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万亩油茶盘活荒地 乡村驶入自我发展轨道

万亩油茶盘活荒地 乡村驶入自我发展轨道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油茶种植可行性报告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万亩油茶盘活荒地 乡村驶入自我发展轨道和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总结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万亩油茶盘活荒地 乡村驶入自我发展轨道
  • 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总结
  • 油茶,金银花属于什么企业类型?是什么行业?
  • 加强民族乡村的扶贫工作有什么建议
  • 一、万亩油茶盘活荒地 乡村驶入自我发展轨道

    ■油茶基地发展起来,横塘村就可以实现自主发展,利用每年的分红,将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

    ■美林公司从2014年开始种植油茶,未来在灯塔盆地计划五年种植20万亩油茶。

    ■土地流转盘活了土地资源,为横塘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收入。

    ■有了大型的产业种植基地,村民们还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每个月工资平均有3000多元。

    ■油茶基地发展起来,利用每年的分红收益,横塘村将建设得越来越好。

    河源市农高区顺天镇:

    “我之所以来当这个村委会主任,就是想把横塘村的天变蓝、地变绿、水变清、村变美、民变富。现在,这个愿望正在一步步梦想成真……”朱理坚站在横塘村最高的山坡上极目远眺,望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山丘上一片片刚种下不久的油茶树苗有感而发。朱理坚是河源市农高区顺天镇横塘村的村委会主任,自从2014年当选以来,亲眼见证着这个曾经“破败”的村庄,如何逐渐恢复生机。曾经种满桉树的山坡地头,如今几乎全部新栽了油茶,这不仅仅意味着横塘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喘息和复苏,更标志着一个属于横塘村、顺天镇乃至整个灯塔盆地农高区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 “我们来驻镇帮扶,除了做好防返贫监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等工作之外,更要促进当地的产业振兴,利用和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为顺天镇的乡村振兴发展添砖加瓦。”深圳市大鹏新区派驻顺天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丘秀祺说。

    农高区全面规划

    油茶产业带动新发展

    灯塔盆地包括东源、和平、连平三个县20个乡镇239个村(居委),而灯塔盆地农高区则包括东源县顺天镇全域(含致富林场),灯塔镇黄埔地村、柯木村、新光村、灯塔村、结游草村及高车村等,共2镇18村。早在2012年,灯塔盆地就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20年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优秀农业科技园区。

    农高区拥有优渥的基础条件,南接粤港澳大湾区,北连大内陆,成为连接“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大陆桥”。区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生态优良,同时有着优良的地表水资源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粮食作物、蔬菜、亚热带水果、经济苗木、南方药材和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支持灯塔盆地农高区的发展,2020年9月,广东省委编办批复设立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筹)机构,专门推动创建国家农高区工作。在发展规划上,农高区形成“一城三园六基地”的发展空间,其中“六基地”就包括了高山油茶产业示范基地,横塘村新建的万亩油茶林则是油茶示范基地的重要一环。“你们现在看到的横塘村的油茶林,是一产,目前种植下去的已经五千多亩,二产的产业园在农高区,就在管委会的斜对面,一产、二产发展起来后,再过三年,这里的三产也能起来,结合文旅一起发展。”站在横塘村的高地上,广东省美林油茶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元贤笑着说。

    万亩土地种油茶

    预计村收益达百万级

    横塘村位于红色革命山区,总面积有10.5平方公里,村里人大多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仅200多人。自成立以来,横塘村就有种植油茶的历史,但后来村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短期经济效益,大多改种桉树,对当地环境影响很大。2019年2月,农高区管委会将美林公司引入到横塘村发展油茶种植产业,为横塘村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总共流转了1万亩土地到村集体合作社,再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合作,由美林公司在横塘村投资开发种植油茶基地。”朱理坚说,流转土地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收入,同时盘活了土地资源,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横塘村的万亩油茶基地中,还将预留5%(即500亩)的土地交由美林公司代种,等到丰产期,所产生的收益将归村集体所有。“丰产期一亩预计收益能有7000-10000元,那就意味着到时候村集体一年的收益就可以达到百万级别。”朱理坚说,以前村集体自主生产收益这块基本是0,以后油茶基地发展起来,横塘村就可以实现自主发展,利用每年的分红收益,就能将横塘村建设得越来越好。不仅如此,有了大型的产业种植基地,村民们还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每个月工资平均有3000多元,温饱有余。“有3名村民还成了美林公司的组长,不仅每个月工资有4500多元,还给他们买了五险一金,是正式的员工。”朱理坚笑着说,从2021年美林公司正式在横塘村开始种植油茶树,一年下来光是村民的工资收入加起来就有100多万元。

