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通俗唱法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通俗唱法的特点和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通俗唱法的特点
任何一种唱法都会在发声方法上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以保证歌唱的字正腔圆,美声唱法如此,民族唱法亦如此。但是像通俗唱法这样把对歌词的强调超越了对声音的关注在歌唱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通俗歌曲,它作为一种大众流行音乐文化,由于它本身有着大众强烈的参与性质,加上歌词的通俗性、表现手法的朴实性等,决定了它必然采用语音化的歌唱方法。
另外,其歌唱风格与技巧是伴随着电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总的特征是强调歌词的表现而不是关注声音的挖掘,追求歌唱语言的亲切表达感而不是声音的穿透力。在声音审美上,追求像语音一样贴近生活中讲话的声音色彩和语气,以达到自然传情,真切感人。尽管长期以来通俗唱法因其缺乏技术的支持而遭到学院派的批评,但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绝对标准的声音概念,各种声音概念都是相对地存在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之中。"声音概念与人的认识水平、音乐审美取向密切相关,也会因人而异,从这个意义来讲,也体现出很强的主观特点。"
通俗歌曲是一种大众性的娱乐文化,因此它具备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
一方面歌手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嗓音训练,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自由发展,因此流行歌手们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如真声、假声、喊声、沙声等,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种唱法来发展自己的歌唱风格;
其次,在演唱方面必须借助于运用电声设备来扩大自己的音量,美化自己的声音;
另一方面,通过歌曲表演形式的生活化、包装的时代化,并伴以形体动作和个性化的造型和即兴的舞台表演来获取最大限度的艺术感染力,而观众也往往会在歌手刻意营造的舞台气氛的感染下完全融入甚至参与了进来。在这里,声音的感染力已经彻底地让位于围绕语言歌唱的大众的心声。
通俗歌曲正是以它直白的语言、间接朴实的音乐形式,以一种完全大众化的娱乐方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真真切切地反映着平民百姓的文化需要和心理诉求,而被大众所接受和欣赏。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化的多样性认识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艺术的声音和文化的声音应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作为强烈反映了大众文化心理要求的通俗歌曲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应当把它看作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富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品种而受到必要的尊重和保护。
一、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和流行歌曲所用的表演手段。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
通俗唱法演唱技巧有气声唱法、假声唱法、民谣唱法、港台唱法、欧美唱法、黑人唱法和低吟唱法。从演唱的风格角度,大致可分为劲歌型,柔美型和艺术型三大类。
通俗唱法一般以轻唱为主,共鸣运用不多,喉咙不要求打开,呼吸运用普遍较浅,声音自然流畅,无多大修饰,音域不宽,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较多。但注重情感表达,有重情轻声的倾向,表演具有随意性。
一、呼吸的运用:
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二、喉位:
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三、共鸣:
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一样。
四、声音走向:
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亲切自然。
五、音域:
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间。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某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一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六、咬字部位:
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总结:通俗唱法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考究偏于“情”与民美唱法的相似之处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关于这种唱法有褒贬不一的争论,但作为一种演唱风格,其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强烈的感染力使其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演唱方法,是一种客观存在,拥有一大批的著名歌手和热爱它的听众。
学习通俗唱法需要些什么样的基本功?
