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十年,看云南教育体育事业的奋进之路

十年,看云南教育体育事业的奋进之路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云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十年,看云南教育体育事业的奋进之路和意大利足球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十年,看云南教育体育事业的奋进之路
  • 意大利足球
  • 在你看来,未来教育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 十年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 一、十年,看云南教育体育事业的奋进之路

    9月15日下午,“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教育体育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

    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

    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公平和质量显著提升

    教育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全省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开启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格局。

    健全工作机制,省委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州(市)、县(市、区)党委全部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强化党的建设,全面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创新实施民办高校党建积分制管理,完善大中小幼、公办民办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打造高校“一流党建”和中小学“云岭红烛·育人先锋”等党建工作品牌,培育高校“一流党建”项目384个、中小学“五强五好”党组织示范校1085所,入选教育部党建“双创”项目83个,45个党组织、64名党员荣获全国、全省“两优一先”,涌现出“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时代楷模”朱有勇等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代表,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显著

    培育9所高校、10个院系为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的育人“富矿”,创新打造云南思政教育第一“金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形成高校百场形势政策报告会、全省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等一批扎根云岭大地的“大思政课”品牌。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批中小学学科德育特色课堂和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地区。

    在全国率先推进中考体育美育改革,构建省、州、县、校四级体育联赛体系和美育展示平台,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网球改革试验区,学生体质健康、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在全国率先出台初中学生劳动教育综合评价方案,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3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2个、劳动教育示范校609所。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教育普及实现历史性跨越

    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万5千多所、在校生超1000万人。

    资料图

    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3期行动计划和省政府惠民实事等工程,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23%,比十年前提高41.28个百分点,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和“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初见成效,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0.34%提高到97.16%。

    统筹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等项目,重点推进133所普通高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24%,比十年前提高22.15个百分点。

    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实施职业教育补短板项目,投入200多亿元建设17个州市职教园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1所、高水平专业群学校2所,通过“3+2”贯通培养等模式实现了16个州(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全覆盖。

    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全省高校数量由68所增加到83所,在学人数从73.77万人增加到150.15万人,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3.03%,比十年前提高28.73个百分点。

    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占全省获奖数的43.75%,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数量占全省获奖数的68.4%。

    十年来,全省高校累计培养输送260多万高素质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片区脱贫攻坚,统筹推动36所部属高校帮扶云南,为云南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和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和“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

    强力推进“控辍保学”,探索建立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互联网+控辍保学”等长效机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70多万人次,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实施各类贫困专项招生计划,助力5万多名贫困家庭学子圆了大学梦。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C级校舍加固改造、“厕所革命”等重大专项工程,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办学能力稳步提升。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招聘特岗教师5.7万人,累计奖励2500名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乡村教师,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9500多所乡村学校的14万名教师。

    实施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工程,持续提升少数民族青壮年普通话交流水平。

    教育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

    着力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攻坚克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用好西南联大宝贵资源,由云南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依托云南大学组建,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共同参与,高水平建设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打造高等教育新增长点。建成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

    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系统推进中考和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全面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能力。

    全力推进“双减”“双升”,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课外读物、体质健康和考试管理,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压减97%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切实减轻。

    通过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一批、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托管帮扶一批、省属高校托管帮扶一批、州(市)内优质普通高中托管帮扶一批等“五个一批”,实现了县中托管帮扶全覆盖,合力破解“县中困境”。

    统筹推进以学分制改革、“1+1+N”双一流建设行动、本科专业“增A去D”行动、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为内容的高等教育“121”工程,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推动部省、省校、校校合作,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推进云南教育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与37所部属高校开展合作,加快构建部属高校与云南高校“一对一”帮扶合作机制。

    做强做优“留学中国 学在云南”品牌,开齐南亚东南亚国家15个非通用语种课程,建设15个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打造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等标志性交流平台,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特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教育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努力调动各方面资源,不断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推动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教育经费总支出从2012年的858.0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706.8亿元,年均增长近8%。

    持续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省级公费师范生、省级“优师计划”定向培养6000余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构建五级联动教师培训体系,实施“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和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万兆主干、千兆进校、百兆到班”的光纤宽带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先后颁布学前教育条例、民办教育条例、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依法治教水平不断提高。

