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桂花发朋友圈的句子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咏桂花,堪称咏物词巅峰和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什么意思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咏桂花,堪称咏物词巅峰
鹧鸪天·桂花
宋代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咏物诗词一般以歌咏某种物品所拥有的一些特质为主,借这些特质表现作者自己的人品、修养、道德情操等,比如陶渊明爱菊、刘禹锡爱莲这一类。还有一类咏物诗词以抒发作者自己的见识、格调、思想、观点为主,以物品的特点或神韵表现作者对某一类人群、某一种事物的看法、观点、议论等,比如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咏物诗词中以描写神韵见长的巅峰之作,表现了东坡被贬黄州时期“怜花亦自怜”的人生状态,读之便使人陷入一种“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的伤怀之中;比如晚唐诗人郑谷的《鹧鸪》,则是以鹧鸪鸟的特性暗喻人世际遇的凄凉,读之便能使人深刻感受到那些落魄的文人才子、佳人歌女天涯漂泊之感,也便与他们一同地“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再比如梅尧臣的《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以河豚鱼含有巨大毒性的特点讽喻一些官场人士表象端正实则包藏祸心的险恶特质,“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内心守正的高尚人格。
李清照这首《鹧鸪天·桂花》也是咏物词的上佳作品,通过描述桂花的特点,表现了李清照自己不凡的见识、一流的人格、以及不输于男性的气度。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幽居青州时期。这是一段“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日子,她们夫妇二人在此研读书画,校订古籍,钻研金石,远离朝廷,不问世事,也不被世事所扰。在此之前,他们二人在汴京时期,朝廷发生了严重激烈的党争。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为人为官皆与苏轼相近,是“后苏门四学士”之一,于是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旧党一派。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与之相反,此时他已官至右仆射,身居宰相之位,是另一位宰相蔡京将他推荐于皇帝的,不过赵挺之在拜相之后即与蔡京发生激烈的政治斗争,两个人轮番上位,但在打击旧党一派的手段上却都不遗余力。就这样,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汴京的这几年,既在双方父亲新旧党争的阴影下生活,又要承受动荡的政局所带来的压力。最终,李格非以旧党身份被蔡京、赵挺之等人打入“元佑党人”行列贬出京城,其子女也不得在京居住。不多久,赵挺之也病逝,蔡京独揽宰相之权,极力打压赵氏一族,赵明诚失去依靠,便携爱妻清照回原籍青州幽居起来。
这样的经历对他们夫妻二人来说却算是因祸得福,丈夫赵明诚也终于可以抽出身来钻研他所喜爱的金石碑文,撰写他的大作《金石录》,清照便从旁协助,两个人志趣相投,也算是过了近十年神仙眷侣一般的日子,平静而安宁,充实而自得其乐。李清照自己在形容这一段日子时也“自谓葛天氏之民”,此句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个“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一个上古时代,其时人民生活安定,社会风俗淳朴,天地清明,便像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样子。夫妇二人以此自谓,也可证这段时光他们的生活之恬淡美满,真是“乐莫乐兮心相知”。在青州时期,她们夫妇二人极其仰慕陶渊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便是取自陶渊明文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而这首《鹧鸪天·咏桂花》便作于这一时期,从词中也能读出李清照自己的思想见识与雄杰气概。我们来细细解读这首词。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开首两句描写桂花的形、色、态、韵,精准抓住了桂花的外在特点进行描绘。这是一种“直描手法”,直接对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和物品特性进行文学艺术的提炼和描述。但其实大部分的咏物诗词并不这样做,我们读到的大多数同类诗词都是以作者的口吻去直接抒发感情、抒发议论,而并不将笔墨付诸于物品描写,如果忽略诗题有时候会误认为作者在写自己。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郑夔的《竹石》“交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等。
但其实,精准地描绘物品外在形态是要难于只抒发议论的,只有细致地观察和高度艺术化的语言提炼,才能成功的描绘出物品外在的特点,并且把物品之格赋予到这些特点之中,使读者读来不会产生像是只在听别人发议论一样,因为大部分议论都是平庸的,上面列举的那些都还是境界较高的作品。
所以这种“直描手法”运用在咏物诗词中能否成功,全看诗人有没有一双发现美、提炼美的眼睛,有这样一双艺术的心眼,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也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拥有更加高阶的情趣。而李清照词中这两句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她发现了桂花体态上的美,“暗淡轻黄体性柔”,以及它的香味中隐含着“情疏迹远”的特点,于是这些特点便浓缩成了这两句词。
