气的一首古诗。我们对于这首古诗最熟悉的一句应该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反映出了那个时代战火四起生灵涂炭的人间惨状。

    东汉末年确实是一个乱世,各路军阀再加上各方不同的势力彼此间相互征战,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作为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曹操是想做出一些成绩的,至少想要实现统一。他讨伐董卓,不过是牛刀小试,很遗憾的是最终这些人作鸟兽散。

    这其中的不满在曹操的这首古诗当中有着非常明确的体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且当时讨伐董卓的各路联军都是“义士”,而董卓就是那个“群凶”的代表。大家齐心协力“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一同要讨伐董卓这个逆臣贼子。

    但是后来,这各路军队之间产生了间隙。“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内部矛盾爆发,各队伍之间相互观望都有自己的打算,甚至“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甚至为了各自的利益自相残杀,一片混乱。

    而其中最有势力的是袁绍和袁术兄弟二人,他们两个人“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杀伐不断,使得打击董卓的联军受挫严重,曹操的雄心也无处施展。由此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这些士兵门常年征战铠甲都没有脱下来的时候,以至于都生出了虱子,普通人更是因为战乱而大批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多么让人感觉到悲哀。“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100个老百姓当中经历这场战乱,最多也只能存活一个想到这里,就让人非常感慨。

    34岁的曹操是那个时代很有大局观的一个人,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战乱对于国家和老百姓的影响。但是很遗憾的是,当时的他羽翼还没有丰满,也没有办法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首古诗所产生的社会现实以及曹操本人的战争经历,已经最大程度的刺激了他的雄心,最终促使他成为乱世之奸雄。

    柏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把钱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一、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是历史上的真人,要写作文,谢谢了!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历史功绩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曹操的统一汉室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

    历史评价

    史书评论
    “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许劭传》,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赤壁》张丰毅饰曹操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武帝纪》陈寿)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王沈《魏书》)
    古今评说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王安石赞曹操:“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
    后人赞诗
    邺中歌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七律】 赞曹公孟德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
    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政治成就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并不是一个汉朝的篡逆者。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三国演义中不曾提及的“鸡毛蒜皮”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第一,曹操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虽有利诱不曾威逼)。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操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说得难听点,劫)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杀人越货。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萧规曹随贯彻了这些政策。后来曹真、张郃、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就是因为他们“内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质保证。与之相对应的是,吴蜀这方面的建设乏善可陈。蜀中是因为先天条件优越,境内已经有了都江堰这样的杰作而无需画蛇添足劳民伤财,尚情有可原。东吴则完全是败笔:东吴曾两次在丹杨填建湖田,兴建浦里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却因为未能在枯水时施工,导致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败。难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广开运河及兴建水库。江南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三国时的农业水准却相当低下,连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识的东西都未能普及,又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得饿肚子,又怎么能争霸天下?
    如果说曹魏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那么蜀汉是保本,东吴则是一屁股债。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

    二、古诗 龟虽寿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作者简介: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简历
    魏武帝
    姓名: 曹操
    庙号: 太祖
    谥号: 武皇帝
    陵墓: 高陵
    政权: 曹魏
    在世: 155年--220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生平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於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
    公元175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公元177年任顿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为妻,公元180年升为议郎。公元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於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后,逃亡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战中败於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公元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公元216年,再被晋爵「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权倾朝野,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和威势,但仍未纂汉自立。曹操死於公元 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公元220年长子曹丕立魏代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着作和《蒿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鉴》引谋士荀、郭嘉对曹操的评,说曹有十,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着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行》原是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馀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家庭
    清代安顺地戏面具曹操像曹操有二十五位 儿子:
    曹昂,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
    曹丕,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绰号黄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公元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早薨。
    曹铄,早薨。
    曹冲,为着名神童,传说中曾根据浮力的原理为大象秤重。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为沛王。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被赐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曲阳王。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个坏人、奸人的形象,其实,用真正的历史评价,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政治家: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二、军事家:曹操唯才是用。关羽被他抓住时,他很希望关羽降服于他,因为他知道关羽是一个又忠心又骁勇善战的人,但关羽始终都不答应,还恶语相加。最后,宁愿放关羽回去,也舍不得杀了他。可见他是一个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却被他发现,董卓就派人追杀曹操,正是危急时刻,他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奢救下了他,为了给他压惊,吕伯奢就磨刀杀猪招待他,可没想到曹操却认为是要暗杀他,就先下手,把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掉,曹操问为什么要杀他,朋友说是杀猪,曹操虽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还是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曹操的狠毒、残忍。还有一次,有个士兵晚上给他盖被子,他却装成是做梦把士兵给杀了,过后又士兵举行盛大的葬礼。他这样的做法很感动士兵们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于此。他还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文学家: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1、反映汉末动乱的,
    2、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3、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他的《龟虽寿》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三、四首描写曹操的小诗,很多人都没读过,跟陈普一起认识心中的枭雄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可谓文武全才,文韬武略俱佳,为魏国的实际创始人和奠基者,被尊为魏武帝,早年为汉洛阳北部尉,治安井然,治理社会有序,不惧强权和宦官,为自己的仕途赢得不少名声和威望。因被名士评“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戎马一生,驱除宦官,扫平北方诸雄,北伐乌桓等异族,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汉末北方大动乱大混战的局面,对于恢复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贡献和作用。

