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

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三农问题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和党中央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
  • 党中央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
  • 中国共产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策略 谢谢了阿
  • 十七大关于三农问题
  • 一、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作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从某种角度上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过程,也恰恰是不断探索与破解“三农”难题的历程。

      立足中国农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实践正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农情、历史实际及客观条件“走自己的路”而形成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深入农村亲身做了大量的农村实地调查,找到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一核心密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中国国情,完成了“三农”探索的历史性转折;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发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在“三农”的探索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秉承“务实作风”,奔赴多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基层,对中国农村情况有深切感知,对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深刻思考,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制定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

      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实事求是是推动中国“三农”事业蓬勃发展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至今已出台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文件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布局蓝图,更有因地因时制宜、实事求是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指引。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国情农情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尊重农民诉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立场。成立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而解决农民问题是关键。“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了农民”。“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从尊重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诉求愿望出发制定“三农”政策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表达。

      从尊重农民诉求出发制定“三农”政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探索的全过程。在面对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好”的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广大农民群众受尽了欺凌、剥削和压迫,而矢志不渝为穷苦农民求翻身得解放的中国共产党是他们最可信赖的力量。因此,广大农民也成为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最坚定、最积极的主力军。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施土地改革、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大生产运动等举措,都是为了回应农民“吃饱饭”的诉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囿于当时国内外的种种不利环境和现实条件,我们党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平衡现代化发展战略,但并没有忘记解放农民的初心和使命,领导农民完成土地改革、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取得了许多成就。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更是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使改革率先在农村启幕、在农村破题,并继而开启了点线面逐步推进拓展的全面改革开放大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共同富裕的愿望与目标,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推动乡村振兴。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扶贫脱贫到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逐渐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现实。

      历史和实践证明,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是乡镇企业的兴起,还是突破城乡藩篱的劳动力流动,以及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是党领导下农民亲自推动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创造。

      遵循客观规律

      认清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魅力的秘诀所在。要解决好中国的“三农”问题,首先要遵循中国“三农”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的国情和农情造就了其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道路。探索理论创新,破解“三农”难题,谋划发展路径,夯实制度安排,这一切都应以遵从中国“三农”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基础和前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是基于对“大国小农”的独特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三农”规律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如下重要的战略思想。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持将“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发展第一要义;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坚持以我为主、确保自足方针,紧紧守住耕地红线、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个之路”(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中国特色减贫);等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把握和充分尊重,才使我们能够不断克服阻碍“三农”发展的瓶颈,开启“三农”发展新格局。

      协调城乡关系

      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是“三农”发展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始终贯穿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注重城乡关系变化的研究,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认为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要从本质上剖析城乡关系演进规律,必须要回归生产力本源视角。城乡的分离和对立是造成乡村衰落的根源,而“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归宿,即“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回眸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兼容并蓄,在持续的“三农”探索中形成了协调城乡关系谋划“三农”发展全局的宝贵历史经验。“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观为指导,依据不同历史时期赋予的差别化任务和目标,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的重点和差异,沿着“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的演进路径,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大历史”和“大叙事”,构建了一个“革命—建设—发展—转型”的宏大理论逻辑和理论谱系,探索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出一条城市和乡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路。

      鉴古知今,彰往察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破解着“三农”这个充满着中国特色的世纪难题。“三农”问题的焦点会因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与任务而因时因势而异,但始终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体系也是伴随着时代要求与任务变化及认知水平提升而不断深化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不懈奋斗,再创新辉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与路径优化”(20BJY14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危旭芳

    一、党中央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这是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提出的导向性目标。发展义务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扶贫减贫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口享有的公共服务有较大差别;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主要在于公共服务分配不公,导致了人们参与发展的起点不公、就业机会不公。因此,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是“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发展教育既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尽管总体上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没有完全、真正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辍学率很高。所以,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仍要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难题。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矛盾十分尖锐。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使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国内消费需求增加的基础上,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不适应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要求。要通过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各项保险制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和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扶贫减贫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扶贫减贫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即使按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68元的低标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610万人,全国还有22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人口。“十一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努力减少贫困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既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这既体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扭转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价格总水平既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必须在经济发展中稳定价格。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从传统的吃饱穿暖,转向提高居住水平,改善出行条件,丰富文化教育生活,追求环境优美等。《建议》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化,突出强调要改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这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使发展目标更贴近百姓,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

    二、中国共产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策略 谢谢了阿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说中央的思路越来越明确。1998年中央就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1999年中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0年又提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中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多予、少取、放活”;2003年中央又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六报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论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新的发展观,这就为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三、十七大关于三农问题

    不好意思,楼上的hopeeefun把我的原创借走了,我只好另走捷径了。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就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2月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八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理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动“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
    一是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反映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非同一般。从实践来看,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既重农村生产力发展,更重农民利益。既重城乡统筹发展,更重制度创新。这和传统的重视农民力量而忽视农民利益的重农思想有着根本区别。
    二是提出“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同时切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连续三年制定新的“一号文件”,做出一系列重农补农的决策。
    三是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依据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重要产业、农村是农民和农业的载体的原理,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把它作为我们党新世纪的重大奋斗目标。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具体,措施更加有力;广大农民群众热情很高,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投资投劳建设的自觉性增强;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对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扶植力度空前加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稳定增长,农村市场进一步活跃,农民收入保持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公益事业明显改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认真落实,示范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关于三农问题的问题,通过《中国共产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策略 谢谢了阿》、《十七大关于三农问题》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三农问题(4)

    相关阅读

    • 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三农问题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党对“三农”问题的百年探索和党中央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的?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
    • 李昌平:“三农”问题研究与我的困惑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三农问题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李昌平:“三农”问题研究与我的困惑和三农问题所演化出来的社会问题,应如何去解决?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
    • 形式与政策论文怎么写啊 1500字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浅谈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在上预备党员课程时,一位优秀的工作者告诉我们他20年工作的感悟: 个人全面发展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发展的.如果国家有着高速健康的发展,那么个人的发展无疑会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