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土家族“过赶年”辨正

土家族“过赶年”辨正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土家族“过赶年”辨正和土家族过春节习俗 急!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土家族“过赶年”辨正
  • 土家族过春节习俗 急!
  • 湘西土家族500年的习俗,过赶年这个传统有哪些历史典故?
  • 土家族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 一、土家族“过赶年”辨正

    大团圆 卢瑞生 摄

    磨豆子 张灵峰 摄

    打糍粑 张灵峰 摄

    捏糍粑 张灵峰 摄

    炸糖馓 张灵峰 摄

    文/陈廷亮(土家族)

    “过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相沿成习的最隆重的节日民俗,而中国又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各民族过年的日期和习俗也是千差万别。于是,汉族有“春节”,藏族有“藏历年”、苗族有“苗年”、羌族有“羌年”、彝族有“彝族年”、侗族有“侗年”……而且许多民族的过年习俗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得到保护和传承。

    世居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也是一个民族特点十分鲜明的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的过年习俗独具特色。土家人将过年称为“茨卡”或“弄卡”,其中土家语“茨”有“大”的意思,“弄”是“年”,“卡”是“过”,“茨卡”“弄卡”就是“过大(年)”“过年”的意思。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出现了土家族“过赶年”一词,一些研究土家族的学者文人也纷纷撰文把土家族提前过年(即月大腊月二十九,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的民俗事象定义为“过赶年”。那么,土家人真的有“过赶年”的说法吗?

    一、历史与现实中均没有“过赶年”的说法

    明清时期的土家族地区方志中确有关于土家人比汉人提前过年习俗的记载。如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道光《古丈坪厅志》、同治《保靖县志》等都有“土人庆岁月大以二十九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的记载。但是,笔者查阅了几乎所有土家族地区的历代方志典籍,却没有发现一条有关土家人“过赶年”的记载。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地方志十分注重对土家族民间生活习俗的记载和描述,像土家族的“还骨种”“坐床”“食姐(赶仗、狩猎)”等民俗事象都有详细记载。因此,如果说土家族民间有“过赶年”的说法,方志是不会不记载的。

    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确认土家族为一个单一民族,中央和湖南省派出调查团深入到湘西土家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在各分团撰写的调查报告中也都有土家族过年习俗的内容。如《湖南龙山县土家族有关情况调查报告》记载:“过年,土家人民一般 23 日过小年(也有 25 日过小年的),小月 28 日,大月 29 日过大年则是一致。不过有些地区,在当年死去了长辈的人家,却提前一天过年。”古丈县分团撰写的《湘西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特点》也记载:“土家族过年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这三天,但不同的姓有不同的过年时间,如田姓人是二十四、二十九、三十日这三天;向姓人是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这三天,而彭姓人则是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这三天,细塔乡梁姓也过三个年,时间是六月六日(过半年)、十月六日(过秋收年)、腊月二十九日(腊月年)。”永顺县分团撰写的《永顺县对山乡土家人特点的调查报告》也记载:“(土家人)月大二十九日过大年,三十日过小年,月小二十八日过大年,二十九日过小年。”桑植县分团撰写的《湘西土家族的分布情况、历史及风俗习惯》也记载:“土家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月大是二十九日,月小是二十八日过大年。”后来湖南省湘西土家问题调查组在 1956 年 7 月形成的《关于土家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写道:“土家过年,除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的是二十四日)过小年(送灶君上天)与当地客家相同外,一般是提前一天过年,即大月在二十九,小月在二十八日就过年,过两天,有的还过三天。”