我们都知道,桂花主要有三种,开白花者名银桂,开黄花者名金桂,开红花者为丹桂,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主要是金桂。秋天开放,花朵小巧,花朵本身的美往往会被它的香味所掩盖,人们只闻其香而不赏其色。桂花属于自身娇小,但能量巨大,你隔着很远便能闻到它的清香,所以叫“情疏迹远”,并且这种香味是非常清冽适宜,不浓不烈,小小的身体藏着巨大的能量,又不招摇,不“逐人而来”,这样桂花的格调一下子就出来了。所以李清照形容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暗的待在角落里,不与争锋,小巧的花朵使它的体态显得很轻柔,颜色虽是金黄,但却是轻淡的,它并没有春花那般的鲜艳明丽,也不与其他花朵为群,独自生长,不争不抢,它“情疏迹远”的特性便被描写出来。它好像是疏远的、疏离的,它也不主动开放去迎合世界的欣赏,它也并不孤傲、也不刻意离群,它的本性就是远远的,但它的美、它的香却能使欣赏它的人找到它。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两句便在桂花那些特有的品质之上开始抒发议论,但这样的议论又完全是李清照风格的,有着强烈的她本人的色彩,是雄赡(shàn)的,高瞻的,见识不凡的,就像她那首《夏日绝句》中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是有心气的,她就是巾帼不让须眉,心中是第一流,才能看到第一流的人物,才能看到事物第一流的品质,于是她看到并无浅碧轻红色的桂花是第一流的,她看到人生下来一定是要做人杰的,即便死去也要有最雄壮的样子。这就是一位弱女子的胸襟气度。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这三句是我个人觉得是词中欠佳的部分,真正的雄杰,真正的英豪,真正的人物,是不会去和别人比较的。并不是因为孤傲离群而不去比较;也不是瞧不起对方而不去比较;也不是当代人特有的那种“不屑于”。不需要假扮清高,自有一种孑然独立就好,不争不抢,自守一方,自己的本分就是开好自己的花朵,这样就够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屈原。这两句意思是说,大诗人屈原啊,你可真是有点无情无义呢,为何在你那篇优美的《离骚》中,没有收录桂花呢。
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什么意思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红中第一流的意思是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佳的。出处:宋代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用法:可引用此诗句,抒发自己幽怨的情感。
例句: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造句:
1、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有诗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写的是那缀在枝头暗送秋香的桂花。
2、余秋雨曾说过:生命,是一树花开。我们的生命之花,何须浅碧深红色的点缀,只要怀着一颗平常心,活出自己的“味儿”来,自是花中第一流!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此词盛赞桂花,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全词自始至终都像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二、李清照为何将桂花,称作“花中第一流”
在这首《鹧鸪天·桂花》中,诗人李清照将桂花称作“花中第一流,为给桂花抱不平,不惜批评先贤屈原。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小小的桂花,和富贵牡丹、傲雪寒梅,深谷幽兰比起来,确实普通了一些。各花入各眼。自古爱花人士,吟花之人不知凡几,唐代的徐寅曾写过《牡丹花二首》,诗云:“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宋人朱翌写《题山谷姚黄梅花》,“姚花富贵江梅妙,俱是花中第一流”,“姚黄”就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江梅”指的就是梅花。陶渊明自然是菊花当属第一,周敦颐则会评莲花第一。那么为什么李清照独独盛赞桂花呢?
先来看看李清照是如何夸赞桂花的。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诗,与常人不同,她不仅咏物抒情,而是采用议论的方法,证明桂花是花中第一。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颜色不是鲜亮夺目的,而是浅淡的黄色,但是体态轻盈小巧,它远离人群,不争不抢,开放在深山之中,只把香气留给世人。诗人先是写了桂花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出桂花高尚的品质,香的特点。它的颜色是黄色,但是黄是淡淡的,不艳丽,不炫目。体态轻柔,秉性温善,好似以为大家闺秀,不需浓妆艳抹,自有风采。桂花有银桂,金桂和丹桂之分。它生于高山,冬夏常青,通常是同类生长在一起,中间没有其他的杂树。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需要红碧等浓烈的颜色点缀,桂花自是花中第一的。这句是写桂花,也是诗人自比。李清照认为,内在的美比外在的更为重要。“何须”二字一出,把天下间所有“以色示人”取胜的花们,全都排除在外了。诗人以色艳的花作对比,突出远离闹市,香气留人的桂花第一的位置,是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梅花一定会嫉妒它,菊花见了它也会羞愧吧。桂花开时,自然是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这是第二层议论。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可惜屈原没有情思,要不然,《离骚》当中为何单单没有桂花呢?屈原作《离骚》,列举了许多种珍贵的奇花异草,以其品性比喻具有高贵品质的君子,可是里面却没有桂花,李清照为桂花抱不平,毫不客气的指责,屈原这位大诗人没有情思,居然不把桂花写入其中。
这首词作于公元1101年,宋徽宗时期,这位皇帝是艺术上的强者,却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宋朝进入最黑暗的时期。北宋末年党争不断,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受到牵连,公公赵挺之死后,她与丈夫幽居乡下约一年之久。没有了官场上的蝇营狗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在偏远的乡下与丈夫研玩金石书画。偏安一隅,淡泊名利,这段隐居的生活着实是美好幸福的。
李清照是个爱花之人,一生中想必喜欢过许多种花,然而人的爱好是随着生活的阅历,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的。和丈夫隐居时期的李清照,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亲人的去世,自然没有了年少时的活泼热烈。在远离尘嚣的乡野,李清照体会了另一种平淡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见到不艳丽夺目,却自有风韵的桂花,想必,她感慨良多,这时候自然认为桂花当属花中之最。李清照赞美桂花,其实也是在写这时候的自己。桂花的品质也确实就如李清照本人。
三、自是花中第一流——咏桂花古诗词赏析
自是花中第一流——咏桂花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八月桂花遍地开,九月桂花香千里。”桂花是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之物,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流传下来的许多吟咏桂花的古诗词,都描绘和赞颂了桂花的阴柔之美和不凡品性。
