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百鸟朝凤电影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老电影‖没落中的坚持和为什么老牌电影制片厂在21世纪都没落了?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老电影‖没落中的坚持
电影:《百鸟朝凤》
导演:吴天明
演员:陶泽如、郑伟、李岷城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16年5月6日
内容介绍:
陕西一个叫做无双镇的小村落里,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焦三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他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现在焦三爷老了,他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学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为考验两个徒弟是否符合标准,焦三爷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招数。
该片从表层看是写的吹唢呐,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对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百鸟朝凤》以充满感伤的语调,讲述了一段逝去的时光和一群远去的“唢呐匠”。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称得上一部双重绝唱。首先,它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谢幕之作,在完成电影剪辑仅一个月后,导演便遽然辞世。
“唢呐一响,百鸟为王。”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儿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
“唢呐就是这样,调越高,个儿越小。”
这部电影是“制片人下跪求排片”上热搜。作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排片少之又少,这是让人寒心的。而《百鸟朝凤》当中讲述的故事好像又和现实完美契合。
一、为什么老牌电影制片厂在21世纪都没落了?
21世纪老牌电影制片厂之所以会没落呢 ,一方面影视业迅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提高,需求增多,老牌电影制片厂难以满足高速生活下的需求。另一方面噢,新兴科技制片厂的冲击不小,老牌电影制片厂面临淘汰危险。二、武侠片断代了吗?
零 导读
“武侠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
四十多年前,读完《云海玉弓缘》的华罗庚,在英国伯明翰开会时巧遇其作者梁羽生,并向他如此赞叹道。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武侠的童话始于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这篇写于1954年的小说,正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
后来,《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里赵敏在白马上的回眸惊艳了世人;《天龙八部》里段誉在茶园初见王语嫣的一句“神仙姐姐”至今记忆犹新;《陆小凤传奇》里,陆小凤在桥上给花满楼数河灯成了一件十分浪漫的事;90年代的TVB和00年代的张纪中,给众多武侠迷在银幕上编织了一场武侠梦。
传统武侠断代多年,但这场武侠梦,平台和部分影视公司仍然在坚持做,而市场也需要一部真正的武侠剧,完成此类题材的逆袭。否则,在00后的世界中,只有体量和内容较轻的“新武侠”,而没有传统武侠。
壹 从“武侠”到“新武侠”
武侠这场梦渊源已久。
上世纪50年代起,梁羽生在《新晚报》刊载《龙虎斗京华》后,新派武侠渐渐崛起,“金古梁温”(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武侠盛世正式来临。
他们的武侠小说开始被搬上银幕。1976年,导演楚原根据古龙原著拍摄的《流星蝴蝶剑》电影,荣获第22届亚洲影展最优良美术设计双狮奖。同年,佳艺电视台首播白彪、米雪版本的《神雕侠侣》;TVB播出了《书剑恩仇录》,这部剧甚至火到东南亚,主演郑少秋也因此奠定了香港首席武侠小生的地位。
香港TVB电视台当年作出的决定不仅是开拍《书剑恩仇录》,而是直接买断金庸所有中长篇小说的影视改编权。80年代到90年代间,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等演技派接连出演武侠剧,创造了令狐冲、杨过、韦小宝等经典荧幕形象,金庸剧顿时成了香港TVB争夺收视率的杀手锏。
2000年前后,武侠热潮从港台传到内地。
金庸先生抱着内地能像拍电视剧《水浒传》一样拍摄武侠剧的初衷,将《笑傲江湖》的版权以一块钱的价格进行售卖,导演张纪中也自此开始了金庸剧的翻拍之路,在十年间输出了李亚鹏版的《笑傲江湖》、刘亦菲版的《神雕侠侣》等多部武侠作品。《楚留香》《小鱼儿与花无缺》《萧十一郎》等剧也在荧屏上留下数个经典版本。至今,已有上百部武侠作品被反复翻拍。
