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袁枚的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袁枚最唯美的一首诗,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春天,通篇美得犹如一幅画和牧童骑黄牛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袁枚最唯美的一首诗,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春天,通篇美得犹如一幅画
古人们往往都会有悲春伤秋的一种情绪,毕竟到了春天,整个大地开始复苏,此时处处繁花似锦,可是对于古人来说,这种看似繁华的景象,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消失,为此内心自然而然地就会生出无限的忧愁来,这也就有了悲春一说;秋天那就更不有说了,这个时候大地又是一片肃杀,古人们在这个时候又是要伤秋。这一悲一伤之间,不知道诞生了多少的名篇佳作,古人们以自己独有的一种情感,以及对于现实的感受,写下了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那唐诗里面就有很多这样的名篇佳作,一些经典的作品更是深入人心,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唐诗对于后世也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且一些经典的诗句,那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也正是由于唐诗的伟大,使得后世的文学显得黯然失色,无论人们怎么去写,那也始终是无法超越唐诗。
尤其是清朝我们很难说出比较有名的作品,不过这一时期又是以小说为主,特别是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更是把小说推向了另一个高度,整部小说犹如被浓缩后的世界,把世间的一切都融入进了这部小说里。尽管这一时期小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很显然在诗歌方面,却又是缺少精品佳作,也只有黄景仁、龚自珍、袁枚这些诗人的作品,还勉强可以称得上经典,但也远达不到唐诗的高度。
那笔者今天为大家推荐袁枚比较有诗意的一首诗,也就是他的这首《春风》,这首诗应当说很多人都读过,整首诗意境唯美,写得也是极为生动有趣,尽管只有那么寥寥数语,但还是写出了充满诗意的春天,所以这样的作品,其实也是不容错过,毕竟到了清朝这一时期,还能够读到这样的作品,那也是一件极为难得。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袁枚也是清朝的名家,除了是诗人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一部《随园食单》让人看到一位极为有趣的袁枚。而他的这首诗也是写得极为生动有趣,通篇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个字,可是却写出了充满诗意的春天,那在这首诗中,我们没有读到那份悲春之感,更多的还是诗人对于春天的赞美,所以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它又是别具一格,显得独树一帜,为此这首诗也是成为了袁枚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第一二句写得就很是唯美,也很是生动有趣,诗人以贵客来比喻春风,立马令这首诗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春风它就像是贵客一样,每年在春天到来了之后,也会准时而来,并且春风所到之处,那些沉睡的花儿便是要开始绽放,使得这整个京城变得异常的繁华。短短的两句看上去很普通,可是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也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
第三四句最是经典,也是此诗最唯美的两句,“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春风来的时候所有的冰雪都会被融化,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只要是被春风吹过的地方,那地上面便是要重新生长出草来,并且开始更加艳丽的花朵。最后这两句写得极为巧妙,也很是唯美,读来也是朗朗上口。
袁枚大部分的诗作都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这也正是诗人一种令人感动的才情,即使是在描写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以及普通的风景,可是那一份纤细的美,却是让人感动,而他的这首《春风》,写得极为平淡,但是又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以一种极为生动有趣的口吻来描写,从而也是营造出了诗意的春天,读来当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一、牧童骑黄牛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首诗的白话文意思是: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该句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所见》,全诗原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所以名曰《所见》。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二、不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了这两首诗,我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看到了,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枝叶舒展,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一池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悠然自得,偶尔弯下脖子在池水里找小鱼吃。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三、歌声振林樾全诗 所见古诗的全文翻译以及作者介绍
【原文】:
所见
袁枚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关于袁枚的诗的问题,通过《不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了这两首诗,我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歌声振林樾全诗 所见古诗的全文翻译以及作者介绍》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袁枚的诗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