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王崧舟:为什么愈学名师愈迷失和王崧舟的人物生平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王崧舟:为什么愈学名师愈迷失
教师博览
王崧舟 , 作者 王崧舟
经常有老师抱怨:不听名师的课,自己还能上课;听了名师的课,自己连课堂都不敢进了。
我年轻时,也有过类似的抱怨。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
1.名师的课唤醒了自己对课堂理想状态的憧憬,于是,他想不计代价、追求理想。但同时,他清楚,理想虽丰满,现实很骨感,一种巨大的匮乏使他迈不进课堂;
2.名师的课颠覆了自己对课堂价值的信仰,之前从未省思过自己的课堂生态,突然之间,发现原有的价值殿堂轰然垮塌,一种巨大的虚无使他看不见课堂;
3.名师的课呈现了某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老舍语)一种巨大的迷恋使他忘记了自己的课堂;
4.名师的课显然与自己的理念产生了冲突,名师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开始混杂、开始激荡,让人头晕目眩、心悸乏力,一种巨大的焦虑使他扭曲了自己的课堂。
于是,他长叹一声:追求清脆,却总是荒芜;职业理想的地平线就在眼前,却总是遥不可及。
一
前不久,王小庆先生跟我谈到了“密涅瓦计划”。
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主流的高等教育模式,甚至“高等教育模式”本身都无法统摄其尚在生长中的涵义。
不得不佩服美国精英阶层的远见卓识,他们意识到,把学生连续四年关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镇,然后煞有介事地告诉他们,这个瞬息万变、风云诡谲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一定不是全球化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
这个计划真正打动我的,是它的“沉浸式全球化体验”课程方案,该方案对每学年的课程都设定了一个明确的主题。
第一年,主题是“基础”。与传统的大一课程不同,他们直接将知识课程与四种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有机结合,形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多元模式交流”四大板块。一句话,密涅瓦计划所理解的“基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基础,而是与知识融为一体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年,主题是“方向”。学生跟导师一起,从艺术与人文、计算科学、商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五个方向中,择定自己从事的专业。
第三年,主题是“专注”。学生深入各自专业方向的领域内部,培养精深的专业技能。
第四年,主题是“整合”。重在培养学生统合综效、学以致用的能力。
虽然,这种近乎颠覆的教育模式,对全球化人才培养的效果究竟如何,恐怕还需时间加以检验。但无论如何,密涅瓦计划给“未来学习”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建设性方案。
二
为什么要说密涅瓦计划?因为它触动了我!
为什么愈学名师愈迷失?密涅瓦计划似乎藏着破解之道。
据我所知,名师培养已经涌现了大量实证性成果,名师培养模式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诸如:自我完善模式、导师模式、研修班模式、课题组模式、工作室模式、共同体发展模式、非连续性发展模式、互联网+模式等等。
但无论何种模式,我们都能看见“学习名师”的影子。如果有哪种模式敢宣称与名师无关,不是扯淡,就是撒谎。
遗憾的是,成果虽丰硕,模式亦丰赡,但鲜有人站在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对学习名师进行既宏观又微观地实证性研究。
这也难怪。因为——
1.已经成为名师的,大都无暇学习名师,更奢谈实实在在地研究“学习名师”了;
2.普通教师倒是真心实意、不计成本地在学习名师,但埋头的羡慕嫉妒恨,常令他们忘了抬头的宁静空灵慧。学则学矣,至于为何学、如何学到真经,则往往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举目四顾空茫茫。