    产业联动带发展

    绿水青山大有可为

    在农高区的规划中,除了发展高山油茶种植,还会配套第二三产业,即高山油茶加工产业、农文旅融合产业等。“美林公司从2014年就开始种植油茶了,在全国有六大油茶种植基地,目前横塘基地是我们重点的开发区域,未来在灯塔盆地我们规划五年达到20万亩的油茶种植规模。”美林公司种植部经理吴工说,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在农高区建造采用国际先进低温高压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油茶加工厂,未来所有油茶基地的茶果都可以在这里加工处理。

    “你们看,我们的油茶基地不仅仅是种植油茶,对有些不适合种植油茶的高山,还会种植一些观赏类的花木,如黄花风铃木、红花油茶等,打造一山一景,为后期当地发展文旅业做好规划和基础。”吴工说,而这也恰恰与朱理坚对横塘村的未来规划不谋而合。为了发展油茶种植,横塘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34个高山大水塘的修建也解决了油茶种植用水难题,自然环境也在一天天变好,这一切的改变,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绿水青山回来了,大家都想回村发展,我想以油茶攒人气,再好好打造村里的自然风光,未来带着村民们一起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发展壮大不是梦。”朱理坚笑着说。

    不仅仅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村民而言,美林公司在选种育种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也将会体现在每一位村民未来的可行性收益中。“通过油茶种植,公司在选种育种方面作出了长久的努力,预计数年后要选出亩产3000斤的优良品种,除了基地种植外,也可以提供给当地村民进行种植推广,达到相应品质的茶果公司都可以进行统一回收。”吴工说,横塘村的未来,大有可为。

    /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 责编:杨升华 / 美编:梁瑛 / 校对:楚晓庆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工程来抓,确立了“瞄准市场抓调整,依托产业抓招商,围绕基地抓增收”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动、市场调控、全民参加”的产业发展机制,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74.39亿元,同比增长8.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8862元,同比增长19.66%,70%以上的农民进入了农业产业化体系,走出了一条比较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财源的壮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成绩和做法

      1、围绕基地抓产业,在发展特色农业上求突破。

      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制种、油茶、生猪、家禽、龙须草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发展格局。

      一是依托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烤烟产业。气候很适宜于发展烤烟,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目前烤烟生产已发展到4万亩,其中马水乡烤烟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全市种植烤烟300亩以上的大户有11户,今年亩平收入可达4200元,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增收6500万元,创税收1500多万元。

      二是依托传统优势振兴油茶产业。是“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油茶林之乡”,油茶是我们的传统产业,原有油茶林120万亩,早些年由于品种老化,荒芜严重,油茶产业逐步萎缩。为了重新振兴这一传统产业,为了振兴这一传统产业,2008年初,成立了市油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加强宣传发动,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油茶面积、提高油茶产量,对新造油茶林每亩补助200亩元,同时免费提供苗木。经过三年的发展,在面积有所突破的基础上,创新了一些机制,20××年全市新造油茶林3.4万亩,垦复油茶5.2万亩,完成油茶林新整地面积5万余亩。20××年全市共涌现新造百亩以上的油茶大户40户,90%以上的新造油茶户单户面积在80亩以上。生产大户主要通过承包当地宜林荒山荒地进行造林,施工标准普遍较高,大多采取了整梯、打大穴、施基肥的造林方式。武陵油茶投资有限公司、绿源油茶公司、神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在我市建立油茶生产基地。武陵源公司在哲桥镇建设了一个500亩的高标准采穗圃,同时采取承包造林或与农户合作造林等方式新造油茶林1万多亩。绿源油茶公司目前已承包林地1万多亩,已高标准整地5千多亩。神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承包林地在我市建油茶生产基地3万亩。

