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小学数学应用题棘手?巧用奥数法解这9大难题,数学如此有趣简单

小学数学应用题棘手?巧用奥数法解这9大难题,数学如此有趣简单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奥数题目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小学数学应用题棘手?巧用奥数法解这9大难题,数学如此有趣简单和小学数学奥数题(最好是简单一些哟!)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小学数学应用题棘手?巧用奥数法解这9大难题,数学如此有趣简单
  • 小学数学奥数题(最好是简单一些哟!)
  • 怎样解小学数学应用题
  • 三年级的数学问题为何这么难?什么是奥数?
  •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棘手?巧用奥数法解这9大难题,数学如此有趣简单

    大家好,我是奥数轻松学团队的余老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课堂,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右上角关注哦~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另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应用题。

    一些简单的计算类应用题还好,倘若遇到一些复杂的逻辑性问题,大部分学生就感觉棘手了。

    例如:有鸡和兔子在同一个笼子里,有头36个,有脚120只,求兔子和鸡各有多少只?

    例如:甲乙两辆车上的人数相等,如从甲车调10人到乙车,乙车的人数正好是甲车的三倍,问甲乙车原来各有多少人?

    再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30天完成。现在甲、乙合作,中途甲请假2天,乙请假若干天,从开工到完成任务共用了16天。那么乙请假多少天?

    其实这几道题都是奥数竞赛试题应用题的简单变换或改编,倘若我们掌握了奥数应用题解题思想和技巧的精髓,这些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在奥数中,常见应用题型包括:植树问题、工程问题、盈亏问题、浓度问题、牛吃草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年龄问题、行程问题、平均数问题。

    亲爱的家长们,今天的内容就先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尽其所能,以现有的知识储备,在如何教育孩子、怎么提高孩子成绩的路上,为家长们带来一些帮助。

    学习是一种智慧,善于学习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孩子不一定要聪明,但必须要有智慧,这样人生路上才可以避免很多挫折与歧途。

    在孩子的学习路上,肯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困难,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敢的心。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学生的成绩提高关键还是在于方法,当每晚回家看到日渐消瘦的孩子为学习挑灯夜战时,心总是会怦然一动,放佛针刺一般!

    由于篇幅原因,今天的内容就先分享到这里,希望这份资料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小学数学奥数题(最好是简单一些哟!)

