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成语“纸上谈兵”说的什么典故?长平之战该赵括负责吗?

成语“纸上谈兵”说的什么典故?长平之战该赵括负责吗?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纸上谈兵的典故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成语“纸上谈兵”说的什么典故?长平之战该赵括负责吗?和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为什么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成语“纸上谈兵”说的什么典故?长平之战该赵括负责吗?
  •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为什么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
  • 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
  • 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赵括是不是长平之战最大败笔?
  • 一、成语“纸上谈兵”说的什么典故?长平之战该赵括负责吗?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是这个成语却不是史记里出现的。事实上纸是在西汉时期才出现的,战国时期并没有“纸”这种说法。到了司马迁所在的西汉,纸才开始出现,到东汉时期技术才开始成熟并使用。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不是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先出现的。据考证,这个成语最早是出现在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原文是:“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说的却是文人墨客的事情,跟赵括没半毛钱关系。

    真正开始将“纸上谈兵”和赵括联系起来,应该是《上下五千年》。书中的第40节,有这么一句“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就是说“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这个成语是最早出现在《红楼梦》里;直到《上下五千年》里,才把“纸上谈兵”和赵括的典故联系起来,成为里我们现在熟知的“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

    典故旧说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赵奢是个名将。儿子赵括出自将门,那兵法韬略肯定是家学渊源了。事实上,赵括对于兵法理论的确是烂熟于胸,甚至连久经沙场的父亲也说不过他。但是,他的父母却并不看好他,认为他的理论很扎实,但是没有实战经验,真的上了战场是要吃大亏的。

    公元前260年,秦军包围上党(今山西长治)。赵孝成王派廉颇领兵解救,结果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两军对峙。秦军主帅多次向赵军挑战,廉颇避而不战。

    结果秦军无奈,搞出了个离间计,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廉颇没用,眼看就快投降啦,而赵括能力最强,赵王却没派他出战。结果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虽然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出面阻止,但是赵王还是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眼看离间计成功了,秦军主帅白起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诱赵括深入。赵括中计被秦军重围,万箭穿心而死,赵军四十万人也全军覆没。赵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不久就被秦军王翦灭掉。

    赵括中计被杀死,四十万赵军被杀

    典故新解

    对于“纸上谈兵”的典故,我倒是认为四十万大军的惨败,根本不是赵括的责任,其实赵括是背黑锅的,真正要为这次惨败负责的应该是廉颇和赵国高层。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秦国和赵国的军事实力上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是富国强兵,国力日益强盛,军队所到之处那是横扫六合,威震八方。对于长平之战,秦国高层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而赵国虽然自赵武灵王开始,实行胡服骑射,大大增加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但就综合国力、军事力量上还是比秦国差了一筹。

    在这场战争的前半部分,主帅老将廉颇一看秦军还是蛮强的,估计很难取胜。再加上赵国高层有指示,所以干脆避战,想和远道而来的秦军打消耗,认定长途奔袭的秦军一定后勤补给不足,最后只能撤兵。

    结果让赵国高层和廉颇大大失算了,十几个月下来秦军没撤一兵一卒,甚至还从国内不断增兵。后勤粮草也是车载马送,不惜血本的大量运来,这根本就是要死磕到底的架势。

    战争初期,赵军就应该发挥骑兵优势

    赵国眼看失算,只能兵来将挡,继续调兵到前线和秦军屯兵对阵。但实际上,赵国的这种做法是错的。赵国的胡服骑射凭什么能够名震天下?凭的就是战马的机动性。

    在对峙前期,赵军完全可以在秦军还没有成形之时,集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凭着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不断的、快速的主动攻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闪电般出击。完全有希望在秦军没有准备好之前,就打乱秦军的阵脚,那后来的战争局势就对赵军很有利了。

    这下可好了,长时间的对峙。就导致秦国有充足的时间从国内调动精锐,最终形成固守阵型。秦军的强弩硬弓在当时堪称是举世无双,秦军军队已经成了气候。而赵国最大的骑兵优势,面对着已经准备好的秦军阵营,根本就发挥不出来。