      三是依托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通过努力,我们先后争取和完善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能繁母猪补贴等优惠政策,并鼓励引导煤炭业老板转型、外出务工者返乡、农民股份合作从事生猪养殖业。生猪养殖发展迅速,20××年全市共出栏生猪160.25万头,存栏生猪91.62万头,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9个,其中1万头以上的养殖小区10个、5000头以上的20个、3000头以上的24个,发展存栏生猪300头、存栏能繁母猪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42户,养殖小区的大量涌现,大大促进了我市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四是依托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其他特色产业。龙一年来,全市共新增了余庆乡三顺村500亩葡萄园、夏塘镇双园村570亩冰糖橙、肥田乡红光村上千亩桑树等15个上规模的其他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位于新市境内的省部级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连片种植面积1.28万亩,平均亩产152.4kg。

      2、围绕龙头抓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求突破。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2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总产值50亿元,上交利税5000万元,龙头企业联系基地40多万亩,带动10多万农户致富,人平增收320元,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一是大力引进了一批知名龙头企业。我们先后引进了温氏集团、新五丰集团、武陵源、神龙集团、绿海粮油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如温氏禽畜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饲料、药物、技术指导、卫生防疫及合格成品肉鸡的回收等工作,并承担市场风险。我市温氏养鸡发展迅速,现发展合作农户近1800户,年出笼肉鸡2500万羽,其中蔡子池办事处七岭村、大市乡长丰村等养鸡小区年出笼鸡都达100万羽以上。20××年,合作养户收入达2500万元,平均每个合作养户将增加近3万元的收入。

      二是培植发展了一批规模龙头企业。先后扶大扶强了绿海粮油、绿源油茶、日森源菇业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如绿海粮油年产优质大米13万吨,生产的“绿海”、“飘洋”等12个品种21个规格的上市产品,畅销湘、桂、粤、闽、沪等省市,跃居全省同行前列,年产值1.35亿元,创利税1000多万元,在太平等乡镇建高档优质稻基地5万亩,与1.8万农户签订高档优质稻收购合同,农户亩平可增收200元。日森源菇业在建磨菇生产基地500多亩,磨菇由农民种植,公司与农民签订订单,由公司出资为农民建好大棚和提供技术、种子、肥料等,每年可为每户种植户创收3万余元。

      三是积极发展了一批休闲龙头企业。已涌现了农业、蔬菜、山庄、农庄、农庄、国际农业科技园等43个上规模的休闲农庄,拥有固定资产达18975万元,年创利润4800万元,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800多人。如农业先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然后再雇佣当地农民当工人,实行的是“公司农户、以工代农、规模经营”的运作模式,是集种、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立体生态农业,目前已建成养牛场、养鸡场1800平方米,小型发电站一座,开发荒山建成了1680亩的经济果园。

      3、围绕质量抓产业,在发展品牌农业上求突破。

      一是严把品种引进关。20××年引进蔬菜、果品、粮油名优新品种38个,建成了蔬菜育苗基地、苗木基地、油茶育苗基地、畜禽良种繁供基地等4大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90%,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二是严把品质提升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共制定发布了36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确定了9个示范基地、4个示范镇、68个示范村、3个示范加工企业、4个示范层面,实行专家包基地、包项目、包示范点制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3万亩杂交水稻制种、50万亩优质稻、20万亩蔬菜、4万亩烤烟、3万亩水果、3万亩棉花等生产基地进行管理,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20××年,5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8万亩无公害水稻、20万亩油菜、3000亩无公害有机稻、90万头生猪、6万亩水产养殖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杂交水稻制种95%的种子达到国标一级。

      三是严把品牌培育关。我们培育了神农烟叶、优质稻米、油茶、藠头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产品或知名名牌,如绿海粮油的“飘洋”米、绿源油茶的“麓歧峰”茶油等产品被授予“省著名商标”称号,绿源油茶、金拓天、日森源茹业等公司产品远销东南亚。

      4、围绕服务抓产业,在强化保障力量上求突破。

      一是领导力量向产业化发展集中。我们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打破城乡分割、行业隔离格局,实行纵向抓农业生产,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各乡镇办事处和农口各单位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办点示范,坚持“干部带头,点面结合”推进农业基地建设,积极鼓励机关干部、乡村干部创办农业示范点,承包土地或与农户联营参与优势产业带建设。今年我市共有360名干部承包土地搞种养业,创办1000亩以上的基地4个、500亩以上的基地14个、100亩以上的基地30个,有力带动了农业基地建设。