    可见,无论是明清之际的土家族地区的方志典籍,还是上世纪 50 年代的实地调查报告中,都没有关于土家族“过赶年”的说法。

    史志典籍上不见有土家人“过赶年”的记载,那么土家族民间是否有“过赶年”的说法呢?笔者出生在湘西龙山县偏僻的土家山寨,从小只听见父辈教授“茨卡切卡”(过年过节)、“茨卡岔”(过年好)等有关过年的土家语词,却从未听说过“姐波茨卡”或“姐波弄卡”(过赶年)的词语。近年来,笔者曾多次深入到湘鄂渝黔边土家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拜访过近百名土家老人。在湘西龙山、永顺、古丈、保靖等县的土家语留存区,一些精通土家语的老人无一例外地都只知道“茨卡切卡”(过年过节)、“茨卡”(过年),而不知道什么叫“过赶年”;在土家语已经消失的鄂、渝、黔边土家山寨,一些土家老人也都只知道土家族“过小年”“过大年”,没有听说过“过赶年”。可见,在土家族民间也不存在“过赶年”的说法。

    二、“无中生有”的“过赶年”

    既然史志典籍和民族学田野调查中都找不到土家人“过赶年”的说法,那么土家人“过赶年”的说法是怎么出现的呢。笔者对自始至终见证参与土家族确认为单一民族和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的田荆贵先生(已故)进行专访时,他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原来在上世纪八十 年代鄂、渝、黔边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时,由于这些地方作为土家族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土家语基本消失殆尽,因此只能从这些地区尚保留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与湘西土家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对比,而月大腊月二十九、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大年的习俗在鄂、渝、黔边的土家山寨也同样存在,由于土家人过大年的日期又刚好比汉族腊月三十过大年的日期早一天,即民间所说的“比汉族过大年往前赶了一天”,于是当时参与鄂、渝、黔边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调查的一些学者就将其定名为“过赶年”,并将其作为鄂、渝、黔边土家族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包括田荆贵先生在内的湘西土家族代表曾对此说法提出过异议,但当时为了尽快恢复鄂、渝、黔边土家族民族成分,也就求同存异,不再坚持土家人没有“过赶年”的观点了。此后,土家人“过赶年”就这样在土家知识阶层中“无中生有”地被宣扬开来了。

    近来又有学者给“过赶年”取了一个连懂土家语的土家人都不懂其意的“土家语”名称—— “乞老嘎卡”,一些省市还将“过赶年”列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土家族传统文化遗产极不严肃和不认真负责的一种做法。好在 2010 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类中,终于出现了由湘西州永顺县申报的“土家年”,无形中纠正了流传了近 30 年的土家人“过赶年”的说法。

    一、土家族过春节习俗 急!

    土家族过年和汉族不同,要过“赶年”,在土家语里称“起老嘎卡”,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过赶年时间是:如腊月大,过二十九日,如腊月小,则过二十八日。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叫做过赶年。
      土家族过赶年,具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即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过“赶年”这天,每天都有具体的安排;二是敬神阶段,即在过“过赶年”这天的下午三时左右,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四官神、门神等神灵;三是正式过“赶年”,即全家男女老小,共吃团年饭,边吃边唱祝酒歌,一派热闹气氛。吃完团年饭后,全家在火床上围着火炕烤旺火守年,刚进凌晨燃放鞭炮、挑水、推磨、舂碓,进行抢年。
      土家族过赶年在湘西州西北的龙山、永顺、保靖等各县均普遍存在,一直延续至今。
      土家族过“赶年”,始于明朝中期,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由于朝政腐败,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大肆袭扰,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都惨败告终。尚书张经上奏朝廷,请征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经略使胡宗宪督办。永定书茅岗土司覃尧之深知一去难返,决定与亲人过最后一个年,于是下令:“蒸甑子饭,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
      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传承至今,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年一度的纪念土家族抗倭胜利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传承土家人古代文明和祖德的伦理道德教育;是土家族饮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土家族一年一度农耕文化的热烈祝贺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因时间紧,来不及作许多菜,就来个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炖,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这道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士兵前线后,很快打败倭寇,收复失地,世宗亲赐匾额,上书“东南战功第一”。志书记下了这段历史:“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赶年”习俗体现了土家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甘愿为国捐躯的博大胸怀,是土家人民的骄傲。
      土家族过赶年,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为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伦理学等学术研究,提供很好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湘西土家族500年的习俗,过赶年这个传统有哪些历史典故?