然而,仙侠剧的出现,使得火了近十年的武侠剧渐渐销声匿迹。2005年《仙剑奇侠传》问世,将“仙侠”带入大众视野,《仙剑奇侠传》和《仙剑奇侠传三》至今仍以9.0和8.8的高分,位列豆瓣大陆古装剧榜的前十名。
比起纯粹的武侠,仙侠更能戳中观众的爽点。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1年间,上新的武侠剧不超过30部。云合数据显示,2019年,各平台共播出近300部网络剧,其中武侠剧占比未及3%,2020年,武侠剧占比仅8%。而仙侠剧如《琉璃》累计播放量超50亿,《三生三世枕上书》播放量高达84.5亿,成为了观众的“宠儿”。
数量骤减之外,武侠剧的质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口碑和热度兼具的武侠剧寥寥无几。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以9.2分拿下武侠剧豆瓣评分最高分,2000年前后,以《笑傲江湖》为代表,超过十部武侠剧集评分在8分以上。但2010年之后,仅《楚留香新传》、2017年翻拍的《神雕侠侣》等不超五部武侠剧拿到8分以上的豆瓣评分。
据豆瓣网友@迪~ 所言,其实2019版的《倚天》在剧情上基本符合原著。在书中,殷素素与谢逊初见时本就不认识他,赵敏也是在第23回才不疾不徐地出场。反而是常被拿出来做比较的苏有朋版《倚天》,其实并不是十分贴合原著,它提前让赵敏出场,也原创了王刚饰演的七王爷这一角色。
据豆瓣网友@迪~ 所言,其实2019版的《倚天》在剧情上基本符合原著。在书中,殷素素与谢逊初见时本就不认识他,赵敏也是在第23回才不疾不徐地出场。反而是常被拿出来做比较的苏有朋版《倚天》,其实并不是十分贴合原著,它提前让赵敏出场,也原创了王刚饰演的七王爷这一角色。
武侠爱好者李圆也属于这样的人群。就像《天龙八部》里乔峰对阿紫说,“你样样都好,样样比她强,你只有一个缺点,你不是她。”新武侠于李圆来说,就是阿紫于乔峰。拍摄的画面更清晰了,演员的妆容更精致了,后期特效更炫酷了,却怎么看都不像传统的武侠剧。
2017年的《射雕英雄传》算是她近年来最喜欢的武侠剧,她很满意刘智扬饰演的欧阳克,甚至因为这个不讨喜的角色在破庙比武输掉,而感到一丝心疼。但当她看过《陈情令》、新版《倚天屠龙记》等几部新武侠后,还是没能习惯里面精致的妆容,最终选择回到90年代TVB武侠剧的怀抱,回看起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
在武侠爱好者王青眼里,“新武侠太轻了”。她认可其武侠的身份,也直面新武侠中江湖格局稍显浅薄的缺憾。
近年来的武侠,大多没有呈现出经典IP中宏大的世界观。新版《绝代双骄》里,花无缺出场就是乖宝宝,借由他入世发生性格变化,进而展现出的江湖道义的这条主线,在新版中消失殆尽。最新版的《鹿鼎记》里,海公公在抽搐中死去,不明不白,完全省略其潜伏多年查找杀害主人真凶的故事线,让朝堂的戏码略显荒唐,人物设计也更加扁平化。
新生武侠剧陷入“断代”的危机和质量不佳的困境,而一年近300部的剧集,让时间和注意力有限的观众有了主动弃剧权。这样从C端开始的优胜劣汰,让武侠剧的出圈,难上加难。
贰流量与IP救不了武侠
“断代”的危机下,武侠一直在“自救”。
自带热度的经典IP理所当然地成了不错的选择。2019年,华夏视听和腾讯联合出品了新版《倚天屠龙记》(简称《倚天》)。剧集开始,94版《倚天》的片头曲《刀剑如梦》响起,水墨转场里,94版的周芷若饰演者周海媚摇身一变,成了灭绝师太,用情怀杀瞬间勾起网友的回忆。
但随着剧集的播出,因为“武打戏慢镜头过多”、“画面颜色过于鲜艳”、“周芷若戏份过多”等诟病,使得大部分网友开始弃剧,甚至有网友因为饰演赵敏和周芷若的两位演员,过于相似而弃剧。
据豆瓣网友@迪~ 所言,其实2019版的《倚天》在剧情上基本符合原著。在书中,殷素素与谢逊初见时本就不认识他,赵敏也是在第23回才不疾不徐地出场。反而是常被拿出来做比较的苏有朋版《倚天》,其实并不是十分贴合原著,它提前让赵敏出场,也原创了王刚饰演的七王爷这一角色。
尽管新版《倚天》后期修正了过多的慢镜头,在经典版本的面前,其豆瓣超7万人看过,却只获得5.8分的成绩。
《倚天》之后,武侠经典IP翻拍之路没有停下,然而却一次次地创下了口碑新低。
2020年1月,胡一天、陈哲远主演的《绝代双骄》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但CSM59城收视几乎都在同期的前五名开外,播放过半收视才破1,豆瓣评分仅有5.9分,未达及格线。
同年11月,新版《鹿鼎记》在爱奇艺和优酷上线,张一山饰演的韦小宝被网友评价“像个傻子”,该剧在豆瓣仅有3.2分,比黄晓明版《鹿鼎记》的5.8分更低。
经典版本的武侠剧奠定了观众的武侠审美基础,也意味着,观众会对翻拍的内容和制作有着更高的要求。从选角上看,新演员的演技和形象稍显稚嫩,曾舜曦饰演的张无忌救被批评过于白面小生,没能撑起大男主们的武侠气。内容改编上,最新版《倚天》用写实的手法拍摄内功,可“乾坤大挪移”的存在感不足,虽有个人见解却没能展现出新意。制作上又很依赖慢镜头和后期特效,这让逐渐挑剔的观众很难买账。
市场上,武侠剧在寻找新题材与新出路,但成功者在少数。
2020年12月,武侠剧《有翡》开播。坐拥赵丽颖和王一博的黄金流量阵容,华策影视投资2.8亿进行大制作,《有翡》在播出期间确实热度居高不下,连续24天成为播放量日冠。但在剪刀手云集的B站影视区,却难逃三代鹿人、老邪说电影等影视区博主的吐槽。他们的吐槽视频封面上满是“打戏敷衍”“粗制滥造”“瞎改原著”的花字。
与此同时,《有翡》在豆瓣也仅获得5.7分的评价,其中五星评价占比22.1%,而一星评价占比超过25%。