      二是资金投入向产业化发展倾斜。为了激发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热情,营造农业产业化经营浓厚氛围,我们从2004年起,每年都召开了规模大、规格高的农业产业化表彰奖励大会,对烤烟生产、杂交水稻制种等方面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了表彰奖励。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600万元资金对种粮大户、规模基地、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扶持和奖励。银信部门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的信贷扶持力度,如农发行多次对我市的粮、油龙头企业进行了贷款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农业保险向产业化发展延伸。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我们采取“企业为主、财政支持、农户参与”的方式,积极引进、大力推广农业保险。从20××年开始对烤烟种植实行保险,到20××年,投保的烤烟面积达3.85万亩,总保额达77万元。2004年我们开始对杂交水稻制种进行投保,总投保面积达1.5万余亩,20××年“7.15”洪灾,保险公司赔偿损失700万元,确保了制种业的稳定发展。20××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水稻种植、能繁母猪养殖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当年8.72万农户获得理赔资金1772.56万元。20××年我们继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覆盖棉花、油菜、水稻、能繁母猪、奶牛等产业,总投保额达2500多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承担150万元。农业保险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彻底改变了“一次重灾、即刻致贫”的局面,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系上了一条安全带。

      四是合作组织向产业化发展靠拢。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我们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共有8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8000余户,其中种植业38个、畜牧业27个、渔业8个、其他15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原来“千家万户种养忙、忙完田头愁市场”的`状况得到改变,促进了“小农户、大基地,小产品、大产业”的形成,有效扩大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加工层次低,增值效益差。由于我市大部分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不强,且多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力量薄弱,一般只能搞初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增值效益差。

      2、多数企业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多数是由本地业主转产建设的,老板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对人才的引进不重视,太多为家族式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3、抗风险能力弱,利益联接机制有待完善。各龙头企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制定最低保护价等形式把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联系起来,龙头企业与农户逐步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但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且构建利益链条的一般方式仍然是合同契约型,这种方式易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加之部分农民、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强,诚信度不够,合同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合同履约率不高,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情况下,企业自身发展受到影响,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受到的影响更大。

      4、特色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知名度不高和占有率低。全市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一般都是粗加工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的不多,特色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无一能在国内叫得响亮的品牌,没有形成品牌化经营战略局面,缺少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

      5、企业融资困难。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多数是由本地业主投资建设的,自身实力比较薄弱,资金有限,加之目前银行贷款较为困难,所以企业只能小搞小闹,就汤下面,扩不大规模,增不了效益。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尤其是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产业链的形成。在扶持方式上,使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与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信贷资金配套,发挥放大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鼓励企业创名优品牌或产品、提高附加值。品牌代表着产品质量、技术含量,针对我市乃至全省名优品牌产品少的现状,要统一思想,共同努力,抓紧品牌产品的规划和打造,企业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创造名优产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我市的名牌产品,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各级政府应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企业创名优品牌和产品,凡是创出省级以上名优品牌的产品,同时又带动当地基地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给予重奖。

      3、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两大风险的影响,不管那种风险发生,对企业,对基地,对农户都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轻则影响发展,重则影响稳定。所以,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应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风险基金,专项储存,丰年可以滚动发展,灾年拿出给予企业或农户作一定的补偿。

      4、创新利益联接形式,增强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灵魂所在,也是发展龙头企业的关键,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形式,不断密切各个市场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充分调动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各市场主体间的聚合力。

      5、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不利于大规模进行土地流转,公司要建立规模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了制约的瓶颈,建议上级部门出台更加适合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土地流转政策。

    二、油茶,金银花属于什么企业类型?是什么行业?