3.热衷于研究的,往往是一批靠“学习名师研究”拿项目、拿经费、拿成果的人。他们或来自高等院校,或来自科研机构,或来自进修学校,或来自教研部门,我倒从不怀疑他们的真诚与热情,也丝毫不敢低估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功底。但他们的研究,常暴露出两个先天不足:
第一,无论如何,他们仅止于研究名师,而不太可能学习名师、成为名师(如果他们因研究成名,那也不过是另一领域的名师);
第二,无论如何,他们缺乏一线普通教师学习名师的真实经历和体验,即便偶尔下水,顶多湿脚,鲜有完全湿身者。
两个先天不足,往往导致他们的研究成果,要么隔靴搔痒,不贴肉;要么隔岸观火,不贴心。
现在看到这个密涅瓦计划,登时眼前一亮,仿佛之前牵涉学习名师的诸多困惑,一下子有了某种顿悟的敞亮。
三
学习名师,“基础”是基础。
这不是废话,也不是戏言,而是真经。前一个“基础”,指类似于密涅瓦计划所言的四类“方法论”课程;后一个基础,取其原义,指“事物发展的根本”。
愈学名师愈迷失,首先是基础出了问题。
即便是现在,我们依然将一大堆或过时、或前卫、或本土、或舶来的所谓专业知识看成学习名师的基础。
到底什么“基础”才是基础,这是我们必须加以重新反思的。
这一点,朱熹看得很清醒,他早就指出:“学者之患,在于好谈高妙,而自己脚根却不点地。”
事实上,一线教师并不缺少各种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即便一时缺少,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加以弥补,而能将这些知识融于方法论、融于价值批评、融于哲学的,却微乎其微。
正如密涅瓦计划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多元模式交流”列为全球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我斗胆断言,一线教师学习名师,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基础”。譬如——
1.批判性思维:对任何名师的任何经验,时刻保持警觉、保持怀疑;对任何名师的任何理论,进行独立分析、深入思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仰。
2.审美想象力:即陆机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能力,刘勰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能力,康德所谓“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柯勒律治所谓“不仅可以认识事物形象,还可以造成和改造形象”的能力。
这种能力,足以让你超越时空限制,而自由、自足地置身于名师的课堂场、学术场、生命场,即便名师本人并不在场。在审美想象中,让自己化身名师,与名师合一,获取更真实、更本质的专业成长能量。
3.系统思考:以整体、联系、动态、开放的观念分析和理解任何名师的任何理念、任何策略、任何方法、任何成效,从而规避任何局部、孤立、静止、封闭的思考,真正逼近名师成长的真相。
我以为,批判性思维重塑的是教师的理性精神;审美想象力涵养的是教师的创造情怀;而系统思考则让理性精神和创造情怀走向统一,形成教师的完整人格。
记得白岩松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中讲到一个故事:很多年前,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著名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卡萨尔斯意味深长地说:“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我想,卡萨尔斯所讲的,正是一切成长和成功的基础——人格。
学习名师,首先需要夯实的就是这样的基础。否则,迷失是迟早的事儿。
四
愈学名师愈迷失,往往是一种方向性迷失。
有句话说得精彩: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
荷马史诗《奥德赛》则说得更加赤裸裸:“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
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更多的一线教师更感兴趣的是名师的方法,对方法背后的方法论思考、价值思考、哲学思考(方向)等往往麻木不仁。
当年我执教《两小儿辩日》,在方向思考和方法创新上确乎有过纠结。
说起诗意语文,人们眼前常常会闪烁这样一些光怪陆离的字眼:激情、唯美、文学化、浪漫、一唱三叹、多愁善感、瑰丽、精巧、感染力……所有这些摇曳的字眼都趋之若鹜一般成为“诗意风格”的一种标识。
