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我国的水资源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中国水资源公报:87.5%浅层地下水监测站水位稳定或上升和全国地表水供水安全分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中国水资源公报:87.5%浅层地下水监测站水位稳定或上升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近日,水利部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公报内容显示,2021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9638.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7.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8310.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195.7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327.7亿立方米。
浅层地下水方面,年末与年初相比,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取的14923个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点中,87.5%的浅层地下水监测站水位呈稳定或上升状态。
在29个监测的主要平原及盆地中,27个平原及盆地浅层地下水水位基本持平或上升,三江平原、呼包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达到或超过0.5m。
东北平原:2021年年末,三江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8.3m,穆棱兴凯平原5.1m,松嫩平原7.2m,辽河平原43m。与年初相比三江平原地下水水位下降0.5m,穆棱兴凯平原下降0.2m;松嫩平原地下水水位上升0.4m,辽河平原上升0.8m。
黄淮海平原:2021年年末,海河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12.1m,黄淮平原4.0m。与年初相比,海河平原地下水水位上升2.1m,黄淮平原上升0.8m。
山西及西北地区平原和盆地:2021年年末,山西主要盆地地下水平均埋深18.6m,呼包平原13.2m,河套平原4.7m,关中平原36.5m,河西走廊平原27.8m,银川卫宁平原6.1m,柴达木盆地6.7m,塔里木盆地12.4m,准噶尔盆地监控区27.3m。与年初相比,呼包平原地下水水位下降16m,河西走廊平原下降0.3m;
山西主要盆地地下水水位上升1.3m,河套平原上升0.2m,关中平原上升0.9m,银川卫宁平原上升0.3m,柴达木盆地上升0.3m,塔里木盆地上升04m,准噶尔盆地监控区上升0.5m。
长江中下游平原:2021年年末,江汉平原地下水平均埋深4.7m,鄱阳湖平原5.0m,长江三角洲平原3.3m。与年初相比,江汉平原地下水水位下降0.2m,鄱阳湖平原区下降0.3m,长江三角洲平原下降0.1m。
深层承压水方面,年末与年初相比,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取的3830个深层承压水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点中,85.5%的深层承压水监测站水位呈稳定或上升状态。
责任编辑:崔烜
一、全国地表水供水安全分析
一、全国地表水水量分布
广义地讲,以液态或固态形式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水体,都属于地表水。它包括海洋水、湖泊(水库、洼淀)水、冰川水、河流水和沼泽水。其总储量为13.86×108km3。狭义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沼泽水;并把大气降水视为地表水体的补给源。通常把地表水体动态水量,即河川径流量,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全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115×108m3,折合年径流深为284mm。降水对地表径流的直接补给约占全部径流量的71%,降水渗入地下含水层后又由地下水渗出补给约占27%,高山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约占2%。
按照流域片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降雨量的变化,将我国地表水资源划分为五个区(附图5),即地表水资源丰富区、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区、地表水资源中等区、地表水资源较缺乏区、地表水资源缺乏区。
Ⅰ.地表水资源丰富区。该区包括长江流经区域。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区、市),经济总量巨大,有上海、南京、重庆和武汉等中心城市,是中国基础原材料、机电工业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集中地;也是中国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水源地。流域总面积180×104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支流众多,其中多年平均流量在1500m3/s以上有9条,支流长度500km以上的18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km2的支流达437条;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湖泊总面积1.52×104km2,约为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5。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108m3,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上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70%~90%以上。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全国五大淡水湖除洪泽湖外,其余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南昌和九江之间,面积3913km2,年径流深为891.6mm。湖周主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鄱江)、修水5条河流汇聚,北端与长江相通。湖泊最大深度16m,总容积近300×108m3,相当于洞庭湖容积的1.6倍。由于鄱阳湖地势高于长江,主要对“五水”起调蓄作用,一般汛期可调蓄洪水100×108m3,枯季入长江水量可达200×108m3。每当长江流量最小的1~2月,鄱阳湖可以400~500m3/s的流量补充长江的水量,对长江下游枯水季节航运十分有利。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北部,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9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1995年实测面积仅为2625km2,地表水资源量为1948.6×108m3。洞庭湖历来是长江最大的吞吐湖。长江洪水通过洞庭湖调蓄,一般可削减30%左右,因此对长江中下游平原防洪起着重要的调洪、滞洪作用。由于长江“四口”和“四水”的泥沙来量大,湖区又大量围垦,洞庭湖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部分。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介于江苏、浙江两省之间,湖泊面积2460km2,容积近50×108m3,地表水资源量为118.8×108m3。太湖是冲积平原上的河道因洼地宣泄不畅、积水扩大而形成的。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位于长江、淮河之间的安徽中部。面积780km2。四周河流呈放射状汇入巢湖,经巢湖市南边的湖口入裕溪河汇入长江。20世纪50~70年代,沿湖河口三角洲和湖泊滩地因泥沙淤积及人类围垦,使岸线不断向湖区推进。据航空相片解译,1955~1979年的25a中,杭埠河口三角洲围垦区的总面积已有62km2。
