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乡村素描阅读答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为何现在的小说难见风景描写和小说中景色描写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为何现在的小说难见风景描写
【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
作者:王干(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者按
风景描写曾经是优秀小说作品的标配,为故事情节的铺展、人物性格的塑造、主题意义的展现提供着强大“背景”,不仅能化入情节的叙述而浑然一体,也能单独择取出来而当成“美文”看待。可是,当下的小说创作从总体上看缺少精彩的风景描写。此中原因到底何在?我们开设“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栏目,刊发系列文章,试图一探究竟。
《鲁迅故乡》(国画)吴冠中
早在2002年的时候,我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在主编刊物之余,也编一点书。记得当时编了一个作家的书,很好看,后来也很畅销。编完之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哦,少了点风景描写。我把这个意见很认真地和作者沟通了,希望修改一次,加进一些风景描写,现在有点太“干”了。作者也很认真地听了,说回去好好修改。可等他把修改稿拿过来一看,我说,这景物描写太平常了,没有自己的特点,关键是融不到小说的整体中去,可有可无,建议作者回去继续修改。又过了一段时间,作者愁眉苦脸地告诉我,他完不成这次修改,原以为风景描写很简单,现在发现太难了,要融到小说的整体中太难了。最后只能作罢。小说出版了,尽管很热卖,但我从内心觉得它的质地是有缺陷的。
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作者的缺陷,而是一些人的缺陷,慢慢地也成为当下小说的一个软肋。在我读到的小说中,一些作家的创作,往往有很好的故事和主题,也有很合适的人物设置,甚至还有很精彩的对话,但是我们曾经非常熟悉和喜欢的风景描写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
思想是文学的光,风景描写是小说里的湿地
如果说描写城市题材的作品不擅长风景描写也就罢了,因为城市文学对作家来说还是新开启的课题,不像乡土题材有足够的资源可供转化,城市的风景没有可参考的坐标,作家回避或写不好可以理解。新近读了一些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小说,发现这些作品“见事不见人”,人物塑造缺少新时代的印记和个性,一些人物塑造成功的作品,又“见人不见景”,那些曾经优美的乡村风景被索然寡味的会议、人际冲突所代替。人物生存的空间没有风景的存在,就像在积木搭起来的舞台一样,不生动,也不真实。
优美的风景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中如果缺失了风景,就像我们的生活环境消失了湿地一样,拥挤,干燥,没有活力。多年以前,一些城市改造,曾经填过河泊,平过湿地,当时的管理者认为这些湿地占用空间。后来排水出现障碍了,空气质量下降了,这些城市又重新恢复湿地。我们的小说是不是也走了部分城市建设的老路?
风景在小说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营造环境、渲染气氛、衬托情绪、铺垫情节、暗示心理,貌似闲笔,却处处生辉。如果说思想是文学的光,风景描写就是小说里的湿地。我们对文学的记忆,很多都与优美的风景相关。古代文学中那些名篇,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至今仍然让我们流连于大自然之美,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笔下的浙东、京城、湘西等地的风俗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写照。
为什么当代小说创作中缺少优美风景?作为文学作品“非遗性”的风景描写,越来越少了。没有湿地的城市只是水泥森林,没有优美风景的文学也只是文字森林和语言集装箱,人物像空壳似的浮动,不接地气,灵魂苍白。
过往那种委婉细腻的叙述,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
造成这种风景描写缺失的原因首先在于快餐文化不断介入日常生活,对作家写作产生了潜在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畅销书、影视剧、网络文学为标志的快餐文化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这三类快餐文化的写作之中,文学出版、文学评判也自然地受到这些快餐文化的影响,对文学创作的“伤害”也在不经意中发生。
20世纪末兴起的畅销书文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学的核心是商业文化,是眼球经济的体现。获得更多的读者,赢得更多的观众,获取更多的点击量,才能产生眼球经济、商业效应。这些以流量为终极目标的商业文化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消费故事、消费情节,而景物描写在快餐文化里属于累赘物,影响阅读观赏的节奏。在畅销书写作中,过往那种委婉细腻的叙述,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快节奏是畅销书最大的特点,而风景属于“慢”的书写,当然被弃之如敝屣。大量作家加入影视剧创作,为影视剧写作输血,但影视剧本基本是场景加对话的模式,哪有风景生存的空间?我曾经看过一个在影视界很有名的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居然是电视剧本的简单改写。这类场景加对话的“小说”出版,对注重心理描写和风景描写的严肃小说创作而言是一种亵渎。网络文学本质上是商业资本运作的产物,流量的需求使写作变成情节和悬念的无限叠加,风景描写最多也是调节气氛的缓冲,你想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欣赏到优美的风景描写那是走错了门。