有人说,诗意语文,成也“风格”,败也“风格”。
我的《两小儿辩日》,正是在那种尴尬境地中诞生的。为了去“风格”之蔽,解除因“风格”带来的思想束缚,在创作此课时,我愣是跟自己来了个“约法三章”:
第一,不使用任何多媒体,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如此而已;
第二,不使用任何新的课程资源,一篇课文足矣;
第三,不使用任何“唯美”的教学用语,放弃“精美”的课堂设计,以“游戏”做为贯穿全课的唯一线索。
比较而言,前两条做起来容易些,第三条则显得困难重重,但第三条却是全课设计的关键所在。
这是因为,“唯美”与“游戏”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风格如同“金与木”、“水与火”一样相克不相容,因此,用“游戏”去颠覆“唯美”,无疑最具张力和震撼力;
其次,向“游戏”风格转型并非我创作《两小儿辩日》的终极目的,我的意图是,用成功的“游戏”风格进一步诠释“诗意语文”,以此昭示人们,“唯美”中洋溢“诗意”,“游戏”中同样可以充盈“诗意”,“诗意”是一个超越“唯美”、超越“游戏”、超越一切风格的存在;
最根本的一点,我必须凭借“游戏”的风格超越自己。在我看来,自己既是一位超越者,又是一位被超越者。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我在超越中死去,也在超越中获得新生。
多数一线教师,更感兴趣的往往是我如何用“游戏”这个策略串起整堂课的教学,他们关注游戏的导入,关注游戏场景的创设,关注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关注学生如何沉入游戏。
而对于我为什么放弃“唯美”,以“游戏”重构诗意课堂的方法论思考、价值思考,则兴趣不大。
其实,方法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如果眼睛一直盯着名师的方法不放,头晕目眩、眼花缭乱是必然的结果。
如石悦所言:“方向和方法不是两个汉字的差异,而是主从的差异,纲目的区别,本末的不同,因果的呼应。”
什么是方向性学习?以听课为例,不妨这样问一问自己——
1.名师的课,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实施?这样评价?
2.名师的课,历史地看,有着怎样的变化、变动、变革的轨迹?课的轨迹涉及哪些条件、哪些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变化的轨迹?
3.名师的课,如果你来上,差异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4.名师的课,与其他人的课有什么不同?这不同,分别属于模式层面、风格层面、哲学层面的哪个层面,抑或同时涉及?
5.名师的课,在学科层次、课程论层次、教育层次、社会层次、人类文化层次等不同层次分析,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不是说方法不重要。因为,方法的重要与否,是以方向的确立为前提的。离开方向,方法的价值根本无从谈起。你是读过《南辕北辙》的,个中道理我毋庸赘言。
五
不能专注,也是迷失的重要原因。
以赛亚·伯林在《刺猬与狐狸》中,把人分为刺猬和狐狸两种类型,他依据的是古希腊的一则寓言——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
狐狸狡猾,设计无数复杂的策略要袭击刺猬;狐狸隐忍,从早到晚在刺猬巢穴四周徘徊,等待最佳袭击时间;狐狸敏捷,行动如闪电、攻击稳准狠。
刺猬则毫不起眼,走路一摇一摆,行动不紧不慢。
狐狸在岔口不动声色地等待,见到刺猬,立刻纵身跃起、立刻跳过路面、立刻扑向猎物,如流星赶月,如风驰电掣。
刺猬的唯一反应是,立刻缩成一团。狐狸百种须索、千般计较,到头来只有一个结局——滚蛋。
这样的阴谋天天在发生,这种的袭击天天在上演,是的,狐狸比刺猬不知聪明多少倍、敏捷多少倍、忍耐多少倍,但最终的赢家却永远是刺猬。
受寓言启发,伯林把人分为两种类型:狐狸型和刺猬型。
狐狸型的人,同时追求很多目标,永远把世界看成一个复杂的整体。伯林认为,狐狸型思维是“凌乱或是扩散的,在很多层次上发展”,他们的思维从来没有集中成为一个总体理论或统一观点。
刺猬型的人,则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单个有组织性的观点,一条基本原则或一个基本理念。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刺猬型的人总会把所有挑战和危机压缩为简单的“刺猬理念”。对于他们,任何与“刺猬理念”无关的观点都毫无意义。
这就是专注的精髓!
