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汇总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汇总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历史大事件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汇总和高中历史重要年分及事件总结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汇总
  • 高中历史重要年分及事件总结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 一、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汇总

    中国现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山西县西柏坡召开;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中国科学院成立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国家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1955年4月: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分析我国形势新变化)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提出

    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5.1959—1961: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6.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左倾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文化大革命才能夺回所谓的“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

    7.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产。

    8.1964年6月,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9.1965年,国民经济的到恢复和发展;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1965年11月,姚文元《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2.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8月,中共本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文革开始,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10月,我国拥有可实战的导弹;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建成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3.1967年:1月,“一月风暴”;2月前后,老革命家被诬为“二月逆流”;氢弹研制成功

    4.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营运

    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971年4月: “乒乓外交”

    7.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8.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9.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3.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4.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5. 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10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16.1977年:恢复高考。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1.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展开。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2.1978年底(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2月18日—22日),(12月13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内容: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古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并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3.1978年底、1979年初: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实现两岸停火;12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签订《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5.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开始对外开放;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国加入世界产权组织,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

    6.1981年9月:“叶九条”;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拒绝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

    8.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

    9.1984年:5月,开放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2月,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提出“不结盟”政策;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0.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1.1987年:4月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中葡《联合声明》;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百万大裁军工作胜利完成。

    12.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九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3.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简称APEC;组织“希望工程”;中国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4.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九十年代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

    15.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首次举办亚运会;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行政区基本法》;4月,中共做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16.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7.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8.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20.1993年11月,中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1.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投资保护法》

    22.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安居工程”

    23.1996年4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克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成立“上海五国机制”

    24.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5.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阐述,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6.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7.20世纪末:中国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28.2000年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月,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

    29.2001年:11月,中国被接纳为世贸组织(WTO)成员;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召开;中、俄、哈、吉、塔加上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30.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首位宇航员是杨利伟;上海磁悬浮列车投入营运

    31.2005年: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32.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33.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12月15日两岸“三通实现”

    一、高中历史重要年分及事件总结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二、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总结 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 文化 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2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 文章 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4

    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基础: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4、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5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 措施 。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 教育 。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 热点 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相关文章:

    ★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

    ★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

    ★ 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三、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历史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里面很多学生都希望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次我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总结 ,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模板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 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 经验 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 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

    2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

    (2)外部机遇

    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与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

    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第一点:死记硬背。目前距离高考已经不到一个月啦,要想在段时间内提高历史成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历史的知识点都是比较固定的,如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意义等这些都是无法篡改的。

    第二点: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历史不是死的,是人类活动轨迹的记录,因此我们要将历史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找到异同点,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等,然后通过自己理解、消化,最后用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第三点:多做测试题。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多做习题都是没有错的,尤其是历史这种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比较多的门科,通过做习题可以巩固自己知道的知识,也可以更好的查漏,以便更好的进行补缺。

    <<<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模板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

    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

    ②阶级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

    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

    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____、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 方法 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 种植 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2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含义与区别

    特点与特征: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

    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性质、实质: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

    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

    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

    3经过;内容含义与区别

    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4效果、结果、后果、意义、影响、作用、教训、启示含义及区别

    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

    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

    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

    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总结

    ★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 高考历史复习必备重要知识点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关于历史大事件的问题,通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历史大事件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历史大事件(4)

    相关阅读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历史大事件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和影响中国的100次历史事件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
    • 中国历史大事件

    • 158文章网故事分享
    • 中国历史大事年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62表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