Ⅱ.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区。主要范围为西南诸河流域、珠江流域。西南诸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一部分。在85.14×104km2的范围内分布有七大水系,即藏西诸河、藏南诸河(含藏南内陆河)、雅鲁藏布江、滇西诸河、怒江、澜沧江、元江。以上水系除西藏南部零星分布着一些面积不等的内陆河外,其余河流分别自新疆、西藏、云南、广西流出国境。西南诸河多年平均降雨量9186×108m3,折合降雨深1088mm。2005年西南诸河的地表水资源量5562.0×108m3,折合年径流深658.9mm。其中,藏西诸河流域面积5.734×104km2,水资源总量约20.1×108m3;藏南诸河流域面积约15.5778×104km2,水资源总量约1952×108m3;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流域面积24.048×104km2,河长2057km,多年平均径流量1654×108m3;滇西诸河多属伊洛瓦底江水系,该水系流域面积2.1172×104km2,水资源总量约314.5×108m3;怒江干流长约1659km,流域面积13.5984×104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88.9×108m3。怒江干流在云南省境内长约621km,天然落差1123m,河道平均比降0.181%。流域面积12.483×104km2,多年平均流量1840m3/s。
珠江是我国南方的大河,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省(区)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流域面积45.369×104km2,其中在我国境内的面积为44.21×104km2。流域内年径流量达3412×108m3,其中西江年均径流量为2670×108m3,约占流域总量的80%,北江为475×108m3,东江为272×108m3,是中国流量居第二位的河流,是黄河总流量的7倍之多。珠江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年径流总量的80%,6月、7月、8三个月则占年径流量的50%以上。珠江水资源丰富,全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00m3,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7倍,但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流域的中部,气候温和多雨,多年平均温度在14℃~22℃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显呈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和年际变化大。
Ⅲ.地表水资源中等区。主要范围为东南诸河流域、内陆河流域、辽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面积24×104km2,河长6300km,年径流量2557×108m3。主要河流包括钱塘江、闽江、浦甬等浙东诸河、椒鸥等浙南诸河、台湾诸河等。1993年,流域内人口总量为6507万,人口占全国5.5%;GDP为2023亿元,占全国的7.5%,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748亿元。
我国内陆河主要有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其中塔里木河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全长2437km,塔里木河流域是环塔里木盆地的九大水系144条河流和塔里木河干流的总称,流域总面积102×104km2。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天然径流量398.3×108m3,主要以冰川融雪补给为主,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30.7×108m3,水资源总量为429×108m3。黑河是中国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之一,发源于甘肃省西北部,由张掖、酒泉间的南山和祁连山流出各河汇集而成,全长约800km。黑河流域有35条小支流。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大部分和甘肃省肃南县部分地区;中游地区包括甘肃省的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等县(市);下游地区包括甘肃省金塔县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石羊河全长250km,流域自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8条河流及多条小沟、小河组成,河流补给来源为山区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流域面积1.11×10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5.6×108m3。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22mm,走廊区仅150mm。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5.6×108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净地下水资源量1.1×108m3,全流域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6.6×108m3,流域内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7.6×108m3。
辽河流域东以长白山与第二松花江、鸭绿江流域为界,西以大兴安岭南端与内蒙古高原为界,南邻滦河、大凌河及渤海,北邻松花江流域。流域面积21.96×104km2,其中,山地占35.7%,丘陵占23.5%,平原占34.5%,沙丘占6.3%。辽河流域人均地表水资源量535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
辽河流域主要由两个水系构成:①辽河水系,由东、西辽河和辽河干流构成,该水系由盘锦入海,全长1394km;②大辽河水系,由太子河、浑河和大辽河构成,该水系由营口入海,全长415.4km。辽河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及地形等因素影响,降水、径流地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西北部风沙干旱,雨水稀少,仅380~400mm,年际、年内雨水变化较大,冬春雨雪稀少,夏秋降雨集中,尤以7~8月两月降水量最大,占全年的50%左右。从降水季节看,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1%~16%,易发生春旱;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常有暴雨发生,形成洪涝灾害;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7%~19%,屡有秋旱发生;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4%。
松花江流域位于我国北部,是黑龙江的一大支流,流域面积54.6×104km2,河长1729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77×108m3。有南北两源,北源嫩江源于兴安岭,南源第二松花江源于长白山,两江于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松花江水系庞大,主要支流有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阿什河、呼兰河、牡丹江、安邦河等。