在学习名师的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往往缺少“专注阶段”。他们从一开始就什么都想学,他们临摹任何一位名师的课,他们知道每位名师主张什么、擅长什么,他们追随各种流行的名师、努力成为流行名师的忠实粉丝。
笼统地说,这也没什么不好。但吊诡的是,你学得越多,你学得越少。
回顾我自己学习名师的经历,至少有四五年的时间,一直追随支玉恒先生。后来知道,张学伟先生追随支先生已经二十多年,不离不弃,莫失莫忘,几乎是要从一而终的了。
我发现,自己这段时间的专注学习,意义非凡。
那段时间,我听支先生所有的公开课。有的是现场,有的是视频,有的是实录。《太阳》一课,我至少听过5遍;《太阳》实录,在我脑海里经常“过电影”(支先生的备课行话,即想象性备课),我几乎记住了实录中所有精彩的细节。
每次外出讲课,只要跟支先生在一起,我一定主动向他讨教。有一次在诸暨,支先生跟我说,上课情绪要克制,最好像一条抛物线,低开,高扬,低收。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益。
那段时间,我读支先生写的所有文章。关于人生的、关于教学设计的、关于阅读教学的、关于作文教学的、关于口语交际的、关于朗读教学的、关于指导青年教师的,我不仅读,还摘;我不仅摘,还背;我不仅背,还学以致用。
那段时间,我买支先生的所有教学专著。《琢玉》《欣赏与评析》《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萃》等;以后,还买《小学语文15课——支玉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支玉恒老师教语文》等。
那段时间,我重点专注于支先生的课堂理答。一方面,我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在课堂机智,渴望提升;另一方面,我发现在那一代名师中,支先生的课堂理答最精彩、也最丰富。于是,我细读他的《第一场雪》《太阳》《只有一个地球》《画杨桃》《再见了,亲人》《曼谷的小象》《西门豹》《金色的鱼钩》《夜莺的歌声》《一夜的工作》《晏子使楚》《草原》《落花生》等教学实录,深入琢磨支先生课堂理答的堂奥和秘妙,我甚至概括了支玉恒先生的十二大理答策略:
第一条:指向学习状态的迂回包抄;
第二条:指向学习方法的点石成金;
第三条:指向学习质量的步步为营;
第四条:指向学习内容的以逸待劳;
第五条:指向思维方式的声东击西;
第六条:指向情感体验的树上开花;
第七条:指向思想认知的抛砖引玉;
第八条:指向语言表达的拾级而上;
第九条:指向个体成长的曲径通幽;
第十条:指向基础知识的养精蓄锐;
第十一条:指向教学目标的集中优势;
第十二条:指向文化背景的信手拈来。
这些经过自己苦心孤诣、惨淡经营而来的专业知识及专业积淀,对我以后致力于“课感”的锤炼和研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我想,没有那四五年定于一尊、一心一意、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学习观摩,就不可能有我之后的《长相思》。
这期间,其他名师的课不是不听,其他名师的书不是不读,但所灌注的心力、所投射的觉知、所思考的深度,则完全不同。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我以为,“定”者,止于“一”也;“静”者,诚于“心”也。所谓“定静”,即为“一心”。一心不乱,则近道矣。
六
最终的破迷,在“整合”。
整合的本质,就是成为自己。禅宗马祖公案,颇能给人启示——
当大珠第一次见马祖时,马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大珠回答:“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又问:“来这里做什么?”
大珠回答:“来求佛法。”
马祖便说:“我这里一点东西都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你自己有宝藏不顾,离家乱走做什么?”
大珠便问:“什么是我的宝藏呢?”
