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苏轼鼓励人的一首诗,看似写景,却字字打动人心,选入课本

苏轼鼓励人的一首诗,看似写景,却字字打动人心,选入课本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赠刘景文苏轼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苏轼鼓励人的一首诗,看似写景,却字字打动人心,选入课本和苏轼《水调歌头》原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苏轼鼓励人的一首诗,看似写景,却字字打动人心,选入课本
  •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到底好在哪儿?
  • 古诗通过描写犹有傲霜枝的菊花,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什么之情?
  • 一、苏轼鼓励人的一首诗,看似写景,却字字打动人心,选入课本

    如果说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说,当然是春季了,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嘛!但是旷达的刘禹锡却不认同,他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他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而大文豪苏轼则别出新裁地道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是什么季节呢?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原诗吧。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他本是世家子弟,文采超群,却人生坎坷,怀才不遇,生活潦倒困顿,所以很是萎靡颓废。苏轼写这首诗,就是劝慰已经58岁的刘景文振作起来,鼓励他珍惜年华,不屈不挠的昂扬前行。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象。你看:荷花已经凋零了,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也开败了,只有残枝在傲寒斗霜。诗人选取荷、菊这两个最能代表夏、秋的花,用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两句诗对仗工整,"已无"、"犹有"一气呵成,描绘出一幅虽然是荷凋菊残的初冬之景,但仍有菊枝傲立霜寒。而今天。我们还用"菊残犹有傲霜枝"来比喻人的坚韧顽强。

    在描述完初冬的景象后,诗人笔锋一转,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记住吧!一年中最好的风光,最好的时候,就是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初冬时节啊!

    这"橙黄橘绿"固然是初冬的实景,而橙与橘在生物学上,则属于同界、同门、同纲、同目、同科的植物,也就是说,广义的讲,它们是一类的。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橘是"可以荐嘉客"的,是有着高尚节操的的"嘉树"。而橘的这种品格,是足以代表人的高洁情怀的。

    这是一首劝勉诗,但在这里,苏轼没有搬出生硬的大道理,没有给朋友来一篇心灵鸡汤文,而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自然界的实例,开导朋友,即使"""荷尽菊残",也要保持坚贞的气节,用"橙黄橘绿"鼓励朋友,勇敢地面对困难,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赠刘景文》是苏轼在劝勉朋友,这又何曾不是他在自勉啊!苏轼虽是千古奇才,却仕途失意,大半生都在流放、谪贬中度过。但他一直保持达观的心境,微笑着面对生活。他曾豪迈地写下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自己人生最低落的三个时期,当作骄傲的业绩,真是词也豪放,人也豪放啊!

    其实,人的一生不也如一年四季一样吗?春如少年,夏如青年,秋如中年,冬如老年。但冬天并不意味着破败、萧瑟,老年也不就意味着颓唐、孤伶,正如苏轼嘱咐刘景文的——"君须记":冬天也有收获,也有橙橘那样的凌寒君子,傲然于枝头,绽放着新姿,只要有好的心态,哪个季节都是美好的。

    一、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用来进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诗词中提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体现了李白当时的悲愁;柳永在诗词中提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贫困。

    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起到了呼应的效果。苏轼非常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也就是说,酒能麻痹人们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这里的明月已经不是平常时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苏轼一开始就以这种情境带入,表达了自己在中秋之夜举杯问天的非凡气魄。

    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把酒问青天”中要问的内容,对明月的追逐和赞美又更进了一步。苏轼很想乘风到月宫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围太过凄凉,自己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

    “乘风归去”表现了苏轼对人世间的不满,而“归”就好像表明他本来就是月宫中的人,只是暂时到人间住一段时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连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随着一起摆动。这里是一个转折,由厌烦人间到喜欢人间生活,跌宕起伏却又合情合理。

    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

    但是,无眠与赏月又十分对应,从赏月引发了作者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痛之情,从而导致了作者一夜无眠。在思念亲人的情感变成主旨之后,作者对中秋明月的情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

    接下来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已经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不应”两句诗词描写的月圆人不圆,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不满,而“人有”三句诗词又话锋一转,感叹世事无常,又体现了对明月的理解之情。

    该处分析讲解的十分精确,亲人不能团聚与明月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却追究于明月。在这句词中,“圆”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明月的形状是圆,另一种是由明月的圆而引出的亲人团圆。

    在月圆和人圆的双重含义下,才体现了作者感叹月圆人不圆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种转折,导致作者对明月的不满也有了依据,充分体现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

    后面作者为明月进行了辩解,其实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这种安慰带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将明月的阴晴圆情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正相关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逻辑使然。

    而且,这不仅是论述,更是抒情,在词的最后将抒情与意向结合在了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说,既然不能两全其美,那么就只能带着豁达的情感来看世界,只要人们的情感能够长久,只要能够望向同一轮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

    其实,这是作者感情的收敛,从对明月的不满,到最后感情的转变,其中一张一舒,节奏非常有序,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苏轼的思想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在佛家看破、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苏轼养成了豁达的性格,而道家出世、养生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贬低之后还能活的清新雅致。

    因此,他顿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成为古代诗人中一股清流。

    参考资料:

    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到底好在哪儿?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扩展资料

    北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三、古诗通过描写犹有傲霜枝的菊花,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什么之情?

    您好。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关于赠刘景文苏轼的问题,通过《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到底好在哪儿?》、《古诗通过描写犹有傲霜枝的菊花,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什么之情?》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赠刘景文苏轼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赠刘景文苏轼(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