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青未了|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

青未了|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今年过年是什么时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青未了|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和青未了|黄河故道怀古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青未了|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
  • 青未了|黄河故道怀古
  • 从旧社会到现代饮食习惯的变化
  • 中国饮食近百年变迁原因 背景 作用 影响
  • 一、青未了|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

    姜宝兵

    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吃肥肉,我家女儿从小就不吃肥肉,炒到青菜里的肥肉她给挑出来,切碎做馅子的饺子、包子里的肥肉,她也有本事给挑出来。我经常教训她要吃肉,只有吃肉才能聪明,你没看到动物世界里吃肉的都是高等动物吗?女儿总是笑着摇摇头说,她是吃素的食草动物。

    记得我小时候,吃肉总喜欢吃肥肉,吃饭不喜欢吃粗粮。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能吃上肥肉,解解馋。那时候买肉都得凭票,快到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得排很长的队,抢着要买肥肉,就怕别人把肥肉买完了,因为人人肚里都缺油,肉架子上挂的多数都是一指厚的膘肉,谁能买到二指厚的膘肥肉也是天大的恩赐。因为那时用来炒菜的油很缺乏,所以很多人都要买肥肉炼油炒菜,那时候觉得最香的就是肥肉了。大白菜熬肥猪肉片炖粉条那是上好的菜,只有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才能吃到。记得我堂哥结婚那年,我才七、八岁,中午吃白面馒头和大白菜熬猪肉,那红白相间的猪肉片子,用筷子挑起来,忽闪忽闪地颤,看看就流口水,吃进口里香得流油,香得心里乐悠悠。那滋味我至今难忘。

    上个世纪70年代,非农业户口每人每月供应3张猪肉票,每票3角钱,共计1斤左右。哪里舍得吃?只得托熟人走后门割两斤肥肉好炼猪大油,存在瓷罐里,每次炒菜时用勺子挖出一点放在热锅里炒菜。你别说,猪大油炒菜还特别香。有一次我到亲戚家串门,正好亲戚托人割了1斤肥肉膘,在锅里炼油,她捞出炼油的油渣掺上韭菜给我包饺子,那个香啊,至今还记忆犹新。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吃的方面,过去大多数家庭都是“早晚喝粥,中午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记得那时粮店墙上写的毛主席语录就是:“最高指示,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那印象特别深刻。转瞬间三十年多过去了,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去肉食市场瞧瞧,全都是购买瘦肉的,过去抢不到手的肥肉全送到包子店饺子馆了。现在人们说:“过去买肥肉,后来吃瘦肉,现在啃骨头。”还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当今百姓爱吃怪,生活胃口一再改,农家大棚种野菜,商城专把活鱼卖。头蹄下水上桌来,活物价格涨起来,咸菜佐餐受青睐,应季小菜火起来。”这正是人们富了之后的生活变迁。

    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开始追求饮食的质量。大家这才发现,老吃肥肉容易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于是,肥肉和猪下货之类就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罪魁祸首。于是乎,人们避开肥肉而追求瘦肉。其实瘦肉受宠也是短暂的,如今最走俏的是海货。但是若要深究,海货也不大可能一统天下。因为从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来看,主要是从单一到多元,从精细到粗放,应该说,这是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从肥肉的得宠与失宠,亦可看出时代的变迁来。

    这就是时代气息、时代特征,社会进步,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翻天覆地。如今瘦肉都吃足了,谁还去买肥肉?从过去吃不上肉到今天吃腻了肉,国人吃肉的历史变迁,是民众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化蝶》获得首届“新文青”全国青年诗人短诗大赛优秀奖。

    博客 剑梅楼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一、青未了|黄河故道怀古

    姜宝兵

    端午节前,应德州市作协之约,参加了“全国作家游黄河故道,颂多彩夏津”采风活动,昔日夏津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今日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齐聚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感受盛世辉煌。

    据史料记载,自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迄今2600多年,黄河有六次大徙,26次大的决口改道,159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20多次大的决口改道洪流波及周围地区,黄河干流两次流经夏津县,且有六次泛滥大决口,为这里留下一片30万亩连绵起伏的沙丘地。一条蜿蜒起伏的老黄河故道,地貌变幻奇特,沙丘连绵起伏,伏跃跌宕,古树参天、生机盎然,形成一条自然变换的绿色屏障,其中百年以上古树近3万棵,是平原地区珍贵的原生态自然资源,有“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之美誉。这就是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极目远望,一片青葱,绿野碧空相接,令人心胸坦荡,逸兴遄飞。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最南端,有一片千亩古桑园,叫颐寿园,古老的黄河故道,独特的水土条件和气候,培育了这里“独一无二”的桑树。椹果颗粒饱满、果肉肥厚,汁溢鲜嫩,味甘如蜜,状似草莓,不仅个头大,而且灌浆后口感甜蜜。每当“芒种”时节,正是椹果成熟时,是采摘、品尝椹果的最好季节。冠盖巨大的树枝上,累累果实,如繁星缀空,村人持长杆击树,收获椹果。人们于千顷葱绿之间,漫步树下,信手摘食,别有一番情韵,单颗或成把地放入口中,那感觉,美得无法形容。