马祖又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自己的宝藏,这个宝藏一切具足,没有欠缺,运用起来非常自在,何必向外追求。”
大珠于言下大悟。
迈入“整合”,你就能了悟,原来,所有名师的智慧、情怀、胸襟、底蕴、品格、境界,我本具足。
一如张晓风在《雨荷》中所写——
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迈入“整合”,你就能领悟,原来,所有名师,都不过是自我成长的一面镜子,最终照见的不是名师,而是你自己;所有名师,不过是一盏明灯,要点亮的是你自己这盏灯,你才是自己唯一的明灯。
五祖弘忍对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记得当年肖绍国老师拜我为师,跟我学习诗意语文。有一次,在北京,他上《木笛》,我上《长相思》。课后,互动对话。一位老师问:肖老师的课太像我了,但感觉又缺了什么。
我说,齐白石对弟子许麟庐说过这样八个字:“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绍国想死,那就“似我”;绍国想生,那就“学我”。当然,这个选择权不在我手上,在绍国手上。
日本书法界有一位神童,9岁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好评如潮,声誉鹊起。四幅作品,全被收藏,总值1400万日元。
二十年后,当初默默无闻的人早已脱颖而出,而那位神童却销声匿迹、杳无踪影。
原来,这位神童临摹王羲之上了瘾。二十年后,自己的书法被磨得毫无个性。虽然,他的字与王羲之的字几可乱真。但在人们看来,那只是仿制品,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绍国显然明白这个道理,他终于跟我“渐行渐远”,开始了“成为自己”的踽踽独行、勇猛精进。他先是出版了《书画语文》,继而又出版了《诗画语文节奏论》。书中,他如数家珍一般诉说自己对课堂节奏的理解——
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展开后,课堂节奏便迅速拉起,并且很快建立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在变化中有规律,在流动中有伸展,却又常回旋到课的出发点时的律动频率。
课堂节奏的思想,贯穿在他的《姥姥的剪纸》中,贯穿在他的《月迹》中,贯穿在他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贯穿在他的《山中访友》中。
他完成了自己在专业上“整合”,他确证了一个独立而自由的肖绍国。于是,他也成了当代小语界的名师。
我以为,整合是学习名师的最高追求,它的标识在于——
1.开发自己的代表课例;
2.确立自己的教学理念;
3.创造自己的教育叙事;
4.成就自己的专长领域;
5.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习名师,既是一种出走,只为寻找心中那个理想的自我;学习名师,更是一种回归,看见一个新的完整的自我。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心外无师,我是吾师。
一、王崧舟的人物生平
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一直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1998年评上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份17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880多节次、讲座230多场次,他的语文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等栏目播出。
王崧舟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 从教28年来,开创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构建了“新成功教育”办学模式,在他的领导下,拱宸桥小学由一所区内普通小学一跃成为杭城的新兴名校。
其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平安校园》、《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等多家国家级、省部级新闻媒体介绍。
一、心态为本、价值重构,打造“新成功教育”品牌
2001年8月,王崧舟同志作为拱墅区教育局首位对外引进的人才,担任拱宸桥小学校长。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把一所普通的百年老校办成了杭城的新兴名校。上任伊始,王崧舟就根据学校的基础和现状,打出“新成功教育”的办学品牌。他认为办学的核心要素是“人”,“人”的核心要素是“心态”,“心态”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新成功教育”主张通过“尊重、理解、赏识、激励”的管理机制、教育机制、工作机制,改变人的消极心态,确立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和精神幸福,从而为每个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
如今,拱宸桥小学已经在省内外声誉鹊起、崭露头角,学校先后被评为“拱墅区劳动模范集体”、“杭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实验小学”、“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红旗大队”、“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学校”等,先后有来自省内外的120多家单位来学校考察取经,有来自省内外的360多位骨干校长、骨干教师来学校挂职锻炼。
二、学养奠基、审美创造,开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
王崧舟同志长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在全国小语界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全国教育家型名师。他执教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他的《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工程,被制成长达12小时的音像专著。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区8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公开课880多节、讲座230余场次,受众超过100余万人次,并成功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他的《为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而教》、《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新成功教育和人的发展》、《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等专题报告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9月10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现场直播王崧舟执教的室外语文综合实践探究课《相约拱宸桥》,成为课堂教学电视直播全国第一人。