Ⅳ.地表水资源较缺乏区。主要范围为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流域面积75.2×104km2,河长5464km,年径流量为661×108m3,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66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1800mm,主要支流有汾河和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在-4℃~14℃,年降水量平均为478mm,6~10月降水量占全年65%~85%,最大暴雨发生在7~8月。河南花园口站多年平均(1919~1974年)实测年径流量为470×108m3,如包括上游被引用水量则年径流量为560×108m3。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温润。全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108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淮河流域西起伏河南省牛山、桐柏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面积26.9×104km2,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3;其余为广阔平原,约占2/3。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面积分别为19×104km2和8×104km2,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及徐洪河贯通其间。淮河河长1000km,年径流量为622×108m3,其中,淮河水系453×108m3,沂沭泗水系168×108m3。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53×108m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139×108m3,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835×108m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83mm,其中淮河水系910mm,沂沭泗水系836mm。降水量以南部大别山区为最多,超过1400mm,西部桐柏山次之,为1000~1200mm,北部降水量最小,低于7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8%。
Ⅴ.地表水资源缺乏区。主要范围为海河流域。海河流域面积26.4×104km2,河长1090km,年径流量为228×108m3,2005年海河流域年降水量487.0mm。主要支流有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滦河、子牙河、南运河等。海河流域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区,平均年降水量为548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多年平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5%~85%。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按1956~1984年资源统计,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4×108m3。6~9月的径流量通常占全年的70%~80%,个别河流达到90%;部分有春汛、泉水补给,调节性能好的河流,6~9月的径流量则仅占全年的50%~60%。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集中的特性表明,海河流域枯水年洪水可能性很小,而丰水年的洪水可能性很大。
二、全国地表水水质分布
中国河流天然水质总体状况比较好,矿化度和总硬度均比较低。但随着农业的发展,河川径流正日益受到严重污染。在1995年水利部第二次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工作中,根据全国1800多个水质监测断面的资料,按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对近700条河流,约10×104km河长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全国综合评价河长为98614km,其中水质为Ⅰ类、Ⅱ类、Ⅲ类的河长分别为6042km、25773km和20993km,分别占评价河长的6.1%、26.1%和21.3%;水质为Ⅳ类、Ⅴ类和超Ⅴ类的河长分别为27171km、8163km和10472km,分别占评价河长的27.6%、8.3%和10.6%。污染河长(即水质为Ⅳ类、Ⅴ类和超Ⅴ类河长的总和)45806km,占评价河长的46.5%。与1984年水利部第一次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相比,10a间,综合评价河长中,污染河长增加了一倍多。河流水资源质量的地区分布大致为:河流上游河段水质优于中下游,城市及其下游河段水质普遍较差;南方河流水质整体优于北方,东部发达地区,如环京津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水质差于中西部地区。从各水资源一级区对比分析看,太湖水系、海河区、淮河区是我国河流水质状况最差区域,其劣Ⅴ类河长比例均达到或接近50%,即有近一半的河流被严重污染,丧失了使用功能;辽河区和松花江区受河流源头河段天然水质状况较差和中下游人为污染的双重影响,劣Ⅴ类河长比例分别为31.4%和18.0%,水质状况较差;黄河区水质尚可;除沱江和嘉陵江外,长江中上游区域及珠江区水质状况良好;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和东南诸河水质状况优良。从流域分布来看,污染最严重的是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松辽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太湖地区污染也十分严重。
从水质评价来看,全国的水质污染以好氧有机污染为主。全国以好氧有机污染参数评价的9.55×104km河长中,污染河长占33.8%,其中严重污染(超Ⅴ类)河长为8305km,占8.7%。在各流域片中,好氧有机污染相对严重的为海河和淮河,污染河长超过评价河长的50%。全国有毒及易积累物质类的污染次之,以此参数评价的9.2×104km河长中,污染河长占31.6%,其中严重污染河长3810km。全国有毒及易积累物质类污染较严重的是黄河、松花江、辽河、淮河和海河流域。
根据对50个主要湖泊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Ⅰ类水质湖泊1个,占湖泊调查总面积的0.1%;Ⅱ类水质湖泊9个,占24.7%;Ⅲ类水质湖泊13个,占23.6%;Ⅳ类水质湖泊7个,占5.4%;Ⅴ类水质湖泊5个,占26.6%;超Ⅴ类水质湖泊15个,占19.6%。也就是说,湖泊75%以上水域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为有机污染(CODmn)、非离子氨等。从地域分布看,南方城市湖泊及东北平原湖泊的有机污染和西北干旱地区湖泊盐碱化(高矿化度)问题比较突出。评价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5大淡水湖总体水化学状况未超过Ⅲ类,但湖岸边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全国地表水污染分区图(附图6)以全国现状地表水水质分布示意图和我国主要湖泊的污染状况为划分依据,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表水质量现状与天然条件下的“背景值”相对照。将地表水污染程度分为五区,即地表水污染轻微区、地表水污染较轻微区、地表水污染中等区、地表水污染较严重区、地表水污染严重区。
Ⅰ.地表水污染轻微区。该区人类活动少,经济欠发达,地表水污染轻微。西南诸河总体水质良好。9条河流的16个断面中,Ⅲ类水质的断面占87.5%,劣Ⅴ类水占12.5%,无Ⅳ类、Ⅴ类水质断面。仅红河河口县段的两个断面重金属超标。