制片助理星火也是给低分的一员,在她心里,《有翡》并不算武侠,因为侠肝义胆的武侠元素在给言情“让路”。《有翡》中,观众更关注“允翡”(男主谢允和女主周翡的cp名)的互动和恋爱,宣发重点也围绕于此,热搜榜上多是#周翡谢允一栗定情# 等有关“允翡”甜蜜互动的词条。
2020年播出的《月上重火》开篇,罗云熙饰演的上官透就来了一场英雄救美,白衣飘飘的公子从天而降,解救了被反派引诱到竹林深处的女主重雪芝。而后,上官透和重雪芝的恋爱线成了观众们津津乐道的点,足够撩人的上官透激发了不少观众的少女心。
此情此景下,豆瓣对《月上重火》的评价更偏向是一部“武侠偶像剧”,更有甚者认为,它只是一部“古偶”,丝毫不认可剧集界面上打出的武侠标签。
2019年播出的《恋恋江湖》甚至将“甜宠”揉进了片名中,豆瓣页面介绍直接指明,剧集主打“高甜武侠轻喜”的风格。
“新武侠”为了抓住甜宠剧爱好者,将“爱情”和“偶像”元素在武侠中的比例升高,但我们却很难再看到各路高手齐聚华山论剑的盛况,也鲜少看到各门各派的武功绝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荡气回肠的江湖世界和侠客精神。
无论是武侠经典IP的改编、流量演员的加入、还是“武侠+”形式的改编,都没能再次创造武侠的热潮。
叁 “侠”在何方?
武侠的断代,在星火眼中有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性。
现在演员贵、档期紧,古装剧化妆一天好几个小时,拍戏的时间就被压缩了。除却妆发耗时的问题,想要拍摄过关的武侠剧,还需要演员在进组前进行封闭培训,需要大量的威亚支撑打戏,需要武侠风的布景,需要后期的特效制作,且因为现场收音效果不佳,通常还要补录配音。
一年能够在市面上播出的剧集数量有限,改编网文IP、架空历史的仙侠在创作时间上占优势,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效果,“既然可以流水线做剧,需要时间和成本的武侠剧,自然就很容易被‘劣币’驱逐。”星火对此深感无奈。
另一个问题在于人才的断层。TVB时期的武指和班底现在年岁已高,2000年以后,很多相对有名气的武指转去电影行业,或者闯荡好莱坞,或者退居幕后。《流星蝴蝶剑》的武指袁祥仁从2012年起开始参演电影,还饰演过周星驰《功夫》里那个卖《如来神掌》的乞丐。2003年,他甚至指导了改编自漫威同名漫画的好莱坞电影《超胆侠》。
程小东曾经是黄日华版《射雕英雄传》、梁朝伟版《倚天》的武术指导,90年代起,他就把事业重心放在了电影上,2002年和2006年分别指导了电影《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武术画面。2011年他执导《白蛇传说》,该片上映后以2.29亿票房成为2011年内地国庆档票房冠军,而程小东则凭借此片获得纽约中国电影节“亚洲最杰出导演奖”。
演员也出现了断代。观众对武打演员的印象仍停留在吴京、赵文卓时期,80后武星为大众熟知的也只剩释小龙一人,新声代迄今还未出现新的“武打流量”。
如果演员们没有武打基础,吊威亚就成为了一项难度不低的工作。曾经,杨紫琼跟着洪金宝花费大半年时间练习功夫,才出演了《太极张三丰》等一系列动作戏,但陈乔恩在拍摄2013版《笑傲江湖》时,反而会因为吊威亚被吓哭。
“像张震、张译,王宝强这样为了拍戏自己肯去辛苦练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星火叹息道,武指和演员的青黄不接,让武侠剧在制作这一环就十分“脆弱”。
武侠剧在内容上的格局也在变得“狭隘”,如今打造出“让人信服”的世界观,的确是一件很难的挑战。
2021年的《射雕英雄传之九阴八骨爪》在梅超风感情线上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她对师父黄药师从敬佩、爱慕到爱而不得,最后追悔莫及舍身救师的故事线,这赚到了不少观众的眼泪,也让梅超风不再只是个扁平的“疯婆子”形象。但或许是由于偏重对感情的刻画和创新,这部剧没能以“武侠剧”的身份获得足够的传播度。
星火承认,女性意识觉醒后,大女主甜宠爽剧会比大男主武侠剧更符合近年来的观剧口味。但观众真正反感的是将大侠塑造成“大傻”,前后逻辑不自洽的剧本。
当武侠题材跌落谷底,也到了触底反弹的节点,如今,平台仍然看好武侠剧的市场魅力。近期爱优腾公布的2022待播片单中,仍有《且试天下》、《雪中悍刀行》等多部武侠剧集,企鹅影视、欢瑞影视等影视公司也分别携《说英雄谁是英雄》、《吉祥莲花纹》加入战局。
10月26日,湖南卫视2022内容营销会上还公布了一档挖掘动作新星的武侠综艺——《无名之辈》。
而2020年7月,仅有三集的《雾山五行》上线,在B站创造了超一亿播放量的成绩。这部取材于《山海经》的志怪传说动画,用流畅的打斗、水墨国画意蕴和武侠内核打动观众的同时,也证实武侠之于观众,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如今,王青和李圆都期待着新丽出品、张若昀主演的武侠剧《雪中悍刀行》上线,期待着徐克执导的新版《神雕侠侣》早日上映,期待着好导演、好编剧、好演员来让这场大梦不醒。
2021年迄今,武侠剧表现难免让市场唱衰武侠,但也正因如此,观众急需一部真正的好作品。
“大家不再需要武侠了吗,不,甚至更期待了。”星火这样憧憬。观众的武侠梦一直在,但武侠迷正等待着一部真武侠,来打通他们的“任督二脉”。
三、邵氏是如何由辉煌走向没落的?