风景描写的缺失还是作家对经典文学的生疏和缺课造成的。网络文学和畅销书这些类型文学写作的门槛相对较低,尤其是网络文学的无门槛进入,使一些年轻作家走上文坛,不是从经典文学入门,而是经由畅销书和网络文学进入创作,他们缺少对经典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文学经典,无论中外,都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情景交融,所谓“言外之意”“境外之境”,都是基于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如此,“美人芳草”的《楚辞》亦是如此。唐诗宋词更是留下无数情景交融、脍炙人口的风景经典。至今被认为是中国长篇小说高峰的《红楼梦》里的风景描写更是无与伦比,其展现出的虚实相间的风景世界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一些作家片面地理解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的理念,他们认为风景描写是古典主义的,田园风光与现代小说不是同一个频道的产物。后现代主义的写作追求扁平化,放弃象征的深度模式。但后现代主义的扁平只是对那些概念化的象征之塔的摧毁,景物描写依然被作为小说的有机体来看待,只是在使用时更为谨慎,也更为精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是被后现代主义推崇的作品,但其中不乏风景描写。中国当代具有后现代性的作家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也没有放弃风景描写,他们以优美的笔触对中西方经典风景描写致敬。
风景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需要下功夫苦练才能完成
风景的缺失表面上是一个文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作家内心的荒芜和浮躁。现代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叙述的艺术,而叙述的艺术往往是叙述视角的艺术。现代小说在打破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新生出很多叙述视角,用不同的目光去观察世界、社会和人生。但无论采取哪种视角,都是从眼睛出发,由眼睛去看世界。虽然很多作品采用的是人物的视角,事实上都是作家潜在的视角在“说话”。
视角源自眼睛,眼睛则源自心灵。达·芬奇有一句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一个杰出画家,达·芬奇笔下人物的眼睛都是心灵的窗户,《最后的晚餐》里那些人物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情绪,都是灵魂的真实写照。对于现代小说而言,叙述视角看到的、表现出来的事物正是作家心灵的投射。从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看,今天小说家笔下风景的缺失,正是心灵深处某种精神的缺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文学的境界,存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但又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情”是作家内心的存在。法国新小说派强调“物化”与“无我的零度”,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上的追求。思想的匮乏、哲学的贫困,造成了心灵的空洞,也造成眼睛的空洞。
风景描写其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需要下功夫苦练才能完成。近来一些所谓创新的美术作品,新奇是新奇,怪异是怪异,画家不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但由于缺失基本的素描训练,他们的作品往往只能称之为“装置”,或者干脆是“行为艺术”。
优秀作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在支撑。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笔下的风景为何让人难以忘怀?因为这些风景是鲁迅思想的载体。《故乡》开篇写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对当时乡村败落的一种真实的描绘,也是鲁迅对旧中国社会悲凉而恨铁不成钢心理的充分体现,他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和对中国社会的忧思也渗透其中。
汪曾祺是一个非常讲究叙述的作家,是一个惜墨如金的作家,但在其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里却有着大片大片的风景描写,与风俗民情融为一体,不仅成为小说的有机体,也成为小说的“主建筑”。这和汪曾祺的小说观念有关,他认为氛围即故事,他追求的是和谐美学。我们在汪曾祺的那些漫不经心的风景描写中,读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生活的和谐。
虽然当下不少小说的风景描写缺失,但令人欣慰的是还有一些作家没有放弃。在刘亮程、马金莲等作家的小说里,依然能欣赏到优美的风景描写。马金莲笔下西海固的乡村图景是温馨和善意的。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捎话》对新疆风景有着浓墨重彩的描述,甚至让风景本身成为小说的主体,受到热切关注。
顾城有一句著名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灰色的,用灰色的眼睛去看世界,看到的更多是市场关系下的人际冲突、利益瓜葛和精神困惑,心中怎么会有光明而优美的风景世界呢?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3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小说中景色描写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象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的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象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象要被晒化。(老舍:《骆驼样子》第1页)