2006年11月25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播出王崧舟执教的作文课“亲情测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其代表课例《万里长城》、《我的战友邱少云》、《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长相思》、《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枫桥夜泊》、《望月》、《去年的树》等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界的经典之作,被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广泛的移植借鉴和研究赏析。
目前,全国有数以万计的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语文理论研究工作者投入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实践和研究,由王崧舟担纲编写的《诗意语文读本》系列教材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应用。“诗意语文”正在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的新教学流派。
三、理论参悟、实证修炼,形成“剑气合一”师训模式
2008年,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的直接指导下,“王崧舟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正式成立。网络工作室以实体工作室为依托,以网络为载体,贯彻“面向全省、服务一线、共享资源、互助成长”的理念,突破时空、部门、经费、人员等限制,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网上教研、科研和培训活动,影响和促进了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具有浙派特色的教师教育新平台。目前,网络工作室有注册成员876人、资源数1056个、访问量达995084次。2012年,在全国中小学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王崧舟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被评为全国一等奖。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亲临学校考察王崧舟工作室,给予了高度评价。
迄今为止,王崧舟在全国范围内带徒百余人,尤其是浙江地区,所带徒弟深受其教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王氏流派”。培养了20多名省、市级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他指导4人的课堂教学在国家级赛课中荣获一等奖、30多人次在省市级赛课中获奖。
二、我们向名师学什么?
学名师之所以成名师! 每一位名师的成长史都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每位名师的奋斗史各不相同,但却又惊人的相似:都是痴迷于教育事业;都是心中有梦并孜孜以求;都是甘耐寂寞潜心向学;都是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一、痴迷于教育事业 孙双金老师说他“几天不看书,几天不研究语文教学,心里就空得慌、闷得慌。看来我和语文教学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了,这辈子恐怕也无法离开语文教学了。语文教学已溶进了我的血液,和我的生命融为一体了。”窦桂梅老师宁可放弃留校做文书工作也要走上讲台、“四大天王”年近古稀仍活跃在讲台不都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吗?…… 对教育事业这样的痴迷,怎能不成为名师? 二、 心中有梦并孜孜以求 “心若在,梦就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是的,只要心中有梦并孜孜以求,何愁梦想不能变成现实? 窦桂梅——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 孙双金——我的梦想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让学生沉醉在我的课堂!我的梦想是做一名优秀的校长,让校园充盈人文的光芒,让每一位师生在我们的校园幸福地成长! 王崧舟——自己就是那只“奋力生成为人”的小虫。 …… 他们为了实现梦想,“曾呕心沥血”“曾披星戴月”“曾上下求索” “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曾‘为伊消得人憔悴’”“曾‘众里寻他千百度’”…… 以这样的状态追梦,想不成为名师都难! 三、甘耐寂寞潜心向学以王崧舟的成长之路为例:纵观王崧舟的成长之路,我们发现,他的成功恰如那高深的武功往往在人迹罕至的山林空谷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辛苦,厚积而薄发,一旦出道,享誉江湖。有六七年的光景,王崧舟没有甘于平庸,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这“向死而生”、“安贫乐道”的淬砺中蓦然回首,专识成智。 这段时间内,他开始研读各种书籍,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美学的、历史的、医学的、传记的、辞典的、“老三论”的,无不纳入他的眼底,让他的精神得到了极高的享受,让他心智空明。 这段时间内,他开始揣摩这种各样的课堂。微格研究,让他梳理了课堂的导入、点拨、板书、提问、结课、训练、延伸、情境……实录还原帮他将上万字的课堂实录还原成上千字的教学设计,又将上千字的教学设计还原成上百字的课程意图,接着,又将他们还原成课堂实录,在读薄读厚的过程中,品味课堂教学的真谛。而情境填空则使他遮掩课堂突变的后续部分,使自己置身于特定的课堂情境,帮他猎取了丰富课堂语汇的同时,复制下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鲜活课像,也许这就是他的课为什么总是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充满着诗意的咏叹。其他名师的成长之路无不如此,这样的甘耐寂寞潜心向学,怎么会不成为名师? 四、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写三年的教案,你不一定成为好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不想成为好教师都难”,这句话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翻开报刊杂志,这句话的践行者已成为名师的不在少数,而且即将成为名师的更是不计其数。当前活跃在小语界的“大师”们,谁人不是每日“三省”,盘点自己的得与失,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不断的反思,不断的修正,不断的超越自我,哪有不成为名师的道理? 我们学习名师,不是要成为名师第二(“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以期走得更远,走得更快,走得更高!三、王崧舟的主要成就