邵氏电影的创始人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了首先,邵氏电影公司是一个成立了几十年的电影大公司。几十年 = 会有很多的 历史 遗留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积重难返;大 =不用心难以顾及到诸多细节,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80年代刚刚开始,邵氏电影的高层就将目光由电影投向电视剧。因为那个时候,邵氏电影的财报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公司在经营TVB的时候也赚取了很大利润,所以就渐渐减少对电影的投资了。
其二,邵氏几十年不变的制片制度,早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导致邵氏很难再拍出像以前那么受欢迎的电影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员选拔,导致很多优秀演员出走邵氏,另立门户。而这些演员后来很多都成了邵氏强有力的对手。比如邹文怀、李小龙和许冠文等。这都是在后来在香港影坛影响力巨大的演员和导演,可是他们都曾被邵氏拒之门外。不过,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被邵氏接纳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们也许就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了。
加上徐克、黄百鸣、麦嘉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坛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艺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为香港本地的票房一蹶不振,邵氏高层将目光投向了投向了国际市场。邵氏电影公司在80年代开始进军好莱坞。公司投资了《地球浩劫》、《银翼杀手》等好莱坞大片,结果票房都不理想,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的局面。这就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决策正确,邵氏电影公司也许可以成为像华纳兄弟这样的百年电影公司。可惜再也没有如果了,错过时代机遇的邵氏电影业只能渐渐被 历史 的尘埃所掩埋了
邵氏的电影曾经是60、70年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标签,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抹面的印记。十三太保、洪拳大师和方世玉与洪熙官等等电影都是邵氏电影的经典。
进入70年代后期,邵氏开始走向没落我认为应该有一下三点:
一是香港影视的发展趋势,50年代到70年代,当时电影很辉煌,大陆及亚洲的很多国家的优秀电影是香港输入进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带领下把邵氏电影推向高潮。那是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电影业的迅速发达,但到80年代后随着香港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周边国家优秀电影的出现,香港电影漫步前行。
二是邵氏集团的内部原因,外部在快速发展,而邵氏的内部制片制度故步自封,没有与时俱进,再加上一些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自立门户,以及邵氏的精神领袖已经慢慢老去,特别是在80年之代后邵氏把注意力转向电视领域,无暇顾及电影领域,但电视又没有能给邵氏带向辉煌,所以邵氏跟随邵氏电影的没落而慢慢走向没落。
三是当邵氏在走向没落时,错误的海外投资,使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邵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古拉朽的作用,加速了邵氏的没落。
具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邵氏电影公司从1958年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巅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败,共经历了将近30年。这个影视帝国是中国电影史之最,也是华人电影的骄傲。由于八十年代各大电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时代的进步,邵氏的电影风格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邵逸夫眼光独到,赶紧将重心向电视事业转移,就是如今的TVB(无线电视),通过转移之后影响力非常大,也收到了很大效益,一部部经典剧集陆续诞生,例如《射雕英雄传》。这是邵逸夫深谋远虑的成果,因为任何行业有兴就有衰,邵氏电影独霸了20多年,也是一个奇迹了,不可能长久不衰,到了八十年代虽然停产,但也不能定论为衰败,只不过是一种转型而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说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确的选择。
1957年,50岁的邵逸夫从南洋北上香港。
