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2020年春季学期小学教学设计(二)-危急时刻里的语言表达密码

2020年春季学期小学教学设计(二)-危急时刻里的语言表达密码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2020年春季学期小学教学设计(二)-危急时刻里的语言表达密码和小学语文桥的教案怎么写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2020年春季学期小学教学设计(二)-危急时刻里的语言表达密码
  • 小学语文桥的教案怎么写
  • 怎样基于课标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 《灯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 一、2020年春季学期小学教学设计(二)-危急时刻里的语言表达密码

    作者:宋文洁 单位:甘肃省酒泉师范附属小学。

    本文系2019年度“全国第七届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成果征集活动”一等奖作品。

    群文议题

    1.“危急时刻”这类文本框架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安排结构、布局的好处在哪里?

    2.阅读或描写“危急时刻”这类文章的方法是什么?

    教学年级

    小学五年级

    选文篇目

    《“诺曼底号”遇难记》

    《生死攸关的烛光》

    《鸡毛信》

    教学目标

    1.统整阅读文本,梳理发现“危急时刻”这类文本框架的相同点,知道这样安排结构、布局的好处在哪里;

    2.找到读或写“危急时刻”这类文章的方法;

    3.学会运用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会读、会写同类题材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三篇文章从题材上说,属于短篇小说;

    从故事情节上看,既有战争时期的,也有和平时期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从内容上看,都描写的是在危急时刻人的本质、精神、经验、智慧、感召力等人性的光辉。

    本次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危急时刻人物的表现,展示人们崇高的内心世界,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避免费时低效、面面俱到地教,我们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进行了整合。

    通过对一组文本的比较阅读,发现同类题材文章的结构框架,探究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目的,找到读或写这类文章时的解读密码,养成比对、联结等阅读思考的习惯。

    本教学设计旨在:

    找到读或写“危急时刻”这类文章的方法;学会运用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会读、会写同类题材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本标题,点名文本议题。

    1.出示三篇文章题目,回忆各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用四个字概括这三篇文章的主题。

    3.揭示议题,板书课题。

    二、浏览文本,发现共同点。

    1.初读这组文本,思考他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交流总结。

    3.再读文本,想想这三篇文章分别遇到的是什么危机?

    《“诺曼底号”遇难记》:船被撞了一个大窟窿,即将沉没。

    《生死攸关的烛光》:情报即将被德军发现,一家3口性命攸关。

    《鸡毛信》:海娃送鸡毛信时被鬼子抓住。

    4.浏览文本,找找看三篇文章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化解的,并完成表格。

    5.交流表格。

    (1)小组内交流表格内容。

    (2)根据交流情况修改自己的内容。

    (3)指名交流。

    6.朗读文本,体会感悟。

    在化解危机的过程中,谁的哪些做法令你感动,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7.朗读交流。

    8.比对文本,寻找密码。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心理感受,是因为作者在描写化解危机的方法时,暗藏密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

    (1)密码一藏在哈尔威船长身上。

    A.作者先写发生危机时船上其他人的表现,再写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显示出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的果断、坚决、干练、沉着。

    B.课文第11小节、15小节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C.体会运用对比方法突显人物性格的优势。(板书:对比方法)

    (2)密码二藏在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身上。

    A.假如省略第3段和第5、6段,直接写第7段杰奎琳把烛台端上楼,好不好。

    B.不好。伯瑙德夫人和雅克虽然勇敢,但没有化解危机,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杰奎琳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跃然纸上。(板书: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困难)

    (3)密码三藏在《鸡毛信》中的海娃身上。

    作者描写他解决危机的办法是随机应变,体现了海娃的勇敢冷静机智。(板书:一步一步解决困难)

    三、小结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学习运用

    1.片断练习“危急时刻

    春天来了,正是放风筝的季节。一个星期天,大宝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放风筝。

    这里村子连着村子,电线杆也是一根接着一根。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放风筝还比较注意避开电线。当风筝摇摇摆摆越放越高,风筝线越放越长后,孩子们一高兴就什么都不顾了。

    突然,一个小男孩的风筝缠在电线上,左拉右拉,拉不下来,他赶紧回家拿来了一根五、六米长的竹杆,使劲往下捅那个被缠在电线上的风筝,结果把电线捅断了。

    小男孩看见风筝线和电线仍旧缠在一起,就想要伸手去拉,这可是带电的呀!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小男孩得救了。

    2.学生练写。

    3.交流片段写作。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推荐阅读

    《尼米兹在危急时刻》《晏子使楚》《冀中地道战》

    七、板书设计

    遇到危机

    出现困难

    对比方法

    化解危机多种方法的尝试

    一步一步去解决

    boris-misevic/摄

    八、教后反思

    当看到“危急时刻”这组文章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适合上群文阅读课。

    反复研读这组文章,发现总结这组文章的关联,寻找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结构特征及学法特征。

    通过比对,把落脚点放在文章的内容上,脉络大致梳理为“遇到危机——出现困难——化解危机”,以这一个点来统摄三篇文章。

    通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进一步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成功之举