地上蒸出了一种怪味儿:象是火药气,又象是尸臭,可是什么也没瞧见。天地的尽头给太阳烤得冒烟。天地的尽头仿佛在慢慢地动着动着:唔,那是给太阳烤得卷起边来了,烤烧饼似的——烧饼不是烤呀烤的就卷起边来了么。(张天翼;《仇恨》《张天翼小说选集》第?5页)
六月中旬的天气已经够热了,这下午三四点钟时分,更是一天里最难耐的时候,公路上焦于、滚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空气又热又闷,象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了似的。
(王愿坚;《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第206页)
两星期以来,不曾下过一滴雨,乳白色的轻雾弥漫在空气里,笼罩着远处的林木,从那里,散发着燃烧似的气息。许多灰暗的、轮廓朦胧’的云片,悠闲地浮在苍蓝的天上,缓缓地爬了过去,强劲的枯风不断吹拂着,但不能驱走暑热。
([俄]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第77一78页)
……仲夏里临到了艰难的日子,压迫人的、暑热得无情的静寂,横立在大地上、充满黄色烟雾的天上,泥炭地和树林里,四处起火。干热的风忽然狂暴地吹了过来,疯狂地发着啸声,从树上剥去干叶,和隔岁的栗包的松针,吹起一堆沙子的乌云,带着刨花、麻皮和鸡毛之类,一并赶到地上来。风推着人,冀图剥去他们的衣裳,又躲藏在林内,更加热辣辣地吹炽火灾来了。
([苏]高尔基:《家事》第112页)
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村庄对面的顿河的水变浅了,那片从前是急流奔驰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浅滩,牛走过对岸去的时候,水连它们的脊背都没不过了。每天夜里,沉闷的暑热就从山冈上吹到村予里来,风把草的香味吹散到空中。牧场上的干蓬蒿都烧起来了,甜藜象一条看不见99帐幕一样遮住了顿河的两岸。一到夜间,顿河对岸的天空上就布满了黑云,雷声干燥地和隆隆地响着,但是一点雨也没有落到被热气蒸烧着的大地上来,闪电空打个不住,把天空划成许多尖角形的蓝色块子。
([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第301页)
四下里静悄悄的。树叶在阳光中轻轻颤抖,一层淡薄的水汽在空气中飘过,迷惘的苍蝇旋转飞舞,嗡嗡的闹成一片,象大风琴,促织最喜欢夏天的炎热,一劲儿的乱叫:慢慢的,一切都静下去了……树颠啄木鸟,的叫声有种奇怪的音色。平原上,远远的有个乡下人在吆喝他的牛,马蹄在明晃晃的路上响着。
([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册。27页)
我赶到那里,看见到处都很安静,象个礼拜天似的。这时候,天气很热,阳光很足,扛长活的工人都下地去了。有些甲虫和苍蝇在空中嗡嗡地飞,那一片微弱的声音,更叫人觉得沉闷,好象这里的人独绝了。一阵微风吹过,树叶就颤动起来,让你觉得阴惨惨的,因为你觉得有什么鬼魂在悄声说话——那些死了很久很久的鬼魂——并且你老以为它们正在议论你哪。整个的说起来,这种沉闷的空气,总是让入觉得死了才好,死了就万事皆休了。
([美]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第259页)
热魔闪动着,使远处的景物都变大了。人们在家里几乎也和在地里一样汗流涔涔。每天早晨昆塔离家去放羊之前,宾塔总是要他搽上红棕桐油以保护双脚,可是每天下午他从空旷的荒野返回村子时,总是唇干舌燥,炙热的土地把他的脚跟都烤得干裂了。有几个孩子返回家中时,脚都裂得流了血……太阳升到顶点时,孩子们和他们的猎狗和山羊都躺在矮树丛的阴影中喘着气……
([美]哈利:《根》第49页)
那年夏天最时行夸耀,这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连大地也都夸耀起来——栗树盛开着花,发散出浓郁的花香,在过去从来没有见过;家家花园里都开放着玫瑰,夜里满天的繁星,简直挤都挤不下,太阳全身披挂,天天从早到晚在公园上面挥舞着它的铜盾,人们的行为也变得古怪了,在露天底下吃午饭,吃晚饭。出租马车和私人马车川流不息地通过明媚的泰晤土河上的桥,把成千成万的中上层人士载往布西,载往里希蒙,载往开游,载往汉普登行宫,去领略一下郊外风光,那种盛况据说简直空前。
([英]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第一部《有产业的人》第215页)
明媚的仲夏照耀着英格兰,天空如此明净,太阳如此灿烂。在我们这波涛围绕的地方,难得有一个这样好的天气,现在却接连很多天都这样。仿佛有一群意大利天气,象欢快的过路鸟从南方飞来,栖息在阿尔比恩的悬崖上。干草已经收了进来,桑菲尔德周围的田地一片青翠,已经收割过了,大路让太阳晒得又白又硬,树木郁郁葱葱,十分茂盛,树篱和树林枝繁叶密,色泽浓重,和它们之间满地阳光的明亮的牧草地形成很好的对比。
([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第322页)
二、怎样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 (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 (3)写景表现人 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 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契诃夫论文学》)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 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 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 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 ,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相关文章:描写的对象 描写方法,采纳哟