    据国家林业局业内人士介绍,“我们现在对于企业,不再号召动员,而是泼冷水,不希望油茶加工产业热过头。我国油茶设计加工产能的利用率整体约在30%。”  刘建军告诉记者,大体上油茶加工者可分为三类,一是小作坊,二是商贸公司,他们都是收毛油再加工、贴牌后销售,三是种产销一体。除了最后一种,前两类都不愿意也不可能在种植上花费太多精力。  国家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公室副主任尹刚强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好多企业转而来搞林业,发展油茶,这是好事。但是各地政府在与企业商谈时,一定要认真考查,一株油茶苗从种下后至盛果期,需要7至8年时间。这么长时间,如果不是真心实意地来发展油茶产业的公司,肯定不愿意来投入。  还有一重要原因是市场的规范问题,这也加大企业投入的风险意识。贵冠公司在其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目前国内上市的油茶产品包装上大同小异,大中城市的各大卖场中品牌混杂,价格不一,没有真正的全国知名品牌,甚至有作假产品出现,以廉价的调和油冒充茶油出售,导致各商家打起价格战。  前期投入过大  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等五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倡多元化资金进入林业。在尹刚强看来,如果这些政策能够落实,将对油茶产业的发展大有好处。  记者电话采访参与政策制定的央行工作人员龙阅新时,他表示,“这个指导意见主要是让我们金融部门来配合林业部门,在贷款相关的政策上给予指示。”但记者提及债券融资时,他表示,“这不是什么新事物,其他行业早就有了。只不过在我们林业行业可能新一些。”  据国家林业局测算,10亩高产油茶林,进入盛果期后,按目前价格,每年凭毛油可以有稳定的两万元收入。油茶果的用途很多,除了可以加工为食用油之外,油茶的副产品价值非常高。将毛油进一步精炼,可做成高档食用油,再往后,可提炼加工成保健品和化妆品。  其剩余物,比如茶枯、茶壳,他们的利用价值也非常高。茶枯经深加工可生产茶皂素、抛光粉和茶粕。茶皂素可销往欧美,市场前景不错。茶壳,市场销售价在一吨好几百元,经提取可用于制作糠醛、木糖醇、栲胶、活性碳和培养基等。而茶粕一斤售价在1800元,这些都促使茶枯、茶壳的市场需求急剧上升。  综合考虑油茶林的诸多好处,企业的种植热情也应该很高。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这几年营造的高产林不到400万亩。  见效慢,融资难,风险大,是投资高产油茶林种植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投入。尹刚强说,所有的经济林前期投入都是比较大,要想高产,首先保证种苗是良种,栽培要高档次高水平。根据林业局的调研数据分析,油茶林的前期投入大约要1500元/亩,包括种苗、整地、施肥、前三年抚育等费用。算一笔帐,10亩就是15000的投入。  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土地租金。目前大多公司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土地租地在不同的省份不一样,每一年也不一样。  另一方面,企业的融资渠道还没有完全畅通。林业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银行的短期贷款根本无法满足资金要求。  在国家林业局正门旁开了一张茶油形象店的贵冠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包括五部门新出台的政策等都体现了国家对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但是还只是政策性的,执行和落实还需要时间,具体的扶持尚未落到实处。目前享受到的还只是项目性的扶持和配套。申请手续比较烦琐。某些土地或林地还不能作为金融融资的资质或工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省份因林权改革的情况不同,所以可以用于林权抵押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比如,在福建、江西等省,绿冠集团可以用林权做抵押,而在贵州省,就不可以。据刘建军介绍,湖南省去年,一共拿出6个亿的专项资金来发展当地油茶产业。如果考虑到湖南是中国第一油茶大省,这些资金并不算多。  农民期待补助  像企业一样,农民种植也有成本上的考虑,也受前期投入成本过大的束缚,另外,农民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烦恼。  对于这次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等五部门出台的金融辅助指导意见中提到的良种补贴,农民期待已久。  具体补贴数量是多少,尹刚强表示,“良种补贴国家林业局正和财政部协调。具体怎么补,补多少,在什么时候有够真的落实到位,还在进一步研究协商。”  尹刚强还透露,国家林业局希望中央这块有造林补助,就像退耕还林、造防护林一样。现正在积极地发改委沟通,如果能争取得位,希望能参照防护林建设,每亩油茶林给予适当的补助。  目前,地方政府从省到县相应财政都会拿出一些专项资金。实质上,地方政府的投入现在是大头。但即便如此,这些还不能解决农民种植上的问题。  “关键一点,是林权抵押时如何估值的问题。”国家林业局林改司李主任对记者说,“鉴于林地、林木资产评估的特殊性,现在一般的评估机构还不太熟悉这项业务。”  优良种苗成最大制约  目前,全国油茶业的重点工作是提高油茶产量,无外乎两种手法,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亩产量。在种植面积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时候,现在主要的做法是提高亩产。而提高亩产又分两种法,一是残次低产林改造,一是利用宜林林荒山荒地营造高产林。这些都离不开高产良种,高产油茶林亩产可得油50公斤,是现在低产林的10倍。一棵油茶树进入盛果期需要七八年,也就是说,一棵油茶苗是良种苗还是劣质苗,需要等上七八年才能知道。如果在最初种植时不能保证良种苗,所花时间成本巨大,种植者所受损失也难以挽回,远远比农民种一年一熟的庄稼要大。  今年春季一株苗在1.5元。各地方种植密度不一样,平均每亩110株。这样每亩苗子费在165元。加上第二年适当的补植费,每亩种苗在200元左右。“目前产量远远不能满足规划的需要。全国目前每年1亿株的产量。明年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油茶产业最大的制约瓶颈是优良种苗供应不上。”国家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公室副主任尹刚强说,“虽然科技有发展,培育了很多良种,但是资源有限,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目前种苗的供需矛盾比较大,好苗子的缺口较大。”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这两年重点是加强采穗圃的建设,采穗圃建设每亩3000~5000元。一根穗条,可以生产三至五株苗子。争取2到3年后,在穗条的生产上能加大,穗条的产量提高了,种苗的产量才会提高。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与发改委沟通协调,争取今年中央拿出一笔专项经费用于采穗圃建设,把规划中确定该建的采穗圃一次性全部安排到位,确保二至三年后良种穗条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任何产业的投入,要求上下游产业资本均衡投入,并且能做到相互匹配,才能做到健康发展,油茶产业也不例外。如果油茶终端产品开发投入过大,而种植和育苗上投入跟不上,产量受限,市场受资金短期获利冲动,将很有可能使油茶产业走上畸型发展轨道,形成高端产品独霸局面,而国家提高粮油安全和农民收入的愿望落空。