当时,邵氏兄弟早已在影视圈声名远扬。早在1925年,兄弟四人就凭借雄厚的家产,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自任总经理兼导演,老二邵邨人任会计兼编剧,老三邵仁枚负责发行,老六邵逸夫一边读书一边给哥哥们帮忙。
在兄弟的合力经营下,“天一”一度成为旧上海的三大电影公司之一,又将事业发展到香港、广州,乃至东南亚,成为一家名扬海外的跨国公司。
上世纪50年代,南下的邵氏兄弟,正逢香港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此地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
然而,负责香港业务的二哥邵邨人却未将主要精力放在制片方面,而是将兴建戏院作为重点,很快遭到其竞争对手“国泰”的打压。
雷厉风行的邵逸夫来到香港的第二年,便成立了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随后大兴土木、挥金如土,展现过人的创业气魄。
他斥巨资在清水湾买下一块6万多平方米的地皮,开山填海建影城,并从美国重金购买器材。他一手打造的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一千三百人,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好莱坞”。
▲邵氏经典片头。
邵邨人的保守主义很快被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摒弃。
为了彻底夺取老二的制片权,邵仁枚和邵逸夫想出一招“杯酒释兵权”。他们在邵邨人的六十大寿上,当众宣布:“二哥劳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还是退休享福为好。”
邵邨人被弟弟逼宫,不甘认怂,尽管让出了制片权,却在邵逸夫大刀阔斧进行建设时从中作祟,他先将旧邵氏片场卖掉,之后收购的新华戏院不放映邵氏电影,而给西片做首映。
直到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业一分为二。
在邵氏公司盛衰沉浮的风雨历程中,权力的斗争贯穿始终,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也成为香港影视圈一个聊不完的话题。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成立之初就面临兄弟分家的邵氏公司,内忧外患不断。
邵逸夫身先士卒,兢兢业业,谈起工作,他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 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
出自邵氏门下的导演张彻亲眼见识过邵逸夫的敬业,据他回忆:
“(邵逸夫)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
邵逸夫曾说,他没有 娱乐 ,看电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 娱乐 。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要看六七百部电影。
为了保证影片质量,邵逸夫对影片严格把关,他说:“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
邵氏成立早期,邵逸夫毙掉的电影数不胜数。“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句口号绝非空话。
在邵氏艰难发展的同时,邵邨人出走带来的问题很快暴露。
邵邨人有子三人,其中次子邵维瑛才能出众,深受邵逸夫赏识。在邵邨人退出邵氏公司之后,邵维瑛依旧被六叔盛情挽留,担任总经理,成为邵氏早期的骨干,邵逸夫有意将其培养为邵氏电影事业的接班人。
但是,邵邨人因被弟弟们挤走,心有不甘,不愿儿子“给别人打工”,勒令邵维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维瑛不愿忤逆父亲,只好向六叔递上辞职信,远走日本,从此默默无闻。
邵维瑛出走时,接任其总经理职务的是周乃文。邵逸夫不愿将大权托付给外人,周乃文只负责发行领域,公司的大小事务由邵逸夫一手提拔的邹文怀负责。
邹文怀在邵氏多年,为其立下汗马功劳,但职位一直限于宣传主任与制片经理,最高时仅为副总经理。在此期间,总经理几度换人,就算不掌实权,也始终压在邹文怀头上。
邹文怀很郁闷,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法独当一面,更成不了股东。邵氏是家族企业,早在创立之初,公司章程上便写着,主要股东只能是邵家的人。
如此安排为日后邹文怀出走邵氏,自立门户埋下伏笔。
当时,邵氏的竞争对手国泰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让邵氏有些着急。邹文怀为邵逸夫出谋划策,从国泰挖角,出两倍片酬从对方手下请来了香港最红的女星林黛。
▲林黛。
林黛,本名程月如,其父程思远是桂系大佬,曾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林黛被导演李翰祥称赞为影坛几十年都找不到的明星,可惜遇人不淑,嫁给了“云南王”龙云的儿子龙五。
1964年,林黛因婚变自杀,年仅30岁。此后很多年,香港人想起红颜薄命的美女,总会提到林黛。
林黛跳槽到邵氏后,于1958年出演电影《貂蝉》。这部影片在第五届亚洲影展获五项大奖,导演是李翰祥。