Ⅱ.地表水污染较轻微区。该区地表水污染较轻微,主要范围为内陆河流域、长江上游、广东大部分地区。内陆河流水质总体良好,7条河流的19个断面中,满足Ⅲ类水质的断面占84.2%,Ⅳ类、Ⅴ类占15.8%。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Ⅲ.地表水污染中等区。主要范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东南沿海诸河流域、元江—红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长江水系干流水质优,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溶解氧。监测的128个断面中干流监测断面39个。干流以Ⅱ类水质为主,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水质比例分别为2.6%、71.8%、20.5%和5.1%。珠江流域总体水质良好,主要污染指标是溶解氧、石油类。监测的49个断面中,73.5%的断面为Ⅰ~Ⅲ类水质,18.3%的断面属Ⅳ类、Ⅴ类水质,8.2%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松花江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监测的101个断面中,Ⅰ至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1.0%、4.0%、22.8%、35.6%、21.8%和14.8%。嫩江为Ⅲ类水质,松花江干流吉林省段以Ⅲ类水质为主,黑龙江省段以Ⅳ类水质为主。东南诸河中14条河流的26个断面中,Ⅲ类水质的断面占50.0%,Ⅳ类水质断面占34.6%,劣Ⅴ类水质断面占15.4%,无Ⅴ类水断面。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和溶解氧,污染较重断面集中在杭州的钱塘江和宁波的甬江。太湖湖体的20个监测点位中,属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5%、35%、5%和55%。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湖区中五里湖、梅梁湖污染明显重于湖心、东部和西部沿岸区。富营养化评价表明,太湖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巢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但由于总氮和总磷污染严重,湖体12个监测点位中,Ⅴ类、劣Ⅴ类水质各占一半。
Ⅳ.地表水污染较严重区。主要范围为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水系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监测的185个断面中,劣Ⅴ类水体占49.7%。干流28个断面,Ⅰ~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3.6%、7.0%、35.6%、32.0%和7.6%,劣Ⅴ类水质占14.2%。干流水质好于支流。淮河水体中49个断面的达标率为61.2%,水质基本稳定。主要污染指标是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监测的93个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16.1%,Ⅳ类、Ⅴ类水质断面占39.8%,劣Ⅴ类水质断面占44.1%。干流13个断面中,38.5%的断面为Ⅰ~Ⅲ类水质,46.2%的断面为Ⅳ类、Ⅴ类水,15.3%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一级支流以Ⅳ、Ⅴ类水质为主;二三级支流、省界河段和山东境内河流以劣Ⅴ类水质为主。
Ⅴ.地表水污染严重区。主要范围为海河流域、辽河流域。辽河、海河水系污染严重,劣Ⅴ类水体占60%以上。海河水系属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监测的118个断面中,Ⅲ类水质的断面占14.4%,Ⅳ类、Ⅴ类水质的断面占14.4%,71.2%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辽河水系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监测67个断面,Ⅲ类水质的断面占17.9%,Ⅳ类、Ⅴ类水质的断面占29.9%,劣Ⅴ类水质断面为52.2%。
全国1999年工业废水(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共606×108t,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207×108t,珠江片136×108t,松辽河片68×108t,淮河片60×108t,海河片55×108t,东南诸河片40×108t,黄河片27×108t,内陆河片7×108t,西南诸河片6×108t。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废污水年排放量大于20×108t的有上海、河南、湖南、辽宁、山东、黑龙江、广西、浙江、湖北、江苏、广东11个省(区、市)。
三、全国地表水供水安全图
依据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分区图和全国地表水水质图,将我国地表水供水安全图划分为四个区(附图7),分区情况如下:
Ⅰ.地表水供水相对安全区。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表水污染较轻微,主要范围为新疆、西藏西部、甘肃西北部、青海西北部、内蒙古等地。
Ⅱ.地表水供水较安全区。地表水资源中等、地表水污染较轻微或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表水污染中等,主要范围为西藏东南部、四川、云南、广西西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甘肃东南部、山西、河北、山东、上海、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Ⅲ.地表水供水较不安全区。地表水资源较缺乏、地表水污染较严重,主要范围为广西东部、广东、福建、江西、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南部、海南、台湾等地。
Ⅳ.地表水供水不安全区。地表水资源缺乏、地表水污染严重,主要范围为天津、北京东北部。
二、我国水储存量是多少
中国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61,889亿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变为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余下的55%都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整个国土面积的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可同时中国拥有占世界第一为的众多人口,按人平均下来,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积平均,为世界平均值的80%。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体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水量逐渐减少,基本状况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超过1,000毫米,丘陵地带达到1,400~1,800毫米。到达华北平原以后减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区则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北部通常也只不过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分布,同时也与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而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各占全国的约36%,人口占全国的5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约1.6倍,耕地面积的水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黄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只不过是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为全国的33.7%,耕地为全国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积平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
