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鸟死弓藏兔死狗烹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成语典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什么意思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出自哪里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成语典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成语释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意思是天上飞的鸟打光了,弓箭再无用处可以收起来;野外的兔子已经被捕获完了,不再需要猎狗,可以将之煮来吃。常常用来比喻事情大获成功后,把有功劳的人抛弃或是直接杀掉。
成语出处:出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国求和臣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十年卧薪尝胆,大肆改革整顿,有效任用文种、范蠡等人,国势逐渐好转,最后一举歼灭吴国,范蠡认为自己盛名之下,难以长久,于是便悄悄离开越国。后来,范蠡从齐国给文中传来书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其人心胸狭隘,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你为什么不离开呢?”这里的走狗说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对于范蠡的忠告,文种不全相信,但是他也开始称病不上朝。日子久了,越王勾践就起了疑心。某一日,越王勾践来到文种家中探病,走的时候留下一把剑。文种仔细一看,剑鞘上刻着“属镂”二字,恰好是当年吴王夫差逼迫忠臣伍子胥自杀时所用的那把剑。自此,文种明白越王的意思,悔不当初。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来历。
范蠡写信劝说文种归隐未果后,“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之后他来到了陶,自称陶朱公,经商致富,闻名天下,最终老死于陶地。另外根据其他史料记载,“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什么意思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出自哪里
1、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意思是天上飞的鸟打光了,弓箭再无用处可以收起来;野外的兔子已经被捕获完了,不再需要猎狗,可以将之煮来吃。常常用来比喻事情大获成功后,把有功劳的人抛弃。这是古人经常对后人的忠告。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他为勾践策划一切,指挥军事,灭了吴国,称霸中原。他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他功成身退,弃官经商,到了陶地改名换姓,叫做陶朱公,得以善终。
2、“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
二、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是什么意思 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释义
1、“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意思是飞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兔子捕杀完了,猎狗无用也就烹煮吃了。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死。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2、“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越王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灭掉了吴国。因范、文二人功劳卓著,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3、用法:讽刺用语。多用在被人利用;到最后又被踢开。一般作谓语、定语。
4、例句: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为统治阶级效力的人;最终落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
5、近义词: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得鱼忘筌。
6、反义词:感恩戴德、始终不渝。
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什么意思
有一个非常悲凉的成语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意思是飞鸟打光了,弹弓没用,就藏起来不用了;野兔捕杀了,猎狗无用,就被煮着吃了。也就是说,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死。
无论从哪种价值观来看,这都是一种不道德甚至卑鄙无耻的行为,中国人据此感叹世态炎凉感叹了几千年。但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封建王朝几千年,这种有违中国传统纲常伦理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尤其是,一些率领一群穷兄弟出生入死的草根皇帝拼死拼活打下江山后,便下黑手把这群傻帽兄弟一个个解决了。世事难料,风水轮流转。能怪主子忘恩负义丧尽天良吗?为权霸天下,只有手段的不同,已经没有是非之分。
还是那句话,在实实在在的权力的诱惑面前,什么手足情谊,什么肝胆相照,都变得虚无缥缈。
两个超级男生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讲的是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之后,却立刻将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文种赐死。不过,将其用到极致的却是刘邦和朱元璋。刘朱二人生活的时代虽然相差了几百年,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
两人都是真正的出身草莽,没有任何门荫可依,也没有背景可靠,空以徒手打下江山。刘邦出身芝麻官亭长,朱重八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一样的生逢乱世,削平群雄,揭竿而起,排山倒海,宛如两个超级男生,一朝登天。
同时,在历代开国帝王中,刘邦和朱元璋也是以励精图治的模范帝王著称的。两人都精于政治、目光深邃,在治理国家方面力矫前朝之失,赢得小康的局面,两人亦是“工作狂”界的翘楚,两人执政的年代,百姓从天下大乱迅速走向小安,诚属难得。
然而,史家并不以此来买刘朱二人的账,虽宵旰勤政,但他们获得的评价却实在是低得很,至少和其个人努力不成正比。本来,放在今天,这两个既不拼爹又不靠潜规则的年轻人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励志英雄、人气偶像。然而,时至今日,两人在人们心目中依旧是面目可憎。为什么呢?原因比较多,但很大一部分是,两个人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下江山之后,开始肆意屠杀功臣。
一将功成万骨枯,还应该加上一句“一帝成业百将死”。垓下决战后,汉王刘邦得到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一个比秦朝更强大的大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刘邦正式登上皇位,史称汉高祖。
在楚汉战争中,许多带兵的大将出生入死立过大功,刘邦不得不封他们为王,这些诸侯王有的虽然不是旧六国贵族,但是都想割据一块土地雄霸一方,而不用受制于汉朝中央政府。其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功劳最大兵力也最强。问题来了,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么做?