    1.体现了群文阅读的价值。

    本节课是一个阅读教学实践,很好地贯彻了群文阅读的理念。

    即:师生围绕“这几篇文章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化解的?”这一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找到“危急时刻”这类文章的语言表达密码,获得这组文章的学习方法。

    2.关注了三观,使群文阅读更有效。

    (1)教材观。本节课在内容的选定上,以单元整组的方式切入,从文章内容入手选定所教内容。既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又很好地拓展课外阅读,增加课外阅读,实现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方法。

    (2)目标观。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上,做到了简单集中,没有贪多求全,一节课就能完成。同时,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关注了学生的需求。

    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让孩子对一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同类题材的文章的结构框架,探究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目的,找到读或写这类文章时的解读密码,养成比对、联结等阅读思考的习惯。

    (3)方法观。本堂课采用比较阅读、归纳阅读的方法,强化读写训练,开阔教师、学生的阅读视野,效果较好。

    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堂课的设计,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不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于学生。

    以“找找看这几篇文章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化解的?”这个主要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表格,朗读文本,比对文本,练写片段,发现这组文本的读写密码,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思维,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

    (二)不足之处

    在分析文本内容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很流畅,主要原因是在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的时候,对所设计的表格的内容梳理不够,缺乏引导。

    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出现困难时,学生说“船被撞了一个大洞。”老师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否定。其实这也算一个困难,老师可以继续引导“除了这个困难,还有什么困难?”带着学生一步步进行梳理,学生就会将出现的困难全部找出来。

    又如《生死攸关的烛光》,在如何化解危机时,学生自己填写表格前,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发现,有的文章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老化解困难的,有的文章是一步一步去化解的,有的文章是尝试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化解困难的。

    把这些梳理清楚后,再引导学生做对比,这样才便于学生发现这组文本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总之,这些细节上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

    jonathan-daniels/摄

    (三)学生创新

    本堂课的设计,通过一个议题,对一组文本进行比对阅读,找到读写这类文本的阅读密码后,立即让学生进行“危急时刻”的片段练习,给学生留足写的时间。

    在交流习作时,孩子们的习作内容可圈可点:

    有的孩子运用了对比方法,凸显了人物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机智;

    有的孩子采用多种方法的尝试去解决困难;

    有的孩子运用一步一步去解决遇到的危机。

    从交流分享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真正找到了读写“危急时刻”一类文章的秘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四)再教设计(片段)

    浏览文本,发现共同点。

    1.再浏览课文,看看这3篇文章分别遇到了什么危机?

    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出现的困难,集体填写表格。

    按照上述办法,自己发现并完表格其它内容。

    2.在化解危机的过程中,这些文章化解危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以《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例,集体比对,填写。

    按照上述方法完成其他表格。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

    设计意图

    对教材单元进行整合,把几篇有关联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增加阅读量,开阔思维,是进行课内群文阅读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以群文阅读理论研究为风向标,建立课程内容,保证“群文”阅读完整性。

    一、小学语文桥的教案怎么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多媒体课件播放98年抗洪抢险的画面,(《为了谁》配乐)老师深情地配画外音:这就是98年的那次百年不遇的洪灾中的几个画面,那次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孩子们,看了这几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畅谈感悟:有的责怪大水的无情,有的赞叹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在他们情感的表达中,自然导入课题。)

    2.导入:是啊,解放军用他们的胸膛筑起了一堵墙,用他们的肩膀搭起了一座桥!洪水无情人有情,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以“桥”为题?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桥。

    设计意图:深情的旋律,熟悉的画面,感人的场景,动情的描述,把孩子们一下子带进了文本,让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情境中唤起了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渴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互助,小组交流,展开学习。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活动卡。

    3.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

    注意“呻”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

    (2)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

    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记忆字形。

    “哮”的右下部是“子”,不是“孑”。“嗓”最上边的“又”略大一点。

    (4)辨清字形。

    咆 雹 刨 袍

    (5)指导书写“咆、哮、嗓、哑、呻”5个带口字旁的字。

    4.指名读文,理清文章脉络,自我感悟。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理清文脉,为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做好铺垫。

    三、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读文,用笔圈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环境的变化,思考:课文中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并作批注。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脉络,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四、布置作业

    1.教师引导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2.熟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设计意图:读书过程中作适当的批注是教学的训练点,要对学生有适当的指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一、入情入境,走进文本阅读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桥》。(板书课题:桥)故事中的主人公让我们无比崇敬。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谈歌一起走近那位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凡的老汉吧!(板书:老汉)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

    1.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听到“洪水声”,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默读,找句子。

    (2)朗读,体会。

    (3)汇报交流感受。

    句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①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而急。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像泼。像倒。)

    ②这样大,这样急的雨,你会联想到什么结果?(洪水。)

    ③作者用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为什么这样写?(简短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句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什么?

    ②“咆哮”是什么意思,是谁在咆哮?怎么咆哮?