通俗唱法实践应用中必需注意的具体要求,尽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层次的,这些要求却是一致的。但对不同层次的歌手的具体要求标准可以有所区别。如果我们按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这十六字为准绳,对高层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对中层次是部分到位;对低层次的可不讲究到位。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乐感达不到一流,而技巧却是一流的,仍能达到一流之列。
1、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的聚音点的亮——暗控制体现的,这种技术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唱者广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更不能失去“质感”,哪怕唱气声时,仍不失去“质感”,电声再高明,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
3、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 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也是同样性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始终应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传统唱法有此要求,欧美流行唱法同样有此特点)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
5、声音必需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就如同演话剧时念台词的吐字比平时说话要夸张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舌头好象一直处于英语中“get”、“let”、“like”那个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国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像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靠前即可。(猫咪叫时的嘴巴形状,形象地说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过这样的情况:某女歌手平时歌唱时声音很轻,可演出时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时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却很小。为什么呢?原来前者音量虽小却有“质”,而且声音很靠前;后者音量大却不集中,造成质感模糊。又因“靠后”--口腔后面大于前面;声音虽大但出不来,等于不大。那么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后”的意识呢?回答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俗唱法无论是意识还是效果都应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允许采取临时“靠后”的权宜之计。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时下巴习惯性向前凸出,以至于造成声道阻塞,为了矫正下巴的位置,允许声音暂时“靠后”,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后。如果这样做确能有助于矫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当错误一旦得以纠正之后,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来歌唱。保加利亚著名声乐教师勃伦巴诺夫曾断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靠前?在西洋传统声乐界,曾有过“靠前”——“靠后”的长期争论。原因是“共鸣”这个内容,常常容易让人造成错觉--让自己的耳朵听到振动,这种本能的习惯意识会让唱者不自觉地让自己把声音安放在口腔后部——距离耳鼓膜最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为声音很响但人家听起来并不响。在通俗唱法中同样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歌唱者忽视了唱者自我感觉和听者实际感觉是两回事这个客观现实。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觉,甚至和实际效果完全相反。如果一个歌唱者不能建立走这么一个概念——随时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听自己的声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声音在听众耳朵中的实际效果的话,是绝对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觉特好,实际却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却老是自卑地认为自己唱得不好,要样,这个问题在下文《唱法的误区》中还要谈到。“唱出来”就是“靠前”的本意,但传统声乐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声音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传统唱法中的“白声”,甚至可以说要求越“白”越好。
6、气感:气感不只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对抗来建立支持是一种手段,这并不是说在歌唱时两肋能保持张开的姿势就算有了气息支持的情况一样,“气感”正是对这种方法后鉴定。以教堂的钟为例:如果这个钟没有挂起来就敲击它,声音短促而难听;挂起之后再去调皮击它,声音会产生回荡的余音,传送十里之遥。气感能使歌声始终带有回荡的“余音”,听觉效果明显不一样,唱者的自我感觉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声”。
二、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
通俗唱法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强调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时有意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效果。
通俗唱法以青年为中心,可以说是:写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听。
古已有之的那种通俗唱法,并非我们现代所指的典型意义的通俗唱法。现代通俗唱法,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它风格样式国标化;二是它与现代高科技电子技术结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文化上的禁锢被解除,国门大开,首先是港台通俗音乐一拥而进,形成热潮。这决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意愿。
同时,一大批通俗歌手不断涌现,并风格各异,五彩缤纷。通俗歌曲从此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以及音乐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随着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的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基于通俗歌曲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上,就应当把歌词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来。比如歌词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等,都要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声乐演唱艺术是有共通发声规律的。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应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持通俗唱法者,应了解和熟悉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努力改变自发式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的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
其二,从共通的科学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也就是说,每演唱一首歌曲时,从发音、共鸣部位到气息的流动等诸方面,为通俗歌曲的演唱寻找到合理性。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
其三,通俗唱法,无论其科学与否,作为一种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为最广大的业余声乐爱好者所接受。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亦在各类大赛及专业声乐领域里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认,这种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声乐界应予以关注。下面仅谈几点个人对通俗唱法发声特点的看法。 质朴的声音
质朴通俗歌曲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说,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因此,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的。在现代社会,许多专业性质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之既有别于已形成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又有别于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民族唱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质朴的声音已不仅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形态,也是通俗唱法为区分于其他唱法的一种刻意追求。
独特的韵味
韵味独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在业余歌唱爱好者中,大多并未接受过声乐训练,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时,仍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因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与广泛性,造成一种纯真动人的韵味。这种韵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风格质朴率直的体现;也可以是其独特的声音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以及气声、哑声、嘶裂声、喊唱声等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本色与自然。总之,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意韵。
夸张的表演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加上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己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自弹自唱,歌舞一体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有的借助一样乐器(一般是吉它),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就需要专门为之设计动作。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等。通俗唱法的这一艺术特征,最能吸引青年人的参与。
三、通俗音乐唱法的特色是如何的?