    最关键的是,打消耗战打得就是综合国力,当时的秦国国力远远超过赵国。赵军这么一搞,就相当于用自己的弱点去对阵对方的最强点。所以,对峙初期赵国或许还能扛得住,可是时间长了,国力的强弱就显示出来了,赵军已经注定是失败的。

    长平之战的元凶应该是赵国高层

    果然,赵国的粮草物资供应不上了,这消耗战打的就是后勤,战争局势开始发生变化。再加上赵国国内青壮年劳动力,陆陆续续40万人都跑前线去了,农业生产等国内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受到了巨大影响。恶性循环之下,赵国的后勤供应更加趋于崩溃。

    此时的赵国只能向他国借粮,可问题是秦国实施的远交近攻策略非常成功。其他国家要么和秦国关系好、要么是不敢、要么是没实力、要么就是太远。所以,最后赵国无奈之下,只能决定速战速决,因为赵国真的耗不起了。

    但事实上这场仗已经没有希望了,面对秦军的强兵劲弩,速战速决那肯定是失败的。老将廉颇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不愿承担这样的政治责任,他也承担不了, 于是依然是避战不出。

    就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所谓的反间计就拉开了序幕,说是秦国使用反间计,结果廉颇被换了下来。事实上廉颇被撤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赵国已经撑不下去了。战争初期的战略失误已经注定赵军失败。

    而赵国高层认为,如果速战速决的话,硬碰硬说不定会让秦国元气大伤,赵国还有翻盘的可能。可廉颇却始终避战不出,这才有了临阵换将,让赵括去坚决执行朝廷速战速决的命令。只不过,为了面子上好看,就出现了所谓的离间计的说法。

    长平之战的责任不应该由赵括负责

    速战速决的决策,当时应该是获得了赵国高层的一致认同,包括了名相蔺相如。只不过蔺相如眼光独到,他当时并不看好赵括,结果还真被他说中了。

    所以,都说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是赵括纸上谈兵的结果。但其实赵括很冤枉,因为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赵王以及他身边的政治精英,还有一些将帅的谋略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济。

    所以,这个典故中的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都不重要,只要他接下指挥权,注定就是个背锅侠。

    一、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为什么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

    说赵括是战国时期最悲催的将领,应该没有几个人会反对,赵括的父亲赵奢一战成名,接下廉颇都不愿意打的阏与之战大败秦军,赵括同样也是一战成名,不过他的成名却与赵奢截然相反,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接替廉颇,与秦国白起正面对决,结果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即纸上谈兵。


    那么问题就来了,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秦始皇灭六国之前,而纸的发明是在汉朝时期,这个“纸上谈兵”放在赵括身上是不是不合适呢?战国时期连纸都没有,何来纸上谈兵呢?现有的很多资料将“纸上谈兵”的出处设定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单纯看这个成语的话,是不可能出自《史记》的。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作,而蔡伦造纸是在东汉时期,当然在蔡伦之前,甚至是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的出现,只是西汉时期刚刚出现纸,还没有进行优化,而东汉时期的蔡伦就是在原有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创造出来的蔡侯纸。但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即便有了纸的出现,承载文字的多还是简牍以及帛书。与贵族化的帛书相比,简牍才是最普遍的一种文字载体,所以说即便汉朝就有了纸,但是简牍和帛书还是记载文字的主流载体,而纸的大规模使用还要靠后,到了隋唐时期,才真正取代简牍和帛书,成为文字的最主要载体。

    况且《史记》中有关赵括的记载,通篇读下来,是完全看不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其实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现还要晚的多,即便出现也不是因着赵括,这个成语很可能是近代的产物,是人为的加在赵括身上的。


    其实我们通常接触到的一些成语和典故,很多都是成型于明清时期,而和成语、典故本身发生的时代无关,比如结草衔环这个成语,它出自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但是典故发生的时间点却一个在先秦时期,一个汉朝时期,是分开的,结草在先秦,衔环在汉朝,只是因为冯梦龙将两件事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这个成语。

    我们都知道,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的巅峰时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像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以及《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等小说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因此,在这些小说中,我们细细看来,还是会发现其中的明清特征的,即便有的不明显,但是确实是存在的。