这种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南水北调构想的原点。另外,从水资源分布的时间推移来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况也不均衡,每年的变化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连续出现的倾向。
2.2.长江概况
长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东雪山(1978年考察认定),最上游部分大约800公里称做通天河,进了四川省则称做金沙江,通过险恶的峡谷(大约2,300公里),之后,直至入海口这一段称做长江,也有时将从源头开始直至入海口都称做长江。在日本通常所说的扬子江为在入海口的江苏省附近,扬子江这一称呼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为水量充沛地区,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较稳定,为适合利水的地区。有历史记载的灌溉设施是从公元前5世纪时就有的,当时的水利设施经过不断维修后一直延续到现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为都江堰。此外,三国志中曾描述过,「运载超一万人以上的大舰队……」,说明当时曾经用于水运。尤其是现在,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库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缓,而水量丰富的中小支流以及无数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于水运事业的发展。其典型的例子为南水北调规划的东线总长1,300公里以上的大运河被注入新的活力。这条大运河全部完工后,不仅可以保住以往两千数百年的命脉,同时,还将集水运和供水两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设施之一。
由于时代的变迁,经过多次改道,大运河的位置已经有所变化,而且对于大运河是何时完成的,也无法明确。同时,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关于总长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自古以来,新建、修复、管理的长江主流和支流的船运、利水设施、滞洪区的数目膨胀起来,即使是专家也很难描述其全貌。但是,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在原本就庞大的基础上人口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难题。整个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于社会开发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滞洪域的减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联锁效应,特别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滥。
由于各种文献和资料对长江的最大流量的统计数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确数字。但可以说,近年来长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有报导说,入海口处年流量的最大数值已经超过1兆吨以上。
中国的统治者已经更换过几代,但是对长江的水运、包括长江支流的水利设施、许许多多的大小运河等的修建从未间断,由地方政权和一般老百姓进行着维护管理,持续至今。
像南阳灌区(公元前三世纪)、以及都江堰(秦代)这两个2,000年以前修建、其后经过维修、改造直至今日还在持续使用的水利设施真是奇迹。而且这两个水利设施不仅集防洪、灌溉、船运等多种目的于一身,同时机构也非常复杂,从其完善的管理这一角度推测,这些水利设施不是在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经有很长时间建造这种水利设施的历史,是在积累了经验的基础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掠,中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这些,影响了对这些设施的维护管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是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三十年代),委员会由有关部门和长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组成。正如委员会其名称所表明的那样,这个委员会主要是以完善以船运航路为主要目的而设置,而不是以一般所关心的防洪、抗旱为目的的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其后进行了多次改组,它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不同,没有形成为管理整个流域的高度集权组织,这可能与三峡水库建设工程委员会与长江委员会脱钩,归国务院直属有关。
2.3. 黄河概况
虽然黄河在流域面积和流量上远不及长江,可是黄河在控制难度上却远远超过长江,与其说洪水不断泛滥,不如以「流经途径尚未一定」来表达则更为确切一些。近年来,其泛滥流域已经达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于很难说清哪一条为黄河的主流,1947年河道修复后的半个世纪以上都处于安定状况,这是值得欣慰的。
黄河一旦狂虐起来,黄河流域就会有数十万人口成为牺牲品,这已司空见惯。可这个地区比较干燥,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比较容易生存的地区,由蓝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断,在春秋战国时期等开始,在古代,中国历史的中心就在黄河流域。在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夏朝以后的4,100多年的期间里,有2,400年中国的首都都定在黄河流域,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地区的重要地位。
据记载,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经在渭河流域修建了总长150公里的水渠,这条水渠灌溉了40,000公顷的土地,对碱性土壤进行了改良。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因这个地区干燥这一特点而困扰。可是,与世界的干燥地区的气候特点相似,每年降雨量变化很大,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的3,700年的历史记录中,1070年发生过大旱灾;清朝的大约200年期间里,基本每年都会在某些地方发生大规模的旱灾。同时,在2,540年期间里,有540年发生了洪水或决堤等灾害,决堤次数达到1,590次。
这些记载中可以说明的是,太行山脉以东(城市有北京、石家庄、郑州、淮南等)的平原,从北到南为从天津至南京区间除山东省山岳区以外的地区,即大部分、整个华北平原为可能被黄河洪水波及地区,换言之,则可以说是泛滥平原。事实上,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黄河冲积下来的黄土形成的平原。黄河这条狂河,从1947年开始沉静下来的理由之一,则是1947年以后加强了黄河河道的修复工程,同时,在上游的黄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坝,调整水流量,兴修水利,以利农业用水,人为地减少了整体的流量。同时,与长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减少。但是,这种社会与自然现象变化的结果,使黄河流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问题,一是黄河的特点,即河水中黄土(年流出量为16亿吨)在下游沉积,特别是在郑州以东的河底大量沉积,河床每年约长高10厘米;二是虽然没有了洪水,而当地却出现了慢性缺水的现象。如果靠黄河水将河床上沉积的黄土自然冲下,每年则需要200亿吨的水量。