早在《楚辞·九歌·湘君》中就有“桂櫂兮兰枻,斲冰兮积雪”的诗句,将桂树与兰树对举,显示船桨的高贵。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感遇》中说: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而为佳节。
诗人赞美兰叶、桂花的皎洁,并以此自喻,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桂花非常喜爱,他在《咏桂》中说: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在诗中,诗人没有直接赞美桂花的高洁不凡,而是通过描绘桃李的艳丽媚俗,更加形象、更富个性和更具魅力地衬托出了桂花的朴实无华。桂花不仅有诗人钟情喜爱的淡雅馨香,还有超然质朴、与世无争的天性。因此诗人植桂园中,既时时观赏,又常常自勉。诗人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可贵品格。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中写道:
衙前有乐馔常精,宅内连池酒任倾。
自是官高无狎客,不论年长少欢情。
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只羡慕春天里桃花、李花开得繁华,更要看重秋天里桂花开花结子的繁荣茂盛。诗人在春花与秋桂的对比中,表明自己不怕挫折、历久弥坚的不屈品格。
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对桂花更是情有独钟,写了许多赞美桂花的诗: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东城桂三首之三》)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有木》)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厅前桂》)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亥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庐山桂》)
诗人赞美桂花是月中的仙树,是“凌霜树”,“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香气浓郁,质地高洁。称赞它“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为桂树“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抱不平。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志向高洁,空有远大抱负、不能施展的幽怨。
白居易在老年回忆江南生活时,还把“寻桂子”作为一大乐事: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嫦娥奔月和吴刚被罚月宫砍桂树的神话传说,让诗人们浮想联翩,桂树常作为月中仙树写入诗中,成为美好形象的象征。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写道:
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八月十五在天竺寺桂树下赏月,忽然有桂子随风而落的情景:是夜,诗人在月下徘徊,忽然,一颗桂子珊珊而落,可能还轻轻地打在诗人的头上。他捡起来一看,碧绿的桂子沾着露水,润如翡翠。这更激起诗人的想象:嫦娥为何要奔月呢?吴刚为何要挥玉斧砍桂树呢?……天庭上的事情谁能知晓,而这颗桂子应该是嫦娥投掷给人间的吧?她又想为人们传达些什么呢?全诗咏物以虚显实,空灵含蓄,以中秋夜捡桂子引出中秋佳节赏月的情趣,有以小见大之妙。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桂》)中热情赞美桂花是天上的仙树: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诗人说,桂花树不是人间的树,而是从月宫移来的,因为它的香气是发自天上,所以满山遍野飘香。诗人用神话传说的典故,盛赞桂花之香浓是来自天上的品种。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对桂花赞赏有加,称其为“天上人间物”: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
(《木犀》)
桂花也叫木犀。诗中写迎立在西风之中的桂花让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所有的秋光似乎都在为她忙碌。有一枝桂花淡然的伫立在书房的窗前,室内的佳人与窗外的桂花都香气袭人。月圆的时候恰好花开得正好,花开始败落时月亮也开始变亏。要知道这本是天上才有的花,何必在意她只在清秋时分开放呢?诗人借桂花自喻,表明自己超然脱俗的心志。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对桂花十分推崇,她的《鹧鸪天》写道: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咏花之词如咏梅、咏菊等有很多,但只在此首诗中将桂花推为“花中第一流”,由此可见词人对桂花评价之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首词中的桂花也恰是词人自身的写照。这首词与词人其他词风格不同之处在于全词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不像其他的词重在描写,藉描写来抒情。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词人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词人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词人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词人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菊作比,展开三层立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位,值得用心玩味。
古人有互赠桂花的美好风俗,杭州桂花天下闻名,大文豪苏轼曾有《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诗作一首: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诫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题中所说的“元素”乃杭州知府杨绘,时东坡为杭州通判,两人过往甚密。杭州天竺山系佛教名山,也以桂香驰名。桂花盛开时有人采来若干精品送给苏轼,东坡又分赠一半给元素。“此花元属玉堂仙”,极赞天竺山桂花品质超群。“蟾窟枝空”亦即蟾宫折桂,诗中将月桂传说与科场典故融为一体,暗示元素当年登科之幸事,既表达了两位鸿儒的君子之交,又借“折桂”赞美了桂花的琼枝天香,耐人寻味。
关于桂花发朋友圈的句子的问题,通过《李清照为何将桂花,称作“花中第一流”》、《自是花中第一流——咏桂花古诗词赏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桂花发朋友圈的句子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