李翰祥学美术出身,痴迷于戏剧,年少时拿着伪造的高中毕业证去报考大学,被发现后取消学籍。1948年积极参与各种学生运动,却在政权鼎革前夕南下香江,躲过了之后的文化浩劫。
李翰祥是邵逸夫最器重的导演之一,他擅长的黄梅调电影成为邵氏当时的一大招牌。
1963年上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李翰祥自编自导,取得票房佳绩,在台北上映后,创下台北连映六十二日,票房总收入800余万新台币的纪录。
反串出演梁山伯的女演员凌波访台时,引得万人空巷,万千市民排队争睹。她因此片获得第2届金马奖的“最佳演员特别奖”,之所以会有这个奖项,是因当时评审不知该颁给她男主角奖还是女主角奖。
《梁祝》让台湾成为“狂人城”,此后30年,台湾电影市场一直唯香港马首是瞻。如台湾演员张艾嘉所说,台湾片商觉得,只要有香港演员出演就是好电影。
正当李翰祥事业蒸蒸日上时,国泰将其策反,支持他到台湾组建国联公司。李翰祥本想干一番事业,在台湾也拍了一些好片,可由于经营不善,没过几年就濒临破产,到1971年只能狼狈重返香港。
听闻李翰祥想回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还是他三哥邵仁枚不计前嫌,劝说道“咱们争财不争气”。李翰祥重回邵氏,风云再起,又开拓了骗术片、风月片、清宫片等新式商业电影。
就是拍情色片,后来的许多导演也比不上这个老司机。
李翰祥的结拜兄弟胡金铨,也成名于邵氏。胡金铨是个理科男,后来首创用弹簧床拍轻功跳跃,正是从学习理工科得到的灵感。
他将华语武侠电影推向世界,拍摄了《大醉侠》、《龙门客栈》等经典影片。《大醉侠》更是被称为新派武侠片的开山之作。
然而,胡金铨与邵氏也屡生龃龉。
1964年,胡金铨为邵氏执导抗日电影《大地儿女》,因当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实施反种族法,该片上映前被邵氏大量删除日军暴行场面及中日两军对抗的镜头,特别是有国旗的场面都被剪光。胡金铨对此很不满意。
之后,胡金铨编剧的电影《红胡子》,本来在台湾看好外景,邹文怀也已经与台方签约,却被邵逸夫下令停拍。之后由其他导演在台湾拍摄完,改名为《山贼》,胡金铨为挂名编剧。
不久,胡金铨离开邵氏公司,前往台湾。
与胡金铨共同开创武侠电影江湖的是邵氏另一位干将,张彻。
张彻出生在一个浙江军阀家庭,早年从政,先在上海做“文运会”专员,后来去台湾得到蒋经国提拔。身在官场,张彻总想过过官瘾,可是在权力斗争中频频失利,只好退出政坛,从此纵情声色,和女星李湄传出绯闻,因此阴差阳错当了导演。
初到香港,张彻先在国泰工作一年,之后被邵氏挖走。在邵氏做编剧主任时,张彻每日都会收到邵逸夫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好交办事项,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人除了邹文怀之外寥寥无几,足见邵逸夫对张彻的期望。
张彻没有让他失望。
上世纪60年代,高瞻远瞩的邵逸夫采纳邹文怀提出的差异化战略,适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风靡香港,遂有意打造“武侠世纪”。这一时期,邵氏终于超过对手国泰,电影事业达到巅峰。
张彻凭借武侠片独挑大梁,其电影中的人物,与胡金铨擅长的女侠、儒侠不同,更像是先秦时便已存在的游侠、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由张彻执导,1967年上映的《独臂刀》,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香港电影,一举奠定张彻的江湖地位。
《独臂刀》编剧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1957年,倪匡从广州偷渡到澳门,再辗转来到香港,起初只是在染厂里打工,偶然间给《真报》投稿,没想到阴差阳错写出名堂,成了作家。
倪匡也写武侠。1965年,金庸一边经营《明报》,一边创作小说《天龙八部》,有事要出国一个月。如果《天龙八部》暂停连载,读者势必难以接受,可金庸实在分身乏术,只好请倪匡代笔。
走之前,金庸告诉倪匡,千万别把小说里的人物写死了。金庸前脚刚走,倪匡就把小说中的阿紫弄瞎了。等到金庸回来,发现倪匡彻底放飞自我,把剧情改得面目全非。
面对质问,倪匡笑道:“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倪匡在武侠电影剧本方面成就较高,但他写完一部作品,拿钱走就撒手不管,所以内容常被导演大肆修改。他改金庸的小说,别人改他的剧本。
倪匡对此毫不介意,他开玩笑说,《独臂刀》只有“独臂刀倪匡”五字是他写的。在这部电影之后,他与张彻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张彻片中的大侠英俊潇洒,朴素的古装扮相尽显阳刚气质,眉宇间常有抑郁之色,上演了一个个悲情豪侠的故事。
李修贤、狄龙、姜大卫等都是张彻的得意弟子。
姜大卫出身演艺世家,和哥哥姜昌年都是童星出道。姜昌年后来取艺名“秦沛”,也是香港有名的演员。他们的母亲在父亲死后改嫁,又生一子,取名尔冬升。
演艺圈的兄弟并不罕见,可像秦沛、姜大卫、尔冬升哥仨姓名完全不同,还是兄弟的,估计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张彻御用男主角姜大卫。
张彻因《独臂刀》获得“百万导演”的名号,然而邵氏旗下还有一个导演号称“楚千万”。
此人就是楚原。
楚原自小痴迷上海电影,解放后在广州读大学,研读不少前苏联的电影理论著作,1954年逃往香港。