目前的状况是∶如果下雨,则会发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则造成干旱或者慢性干旱,造成过多地依赖于地下水。由于近年来工业化的进展,地下水的水质急剧恶化,已经关闭了一些排污企业,但是在这之前并没有对缺水问题采取充分措施。
1990年之后,黄河下游几百公里流域处几乎每年都发生100~200天的河床干枯现象,即所谓「黄河断流」现象,因此,将黄河作为水源的一般市民、农业、工业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受损失的金额没有确切的数字,多的时候估计可达几千亿日元。尤其是在山东省济南市以东出现了半沙漠化现象。为此,不得不转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关闭一部分企业。
因此,确定黄河总流量比较困难,以往每年流量为700~800亿立方米,郑州市附近的计划洪水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黄海的流量则为200亿立方米以下,这还是在修建了天桥水库、三门峡水库等,调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另外,为了防洪,在这些水库的下游济南市附近,现在还把保留了一个流量调整能力为10,000立方米/秒、滞洪量20亿立方米、面积2,300平方公里的滞洪区。这表明,即使在现在,黄河还是一条难以控制大河。
图2.1 历代黄河变迁略图
2.4.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区域的概要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东线的供水地区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的六省市。这六省市的总面积为6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6.77%,1995年统计的总人口为3.3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6%,耕地面积为3亿7,943万亩(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6.6%。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的33.2%,工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5.9%,农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0.9%。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而位于这六个省市中心的华北平原,目前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华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为5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在历史上属于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因此,从古代开始就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区。华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众多有名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粮食、棉花、食用油的生产基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为了今后继续发挥这个地区的综合优势,带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缺水问题则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华北平原的缺水状况日趋严重。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后,由于过度地采用地下水,引起地盘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所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除了加强这个地区的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以外,从本地区以外引水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近年来,随着各条江河的上游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用水量不断增加、地区以外的水流入量逐渐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这个地区的缺水问题,会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制约。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西线的主要供水地区为中国的西北地区,涉及到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区)。这六个省(自治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8%,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3%,占全国总人口的10.2%,占工业总产值的5.3%,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藏量占全国的68.9%。此外,还有钙、希土金属、镍、白金等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有着扩大开发和扩大灌溉面积的可能性。与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相关,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西线工程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2.5.从长江引水
长江水量丰富且稳定。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约9,600亿立方米,在中国各大江河中是最大的一条江。长江流域的总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水资源占34%、人口占35%、耕地面积占24%、农业、工业生产占37%。长江流域的经济有着很大的潜在优势,水资源条件不会制约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
据1980年调查,河道外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用水量为1,353亿立方米,相当于年总流量的14%,其中大部分返流,从入海口水量来看,实际的用水量仅为500亿立方米多。根据1990年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计划要点报告」来预测,即使长江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达到2,200亿立方米时,其实际用水量也不到1,000亿立方米。同时,长江的年流量不仅在中国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流量最稳定的一条河流,相对北方的各条河流,年流量分布均衡。
另外,从长江调水在地理条件上也具有优势。长江是从西向东,流经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上游距西北的干旱地区较近,中下游邻近着最缺水的华北平原,对长江跨流域向北方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来说,从地理条件上来看是极为有利的。因此,从中国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一观点考虑,为了支援北方的干旱和缺水地区的发展,是可以从长江流域给北方输送一部分水资源的,这也是在推进南水北调工程过程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注解:我国水资源占世界的百分之8。