    陈飞 摄

    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全省教育系统长期保持安全稳定局面。

    十年来

    云南体育战线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全民健身普惠便捷服务民生

    竞技体育发展优化实力逐年提升

    青少年体育着眼未来厚积薄发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提速彰显特色

    体育文化打造精品弘扬正能量

    公益责任彩票助力强省建设

    各项工作

    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呈现强劲态势

    云南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取得崭新成效

    体育改革开拓进取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入

    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云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实施意见,全面系统谋划加快云南体育强省建设决策部署。

    立足自然和区位优势,编制出台《云南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发展冰雪运动等政策文件,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治体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体育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并不断完善。“体育+旅游、体育+卫生、体育+健康、体育+教育”等融合发展积累新经验。

    深入推进体育行业简政放权,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市场活力。坚持开门办体育,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入体育领域。加强各级体育总会建设,全省共有10个州(市)45个县(市、区)已成立体育总会。

    足球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足球协会改革为先导,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任务全面完成,走在全国前列。

    实现了35家省级体育协会“五脱钩”,发挥体育总会行业引领作用,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转取得实效。

    云南体育事业发展大局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

    全民健身融合全民健康,为全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全面推进。建成健身步道6200公里,社会足球场地1800多块,各地室外健身器材配置达7万余件。3188块公共体育场地、182个公共体育场馆、61个全民健身中心、118个体育公园投入使用,推进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四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村和社区体育基础设施覆盖率达95.4%以上,25个边境县和民族地区有条件的自然村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23平方米提升到2.31平方米。

    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俱乐部发展迅速,组织体系日益成熟,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超过11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3名。全省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从31.5%上升到39.2%,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超2200万人,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由89.1%提升到90.8%。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成为全民共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竞技体育争先进位争光添彩,云南健儿顽强拼搏展现新风貌

    竞技体育成绩亮眼。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竞技体育争金夺牌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的目标要求。获得76个世界冠军和563个全国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云南5人入选中国代表团,蔡泽林摘得云南首枚奥运田径项目银牌。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云南22人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获3金2银4铜,取得参赛人数、参赛项目的新突破。2021年第三十二届奥运会,云南省运动员9人入选中国代表团,刘浩勇夺2枚银牌,其中皮划艇静水男子1000米银牌也是中国男子单人划艇历史上的首枚奥运奖牌。东京奥运会,云南省列省市贡献榜第19位,为中国体育军团贡献了云南力量。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云南267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137个小项的竞技比赛决赛,获7金9银8铜、44项次第四名至八名,创下自第六届全运会以来的最好战绩。

    图源:@人民日报

    冰雪运动实现跨越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北冰南展西扩东进”重要指示精神,开展跨界跨项选材成效显著。成立云南短道速滑集训队。首次组团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获得4金3银2铜,完成了首次参赛、夺牌、夺金的突破。昆明、腾冲等地冰雪场馆设施初具规模,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腾冲成功承办首次在长江以南举办的全国冰球锦标赛。坚持贯彻“零出现”“零容忍”要求,全面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云南竞技体育正在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夯实体育之基着眼发展未来,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全省各州(市)及以下教育、体育部门合并成立教育体育局,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供了体制保障,加快了体教融合。联合省教育厅印发了《云南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体教融合工作步入快车道。

    青少年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连续举办5届云南省阳光体育大会,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活动累计覆盖102.5万人次。青少年竞赛体系逐步完善,成功举办了三届省运会、一届城运会、一届青运会,每年与省教育厅共同举办省级青少年U系列锦标赛35项次以上,16个州(市)队伍1.3万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全省青少年足球工作取得新进展,每年举办各类青少年比赛超过4000场,参赛球队超过500支。制定印发《云南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取得成效,连续10年在年度省级青少年竞赛中持续开展初中阶段适龄运动员赛前文化测试。

    组织建设稳步加强。成功申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9家。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阵地作用更加突出,学校体育工作稳步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势头迅猛,青少年后备人才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17个、各级各类业余体校94所,在训运动员20398人、教练员1222人、文化教师443人,每年优选不少于90名运动员输送省级运动队。

    体育基础人口不断扩大,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提升。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实现突破,全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从2012年的6642人增加到2022年31084人,增长367.99%,覆盖项目更加多元。2018年第二届全国青运会,云南代表团取得金牌27枚、银牌15枚、铜牌22枚的好成绩,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体育产业创新融合起步发展,为产业强省增添活力

    推动全域体育基地建设。以海埂基地、呈贡基地、松茂基地、北教场基地、泸西足球训练基地、会泽水上基地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云南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初步形成。