三、结合风景分析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分析新写实小说的特点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 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 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产生背景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 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 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一地鸡毛》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 变,但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 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 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 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而先锋小 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 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 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 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 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 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编辑本段]命名与界定 从总体情况看 ,新写实小说早期的代表性文本 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等的发表时间都略迟于先锋小说,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注意引发热烈讨论,并得到正式的命名则更后于先锋小说。 “新写实”现 象最早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 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 上。那时,一些批评家把这种创作倾向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回归”,还有一些批评家把这种创 作倾向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 新小说派 ”,等等。“新写实小说”的正式 命名 ,则始于《钟山》杂志1989 山》又和《文学自由谈》联合召开了“新写实小说”讨论会。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的 理论界定,最早也是由《钟山》杂志社完成的。在1989 者对什么是新写实小说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 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 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 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 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但是,不同批评家对“新写实”特征的描述并太不一致,还有一些批 评家坚持认为不必对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作勉强的理论界定。 由于新写实小说的提出只 是对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而且还受着批评家和文学杂志“炒作”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新写 实小说家身份的界定也就存在一些问题。被归人到这一名目之下的作家非常广泛,包括刘震 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 周梅森、朱苏进、迟子建,等等,几乎包括了“寻根文学”以后文坛上最活跃的一批作家, 其中的苏童、叶兆言还常常被评论家放到先锋小说家名单中,他们一些被看成是新写实的小 说,有时还被当作先锋小说的代表性文本。还有一些作家,对自己被列在“新写实小说家” 名下也不以为然。但不管怎么说,被比较一致认定“新写实小说家”身份的至少包括方方、 池莉、刘震云和刘恒。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池莉(1957~ )1978 年开始创作诗歌、散文 ,1981 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中篇 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 其中1987 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 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方方 方方(1955~ )1982 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大篷车上》之前曾致力于诗歌创作,1987 年发表 的《风景》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风景 》之后的主 要作品有:《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纸婚年》,等等。 刘恒(1954~ 197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小石磨》 ,1986 年发表《 狗日的粮食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的主要作品有:《黑的雪》、《白涡》、《伏羲伏羲》、《虚证》、《连环套》、《苍河白日 梦》、《消遥颂》等。另外,还出版有《刘恒自选集》。《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 也被比较一致地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刘震云(1958~ 的作品有《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 官场 》等,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中的《一地鸡毛》,通 常都被看成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进入90 年代后,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 《故乡相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等。 [编辑本段]与现实主义的悖理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 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而人们接触到的只是一个现象的世界。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后面,有一个本质的 结构控制着这个世界,而这一现象世界中的这事物和它事物之间,也有着某种本质的、因果 的联系。所以,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认为,现象是世界的表象,表象的事物是不可靠的, 而本质和因果才是可靠的,文学作品的“认识意义”必须建立在这基础上。因此现实主义创 作的经典性表述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艺术上 的“真实”不仅来自于生活现象本身,还必须揭示出生活背后的“本质”。 刘恒那么, 什么是世界或生活的“本质”呢?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捕捉”。托尔斯泰用人道主 义来衡量,巴尔扎克通过对金钱的批判而揭示,茅盾的《子夜》用的是政治经济分析,十七 年小说以阶级斗争为纲,八十年代初期的大部分小说则依靠人本主义。所以,现实主义小说 的共同点,就是创作者用理性、理念作参照,分析整合现象世界;他们放弃那些所谓非本质 的东西而建构一个完整有序的、由因果关系构成的小说世界。现实主义作家用自己建构的小 说世界告诉或回答读者,世界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人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 从本质上说现实主义是理性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的“本质”或“理性”,一般都带有 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中,这种“本质”或“理性”还带有浓厚的 政治权力特征。新写实小说兴起所体现的,正是新写实小说家对这种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 的创作原则的悖离。他们认为五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它所写的生活实际上 是不存在的。他们追求的是还原生活本相,或者说力争在作品中表现出生活的“纯态事实”。 这种“ 纯态事实 ”是不受任何观念形态(尤其是政治权力意识 )的过滤或遮蔽 ,未经任 何理性理念加工和处理的生活的本来面貌。这样,新写实小说所描写的生活,就改变了传统 现实主义的有序化为无序化,变戏剧化为生活流,他们的小说文本也就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 传统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是情节的性格化,塑造典型性格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要求,现实主义作家也把为世界文学画廊提供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当作自己的最高追求。在 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的一切,包括他的语言行动、为人处世、情感变化,都是一个统一的、 完整的整体,他们就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下。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可能有多侧面的表现,但 他一般都有一个核心的性格,或者称主导性格。这种典型理论被意识形态化之后,就出现文 学作品必须塑造能代表时代方向,能鼓舞、激励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典型。 写实小说家由于立足于个体的生存体验,他们不再努力去反映能展示生活必然趋向的历史真实,而试图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展示当代人 的生命存在状态。为此,他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努力目标。 在他们笔下,环境总是灰色的,读者感受不到时代的色彩或社会的特点,人物总是渺小的, 读者找不到对社会、对历史作过贡献的人。 生活成了看不见的巨手, 他导演人物演出一幕 幕人生的戏剧。人物在不同的人际关系 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印家厚),他们成了生活和环境的奴仆,已经被生活、被环境彻底物化,他们本应具备的主体性也完全 消失。所以,反英雄、反典型成为新写实小说真实观的重要表现。 叙事特征 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 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 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 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 “零度状态” 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 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 “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 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编辑本段]根本区别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 产生了巨大的移位。由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用理性关照一切,传统的叙述者大多采用的是 高于生活、高于故事人物的视点。