    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2、2.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6.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去郊外活动。第一小组每小时走4.5千米,第二小组每小时行3.5千米。两组同时出发1小时后,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一个果园,用了1小时,再去追第二小组。多长时间能追上第二小组?
    7.有甲乙两个仓库,每个仓库平均储存粮食32.5吨。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甲、乙两仓各储存粮食多少吨?
    8.甲、乙两队共同修一条长400米的公路,甲队从东往西修4天,乙队从西往东修5天,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米。甲、乙两队每天共修多少米?
    9.学校买来6张桌子和5把椅子共付455元,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10.一列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75千米,慢车每小时行65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了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1.某玻璃厂托运玻璃250箱,合同规定每箱运费20元,如果损坏一箱,不但不付运费还要赔偿100元。运后结算时,共付运费4400元。托运中损坏了多少箱玻璃?
    12.五年级一中队和二中队要到距学校20千米的地方去春游。第一中队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第二中队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第一中队先出发2小时后,第二中队再出发,第二中队出发后几小时才能追上一中队?
    13.某厂运来一堆煤,如果每天烧1500千克,比计划提前一天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将比计划多烧一天。这堆煤有多少千克?
    14.妈妈让小红去商店买5支铅笔和8个练习本,按价钱给小红3.8元钱。结果小红却买了8支铅笔和5本练习本,找回0.45元。求一支铅笔多少元?
    15.学校组织外出参观,参加的师生一共360人。一辆大客车比一辆卡车多载10人,6辆大客车和8辆卡车载的人数相等。都乘卡车需要几辆?都乘大客车需要几辆?
    16.某筑路队承担了修一条公路的任务。原计划每天修72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80米,这样实际修的差1200米就能提前3天完成。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17.某鞋厂生产1800双鞋,把这些鞋分别装入12个纸箱和4个木箱。如果3个纸箱加2个木箱装的鞋同样多。每个纸箱和每个木箱各装鞋多少双?
    18.某工地运进一批沙子和水泥,运进沙子袋数是水泥的2倍。每天用去30袋水泥,40袋沙子,几天以后,水泥全部用完,而沙子还剩120袋,这批沙子和水泥各多少袋?
    19.学校里买来了5个保温瓶和10个茶杯,共用了90元钱。每个保温瓶是每个茶杯价钱的4倍,每个保温瓶和每个茶杯各多少元?
    20.两个数的和是572,其中一个加数个位上是0,去掉0后,就与第二个加数相同。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21.一桶油连桶重16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9千克,桶重多少千米?
    22.一桶油连桶重10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还重5.5千克,原来有油多少千克?
    23.用一只水桶装水,把水加到原来的2倍,连桶重10千克,如果把水加到原来的5倍,连桶重22千克。桶里原有水多少千克?
    24.小红和小华共有故事书36本。如果小红给小华5本,两人故事书的本数就相等,原来小红和小华各有多少本?
    25.有5桶油重量相等,如果从每只桶里取出15千克,则5只桶里所剩下油的重量正好等于原来2桶油的重量。原来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26.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需要9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
    27.一个车间,女工比男工少35人,男、女工各调出17人后,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2倍。原有男工多少人?女工多少人?
    28.李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12千米,5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甲地时因逆风多用1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9.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走5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如果甲带了一只狗与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乙跑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跑去,遇到甲又回头向飞跑去,这样二人相遇时,狗跑了多少千米?
    30.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一共有21个,黄球和白球一共有20个,红球和白球一共有19个。三种球各有多少个?
    31.在一根粗钢管上接细钢管。如果接2根细钢管共长18米,如果接5根细钢管共长33米。一根粗钢管和一根细钢管各长多少米?
    32.水泥厂原计划12天完成一项任务,由于每天多生产水泥4.8吨,结果10天就完成了任务,原计划每天生产水泥多少吨?
    33.学校举办歌舞晚会,共有80人参加了表演。其中唱歌的有70人,跳舞的有30人,既唱歌又跳舞的有多少人?
    34.学校举办语文、数学双科竞赛,三年级一班有59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36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38人,一科也没参加的有5人。双科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35.学校买了4张桌子和6把椅子,共用640元。2张桌子和5把椅子的价钱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6.父亲今年45岁,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今年儿子多少岁?
    37.有两桶油,甲桶油重是乙桶油重的4倍,如果从甲桶倒入乙桶18千克,两桶油就一样重,原来每桶各有多少千克油?
    38.光明小学举办数学知识竞赛,一共20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3分,不答得0分。小丽得了79分,她答对几道,答错几道,有几题没答?
    39.甲列火车长240米,每秒行20米;乙列火车长264米,每秒行16米,两车相向而行,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需要几秒?
    40.一列火车长600米,通过一条长1150米的隧道,已知火车的速度是每分700米,问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几分?
    4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如果每分走50米,则正好到上课时间;如果每分走60米,则离上课时间还有2分。问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有多远?
    42.有一周长600米的环形跑道,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400米,经过几分钟二人第一次相遇?
    43.有一个长方形纸板,如果只把长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8平方米;如果只把宽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12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纸板原来的面积是多少?
    44.妈妈买苹果和梨各3千克,付出20元找回7.4元。每千克苹果2.4元,每千克梨多少元?
    45.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35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46.盒子里有同样数目的黑球和白球。每次取出8个黑球和5个白球,取出几次以后,黑球没有了,白球还剩12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共有多少个球?
    47.上午6时从汽车站同时发出1路和2路公共汽车,1路车每隔12分钟发一次,2路车每隔18分钟发一次,求下次同时发车时间。
    48.父亲今年45岁,儿子今年15岁,多少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
    49.王老师有一盒铅笔,如平均分给2名同学余1支,平均分给3名同学余2支,平均分给4名同学余3支,平均分给5名同学余4支。问这盒铅笔最少有多少支?
    50.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如果只把底增加8米,或只把高增加5米,它的面积都增加40平方米。求这块平行四边形地原来的面积?