    2019至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超冠联赛)在泸西高原足球训练基地举行 红河州委宣传部 供图

    打造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对标全域旅游打造全域体育,截至目前共创建6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个体育运动类特色小镇。培育出新平磨盘山国际户外运动公园等11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远征军之路等7条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梅里100极限耐力赛等24项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香格里拉等5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全省共计47个项目80次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3个项目4次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三次专题布展旅交会,取得良好成效。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自“十三五”时期至今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13亿元支持特色市场主体培育,打造一批云南特色的体育产业,出台政策措施帮助体育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成立云南省体育产业联盟,首期招募98家会员单位。会同昆明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启动弥勒市、澄江市、丽江市古城区3个云南省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稳中有进发挥作用。2021年末,全省体育彩票销售网点数量突破7100个,为超过1.5万人提供就业岗位,体育彩票销售额从2012年的41.4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0.85亿元,销售额累计732.61亿元,筹集公益金200.93亿元,为全省体育、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发展,服务脱贫攻坚大局作出重要贡献。

    体育文化与对外交往交流紧密融合,发挥特色作用推动事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增强体育文化自信。编撰出版完成《云南省体育志》《云南大百科全书(体育篇)》工作。广泛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机关、社区、学校、训练队开展“体育强省、奋斗有我”体育冠军讲故事活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拍摄体育电影《顺子加油》,富有云南特色的体育文化正在形成。

    主动融入对外开放大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实施体育文化“走出去”和体育对外交流活动,承接国家体育对外援助项目,服务范围从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辐射到“一带一路”沿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直至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太平洋岛国,为相关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上合昆明马拉松 资料图

    成功打造以上合昆明马拉松、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等7大赛事为主体的“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系列国际品牌赛事体系,吸引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0余名运动员来滇参赛,云南省各州(市)也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特色赛事,在国内外打响了云南体育品牌,云南体育影响力持续扩大。

    更多详细内容

    看发布会实录

    内容综合整理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秦建佳 李楠

    一、意大利足球

    意大利体育大学
    云南省足球协会常委会

    第二届云南省足球协会自2001年2月28日换届后,经过一年卓有成效的基础建设工作,迅速成为了活动组织常年不断,多个项目并举实施,而且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唯一单项体育协会。在换届时零的基础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2年是云南省足球近几年来开展活动最多的一年,同时还是足协、足管中心工作人员加强对足球工作认识与学习的一年。在 2003年即将来临之时,本着及时回顾工作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原则,现将2002年足球协会的工作情况分以下四部分向常委会进行总结汇报,敬请审议。

    一、力保甲A赛区工作顺利进行,认真实施"红云杯"足球奋进项目,不断提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业务水平。

    全国甲A联赛是中国足球最高水平的年度赛事,红塔跻身甲A,使云南足球有了自己的主场。赛区的竞赛组织和赛场形象也随之倍受全国关注,作为赛区组委会牵头部门的云南省足协始终把保障甲A联赛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比赛环境,促进红塔名次的攀升作为工作重点和服务对象。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成立了完整而高效的组委会组织机构,使赛事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在2001年获得"全国甲A联赛优秀赛区"、"安保管理"、"场地管理"、"新闻管理"等奖,结束了昆明赛区无奖项历史的基础上,赛区组委会更加重视赛事保障,仍然保持着机构完整,运作有序的赛区风格,在赛场布置方面,认真参照《体育场标准及设施规范》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完善,使拓东体育场成为了全国甲A联赛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全国一流赛场之一,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联赛进程中不断进行场地维护保养和赛场设施建设工作,保障了每一场比赛都能顺畅进行,使昆明赛区具备了组织管理一流,赛事服务一流,场地条件一流的优秀条件,2002年昆明赛区的工作继续受到中国足协官员,主、客队、比赛监督、裁判员及社会各界的好评,联赛已进入最后阶段,我们仍将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服务好最后几场比赛,争取使昆明赛区再次获得"全国甲A联赛优秀赛区"的称号。