    而因为明清时期有大量的小说和各种文体的书籍面世,也就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以及成语典故,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的成语其实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但其本身的时代则可能是两千多年前。不过即便是在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也不曾出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但在明朝时期的一些作品中,却出现了“纸上兵”这个词,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明朝时期刘三吾的《湘南杂咏》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


    自此之后,纸上兵这个词就经常出现,但是与之相联系的一般是书生,到了清朝时期,“纸上兵”逐渐被“纸上谈兵”所代替,但具体“纸上谈兵”出自什么何处,已经不可考,像《官场现形记》、《红楼梦》等作品中都出现过“纸上谈兵”这个词。

    而这个时期的赵括和“纸上谈兵”根本没有扯上关系,一直到了晚清时期甚至更晚,人们才将两者联系起来,尤其是近现代,提到赵括,必然会想到“纸上谈兵”这个词,其实这就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就如同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发展。也因此,人们将“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出处设定在《史记》中的赵括身上,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如果对长平之战有所了解,断不会认为赵括只是纸上谈兵,纵然赵括为统帅的时候,确实被秦国的白起坑杀了四十万降卒,导致了赵国元气大伤,但是这个大战的失败,赵括真正要负的责任却并不多,他就是一个背锅侠。一场大战的失败,总要有人为之负责,很不幸,赵括必须为长平之战负责,尽管很冤,但是当他踏上战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其实是赵惠文王所期许的,即出战,尽快结束长平之战,而在赵括之前,赵军的军事统领是廉颇,但廉颇在最开始的几次与秦军交锋中,全部败下阵来,廉颇节节败退,不得已坚壁不出。

    秦军是远距离作战,最忌讳的就是战争时间被拉长,而廉颇则希望经由这样的防守来拖垮秦军,只是事与愿违,赵惠文王在该战中数次决策失误,先是接受了上党郡,后来又不肯求援山东各国,更是在后援供给上力不从心。粮草供给不给力,心浮气躁的赵惠文王希望迅速结束战争,因此换下了廉颇,换上了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

    赵括满腔热血,少年英雄,但是与廉颇相比,明显的战斗经验不足,赵括上战场的次数很少,而战场瞬息万变,一旦遇到白起那样的对手,非有丰富的战场经验无法与之对阵,而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赵括偏偏又遇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白起,其结果就是被虐成渣。


    当然,赵括也有错,他其实一开始就不应该出战,赵惠文王完全是病急乱投医,他找不到愿意主动出击的将领,是因为所有的将领是不主张出战,而赵惠文王却想尽快结束,于是只能启用愿意出战的赵括,然后就有了这样惨痛的一次战败,其实,赵国战败不过是早晚的事,但是启用赵括却将这个战败的损失升到了最大。

    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太过震撼,长平之战放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最惨烈的一场大战。所以,要真正追究长平之战的责任,赵惠文王的责任是最大的,但是他是一国之君,总不能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这个锅只能赵括来背。

    而人们之所以将赵括和“纸上谈兵”联系在一起,从赵奢、蔺相如甚至赵括母亲的话中能窥知一二。赵括自小学习兵法,“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谈论起来侃侃而谈,赵奢根本难不住他,但是赵奢却并不看好这个儿子,他对赵括的母亲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而到了赵惠文王希望赵括出战的时候,蔺相如曾劝阻过赵惠文王,他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而赵括的母亲也认为赵括不适合出战,试图阻止,但是赵惠文王一心让赵括出战,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希望赵括和赵奢一样,能够力挽狂澜,毕竟虎父无犬子,但是在长平之战这样的战场上,赵括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了战局的。

    二、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被封为大将军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已经打定主意。

    赵括代替了廉颇(lián pō)担任抗秦大将后,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全部更改了,并将原来的军官进行了撤换和重新安排。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小股部队佯(yáng)装失败引诱赵括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最后,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兵士都向秦军投降了。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三、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赵括是不是长平之战最大败笔?

