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江南春杜牧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杜牧来到烟雨江南,写《江南春》极负盛誉,600年后却遭杨慎质疑和《江南春绝句》原文及赏析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杜牧来到烟雨江南,写《江南春》极负盛誉,600年后却遭杨慎质疑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首七绝《江南春》,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抒情诗代表作。此诗既有清新明快之调,又有沉郁顿挫之风,可谓身兼李、杜诗风之长。
全诗不发表议论,作者只是以丹青妙笔,自然点染出一幅江南春日图景,通过前后景物的反差,引发读者思考与回味。因为行文俊逸疏朗,表达虚实相生、凝练自然,历来为人称道。
一、《江南春》赏析杜牧这首《江南春》,先从江南一带的自然景物写起,以“千里”起头,简要地概括出了春天江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花团锦簇、鸟语花香的自然风景。
同时,第一句中不光写出了江南“千里”盛景,还通过声音描写——“莺啼”,颜色描写——“绿映绿”,把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繁盛衬托得有声有色,给人以欣欣向荣,热闹明快的印象。
诗中第二句从自然风光的描写,转向了人文风光的描写。在锦绣江南里,这里的人们与水为邻,以山为伴,过着潇洒快乐的日子。
《论语》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大智慧的人就像是江南九曲十八弯的流水一样,懂得依据河道的形状,去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
仁义的人,则像是山峦一样稳重、镇定,纵然千百年来经历过无数的暴风骤雨,依旧岿然不动。
这里是说江南的士人们曾经饱经忧患,已经懂得了生活的真谛。所以在这个地方,开得最多的就是酒肆。这表示当时的人们很懂得珍惜生活,享受生活。
写到这里,杜牧笔锋一转,突然提到了南朝时期,朝廷大兴土木建造了四百多座寺庙。这里的“四百八十”是一个虚数,意思就是指修得很多。
南朝时期,佛教在中土十分兴盛。因为南朝的统治者信佛,于是不惜劳民伤财大建庙宇,将社会经济和文化正常的秩序,全部打乱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朝代都走向了灭亡。
这些朝代灭亡之后,他们劳民伤财修建出来的那些寺院建筑群,依然被完整地保存了二百多年。
当杜牧看到这些寺院建筑的时候,它们正藏身在烟雨迷离的江南深处。眼前的一切,让他心中五味杂陈。
二、诗中存在的争议这首诗在问世六百多年之后,曾经在明代文坛中,引发了一点小小的争议。质疑它的人,乃是“明代第一词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
杨慎曾经在自己的《升庵诗话》中指出,杜牧的“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因此,杨慎认为“千里莺啼”,应该改作“十里莺啼”。
于是,就这样在后世文人的圈子里,带出了一波“口水”。后世的学者皆知道,“千里”之说,不过是“夸张”运笔,仍是艺术创作的需要。既然改成“十里莺啼”,旁人也不可能听见。
因此有网友嘲笑杨慎的批评简直毫无道理,实乃一代“杠精”鼻祖。那么大才子杨慎,何以会在这件事情上“脑子转不弯”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之一。
除此之外,杜牧的《江南春》,还存在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杜牧在诗中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导致第一联和第二联的情绪走向相异。那么,他这样做的真实意图,到底在哪里?
下面,我们先说一下杨慎为什么觉得“千里”不妥。杨慎乃是与徐渭、解缙齐名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同时也是公认的明代填词成就最高的人。
因此对于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或者“以虚写实”的手法,杨慎不可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会在自己的《升庵笔话》里面,质疑杜牧的“千里莺啼”不妥当呢?