    在完成全国甲A联赛昆明赛区的各项工作的同时,云南省足协、足管中心还肩负着《2002年"红云杯"云南省足球奋进项目》的实施任务,该项目是云南省足球协会和昆烟企业为促进云南省足球运动水平提高,弘扬昆烟企业"发展经济,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而合作进行的系列公益活动,项目协议于2001年12月21日签署,2002年1月开始全面实施,2002年10月12日项目计划全部实施完毕,其间共进行了全省业余足球联赛,省运会足球比赛,全国U--17足球比赛(西南赛区),C级教练员培训,一级裁判员培训等十余个项目活动,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举行比赛近700场,培训课时数以百计,活动开展遍布全省,影响面涉及西南,成为了2002年全省各族人民广泛关注的一大体育盛事。由于老挝、缅甸、越南足球队应邀参加2002年全省足球业余联赛的比赛,"红云杯"项目还肩负起了密切与周边国家进行体育交流,促进云南足球加强国际合作的任务。2002年"红云杯"项目签署和实施,正值云南省足协加强自身建设和推动云南足球运动发展的关键时期,项目执行得是否圆满直接关系到省足协和昆烟企业的社会形象,关系到云南足球发展的进程和对公益事业的认识。省足协、足管中心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对此高度重视,为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放弃了许多节假日和双休日,足协工作也形成了全年活动不断,月月有项目进行,天天都在策划布局的繁忙场面。《2002年"红云杯"云南足球奋进项目》的成功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激活了蕴藏在红土高原上的足球热情,对云南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整个活动运作有序,内容丰富,在社会各界和广大足球爱好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红云杯"足球奋进项目也成为了企业与体育合作的又一个成功典范。

    青少年足球是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最大程度地让我省各民族少年儿童参与足球运动,是云南省足球协会的长期工作任务和重要职责。要使云南省足球运动水平提高,并逐步改变云南足球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就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有志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展,努力扩大足球人口的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云南省足球协会以着眼于未来,治标先治本的工作方针,一年来共举办了四期C级教练员培训,一期一级裁判员培训,来自全省各地的120名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和中、小学教师相继参加了系统培训,获得了中国足协颁发的中国足球C级教练员或一级裁判员岗位资格证书,为云南省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打下了人才基础,储备了师资力量。在短短的一年时间组织多期C级教练员培训班,开创了云南足球基础建设的先例,在全国也为数不多,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足协对西部地区足球运动发展支持的力度和我省足球工作者对专业知识渴求的愿望,培训工作也为一大批多年来为云南足球事业发展而辛勤劳动的教练员、裁判员搭建了向更高一级专业岗位攀升的台阶。

    二、积极探索体育产业的发展之路,努力推进云南足协实体化进程。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十年职业化进程的推进,足球产业以其特有的竞技魅力和庞大的关注群体作为依托,呈现出活动规模大,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经济回报丰厚的巨大优势,成为了我国体育产业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2001年2月28日第二届云南省足球协会换届成立后,明确了发展足球产业,推进足协实体化建设的工作方针,5月13日即将中国足协安排的2002年世界杯外围赛(中国队--印尼队)比赛进行了全面市场化运作,并取得巨大成功,使云南省足协在基金为零的起点上有了第一笔积累,赛事组织获得了中国足协授予的《为国家队进入世界杯决赛"特别贡献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此基础上云南省足协经过详细的论证和认真的考察,在呈贡训练基地的一块空地上建起了第一个产业实体,使荒芜8年的沼泽变成了具备对外经营条件,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垂钓场所。2002年4月14日云南省足球协会二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再次强调:在原有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指导思想,拓展思路、广交朋友、选准突破口,加快足球产业的发展步伐。省足协、足管中心在认真分析产业构成、发展后劲等因素后,又与云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云南省体育广告公司合作成立了"云南省体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经营的项目涵盖了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咨询业、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等,为云南足球产业的发展构筑了操作平台,也使云南省足球协会推进实体化进程有了可靠的保障,但足球产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它必须在成长中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在运行中进行优化组合和项目调整,并逐步走向成熟,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按市场规律办事,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坚信,云南省足球产业在省足协常委会和省体育局领导的关心和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对云南足球事业的发展和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有所作为。