    ③全班读,这样咆哮的山洪,势不可当地狂奔而来,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害怕。)

    句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①说说你的感受。

    ②谁在跳舞,洪水跳舞是什么样的,这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心情?(窒息。)

    句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①根据个别词语谈感受。(狞笑。)

    ②现在你的心情怎样?(感受到近在咫尺的死亡。)

    句5: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句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导学: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你的体会或问题来。

    5.学生理解“跳舞”“狞笑”,教师指导朗读。

    读书时要做到:眼中有文、心中有情、口中有声。

    6.想象阅读:

    (1)教师激情叙述:洪水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农田被淹没了,房舍被冲毁了,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睡得正香呢。突然一声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当时他们会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这些危在旦夕的人们此刻的样子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7.小结:是啊,这洪水如猛兽在咆哮,似魔鬼在狂舞,孩子们,让我们再一起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这也是学习这组课文的阅读要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谈感受。

    三、再读再悟,体会人物形象

    1.导学:是啊,灾难来了,洪水像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小组合作交流,填写学生活动卡二)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汉?表现了他哪些优秀的品质?

    老汉

    具体表现

    品质表现

    动作

    语言

    神态

    活动效果评价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自我评价

    3.学生自由读文,体会关键词句。教师巡视做适当的指导。

    二、怎样基于课标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提取码:tj8i

    三、《灯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按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有目的地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

      2、结合语言环境,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部分词句在表达意思及反映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意义。

      3、积累课后习题中指定掌握的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6节——9节。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后习题,抄写词语,家默。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述:每当晚霞渐渐隐褪,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意味着夜幕已悄然降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欢聚一堂,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地作一次书中散步;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的人流中,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三课《灯光》中讲述了一个在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憧憬灯光并为之献身的感人故事。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朗读

      三、观察插图,理解课文2-5节

      1.请同学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2.指名读文:

      生:大约一切准备……憧憬里去了。

      3.自由朗读,图文对照,请你谈谈你看懂了读懂了什么?

      师抓要点,有机点拨。

      (郝副营长正深情地憧憬着)

      “憧憬”是什么意思?他憧憬什么?为什么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是深情的?

      (“憧憬”是向往的意思。他向往着未来美好的生活,希望革命胜利后,大家都能用上电灯,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电灯下学习。)

      4.文中哪些地方要读出深情的语气?自读,指名读。

      5.引读,第二节中的第1、2句向我们交代了郝副营长是——(著名……经验),他今晚的战斗任务是——(由他……道路)

      6.齐读第2-5节,注意读出深情的语气。

      三、默读训练,理解课文6-10节

      1.过渡: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实现了吗?快速默读第6-10节,哪一节中直接告诉了我们?

      2.齐读第10节。

      3.师述,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祖国下一代能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却没来得及看到憧憬已久的电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4.默读回答问题:

      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的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默读回答问题。

      (1)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2)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3)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出示:答题的方法与步骤。

      (1)理解题意

      (2)找出内容

      (3)摘取要点

      (4)组句答题

      5.交流自学情况:

      第一题: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第二题: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第三题: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

      6.师述:是啊,我们年轻的战斗英雄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自始至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他认为自己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是毫无遗憾的。

      7.选择文章的中心

      出示小黑板,选择文章中心,并说明理由:

      ①歌颂了他热爱生活的好品质。(舍主取次)

      ②刻画了他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为大部队燃书照明自己牺牲的感人事迹。(主要内容)

      ③歌颂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明天而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

      8.指导朗读第6-8节

      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敬仰,现在老师和同学们-起配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八节。

      (1)以记者的视角出发。

      第6节:

      半小时以后,记者刚回到——(团指挥部……打响了),他看到了——(三发……天空),又听到了——(震天……爆炸声),知道——(围墙……突破口)。正在这时,记者突然发现——(突破口沉寂了),原来是(后续……联系)。

      第7节:

      在这危急的时刻,记者和整个团指挥所有的人都——(焦急……望着),突然,记者看到——(黑暗……过去)。他又听到(突破口……喊杀声)。

      第8节:后来记者才知道——(在这……打中了)。

      (2)从郝副营长的视角出发。

      第6节:

      半个小时以后,战斗打响了,郝副营长带领部队冲出了交通沟。随着——(三发……突破口)。正在这时,郝副营长突然发现——(后续……联系)。

      第7节:

      在这危急的时刻,郝副营长所处的那片黑暗里——(腾起……喊杀声)。

      第8节:

      原来是他突然想起了口袋里的书,便——(划着……的路)。也因为这光亮,他——(暴露……打中了)。

      四、总结

      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贯的生命,却没来得及看到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他为革命胜利,不惜壮烈牺牲而又感到毫无遗憾,表现他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能在灯下学习生活,又怎能忘记那些诸如本文主人公那样的英雄们,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发愤图强!

      五、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板书设计 : 13、灯光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关于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的问题,通过《怎样基于课标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灯光》第2课时教学设计》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