    三、加强民族乡村的扶贫工作有什么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市及渝东南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全县扶贫开发水平,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精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扶贫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民生工程。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石”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扶贫开发经历了“二六越温达标”、“八七扶贫攻坚”、稳定解决温饱等阶段,目前已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全面攻坚新阶段。但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不够。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的贫困线标准,全县还有低收入人口6.7万人,其中建档贫困户4.8万人、低保户1.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2.41%,较全市平均高3.91个百分点。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县仍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严峻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扶贫开发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加快建成扶贫开发示范县和绿色生态经济强县。
    二、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及县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工作部署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围绕打造“扶贫开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总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一区三片”为主战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为路径,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加注重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精准扶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二)基本原则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减贫的根本举措,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首要任务;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制度上保障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基本权利。
    ——点面结合、合力攻坚。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整合多方资源,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把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主要对象,落实好到人到户措施,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立足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将扶贫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统筹推进区域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开放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17年,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的扶贫标准,实现4.8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医疗和住房),完成1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建设任务,全面建成“扶贫开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三、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重点工作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将集中解决相对贫困、区域贫困、发展差距等突出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落实好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切实解决好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坚持“两个瞄准”,实行精准识别
    1.瞄准贫困户,认真开展扶贫对象识别。结合国家扶贫标准,瞄准贫困户,严格按照“七步四公示”(“七步”即自愿申请、初选对象、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审核公示、规划帮扶、审批备案,“四公示”即县、乡、村、村民小组四级四次公示)要求,坚决杜绝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等行为,彻底改变“穷人帽子富人戴”现象,科学合理确定扶贫开发对象。建立“重庆石柱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按照每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要求,对信息系统中的贫困对象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识别方式,及时进行调整。
    2.瞄准贫困村,找准制约发展突出问题。按照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要求及“七有四通三解决”基本标准,找准群众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难题。对已经验收的贫困村跟踪问效,及时解决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对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不脱贫不验收达标。
    (二)着眼突出困难,实施精准扶持
    1.着力改善贫困农村环境。把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作为首要任务,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启动西沱长江大桥、万黔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梁黔高速公路。完成国省道改造116公里。建设农村通畅公路530公里、撤并村通达公路145公里,解决33个撤并村群众出行问题。新增和调整农村客运线路12条,增加农村客运车辆18台。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贫困村通畅工程每公里达到40万元。加快推进万胜坝渠系、东方红、曹家湾等3座水库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扎实开展10条中小河流治理,解决9.36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补助标准提高到729元/人。充分利用“五小水利”重点县资金集中整治山坪塘859口,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8.5万亩。加大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力度,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农村电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完成2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3个乡镇片区垃圾处理厂建设,实施62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争取将我县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范畴,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充分利用二轮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中央造林补贴等国家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实施生态造林15.5万亩,石漠化面积1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41.5平方公里,增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到2017年,实现行政村通畅率达100%,乡镇客运和符合客运条件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农村安全饮用水率达到85%,森林覆盖率达到57.2%,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大力扶持特色支柱产业。