三、中国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浅谈水污染的影响与防治(一)中国水污染分布与水污染现状
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
(二)水体污染
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呢?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而引起的水污染,这属于自然污染。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后一种,而且也是最主要的。
1:水体受污染的过程
一般来说,水自身有自净能力。水的自净能力包括稀释扩散、沉淀堆积、氧化还原以及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等。大体可以分四段:第一为污染段,由于大量污染物混入,河流水质恶化,水中溶解氧极少,除了细菌以外,其它生物较少,特别是几乎不存在自氧性生物;第二是分解段,分解有机质的生物逐渐繁殖,生物分解活动激烈,大量消耗溶解氧,鱼类难以生存,出现藻类和需氧较低的原生生物等,而在生化需氧量逐渐降低后,水中溶解氧又逐渐增加;第三为恢复段,藻类、鱼类和其它大型生物重新又活泼起来,水质逐渐变清;第四为清水段,溶解氧接近饱和,水质清洁,自净过程到此完成。
2:水体受污染的原因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就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水体。
3: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人体中70%—80%是水分,因此长期饮用不良的水质,而导致体质不佳抵抗力自然减弱,则百病发生乃必然,再者长期累积之污染物到达身体无法承受时,再高明的医生、再有效的药物恐怕也难奏效,所以“水是百药之王”的说法一点都不假。
常见的饮用水水质项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铅: 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 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
砷: 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 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
硒: 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 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 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 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近年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针对1971-1994年间由水所引起的疾病进行一项调查,在740件案例中,其中因原生动物所引起共148件,共有448,486人因而致病,是所有原因中最高者。研究发现,原生动物种类中以隐孢子虫及梨形鞭毛虫二种需要特别注意,最常出现在游憩风景区及畜牧养殖地区,其中又以养猪、养鸭二种最多。统计也显示,23年内所造成的死亡病例共89件,而原生动物造成的死亡案例高达70件。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对人类极其重要,而污染又是这样厉害。因此我们更应该预防和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并利用好水。
(三)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显然,资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条件之一,没有资金,一切治理措施就无法实施。
(2)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广,不但涉及到居民,还涉及到外地人员,涉及到部队系统,涉及到少数民族,也会涉及到权利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即使再加上环保部门,力量依然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没有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许多强制性措施就难以行得通。
(3)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绳,应制定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地方性法律,让水系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一些事情做起来会容易一些。
2:工程保障措施
(1)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严重的污染源,将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于雨水管经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实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则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污水可以通过河道排放。
(2) 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一般来说,城镇新建居民区都有完备的下水道系统,都实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区房屋破旧,多数没有下水道系统,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不管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都需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3: 市政管理措施
(1)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加强城镇的综合卫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净,减少因风吹、雨水等因素将脏物带入河流。对自由市场、餐馆、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对建设工地卫生实行严格监督,对产生污染的路边小生意、洗车点或进行环境改造、或取缔。
(2)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
鉴于环卫部门职工向河道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粪的情况客观存在,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要求职工遵守规矩,教育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不守规矩、擅自污染环境的职工给与相应的处罚。
(3)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
应健全垃圾处理站点网络(尤其是公共场所),让人们垃圾有处可弃,减少因无垃圾站(箱)而导致的垃圾随意丢弃。应在沿河设置一些公共厕所,让在外活动的人们感到方便,减少因为没有厕所而将河沿当厕所的现象。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
对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馆、水上游乐厅等应取缔。
4: 水资源调控措施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5: 公众参与措施
(1) 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