    答案;
    1、想: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
    解:一把椅子的价钱:
    288÷(10-1)=32(元)
    一张桌子的价钱:
    32×10=320(元)
    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想: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解:45+5×3
    =45+15
    =60(千克)
    答:3箱梨重60千克。
    3、想: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解:4×2÷4
    =8÷4
    =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4、想: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解:0.6÷[13-(13+7)÷2]
    =0.6÷[13-20÷2]
    =0.6÷3
    =0.2(元)
    答:每支铅笔0.2元。
    5、想:根据已知两车上午8时从两站出发,下午2点返回原车站,可求出两车所行驶的时间。根据两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可求两车行驶的总路程。
    解:下午2点是14时。
    往返用的时间:14-8=6(时)
    两地间路程:(40+45)×6÷2
    =85×6÷2
    =255(千米)
    答:两地相距255千米。
    6、想: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果园时间,第二小组多行了[3.5-(4.5-3.5)] 千米,也就是第一组要追赶的路程。又知第一组每小时比第二组快( 4.5-3.5)千米,由此便可求出追赶的时间。
    解:第一组追赶第二组的路程:
    3.5-(4.5- 3.5)=3.5-1=2.5(千米)
    第一组追赶第二组所用时间:
    2.5÷(4.5-3.5)=2.5÷1=2.5(小时)
    答:第一组2.5小时能追上第二小组。
    7、想:根据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可知甲仓的存粮如果增加5吨,它的存粮吨数就是乙仓的4倍,那样总存粮数也要增加5吨。若把乙仓存粮吨数看作1倍,总存粮吨数就是(4+1)倍,由此便可求出甲、乙两仓存粮吨数。
    解:乙仓存粮:
    (32.5×2+5)÷(4+1)
    =(65+5)÷5
    =70÷5
    =14(吨)
    甲仓存粮:
    14×4-5
    =56-5
    =51(吨)
    答:甲仓存粮51吨,乙仓存粮14吨。
    8、想:根据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10米,可以这样考虑:如果把甲队修的4天看作和乙队4天修的同样多,那么总长度就减少4个10米,这时的长度相当于乙(4+5)天修的。由此可求出乙队每天修的米数,进而再求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
    解:乙每天修的米数:
    (400-10×4)÷(4+5)
    =(400-40)÷9
    =360÷9
    =40(米)
    甲乙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
    40×2+10=80+10=90(米)
    答:两队每天修90米。
    9、想: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如果桌子的单价与椅子同样多,那么总价就应减少30×6元,这时的总价相当于(6+5)把椅子的价钱,由此可求每把椅子的单价,再求每张桌子的单价。
    解:每把椅子的价钱:
    (455-30×6)÷(6+5)
    =(455- 180)÷11
    =275÷11
    =25(元)
    每张桌子的价钱:
    25+30=55(元)
    答:每张桌子55元,每把椅子25元。
    10、想:根据已知的两车的速度可求速度差,根据两车的速度差及快车比慢车多行的路程,可求出两车行驶的时间,进而求出甲乙两地的路程。