    走进桑林群,古桑树那长长的手臂吸引了我,椹树树冠丰满,枝叶茂密, “卧龙树”“腾龙树”,气宇轩昂,盛气凌人,让人看罢不禁惊叹其姿态之美、姿态之奇!伫立于“夫妻树”前,尽管它已经历了800多年的岁月沧桑,历尽磨难,仍是缠绵不已,如胶似漆,恩爱无比,厚绿叠翠,硕果累累。

    在桑林深处,我钻进如盖的大树下,从中间往上一看,绿桑叶间椹果密密麻麻,一嘟噜,一串串的,绿如翡翠,白若珍珠,紫如玛瑙,一点点红的如琥珀,一边采摘,一边享受口福。史载汉武帝刘秀北征此处大军粮草匮乏,正是桑椹挂满枝头,大军才得以充饥,他赞叹道:“此乃天助我也,大事必成矣”!并随笔挥毫:“天果”二字。此处现在建有“天果亭”。

    继续前行,发现一株高大的古桑葚树,树前竖有牌子说明:相传香妃娘娘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天气燥热,路途遥远,龙体抱恙,乾隆下令寻找避暑之地,遍寻到了这片古树参天的世外桃源。正值椹果成熟之际,乾隆在这棵树下乘凉浅尝椹果,顿觉神清气爽,龙颜大悦,对周遭百姓大力封赏,百姓感谢乾隆皇帝的恩泽,称这棵树为“帝王树”。民间传说,古已有之,姑且听之,姑且传之。

    忽见前方绿树掩映之间现出一座祠庙,走进细看,原来是一座新建的朱国祥纪念馆。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万家优乐心头系,一枕清风梦里来”,大门上方有李肇星题写的“朱国祥纪念馆”大字匾额。走进门来,又看到立柱上一副对联“铭恩戴德建馆千秋意象宏,植树防沙为官一任情怀广”字迹遒劲有力。正厅有朱国祥事迹介绍:据说在清康熙年间,在朝遭贬的朱国祥就任了夏津知县,经查看此地荒沙遍野,庄稼歉收,便晓谕百姓“多种果木,庶可免灾而裕才用”。此后历经几百年的封沙造林,至清朝中期已是林海茫茫,果木成片,延至今日形成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景观。夏津人民为感激朱国祥的恩德,故此建馆以纪念。

    据考证,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种植时期跨度很大,较为突出的三个 历史 时期是元、明、清朝时期。尤其是清康熙13年,在知县朱国祥的发动下,当地百姓掀起植桑高潮。种植桑树治沙的同时,还曾大力发展蚕桑业。据《诗经》《左传》等书的记载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各地便已发展了桑蚕业,其中以山东的桑蚕业最为发达。到秦汉两朝四五百年间,积极的对外贸易活动,形成了“丝绸之路”,过去有“齐纨鲁缟”之说,便是指当时山东出产的丝绸。后来由于多次战乱,导致蚕业逐渐衰落起伏;百年后绸业萧条,受棉花栽培影响,蚕桑业整体趋于萎缩,桑树也从“叶”用逐渐转化成“果”用。其果为椹,状似草莓,汁若醍醐,味甘如蜜,为长寿佳品。灾荒年间,村民以椹果腹,多可渡饥。

    想来这清官朱国祥,正像当代县委书记的楷模焦裕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当年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带领群众在肆虐了300多年的风沙地里,种活了100多万棵梧桐树苗。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他却把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最朴素的,不论什么朝代,作为父母官,谁能关心群众疾苦,一心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廉政,努力做于国于民都有利益的事情,谁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我站在黄河故道之上,怀古思幽,得出的感悟。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 社会 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