    长平之战,赵王把廉颇换走让善于进攻的赵括顶上,结果赵括带兵被秦军全歼,也是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次战役了。后人把赵国失败的原因对归结到了赵括的身上,说赵括是纸上谈兵,战术还没有经过任何的实践就拿出来用,导致了最后的失败。难道赵括真是长平之战最大的败笔么?下面还是先帮大家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再来讨论讨论赵括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秦昭襄王在位前期,对赵国基本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赵国有蔺相如﹑廉颇这样的贤能之人。另外也是因为秦国强大后,觉得不需要贤能之士了,国内无贤能出谋划策,才使秦﹑赵间相持许久,直到范雎为秦相后,赵国的灾难才彻底降临。

    秦昭王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先消灭韩国这个心腹之患。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攻破韩国陉城(山西曲沃东北),杀韩军五万。次年,秦又攻占韩国南阳(河南北部王屋山以南)的太行山路,截断了韩太行山的通道。公元前262年,秦派白起攻取韩国野王(河南沁阳)。至此,韩国的上党地区孤立无援。

    上党地区在今山西东南部,治所在祭长治市。上党东面是太行山,西为太岳山,北有五云山,南临丹朱岭和金泉山。其中间是众山脉围成的高台。秦军的下一步行动就是夺取上党,上党与赵国邻近。上党郡守冯亭对当地百姓说:“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国接纳后,秦国必会转而攻赵。”于是,冯亭派人告知赵王。赵孝成王召集大臣商议,平阳君说:“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阳君说:“白白地得到一个郡,不要白不要。”赵孝成王听取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了上党郡。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利令智昏,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王龁攻占了上党地区,上党百姓都逃到了赵国。上党灭亡后,秦﹑赵就变成相邻的两个国家,秦国必然攻赵。赵派大将廉颇驻军长平(山西高平),成为上党百姓的保护神。四月,王龁先锋军与廉颇先锋军交战,赵军败,副将赵茄被秦军斩杀,廉颇坚守不出战。六月,秦军又乘机攻破赵军防线,夺取了两个城堡,抓了四个校尉。七月,赵军在加固防线的时候,遭秦军袭击,又丧失两校尉。赵军丢弃西部防线后撤,坚守不出。秦军多次挑战,赵军依然坚守不出,想以此和秦国打消耗战。结果赵王怕秦军终究会攻破赵军防守阵营,直赴邯郸。便派人多次命廉颇出战,廉颇为难。秦相范雎见秦军久攻不下廉颇阵营,便暗中派人带着千金去赵国收买人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那廉颇,太容易对付,他马上要投降秦国。”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战,损兵折将不满,而今又听信谣言,改派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对军事理论了如指掌,认为天下无人能及。父亲赵奢连他谈论兵法,也不及儿子,但赵奢并不认为儿子真有本领。赵括母亲问其故,赵奢说:“战争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括却说的既随便又轻巧。赵国要是让他带兵打仗,必然失败。”赵孝成王任赵括为将时,赵奢已死。知子莫如母,赵括母亲对赵王说:“括不可使为将。”赵王问:“为什么?”括母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刚当上将军),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吾已决矣。”赵括母请求说:“那赵括以后一旦打了败仗,不要让我受牵连。”赵王答应。

    秦国得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做了赵军主帅,就暗中任白起做主将,王龁改为副将。并令全军,谁要泄露白起为将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来到长平,便立即出兵与秦军交战,秦军佯装败退。赵军追击,白起暗中派两万五千人从中间截断赵军,将其分成前后两段,再派五千轻骑夺占赵军营垒,使其粮草与士兵分离。赵军追击至秦军的防御阵线前,无法突破,加之粮道断绝,只有等待援兵。秦王知赵军已断粮,喜出望外,乃亲临河内(河南﹑山西交界处的黄河以北),征调秦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到长平参战。“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不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不听。

    至九月,赵军绝粮已四十六天,军心大乱。士兵相互残杀分吃人肉,赵括等不到援军,开始向秦军出击,将赵军分成四队,轮番突围。四次,都失败。第五次,赵括亲带精锐出战,身先士卒,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大败。四十多万大军投降,人屠武安君白起考虑到:“之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设计将四十五万赵军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孩子,让其归国。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伤亡最大的一次兼并战争,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大战的次年,即公元前259年,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赵国邯郸城诞生。

    关于纸上谈兵的典故的问题,通过《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赵括是不是长平之战最大败笔?》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纸上谈兵的典故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