    三、积极申办赛事,营造足球氛围,加强业务锻炼,夯实足球工作发展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云南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云南省足球协会积极争取中国足协政策扶持,承办重大赛事,广泛联络社会各界人士,与企业真诚合作。在承办了世界杯外围赛"中国队与印尼队"的比赛后,又承办"中国队与泰国队"的世界杯热身赛,并成功主办了"红云杯"2002年足球奋进项目的各项活动,以此同时,省足协还致力支持云南红塔足球俱乐部的发展和建设,倾情关注红塔足球队联赛名次的提升。2002年业余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甲A联赛红塔队名次的不断攀升,极大地烘托了云南足球运动发展的氛围,为全省足球运动的发展以及足协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云南省足球协会、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作为全省足球运动的最高管理机构,对云南足球运动的发展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常设部门的规范运转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致关重要,一年来的足球活动使足管中心招聘的四名大学毕业生经历了全面的工作锻炼,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逐步完成了学校知识向社会实践的过度,从刚参加工作时做配合协助,到后期能独立开展工作,工作能力得到了体现,对足协的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了使他们有更丰富的工作阅历,还专门安排他们进行了一些经营业务和财经工作锻炼,为今后云南省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培养了工作骨干,打下了云南足协建设和发展的人才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一年来足协工作在紧张而繁忙中匆匆度过,回头审视,仍发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如对全省足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有待完善、与地州足协和足球工作者的联络还需密切、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学校足球运动的开展面还要加大、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需加深、与中国足协的联系要进一步加强与扩展、对云南足球的认识程度和服务意识还要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学习需要广泛开展、足管职责职能的履行还需深化等问题都将引起重视,但我们也坚信,随着云南省足球协会的建设和发展,足球运动管理干部的补充和加强,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会逐步得到弥补和改进,下一年度,我们将在2002年的工作基础上,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敬业敬职工作态度,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组织好全国丙级足球预赛和全省业余足球联赛,大力推进云南省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做好甲A联赛和红塔俱乐部的服务工作,努力争取第十二届省运会足球项目的确立,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对外交流,争取企业赞助,营造足球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足球人口,不松懈,更努力地把各项工作做好。

    2002年度云南省足球协会的工作,在足协常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支持下,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工作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应该说云南省足球协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2002年是足协工作人员加强自身学习,进行业务锻炼的一年,工作中我们虽然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但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汲取了有益的知识,在新的一年里,全体工作人员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认真贯彻落实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方针,以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实干精神,讲实话、做实事、见实效,为云南省足协的发展和建设,为云南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云南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代拟)

    云南省足球协会
    2002年10月22日

    二、在你看来,未来教育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在我看来,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困难重重。

    第一,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我认为教育行业也不能在这场风暴中幸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互联网,各类名师也都在开展线上教学,一对一辅导,教育方式新颖,教师资历高,孩子的学习情况也都在父母可视范围内,尤其在疫情期间,为响应国家号召,保护家人安全,统一在家隔离,孩子上学就变成一个难题了,这时候,互联网线上教学就是家长和孩子的首选。当然,这是特殊时期的教育现状,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早日驱散疫情,一切都会变好。不过,在班级式教育与教学资源的对比还是比较中,线上教育似乎更胜一筹。

    第二,教育方式同样影响教育行业的发展,义务教育,在一些经济水平落后地区,一些人不明确教育的意义,真的”义务“制教学和”义务“制学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在任务式执行,使得教育水平得不到提高,虽说希望孩子们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应试教育确实对于理论学习的要求更高,仍然存在把体育课改成数学课的现象,模式化的背书识字,没有发散思维的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只会是会考试的工具,但这样的现状的确受许多客观因素限制,希望能够教育团队能够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在苦难中砥砺前行。

    第三,进入教育行业的人各式各样,对教育者教育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在传统认知里,教师是个”神“一般的职业,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包括我自己也是,现在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条件越来越好,不得不说,这是给很多人一个圆梦的机会,但是也给真正师范专业出身的同学带来很大的就业竞争,这样选取人才的方式,可以找到很多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但难免有漏网之鱼,这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高尔基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教育者,就是建立这阶梯的工匠,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功臣",所以,尽管教育行业将会面临着形形色色的挑战,但我仍然相信,教育事业会与时俱进,越做越好。为我们提供更多样优质的学习环境,作为被教育者的我们,更要不负期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十年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敢于探索,不断实践。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适应体育新课程课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体育新课改的根本前提。体育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体育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标确认体育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放弃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因此体育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 2、同行合作观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体育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3、全面评价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4、终身学习观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二、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育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变教师权威的教授为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2、变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体育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 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3、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三、建立了课程的评价体系 1、教学评价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体育知识技能为核心,忽视对体育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 3)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 4)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 5)评价只是教师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组内的相互评价; 6)评价的实施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动态性。 体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体育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体育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于云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问题,通过《在你看来,未来教育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十年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云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十年,看云南教育体育事业的奋进之路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云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十年,看云南教育体育事业的奋进之路和意大利足球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