以产业扶贫为主线,加快建设武陵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县。坚持将财政扶贫资金的70%用于产业发展,以“三百”工程(百村百园百企)为载体,围绕“3+7”特色效益产业,在每个贫困村培育1—2个主导产业。完善县乡农产品市场体系,打造黄连、莼菜、辣椒等电子交易平台,加快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抱团经营,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依托“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优势,围绕建成“中国黄水国际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目标,积极打造“大黄水”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5个;围绕“一县两极四区多点”布局,整合旅游、扶贫、民族发展等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旅游产业成为带动旅游地区贫困群众增收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工业,开展辣椒、莼菜、优质牛羊肉等农副产品加工,建设渝东南地区农林产品加工基地,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创业就业。完善县校合作机制,深化校地合作;加快推进“重庆辣椒产业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实现辣椒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质量安全化;深入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巩固好辣椒、黄连6个专家大院,新建1个冷水鱼专家大院,加快“石柱黄连中兽药试验示范工程”、“石柱莼菜良种扩繁”建设;每个贫困村配备1名科技特派员,帮助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到2017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至少有1项增收产业项目,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贫困群众步入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3.全力推进连片整村扶贫。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加速打造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示范县。立足县域优势,借助政策“洼地”,加快实施《石柱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用好用足国家对连片特困区域发展的优惠政策,围绕“基础设施改善、骨干产业培育、社会服务保障、到户政策落实”等内容积极开展先行先试,集中打造“大黄水”片区和方斗山、七曜山、西沱沿江三大片,培育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新村、乡村旅游示范片等一批示范亮点工程。到2014年,“大黄水”片区财政专项投入达到1200万元,全面建成全市连片扶贫试验区。围绕“七有四通三解决”标准,引导发改、交通、水务、民族发展等政策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在52个整村脱贫村中推进水泥路、自来水、清洁能源、信息服务、商贸服务、优美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六到农家”工程,力争“建设一片、脱贫一片、带动一片”。到2017年,实现100个贫困村脱贫销号,基本完成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任务。
    4.扎实开展生态扶贫搬迁。切实把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坚持群众自愿、贫困户优先原则,瞄准居住在深山峡谷、高寒边远、生态修复保护区等地的贫困群众,坚持农户自愿、梯度搬迁、房屋自建为主,适度集中搬迁、统建为辅的迁建模式,努力降低搬迁成本,坚决杜绝“搬近不搬远、搬富不搬穷”和“小产权房”现象。争取市级以上专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山东省淄博市帮扶资金的70%、江津区帮扶资金的60%精准用于特困户搬迁补助及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普通搬迁户、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每人0.6万元、0.8万元、1万元的补助政策。对有意愿搬迁但无力搬迁的特别困难群众,采取机关单位结对帮扶、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帮助筹资搬迁。整合水利、交通、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资金,重点支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水、路、电、气、通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安置区因地制宜打造辣椒、黄连、莼菜、中蜂、冷水鱼等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特色效益农业资金、乡村旅游资金等向搬迁集中安置点倾斜,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或务工创业。到2017年,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3.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02万人,迁出区生态修复1.49万亩,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5.稳步推进教育就业扶贫。坚持扶贫先扶智,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23所、农村教师周转房480套1.68万平方米,实施4.1万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完成贫困乡镇中小学食堂、运动场、厕所、浴室等改扩建,逐步提高营养标准,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对贫困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按每年保教费1500元、生活费600元标准进行资助;对贫困家庭寄宿生就读小学和初中分别给予每年1000元和1250元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高中给予每年1500元生活补助,同时对低保家庭就读高中给予每年800元学费补助。开展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畅通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勤工俭学“绿色通道”,不让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打造电子应用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等4个骨干专业,创建4个重点专业实训基地,把县职业教育中心建成现代职业教育市级示范学校;对贫困户子女就读中职学校实现学费全免,对中职学校一、二年级特殊困难家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1500元、住宿费500元。优先保障农村学校人员编制配备,大力培养全科教师,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对偏远地区教师提高生活补助。每年选派城区教师30名到贫困乡镇学校开展一年以上的支教,并对支教教师发放生活、交通等补贴,支教结束后同等条件下优先晋职晋级。建立贫困毕业生信息库和创业项目库,开展贫困毕业生专场招聘,设立贫困毕业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自主创业。到2017年,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6.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群众生活幸福指数。鼓励贫困户子女报考医护类院校,引导其毕业后回乡行医;用两年时间完成80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为每个贫困村配备村医和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新招聘医护人员对有执业资格的放宽到中专学历,村医每人每月专项补助不低于400元。开展县级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每年从县级医院选派专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从乡镇卫生院选派医师到村卫生室开展一年期支医,对支医人员发放生活、交通等补贴,支医结束后同等条件下优先晋职晋级。深入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2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入户和安装工作,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开展以“幸福山寨”为载体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展览“五送”活动,丰富贫困群众业余生活。