民族,美声,通俗是我们对声乐最常见的分类方式,而这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他们之间的不同,更多的来自于音乐的起源。
一、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的由来是传统民间歌曲,演唱方式上也是由此发展而来。在现代民歌诞生前的年代,传统民间歌曲更多的是“山歌”,而山歌最重要的就是要传得远。
所以我们听到的民歌一般会很尖亮,在声音比例中,高频多,低频少,头声多,胸声少,因为这样的声音会传得最远。此外,民歌的另外一类来源是戏曲,由于戏曲也需要露天表演且没有话筒,在音色层面和山歌需求相近,整体看胸声成分会略多些,但差异并不大。
这两种演唱方式共同决定了在民歌演唱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稳定是第一要务,核心是声音位置的稳定,与此同时和传得远的特性共同塑造了民歌演唱中高音区为主,喉位更高,以假声和混声为主的特点,而胸声成分多的歌曲并不是很多。
在本世纪以来,民族唱法进一步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一些成分,逐渐成型,我们最终得到的民族声音状态是,高音多,高位置多,混声形态为主,音域宽广,咬字字正腔圆,高喉位。
二、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从宗教音乐中脱离出来的,而这种音乐的形态主要是室内无话筒的演唱方式。
在美声演唱的过程中,虽然要求声音传播的距离比民族唱法少些,但想要场内的观众都听到饱满的音色,仍旧有自己的需求。
在这种情景下,共鸣和音量就成了美声唱法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在美声唱法的演唱中,胸声,低位置共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样的声音音量会很大,而且会有一个共鸣饱满穿透力更强的音色,低喉位拥有足够的喉咽腔共鸣是保证胸声足的关键因素。因此,美声唱法需要更低的喉位。
此外,和民族唱法的道理一致,由于在那个时代没有修音技术,稳定性也是第一要素,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演唱中,声音位置需要非常稳定,且共鸣饱满,亮度高。
美声唱法中虽然也有以“半声”为代表的柔的声音,但仍旧以强声系统为主。而由于要保证更好的共鸣与音色,相较于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音域上要狭窄一些,有句说法highC是美声男高音的试金石,但其实对于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来说C5并不算特别高的音。
另外,由于美声唱法是由宗教音乐发展而来,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在站姿上会要求比较严格标准。
三、通俗唱法(流行唱法)
流行乐来源于黑人音乐,是普通大众经常演唱的音乐形式。
在流行唱法的演唱中,由于对麦克风的依赖度高,所以在演唱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活性,声音位置变化更多,音色上的形态也会更多,但与此同时声音的稳定性也要比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弱一些。
另外,由于流行唱法更多的是麦克风的艺术,所以相对对共鸣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更多的倾向在语气的表达上,节奏的变化上,是更贴近于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音色上不需要那么纯净,反倒是有气感或是有颗粒感的音色更容易入麦,也更容易表达情绪。
此外由于流行歌曲更适合平时民众演唱,所以整体看来流行音乐的时长也较短,旋律上也相对简单,咬字上也更加口语化,希望能给人带来亲近感,唇齿音更重。另外在站姿上更随意,更放松,身体可以根据节拍运动,唱到一些高音时,也可以弯腰辅助发力。
民族,美声,通俗唱法之间的区别就和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其实在三种演唱方式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交合的点。比如在美声唱法中,很大程度上和中文咬字并不是很搭,这个时候就要借鉴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技术。而在流行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展史里,美声唱法都是具有标志性的因素。
关于通俗唱法的问题,通过《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通俗音乐唱法的特色是如何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通俗唱法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