(1)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人民政府/1998年
(2)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教育委员会/1996年
(3)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人民政府/2004年
(4)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民政厅/2002年
(5)浙江省特级教学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政厅/2000年
(6)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浙江教育学院/2006年
(7)杭州市拱墅区名校长/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2003年
(8)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05年
(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
(10)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语文学科导师/浙江省教育厅/2006年
(11)《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编委/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7年
(12)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人民政府/2008年
(1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全国总工会/2008年
(14)全国劳动模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0年
(15)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 教学思想
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一直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王崧舟看来,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正是在审美的层面上,他倡导并孜孜追寻着理想的语文教学,即“诗意语文”。诗意语文同样是“存在本位”在学科教学领域的体现和创新,它以实现学生的“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和价值皈依。它建构了一系列语文教学“艺术化”的规则和策略,对于日趋浓烈的功利化、效率化、应试化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自觉的反叛和抵挡。在当代中国语文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独树一帜、独辟蹊径,成为某种影响广泛、风格鲜明的教学流派。
随着王崧舟思考和实践的深入,今日他口中的“诗意语文”也有了不同以往的意义。诗意语文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存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模式。在他的构想中,诗意是超越了风格概念而存在的开放性的东西,它有着无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的“诗意”,是哲学层面上的“自由”,由心灵的高度自由生发出蓬勃想象力的状态;也是伦理学层面上的“悲悯”,心地柔软的人才能真正体认人生与自然的诗意之姿。
代表课例
1998年评上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份20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1000多节次、讲座600多场次,其代表课例有:《万里长城》、《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长相思》、《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枫桥夜泊》、《与象共舞》、《望月》、《去年的树》、《孔子游春》等,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他的语文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 管理理念
王崧舟从事学校管理20多年。他认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应该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专业导师。实践中,他贯彻“理念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精校、品牌强校”的办学策略。2001年,作为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系统第一位引进的人才,他担任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立足学校的区域实际和文化背景,借鉴“成功教育”的合理思想和经验,提出“新成功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战略,并开始全面实施旨在重塑以“成功心态”为核心价值的学校文化、为每位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整体教育改革。他提出“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倡导“为每个孩子的成功学习而教”的教育观念;弘扬“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精神;建构“尊重、理解、赏识、激励”的教育机制。他先后策划组织了《学生权利保障公约》、《选师制》、《成功银行》、《家长视导制》、《母亲学校》、《学习型家庭培育工程》、《新成功教育讲堂》、《人人成功节》、《365成功喜报制》、《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小学生成功心理辅导》、《课外阅读考级制》、《硬笔书法考级制》、《少儿才艺拓展俱乐部》、《校园新闻发言人》、《教师充电工程》、《教学智囊团》、《精品课堂》、《国学课》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反响。
