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野望拼音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全唐诗抄28A:王绩《野望》,唐朝第一首“真”律诗和《野望》全诗和解释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全唐诗抄28A:王绩《野望》,唐朝第一首“真”律诗
出自全唐诗卷37第14【概要】从诗体演进的角度来讲,王绩的这首《野望》堪称唐初三十年最为重要的作品,作者似乎异常早慧地窥得近体诗格律之门庭。用成熟的律诗标准去套,会发现这首五言八句体高度符合,尽可以斩钉截铁地戳上“真”律诗的印记。
律诗,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像我们熟知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类五言八句、七言八句的诗,都是律诗;律诗,却又比通俗以为的要复杂,有一套严格的形式判定条件,甚至可以像数学概念一样定义出标准型。
简而言之,律诗有三大要求:押韵、对偶、声律。唐初的五言八句体,前两条往往可以达成,问题就出在“声律”上,也就是对平仄条件的遵循。更具体来说,平仄须讲究“粘对”,尤其是其中的粘式律,构成了判断唐初这些似是而非的律诗“真”还是“不真”最为重要的判据。
【理论】平仄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大致上,平声对应着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上声对应第三声,去声对应第四声,而入声今已消亡,部分混入一声、二声。(地方方言保留有入声,试用客家话、广东话吟诵岳飞的《满江红》、又或是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入声短促的特点,别有一种抑愤不平的风味)
上、去、入又叫仄声,与平声相对。而律诗要求押平韵,也就是每两句须以发音平和的平声收尾,似乎也体现了某种中庸之道。
对式律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对式律用来约束一联之中的上下句,上下句相同位置的字在声调上须平仄相对。五言律诗的每一联,只有两种构型:
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易见,上下句平仄相对,且皆以平声收尾。实际创作没那么死板,比如每句的首字在很多情况下平仄皆可,还有变体的情况存在。只是变化不离其宗,五言律句,跳脱不出A、B这两种基本构型。
粘式律律诗原则上可以不只四联(超出四联的又叫排律),粘式律用来约束上下联。粘式律可严谨表述为:上一联下句的第二个字须与下一联上句的第二个字同平仄。
比如第一联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式),那第二联就须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式),到第三联又变成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式)。。。
粘式律之所以重要,在于其保证了律诗能以ABAB或BABA的律句形式交替进行,蕴含了交错式的对称美。
至此,律诗的奥义可谓和盘托出了。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诗的人要要作茧自缚式地去打造这类繁琐的条条框框呢?其实这与汉语的美学特征有关。汉语,属于人类万千语言中偏小众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诗歌诗歌,汉语的诗歌,不只是诗,而且是歌,从来都是可以被吟唱的,绝非英文词汇简单的一个poem所能等价替换。汉字的四种声调,具备强烈的抑扬,可以通过巧妙的编排造就别致的音乐美。不怕说,律诗是有旋律的,平仄、对式律,粘式律,实际上给出了诗歌的“旋律线”。
试看五言律诗规范的“旋律线”:
ABAB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ABA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后来还发展出首联押韵、拗救等花样,在此不细表)
很可惜,声音不似有形的文字那般不易磨灭,流传到今天,汉字的声调多少畸变,今天我们读起律诗无从更好地体察其内蕴的音乐美。“诗歌”二字至于今日,竟有所偏废了。。。
【实战】王绩的这首《野望》有没有遵照五言律诗的“旋律线”来“写歌”呢?试验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现代汉语拼音对照:
dōng gāo bó mù wàng , xǐ yǐ yù hé yī 。shù shù jiē qiū sè , shān shān wéi luò huī。mù rén qū dú fǎn , liè mǎ dài qín guī。xiāng gù wú xiāng shí ,cháng gē huái cǎi wēi。平仄分析: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不难看出,《野望》是ABAB型。薄、犊、识这几个字是入声。而( )号标出的第七句首字“相”,在这个位置平仄皆可。真正与对式律不合的地方共有3处,用[ ]号标记,术语叫作“失对”。个别地方“失对”其实无伤大雅。更应该关注的是,整首诗从头到尾维持了对粘式律的尊重。遵循粘式律,正是此诗有别于唐初绝大多数五言八句体的闪光之处。王绩的这首《野望》,创作时间不迟于贞观,被公认为现存唐诗中最早的成型五言律诗。
一、《野望》全诗和解释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二、古诗唐朝王绩写的《野望》诗词译文分别是什么?
《野望》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诗人王绩《野望》翻译
《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关于野望拼音版的问题,通过《古诗唐朝王绩写的《野望》诗词译文分别是什么?》、《诗人王绩《野望》翻译》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野望拼音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