再说朱元璋,朱元璋这位贫民,不是一般的穷,他穷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朱氏全家9口人,一次饥荒就饿死了5口。由于家里养不起,朱元璋从小给地主家当放牛娃,17岁时为生活所迫去皇觉寺出家,谁知三个月后寺里也揭不开锅。他只好走出寺门,成了云游僧人,开口化缘,浪迹四方。冷暖自知、游僧乞丐般的生活,使他尝尽了遭人白眼,饱受世间饥寒之苦。从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起,南征北战血雨腥风中拼搏了近二十年,终于一朝登上龙位。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谋反起家,正是因为自己出身贫苦对失去权力有着异乎寻常的恐惧,总之,朱元璋和刘邦一样,在打下江山后,选择了对身边那些当初共患难同生死的兄弟们下毒手。
白眼狼+灰太狼
说刘朱二人白眼狼,没有半点儿冤枉的意思。
先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聚集力量、争取同盟军,先后分封了7个异姓王,但这同时也成为他称帝之后贯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隐患,于是,在吕后的帮助下,刘邦选择了杀戮功臣。
在诸位功臣中,韩信成了首当其冲者。公元前197年,陈豨造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刘邦亲自出征,韩信却在这种时候称病请假。不过,刘邦去前线打仗,韩信你选择不去就没有危险了吗?韩信忘了,刘邦有个很能帮他办事的老婆。果然,未及平叛,留守后方的吕后就“听说”韩信在关中与陈豨策应,便先发制人,用萧何之计,迅速除掉韩信这一势力最大的异姓王。
萧何给吕雉定计,诈称前线传来刘邦平叛胜利的消息,按照惯例,此时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曾经将情敌整成“人彘”的吕雉,残忍无度青史留名。吕后用麻袋捆住韩信,拉到长乐宫的钟室,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她一声令下,特事特办,把竹竿削尖了,乱枪把麻袋中的一代名将韩信扎死。
解决了韩信后,刘邦紧跟的动作就是,把一起夺取天下后分封的另外六个异姓王一一砍了头。
朱元璋在屠杀功臣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洪武(朱元璋年号)十年,朱元璋已经莫名其妙杀害了两名功臣—淮安侯华云龙、德庆侯廖永忠。华云龙据说是因为“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这种肉眼很难看到的错误而得罪,《明史》含糊地说他得罪后“未至京,道卒”。再说一下廖永忠,作为后人的我们只知道,洪武八年,在朱元璋打江山过程中曾凿沉韩林儿的坐船,几乎葬身于鄱阳湖的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
另一个被朱元璋兔死狗烹的是刘基,这个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功劳可谓最大。一次,刘基要儿子奏请朝廷在一处私盐贩子聚集、元朝时便有人造反的地儿设巡检司防守,以防动乱,结果被宰相胡惟庸进谗言说刘基“看中了那块地有王气”,想在那里筑坟,将来自己的子孙就可以称王称帝。朱元璋当时的心理活动我们不好乱说,但是此君绝对不是一个糊涂昏庸之人,如果刘基想称王称帝,又为何出山辅佐他朱某人?
但朱元璋的原则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枉杀千人勿使一人漏网。一代奇人刘伯温就这么被朱元璋诛杀。再来看看一代名将徐达的下场。战功赫赫的徐达是被朱元璋在称帝后仍称呼为兄的功臣。话说徐达背上长了背疽,在京城养病,医生特别嘱咐背疽不能吃鹅肉,否则性命不保。听闻此言,朱元璋专门从皇宫给徐达送了一只烤鹅。
事实上,朱元璋对曾一起出生入死的忠臣元勋实行的是灭种式的屠杀。在明初两大谋反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中,各路开国功臣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罪名牵连,几乎被一网打尽,甚至株连九族。
但是,单凭两人残忍诛杀功臣良友一事就判断二人丧尽天良、心理变态,似乎又有失公允,这两个人,其实是白眼狼+灰太郎,对待兄弟一个态度,对待老婆孩子则完全相反。刘邦后期虽然不喜欢发妻吕雉,但总是保留着其皇后的身份从始到终,而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故事更是传为美谈。
另外,两人大肆诛杀功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子孙计。有时候眼见着儿子不够聪明难成大器,当爹的就不得不趁着有生之年将障碍为其一一铲除。比如关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原因,史学家有一种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自己这些能人兄弟们强臣压主,所以先下手为强。并且有一则宫廷逸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皇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怒了,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他用手拾起来。皇太子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朱元璋说,儿啊,爹是事先为你拔掉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
杀手的隐患
诛杀功臣,除了导致后人质疑其人品,这一举动,也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一不小心,可能引发其他关乎江山社稷稳定的重大问题。
想想看,天平是有两端的,你杀了功臣良将,独宠亲生儿子和老婆,一头降下去,另一头必然翘起来。
拿刘邦来说,刘邦称帝后果断灭了七个异姓王,然后将他们的王位就全都内定给了自己的子侄。然而,异姓的人不可相信,同姓的子孙就靠谱了吗?权力面前无父子,藩王权力越来越大,同时还是自己的兄弟叔侄,理论上也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力,对于皇帝来说,可能是更大的威胁,所以才有历代皇帝“削藩”一说。“削藩”一事,最考验皇帝的能力,不然一不小心,很可能弄巧成拙,将藩王逼反。果然,刘邦死后,到了汉景帝时期,汉朝发生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所谓“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称霸一方,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另一边,景帝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也逐渐生出削藩的打算。终于,景帝和晁错找个理由认定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很傻很天真的景帝很惶恐,竟然相信刘濞举兵只是杀晁错,清君侧,就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这时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到达梁国(今商丘),被景帝的同母亲弟弟梁王刘武阻住。景帝开始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军,用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终于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的六王,最终都“被自杀”。
另一方面,除了儿子们窝里斗,还有一个隐患就是老婆也可能不是省油的灯。刘邦的皇后吕雉,在诛杀韩信一事上充当急先锋,在刘邦死后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专政。不知道这些皇帝在诛杀功臣之前是否想到过这些后患,或者他们想到了,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认为如果一定会出现犯上作乱危及皇权的事情,宁愿争夺者是自己的亲人。
转自新浪历史
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那点小事 或者搜索 crazylishi (长按复制)
我们谈天谈地,谈电影,谈动漫,谈科技;嬉笑怒骂,品古论今,专挑你不知道的讲!
关于鸟死弓藏兔死狗烹的问题,通过《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是什么意思 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释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什么意思》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鸟死弓藏兔死狗烹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