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巨大热情,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2)搞好大众教育
对大众加强保护水质的教育,沿河树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水质。另外,新闻媒体继续对大众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四)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此过程当中有几方面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未能有效执行:
首先,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要避免将水环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强制措施完全等同起来。应该在整治的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排污单位的内部积极性,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综合治理成为企业主动的自发的自愿的行为。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行政强制执行的费用,而且可以减少以至杜绝企业弄虚作假、追求形式上的达标和保留实质上的污染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在通常意义上的引进经济激励措施、奖励达标先进单位、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的做法之外,是否可以将水环境治理与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市场开发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停产、关闭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的同时创立和新建于环境保护有利的新企业新市场,使水环境整治工作同社会经济其它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环保工作不再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只是一味的否定,而是肯定与否定相结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工业走向环境健康化是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利用将在不久的未来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时机,争取利用后进优势,在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获得经济的更大发展。
其次,水污染的治理过程中还应避免将水污染防治与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等同起来。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到70%的农业大国,且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美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蕾切尔·卡逊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所关注的农业污染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当我们对于我国大多数流域污染情况寻根求源的时候都会发现干流和支流沿岸的农药化肥及其它农业废弃物肆意地向水体抛弃是构成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往往正是这些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向江河湖海的大量农业污染物在很大程度上须对水体的毒化问题负责。然而在水环境治理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几乎看不见有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举措,更没有像“零点行动”那样富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治污行为发生。当然并不否定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与农业污染控制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15小”企业的治理一定范围内断绝了农业污染物的来源,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还远远不够;也并不否认农业的面源污染较之工业企业通常情况下的点源污染而言,控制的难度大得多,甚至近乎不可操作,然而不能因为该问题解决起来有极大困难而视其不存在。这样只能造成对农业污染的默认,从而使问题扩大化。
最后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因而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 ,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水的滋养下生存和繁衍,今后也将同样依赖于水资源而继续存在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可以水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因为那将造成人类无法承受的恶果,并最终导致一切人类文明化为乌有。如果说过去的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已经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我们疏于管理的结果,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在水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说已经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环境恶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积极作用,那么今后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地将治理工作开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难度更大,因为洪水的发生在时间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则是每时每地都存在。洪水、干旱是天灾,面对天灾,人类更能团结一致,更能吃苦耐劳,更能相互帮助,更能激起一股热情,1998年长江大水就是一个例证。水污染是人祸,是人引起的,治污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会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总之:
节水从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书名为《造福子孙后代》:前言
(2) 行政院环保署「安全饮用水手册」:第3页
(3) 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2页
(4) 中国城市排水建设与发展
(5)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六讲:关于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第
(6) 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线 作者:关业祥 水利部规计司处长
以上为第4页—6页
关于我国的水资源的问题,通过《我国水储存量是多少》、《中国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我国的水资源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