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 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 代表之作。小说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亲 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的智力 判断力 、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任何人物 。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 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全 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也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已经不再凭借理性或理念的力量站到高处,俯视生活、俯视人物,而是放弃自己的思想武装,解除作者的特权走进芸芸众生,用下沉的视点去观察生活,观察 作品人物的一举一动。《长恨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总是以人类的导师自居,他们总是期望 自己的小说能够成为人类生活的教科书。他们把自己与读者的关系看成牧师与信徒的关系, 把自己与故事人物的关系认定为裁决者与竞赛者的关系。所以,现实主义小说在讲述故事时, 总是夹杂着大量的非叙事话语,那怕是最具含蓄风格的文本,作家也会在整体上运用象征或 隐喻等修辞性评论的方法显示自己的价值或情感取向。新写实小说的作家由于放弃了理性或 理念的关照,也就失去了价值判断的尺度,失去了情感天平的砝码,新写实小说的叙述也就 只能是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只能是“零度状态”的叙述。在大部分新写实小说中,叙述 者往往都是充当单纯的旁观者或书记官的角色,他不像传统小说的叙述者那样随意对故事人 物作种种的心理分析,在客观、平静的叙述中也很少夹杂解释、说明、议论、抒情等非叙事 话语 即便偶尔发表意见,多半也是采用自由间接引语的方式,把自己的倾向或情感取向含混在故事人物的意识之中。这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可以说是新写实小说家自觉的、 有意采用的客观化叙述策略,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他们放弃理性、放弃理念之后无可奈 何的叙述选择。 从故事的角度看,现实主义要求小说中的任何情节、细节,都必须发挥 一定的功能,承担不同的责任;要求作家根据第二能指的需求确定故事情节的取舍,根据因 果链条的需要,组织情节的发展。所以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大都是一个具有因果承接关系的 封闭性的艺术整体。其中总有一个主要人物或中心事件象一根红线贯穿作品的始终,且大都 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叙事结构模式。但是在新写实小说中,由于拒绝意识形 态阐释,由于缺少终极的价值指向,情节的发展往往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故事也大多以 平面化零碎化的状态呈现,从而构成一种似乎是未经任何选择加工“生活流”或“叙事流” 状态。不重情节结构的戏剧化,追求叙事方式的生活化,不重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 生活“纯态事实”的原生美,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也就成 为典型的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叙事特点。 社会影响 在新写实小说中,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缠绵缱绻,都是挣扎于原生态的日常琐事之中。 这群人在人格上既不崇高也不猥琐,在道德上既非大善也绝非大恶,在行为上既不蝇营狗苟 也不超群绝伦,是一群身处善恶之间的普通人。这类人物的出现表征着“文学造神时代”的 终结,平常人、平常事成为新写实文学的主角,适应了大众的文学口味。作家从容不迫地叙 述着中国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并将其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并提升至本体性地位,对于文学的 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为它让文学以平民化的身份,以对生活原生态的再现出现于大众 视野范围之内。 与接收当代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写作观念与技巧的先锋派比较,新写实小 说是中国本土文化哺育的,使我们多了一份亲和力与认同感,它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 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其特别注重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真诚地直面人生 的态度,使得新写实小说具有了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兼顾、善于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的艺 术特色,因而使它在90 年代是一种极具人缘与口碑的小说类型,成为当时小说创作低谷中一 种新的文学倾向。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的大众化写作影响深远,但一不 留神,某些作品的琐碎和庸常便磨损了思想的广阔与深刻,这是新写实小说创作无论如何应 该注意的。关于乡村素描阅读答案的问题,通过《怎样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风景分析新写实小说的特点》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乡村素描阅读答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