    南宋有著名的学者陈普写下一系列关于咏史的诗词,特别是关于一代雄主曹操,慨叹魏武帝雄才大略,挥鞭平天下,一扫各方诸侯。特选取四首描写曹操的诗句,与大家分享。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早年潜心研究朱熹理学,博闻强识,知识渊博,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他知识面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阴阳八卦样样精通,南宋灭亡后不应元朝的征召,设馆教学,致力于学术的教学和研究,收徒众多,赢得很高的学士声望。

    《咏史其五-曹操》

    刘备孙权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天下英雄谁敌手孙刘,不说青梅煮酒论英雄,也不说北上抗击袁绍,只是曹操南下吞并荆州,刘表惊惧而死,刘表之子刘琮在投降派的建议下,采取妥协投降政策,不采用王威的抵抗之策,结果刘琮及家人被流放到青州,半路被杀,导致身死族灭,可悲可叹。侧面反映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和不拘小节,南下取荆州,吓死了刘表,吓跑刘备,吓坏刘琮直接投降,容纳荆襄士族投诚,曹操自身王霸之气不断外漏,王者之像尽显无疑。

    《咏史下·曹操七首》

    横槊南来气吐霓,北归裁得景升儿。

    谁言孟德乌林日,全似本初官渡时。

    ——曹操吞并荆州横槊长江战孙刘,八十万大军南下牧马,饮马长江,投鞭断流,何其雄哉,可惜中计被孙刘联军在乌林一把火烧的精光,曹操南下兼并天下、统一全国的期望落空了。曹操大战袁绍,两军对峙于黄河两岸,曹操实力弱不能胜利,后许攸投靠献计火烧乌巢,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然而仅仅过了几年曹操有点膨大自满了,不善于纳谏,曹操却被自鸣得意的一招被人反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时的曹操头脑不清晰、自大膨胀,丧失了应有的素质和才干,手下文武也是束手无策,结果导致大败而回。

    《咏史下·曹操七首》

    扬旌北向顾南州,牧马东行向北愁。

    乱世奸雄还自叹,景升直与本初谋。

    ——曹操和袁绍对阵河北,决战不下,而此时的刘表却踟蹰不前,犹豫难决,丧失了和袁绍联手夹击曹操的机会,给予了曹操存活的机会,导致养虎为患,丧失了一次绝佳的良机,结果曹操收拾袁绍转头南下就收拾刘表,曹操把握刘表的心思到了极致,可见其识人之能,如果刘表早点知道,既知现在何必当初,不出兵不救援不袭扰,可能会后悔至极,犹豫不决害死人,高手对决一招毙命。

    《咏史下·曹操七首》

    英姿萧飒发硎刀,除却无君事事高。

    孟德文王能几许,只争谦退与矜豪。

    ——曹操文武兼备,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扫除了很多的地方割据势力,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其雄姿英发,志得意满之姿态跃然纸上,将曹操与周文王相提并论,韬光养晦,隐忍非凡,能文能武,才干卓著。而曹操带领麾下文物群臣南征北战,发展农桑,抑制世家大族,唯才是举,终于闯下偌大的基业,不愧为一代枭雄。

    关于军合力不齐的问题,通过《古诗 龟虽寿》、《四首描写曹操的小诗,很多人都没读过,跟陈普一起认识心中的枭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军合力不齐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军合力不齐(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