楚原本来想当演员,无奈个子太矮,只好向编剧、导演发展,或许是放不下对演戏的执著,楚原晚年时不时在影视剧里客串一把,成龙《警察故事》中的大反派正是由楚原出演。
现在谈及香港电影,很多人还以为小时候录像厅和电视上看的国语片是内地引进的配音版。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是国语片的天下,李小龙的电影上映时配的是国语,到80年代重映,才改配粤语。
楚原擅长的古龙武侠片在港台上映时也是国语配音,他表示:“古龙的对白,国语念来最有味道。”
但是让粤语片起死回生的,也是楚原。1973年,其执导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一经上映,轰动全港,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这部电影影响深远,在日后衍生出各种影视剧。
然而,此时香港电影的江湖,已经不是邵氏一家独大。
▲《七十二家房客》剧照。
张彻曾为邹文怀写过一幅字:“知己酒千斗,人情纸半张;世事如棋局,先下手为强。”
在香港影视圈的棋局中,邹文怀毫不犹豫将邵氏一军,他给邵氏打了N年工,虽然备受邵逸夫重用,但也屡受掣肘。
1970年,年过六旬的邵逸夫本来心情大好,喜事接连不断。十几年的老对手国泰终于停止制片业务,远走台湾的“叛将”李翰祥经营艰难,早晚要关门大吉。
之后,邵逸夫又将红颜知己方逸华带到邵氏,执掌采购部。歌星出身的方逸华甘为“妾室”多年,直到62岁才正式嫁给邵逸夫,人称“六婶”,一说将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称为“四大天王”正是她。
邵氏在小小的香港重新建构大中华文化,他说:“我生产电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因为邵氏存在,香港成为当时华人电影的中心。
偏偏在此时,传来坏消息。邵逸夫手下的第一能臣邹文怀带着一班邵氏旧将出走,成立“嘉禾”公司。
邹文怀说:“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会有想改变的时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实是同一类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两个我们,实在是太挤了点。”
嘉禾成立之初,并不成气候,邹文怀筹拍的第一部电影是与日本合拍的《盲侠大战独臂刀》,还请来《独臂刀》的主演王羽继续出演,有点儿噱头。
虽说《独臂刀》系列是邹文怀参与制作的,但这不明摆着山寨邵氏嘛。《盲侠大战独臂刀》一上映,邵逸夫就把邹文怀给告了,直指嘉禾侵犯版权。
反目成仇的邵、邹二人为此对簿公堂,还花掉了上百万的律师费,直到影片映期结束,还吵得不可开交。
不过,邹文怀并非有样学样,他和他的嘉禾不久后就找到对付邵氏的武器,还是一个大杀器,他就是李小龙。
1970年,在美国发展的李小龙接受港媒采访,表示只要片酬、剧本合适,将要回香港发展。邵氏率先与其接洽,结果不仅片酬少(2000美金),态度也很傲慢,这让骄傲的李小龙很不满。
邵氏的片酬一直是个坑。
虽说邵氏在成立之初也曾砸重金招揽林黛等已成名的当红明星,但在此后始终坚持家族企业的模式,实行月薪制,签约邵氏的员工经常要忍受长期合约和低工资。
60年代拍粤语片的陈宝珠每年拍几十部戏,有几百万身家,但片酬不超过一万。
那时演员的片酬甚至比武师还低,混过武行的姜大卫就曾对张彻说,自己宁可做替身,也不愿做演员。
李修贤曾经谈到当年邵氏的管理制度,称当时演员都是不能在晚上外出的。
邵氏的老员工谈起老东家,经常会说一句“邵老板养活了很多人”,但很少夸邵氏福利多好。
反观今日,明星片酬居高不下,还有所谓阴阳合同,有人因为逃税,一判就是8个亿。要是让当时的邵氏演员知道,估计还以为是天方夜谭。
▲邹文怀与李小龙。
和邵氏谈崩后,龙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转而跟嘉禾谈。
邹文怀看出李小龙的价值,豪爽地给出7500美金作为片酬,并承诺会满足他的其他要求。李小龙很满意,和嘉禾签了两部电影。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一上映,就创造了香港的票房纪录。
李小龙火了,嘉禾活了,邹文怀笑得合不拢嘴,邵逸夫只能在家里生闷气。
一向睿智的邵逸夫在此时却一时糊涂,屡屡错过良机。李小龙争霸香江时,为邵氏效力多年的“冷面笑匠”许冠文带着自己的剧本,找邵逸夫谈合作,想要自导自演,甚至还想分红。
分红?门都没有。
许冠文见邵逸夫太抠门,也跑到嘉禾,拍摄喜剧《鬼马双星》,这部电影针对香港人普遍好赌的心理,以本土粤语俚语编织笑料,自然大受欢迎。1974年在香港上映后,票房达到625万,再一次破纪录,正好弥补嘉禾因李小龙去世造成的损失。
至1981年,许冠文先后为嘉禾创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电影,全部夺得当年的票房冠军,风头一时无人能及。
▲《半斤八两》海报。
有些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此时香港电影的市场已不是邵氏所能掌握的,对电影公司来说,市场便是财源,票房才是王道。
香港电影进入黄金时代,新艺城、德宝、中国星、英皇等公司相继崛起,邵氏的电影事业却日薄西山。
1987年,邵氏电影公司宣布正式停产,尽管在90年代曾与TVB合组“大都会”重出江湖,可是并没有赶上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末班车,而是很快归于沉寂。
邵逸夫并未就此退隐江湖,而是将垄断电视业作为主要方向。