我认为某知名论坛上有一位网友说得很对,因为宋、明时期的文人,经常摘抄唐朝诗文进行注释,所以我们如今看到的很多唐诗,其实是被宋明文人修改过的。
这里只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李白的绝句《静夜思》,因为经过宋明两代文人的加工,所以传世的就有7个版本之多。
再加上杜牧这首诗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其实改成“十里莺啼绿映红”,意境相差其实并不太远。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出一个推论:杨慎在写《升庵诗话》的时候,有可能看过一个《江南春》的版本,上面写的就是“十里莺啼”。并且他认为,这个版本才是杜牧的真迹。
好了,说完了杨慎质疑“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话题,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问题的
杜牧在诗的第一、二句中,写出了江南的一派繁华盛景,那么他在第三、四句中的话题,为什么要转到二百多年前的寺院建筑群呢?
同时,杜牧为什么还要故意让这二百多年前的寺院建筑群,置身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让人陡增几分伤感呢?
原来,这是因为杜牧所处那个时代的当权者,也和南朝的皇帝们一样迷信佛教,干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
杜牧的前辈人物韩愈贵为宰相,因为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结果就被唐宪宗贬到了蛮荒之地。
后来,到了唐武宗“会昌”时期,唐武宗终于认识到了佛教的兴盛,会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唐武宗就下诏“毁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人”。
按照这个数据推断,当时能砸的寺庙建筑,估计都被砸掉了。但是杜牧写《江南春》时还能见到“四百八十寺”,可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会昌灭佛”之前。
唐武宗之所以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灭佛”,就说明一味崇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唐王朝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杜牧外号“小杜甫”,素来关心国家政治,忧国忧民。所以他在写风景抒情诗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这种对国事民生的关怀,写进自己的诗里。
在《江南春》的第一、二句里,我们看到的江南,是一个自由的天堂。这里经济繁荣,风景迷人。人们品性仁厚而富有智慧,所以到处都开着酒肆,人们却不会迷失其中。
然而,封建统治者想要追求长生不老,于是崇佛、信佛 ,劳民伤财大搞迷信活动,非要把人民往愚氓的道路上去引导,拿国家的命运来开玩笑。
唐王朝统治者的心思,不就是二百多年前南朝“崇佛”活动的“流毒”吗?那“四百八十寺”就像是四百八十座山一样大的阴影,依旧盘踞在江南秀丽风景的背后,笼罩在一片烟雨迷茫之中。
结语杜牧在自己少年时代,就凭借一篇《阿房宫赋》天下闻名。忧国忧民,也是他诗歌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所以,即便《江南春》是一首描写江南春景的抒情诗歌,但是杜牧在最后也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勾起大家对国家与个人前途命运的联想。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到前面的风景好,我们自然就该要联想到,要怎么样才能让这样好的风景,一直这样好下去。
于是我们就要从思维的角度,带出它暗中隐藏的不好的那一面。最后把它写出来,引起大家的警惕和重视。
运用正、反两面的思维进行创作,不光是写诗的必备技巧,其实也是创作一切文章通用的一个诀窍。这一点,值得如今的创作者们借鉴和学习。
一、《江南春绝句》原文及赏析
【原文】
江南春绝句
作者: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依山的城镇。
3、南朝:东晋灭亡后,先后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合称。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使人生观了几个景点,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这里也体现出了当时修建寺庙是非常劳民伤财的事,联系到作者作此诗时处于晚唐时期,所以也不乏诗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只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厌恶。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 ,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地写景、咏春。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二、江南春的写作背景二十字?
江南春的写作背景:晚唐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环境。
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扩展资料:
杜牧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三、杜牧江南春的解释
一、释义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二、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三、原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当时杜牧怀才不遇,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佛教也如南朝时恶性发展起来,诗人借江南春色的描绘,既赞美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抒发了兴亡之感和对时事的忧伤之情,警告晚唐的统治者,提醒他们不要重蹈覆辙,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心情惆怅,抑郁寡欢,于是来到江南,投身于山水,寄情于诗词。
二、作者简介
1、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2、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3、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参考资料:
关于江南春杜牧的问题,通过《江南春的写作背景二十字?》、《杜牧江南春的解释》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江南春杜牧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