    壹点号清风堂

    二、从旧社会到现代饮食习惯的变化

    30年前人们的口粮分粗粮和细粮,细粮是大米和白面,粗粮指的是小米玉米和其它杂粮。在北京军区部队的粗细粮比例是6:4,粗6,细4.在石家庄职工的粗细粮的比例是7:3,粗7,细3.那时候的口粮按标准供应。部队的标准是每个月45斤,地方分工种供应,一般壮工39斤科室人员29斤(一个月)。部队随便吃,职工实行饭票制,饭票分粗粮和细粮两种,还有菜金和着用,菜金分1分,2分,5分和1角,2角,5角的,5角的面额最大。当时我在食堂上班,炊事员的口粮标准月36斤,伙食费9元,随便吃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人民消费生活发生巨变的30年,细数中国消费者30年来的变化,让新中国的人民感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实惠,那就是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今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服饰消费:从缝缝补补到个性诉求。
    30年前,中国人的服装消费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天已演变成追时尚、赶时髦、讲款式、讲搭配、看场合、显个性;30年前,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就是一种时尚,如今,风格化、全球风潮却让人眼花缭乱;30年前,料子布 “的确凉”就是很“洋气”的象征,但是现在丝、棉、麻、纤维等布料的服装多种多样;30年前,中国服装基本是靠小裁缝的手工式作坊制作,而当前中国服装业已开始有设计师,并有国际化的研发体系以及现代化的品牌运作,中国消费者也从有得穿就好,逐步转向穿得时尚个性和穿得健康。

    吃的消费:从吃大食堂到吃新概念。
    30年前,中国消费者要买好吃的,要用粮票,粮票是限量供给的,而那个时候无油、少盐,饿得快,基本都是吃的大食堂,今天中国消费者已经再吃出健康“新概念”,从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有机会吃了,而且,有机食品、健康食品等等开始流行,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消费者的菜篮子和米袋子都有了很大变化,吃开始有了更多的内涵。

    住房消费:从四世同堂到独立购房。
    30年前,高楼大厦还很少,住房也比较拥挤,很多家庭都是四世同堂,甚至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形象的说,三十年前住破房, 十平米内两张床,现在很多人收入提高了,年轻人工作以后开始独立供房,房地产成为中国30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房价不断上涨,以前是忧虑没有住房,现在是忧虑到哪里买房,以及如何还清房款,但是不管怎么样,30年中国的住房消费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机动性消费:从两个轮子到四个轮子。
    30年前人们的出行,中国基本是自行车王国,两个轮子,自行车是三大件之一,但是今天的城市以及一些发达的农村,四个轮子托起了更多人优质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了百姓的家庭,交通的改善以及交通工具的变迁,代表着中国机动半径的扩大,而这也直接为中国人扩大了出行空间,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能抓住更多的致富的机会。

    娱乐消费:从忠字舞时代到全民娱乐时代。
    30年前,中国消费者只能看黑白电视,听收音机,偶尔看点集体电影,娱乐形式很单一;但是30年后的今天,可以供中国消费者娱乐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视娱乐节目、选秀、音乐会、酒吧等等,中国人的娱乐支出也大幅上升,休闲生活方式随之改变。

    品牌消费:从无品牌、本土品牌到国际品牌。
    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产品限量供给,因此消费者购买产品不需要看品牌,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以“省优部优国优”为口号的电视广告的轰炸,以及以宝洁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品牌的进入,中国消费者从不追求品牌,到看重国内品牌,现在成为了有能力就要追求国际品牌的消费心理,品牌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各种品牌在中国大地也掀起了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30年,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生活还有很多变化,而从这当中,可以看到中国消费市场30年间的迅速变化,也预示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30年之后还有广阔的空间。

    统计资料表明,解放前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很低,传染病广泛流行,婴儿死亡率高达201‰,出生时平均期望寿命仅39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0年来,在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死亡率由1949年的20‰降为1990年的6.3‰,婴儿死亡率由1944~1949年的201‰降为1985~1987年的37‰,同期出生时平均期望寿命由39岁提高到69岁。传染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慢性退行性病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我国人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已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先进地位,某些指标已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

    三、中国饮食近百年变迁原因 背景 作用 影响

    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一、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二、食物制作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三、食物器皿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四、营养保健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五、饮食审美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参考文献:1.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4.易艳萍、马寅初.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徐旺生.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海南出版社,1993

    关于今年过年是什么时候的问题,通过《从旧社会到现代饮食习惯的变化》、《中国饮食近百年变迁原因 背景 作用 影响》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今年过年是什么时候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青未了|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今年过年是什么时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青未了|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和青未了|黄河故道怀古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
    • 百科 -“春节”其实是个假节日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今年过年是什么时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百科 -“春节”其实是个假节日和什么是春节?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