他奉行的职业信仰是:教育当以慈悲为怀;他追求的事业境界是: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一心三最
以“为每个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基”为宗旨的“新成功教育”,被王崧舟及其老师自豪地概括成了“一心三最”。
“一心”,是培养和塑造每个孩子的成功心态,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意义注入师生的意识当中,这是一种“坚信自己、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良好心态。“立心”是对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养本位的超越,是“存在本位”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创新,更是新成功教育的终极关怀和价值皈依。
“三最”即“最近发展区、最佳发展区和最好的自己”,主张教育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才能的最近发展区和个性的最佳发展区,并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和潜能,逐步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要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特别是教学实践研究,王崧舟发现,只有课程与教学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抵达高效学习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尽享学习成功的喜悦。为此,王崧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起点分析,然后再确定发展目标。这样,“因材施教”才能在教师那里落地生根,学必有获才能在学生那里化成现实。
二要培植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优势,这便是他的最佳发展区。这就要求学校教育,首先不是取长补短,而是扬长避短。当学生之长得到充分发挥并得到肯定的时候,心里就会升腾起一种特别的自信。哲人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自信,就是学生撬起更大、更多成功的支点。
三要做最好的自己。受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一书的启发,王崧舟提出“最大的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关键是能否做最好的自己。人各有异,所谓的最好也是因人而异。就目标而言,有底线要求,即六年学会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这是共性目标。但也有上线要求,即通过努力可以抵达自己认为“最好”的那个目标。为此,他提出了十类目标。这样,要想做最好的自己,就要满怀信心地朝着自己既定的上线目标行进。
四大延伸
随着王崧舟及其教师同仁的实践探索,新成功教育也一步步走向成熟。到2003年,拱宸桥小学的教师便开发出了极富新成功教育特色的“走向自主成功的校本课程体系”。这个颇具独创性的校本课程,依然根植于学校自身的生源特点和周边环境等各项因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板块:“成功心理辅导课程”、“课外阅读考级课程”、“运河文化探究课程”、“经典才艺拓展课程”。
一、成功心理辅导课程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周一节课,教师使用根据小学生心理结构特点自行研发的校本教材,对孩子们进行成功智力开发、成功情感培养、成功意志磨砺和成功潜意识植入。
二、 课外阅读考级课程
通过读书来丰富和改善孩子的精神结构和心灵结构。整个考级系统从低到高依次分为“赤、橙、红、绿、青、蓝、紫”七级,每一级都有相应的必读书目、阅读量、经典语段背诵量、有效读速、读书卡片量、读书笔记量等要求。王崧舟说,通过七级考试孩子的阅读量将超过2200万字,若按照一本10万字计算,那就是220本书。
王崧舟认为,培养孩子成功心态最基础的,就是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育史。阅读对孩子的影响不会直接而迅速地体现在学科成绩的提高等方面,而是体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后续发展方面。对于一贯坚持教育是慢活儿,需要一点一点累积,并持有百年树人的坚毅态度的王崧舟来说,课外阅读考级课程的研发和实践,是赠送给拱宸桥小学孩子们一生的厚礼。这个在2001年上任的拱小校长,在第一次全校教师见面会上,赠送给所有老师一份礼物——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并在随后的日子里,依然坚持扩大阅读影响的理念,带领教师同仁进行着“教育名著研读”的校本研修。
三、运河文化探究课程
利用拱宸桥小学毗邻京杭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开发和实践了运河少年文化研究院校本课程。京杭大运河这部王崧舟眼中的流动的内涵丰富的书,便由此给今日拱墅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种深度的学习体验和生活历练。每年春秋假的两次运河之旅,运河少年文化研究院的孩子们从北京通州开始,顺运河直下,贯穿天津、河北沧州、山东济宁、江苏常州,直至苏州,然后坐船回到杭州。2003年教师节的那个上午,当人们第一次在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看到面向整个东南亚地区直播的户外综合性学习课《相约拱宸桥》的时候,应该不会惊讶,镜头上王崧舟的背后,站着一群高声欢呼的快乐的孩子们。
四、经典才艺拓展课程
突破传统学校设置的兴趣小组,成立36个社团型俱乐部,是拱宸桥小学校本课程的又一大胆实践。俱乐部中,学生自主开展各色活动,自由发掘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本校指导老师和校外聘请辅导员仅起辅助引导作用。
关于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的问题,通过《我们向名师学什么?》、《王崧舟的主要成就》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