    位于梵净山西大门的紫薇镇团龙村,每逢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提前一天过“大年”,这种习俗,代代相传,约定俗成,沿用至今,当地人俗称“过赶年”,也是土家族人最大的节日。清晨的团龙村,上上下下、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清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写对子、贴春联、推石磨、打糍粑、品土家罐罐茶、吃汤圆,整个村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和春意;如今,这些地方民俗也已都被国家列入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有史记载:于嘉靖三十三年即公元1554年冬,率义仔三万余众,远涉三千余里,奔赴抗倭前线。“永顺兵剿新场倭,倭故不出,保靖兵为所诱遽先入,永顺土官田灾、田丰等亦争入,为贼所围,皆死之”。前期各军配合不好,指挥不当,导致土家联军初战不利,“督抚经略失宜,致永顺兵再战再北”,直到王江泾之战,“保靖掎之,永顺角之”,各军互相配合,“斩获一千九百余级,倭为夺气”!史称石塘湾大捷和王江泾大捷。这有倭患以来的第一个大捷,因此嘉靖皇帝亲笔题赐曰:”东南第一功”!并且在江南地区树立石牌坊以表彰战功。此战之后,土家联军转战各地,也有后来发展为戚继光的义乌兵的骨干力量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为了确认土家族为一个单一民族,中央和湖南省派出调查团深入到湘西土家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各分团撰写的调查报告中也都有关土家族过年习俗的内容,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访问团龙山县分团撰写的《湖南龙山县土家族有关情况调查报告》记载:“过年,土家人民一般23日过小年(也有25日过小年的),小月28日,大月29日过大年则是一致。不过有些地区,在当年死去了长辈的人家,却提前一天过年。”

    当时也有人对土家人“过赶年”的说法提出过异议,但为了尽快恢复鄂、渝、黔边土家族民族成分,也就没有再坚持土家人没有“过赶年”说法的观点。此后,土家人“过赶年”就这样在土家知识阶层中“无中生有”地被确定下来了。更有甚者,近年来,有学者还给“过赶年”取了一个连懂土家语的土家人都不懂其意的“土家语”名称“乞老嘎卡”,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一些省市还极不严肃和不负责任的将“过赶年”列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土家族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土家人把过 春节 叫过赶年,土家语称叫其嘎。过年是土家族的最隆重的 节日 。那么土家族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土家族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土家族春节风俗
      赶年节是土家族 传统节日 ,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 传说 :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 除夕 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 历史 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 初一 拜家神, 初二 拜丈人, 初三 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 排名 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土家族”是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重庆市渝东南,贵州省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境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的其他传统节日
      牛王节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牛王节十分热闹,各家各户提前 一天将牛梳洗干净,喂精饲料,角上系一朵大红花,一早牵着去赶歌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壮。传说多少年前,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间日子苦,终日劳作,仍吃不饱,就悄悄盗了仙谷给人间,这事让守谷神发现了,告到玉帝那里,玉帝一气之下将神牛打下凡间,让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从那以后,牛就陪伴人们耕田了。人们不忘神牛盗仙谷之恩,就将“仙谷”改为“盗谷”,日后又将“盗谷”改为“稻谷”。神牛盗仙谷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将这天定为“牛王节”,以各种形式予以庆祝,这便是牛王节的来历。

      嫁毛虫节

      此外,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可以驱除虫害,四季平安。六月六日为“晒龙袍”节, 清明 节、 端午 节、 中秋 节皆与汉族地区相近似。但对 重阳 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五月节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祀 鬼神 ;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

      舍巴节

      “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舍巴分为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少者数百,摆手时以鸣大锣、击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女儿会

      “女儿会”,又名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被誉为东方 情人节 或土家情人节。

    猜你喜欢:

    1.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4篇

    2. 福州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3. 春节习俗作文500字精选5篇

    4. 三年级作文:春节的习俗300字

    5. 汉族春节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的问题,通过《湘西土家族500年的习俗,过赶年这个传统有哪些历史典故?》、《土家族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土家族“过赶年”辨正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土家族“过赶年”辨正和土家族过春节习俗 急!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
    • 民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提纲

    • 158文章网作文欣赏
    •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