实现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建成3—5户文化中心户,形成“农村30分钟文化圈”网络。深入挖掘土家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村寨。进一步完善贫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消费支出为认定条件,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照市政策规定适时提高低保标准。切实加大对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的财政投入,对农村低保、五保、重点优扶对象、残疾人等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探索扶贫小额保险,为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因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残疾以及医药费用提供保险保障。到2017年,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达到95%,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广播电视全面实现户户通,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显著增强。
    (三)创新工作机制,推行精准管理
    1.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盘活农村资产。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延伸。积极探索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贫困互助资金组织合作模式,加大对贫困农户的信贷投入力度。规范互助资金的管理,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完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重点扶持对贫困户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2.深化结对帮扶机制。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干部驻村结对工作制度,确保贫困村每年都有干部帮扶工作组,做到每位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深化县领导、县级部门联系帮扶贫困村制度,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贫困户制度,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逐步实现结对帮扶长效化、制度化。
    3.强化资金整合机制。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为平台,按照财政扶贫资金为牵引、行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资金整合原则,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扶贫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将相关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最基本、最急需问题,实行年初集中规划、阶段定期检查、年终实绩评比,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优化。
    4.完善资金监管机制。按照“整合、集中、统一、严管”要求,把资金分配与工作实绩、使用效益、评价结果相结合,保证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村级义务员监督制,鼓励贫困农户参与项目决策、项目监督和效果评估。审计、监察、财政、扶贫等部门推行偶数年全面审计、奇数年重点抽查制度,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监督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5.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精准识别的贫困村、贫困对象,深入查找和分析贫困原因,因村施策、因人而异,制定帮扶规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帮扶措施。把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作为主要指标,加大对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行业部门、各乡镇履行扶贫职能职责情况的实绩考核。
    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县为主体、工作到村、责任到人”要求,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及时调整和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强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指挥职能,落实好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成员单位分工协作机制,抓好扶贫开发各项任务的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好工作推进中的难题。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首要的民生来抓,按照低调务实、少说多干,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要求,共同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仗。
    (二)明确工作职责。按照“渠道不变、各计其功”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将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构建“大扶贫”格局。县扶贫办要认真开展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提升等工作,侧重落实好到人到户政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行业部门要认真履行部门职能职责,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行路、饮水、上学、就医、就业等工作,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联系帮扶贫困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发挥本部门信息、项目、资金和技术优势,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各乡镇要组织好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广泛动员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充分发挥困难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三)营造良好环境。准确把握扶贫宣传导向,大力宣传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展示全县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及时报道和宣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成功做法和先进典型,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石柱报》、中国·石柱网、石柱手机报要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和扶贫工作动态。各乡镇要做好进村入户宣传工作,对重点项目要有明显标志标识,客观反映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关心关爱。
    (四)强化队伍建设。以培养吃苦耐劳、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扶贫干部队伍为目标,大力开展联系贫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群众观念,增进与贫困群众的血肉感情。对县、乡镇扶贫干部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培训,提高扶贫系统干部政策理论和业务素质。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好驻村扶贫特派员选派工作,每个乡镇配备1名扶贫专干,每个贫困村有1名大学生村官,鼓励优秀的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增强村级领导班子带领脱贫致富的能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督促扶贫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努力建设有理想、懂政策、熟业务的高素质扶贫干部队伍。

    关于油茶种植可行性报告的问题,通过《油茶,金银花属于什么企业类型?是什么行业?》、《加强民族乡村的扶贫工作有什么建议》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油茶种植可行性报告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