1967 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成立,邵逸夫是 TVB 的重要股东。
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邵逸夫在电影市场逐渐力不从心,其精心打造的TVB 却进入制度化时代,在收视竞争中高奏凯歌,在电视剧、音乐、综艺各方面极具开创性。
TVB制作的《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经典电视剧在改革开放之初传入内地,引发收视狂潮,从此以后,每一个中国观众的记忆中都会有几部印象深刻的TVB电视剧。
▲《上海滩》剧照。
TVB于1972年开办的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更是为华语影坛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人才。
周润发、吴孟达、任达华、林岭东、杜琪峰、陈玉莲、吕良伟、黄日华、刘德华、梁家辉、吴镇宇、刘青云、吴君如等等,都是从TVB的艺员训练班走出。
1982年,两个年当弱冠的年轻人同时报考无线艺员训练班。
他们是好朋友,其中一个从小立志当演员,另一个只是被他拉来陪考。结果那个一门心思想做演员的小伙子不幸落选,陪考的那个反而因为相貌帅气,被意外录取为第11期学员。
落选的是周星驰,录取的是梁朝伟。
不服输的周星驰经过不懈努力还是挤进了TVB,常年在电视剧跑龙套,和成为“无线五虎将”之一的梁朝伟(其余四人为黄日华、刘德华、苗侨伟、汤镇业)不可同日而语。直到被李修贤发掘,周星驰的事业才步入正轨,成为我们熟知的 “喜剧之王”。
除此之外, TVB从1973年开始评选“香港小姐”。香港电影中那么多绝代佳人,这一选美节目几乎囊括了半壁江山。赵雅芝、张曼玉、邱淑贞、钟楚红、李嘉欣、周海媚、蔡少芬、袁咏仪等,都参加过港姐评选。
无论是训练班学员,还是港姐,这些人一出道就带着邵氏的印记,有人从跑龙套开始,吃苦耐劳,熬了许多年,有人事业顺风顺水,平步青云,他们后来都成为香港影视界的中坚力量。
邵氏的传奇不仅在于影视,还包括邵逸夫的慈善事业。在一个世纪的人生中,邵逸夫的善举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家学习。
从1985年起,邵逸夫将目光投向祖国内地,他说:“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上,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邵逸夫。
香港一个邵逸夫,大陆多少逸夫楼?这是邵逸夫去世时,一些网友发出的疑问。
一名网友在微博贴出图片显示,他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结果近3万座,几乎遍布中国。来自不同地区的孩子,几乎都可以在他们当地的学校中找到一座逸夫楼。
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邵逸夫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向内地捐助了40亿港币,在内地兴建了六千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
这个开创了一个影视江湖的百岁老人,直到晚年仍然行动自如,谈起 养生 秘诀,他说,一要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每天练功。
当邵逸夫归隐山林,颐养天年时,香港电影正在走向衰败。
90年代,台资大量进入香港电影市场,一些电影人打定主意要在九七之前捞一笔,于是从台湾片商手中争取大量投资,粗制滥造。1993年,台湾八大片商与香港电影从业协会就压低演员片酬协商,提到“共有250多部台资港片未如期交货”。“烂尾”投资多不胜数,港片最终失去了台商的信任,失去台湾市场。
1997年前后,曾在香港影视发挥重要作用的黑帮资本也接连撤出,香港电影又失去一大依靠。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捞金,本土市场日渐凋敝,似乎早已无力回天。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年107岁。
那时,邵氏电影的辉煌已成为 历史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
参考文献:
魏君子:《香港电影史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赵卫防:《百年逸夫的 历史 贡献》,《当代电影》2014年05期
傅葆石、刘辉:《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电影的大中华视野》,《当代电影》2014年05期
刘琦:《论香港武侠片在六七十年代的成熟、衍变及其意义》,上海戏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盾牌上两个字母坏了风水,不怕生错像,就怕起错名。
主要是邵逸夫先生逝世了,TVB也没了往日的辉煌
不叫没落,而是中流勇退。他培养了无数香港明星,难道不是星妈吗?
偏安一隅 不衰都难
关于百鸟朝凤电影的问题,通过《武侠片断代了吗?》、《邵氏是如何由辉煌走向没落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百鸟朝凤电影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