    解:(7+65)×[40÷(75- 65)]
    =140×[40÷10]
    =140×4
    =56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 560千米。
    11、想:根据已知托运玻璃250箱,每箱运费20元,可求出应付运费总钱数。根据每损坏一箱,不但不付运费还要赔偿100元的条件可知,应付的钱数和实际付的钱数的差里有几个(100+20)元,就是损坏几箱。
    解:(20×250-4400)÷(10+20)
    =600÷120
    =5(箱)
    答:损坏了5箱。
    12、想:因第一中队早出发2小时比第二中队先行4×2千米,而每小时第二中队比第一中队多行(12-4)千米,由此即可求第二中队追上第一中队的时间。
    解:4×2÷(12-4)
    =4×2÷8
    =1(时)
    答:第二中队1小时能追上第一中队。
    13、想:由已知条件可知道,前后烧煤总数量相差(1500+1000)千克,是由每天相差(1500-1000)千克造成的,由此可求出原计划烧的天数,进而再求出这堆煤的数量。
    解:原计划烧煤天数:
    (1500+1000)÷(1500-1000)
    =2500÷500
    =5(天)
    这堆煤的重量:
    1500×(5-1)
    =1500×4
    =6000(千克)
    答:这堆煤有6000千克。
    14、想:小红打算买的铅笔和本子总数与实际买的铅笔和本子总数量是相等的,找回0.45元,说明(8-5)支铅笔当作(8-5)本练习本计算,相差0.45元。由此可求练习本的单价比铅笔贵的钱数。从总钱数里去掉8个练习本比8支铅笔贵的钱数,剩余的则是(5+8)支铅笔的钱数。进而可求出每支铅笔的价钱。
    解:每本练习本比每支铅笔贵的钱数:
    0.45÷(8-5)=0.45÷3=0.15(元)
    8个练习本比8支铅笔贵的钱数:
    0.15×8=1.2(元)
    每支铅笔的价钱:
    (3.8-1.2)÷(5+8)=2.6÷13=0.2(元)
    答:每支铅笔0.2元。
    15、想:根据一辆客车比一辆卡车多载10人,可求6辆客车比6辆卡车多载的人数,即多用的(8-6)辆卡车所载的人数,进而可求每辆卡车载多少人和每辆大客车载多少人。
    解:卡车的数量:
    360÷[10×6÷(8-6)]
    =360÷[10×6÷2]
    =360÷30
    =12(辆)
    客车的数量:
    360÷[10×6÷(8-6)+10]
    =360÷[30+10]
    =360÷40
    =9(辆)
    答:可用卡车12辆,客车9辆。
    16、想:根据计划每天修720米,这样实际提前的长度是(720×3-1200)米。根据每天多修80米可求已修的天数,进而求公路的全长。
    解:已修的天数:
    (720×3-1200)÷80
    =960÷80
    =12(天)
    公路全长:
    (720+80)×12+1200
    =800×12+1200
    =9600+1200
    =10800(米)
    答:这条公路全长10800米。
    17、想:根据已知条件,可求12个纸箱转化成木箱的个数,先求出每个木箱装多少双,再求每个纸箱装多少双。
    解:12个纸箱相当木箱的个数:
    2×(12÷3)=2×4=8(个)
    一个木箱装鞋的双数:
    1800÷(8+4)=18000÷12=150(双)
    一个纸箱装鞋的双数:
    150×2÷3=100(双)
    答:每个纸箱可装鞋100双,每个木箱可装鞋
    150双
    18、想:由已知条件可知道,每天用去30袋水泥,同时用去30×2袋沙子,才能同时用完。但现在每天只用去40袋沙子,少用(30×2-40)袋,这样才累计出120袋沙子。因此看120袋里有多少个少用的沙子袋数,便可求出用的天数。进而可求出沙子和水泥的总袋数。
    解:水泥用完的天数:
    120÷(30×2-40)=120÷20=6(天)
    水泥的总袋数:
    30×6=180(袋)
    沙子的总袋数:
    180×2=360(袋)
    答:运进水泥180袋,沙子360袋。
    19、想:根据每个保温瓶的价钱是每个茶杯的4倍,可把5个保温瓶的价钱转化为20个茶杯的价钱。这样就可把5个保温瓶和10个茶杯共用的90元钱,看作30个茶杯共用的钱数。
    解:每个茶杯的价钱:
    90÷(4×5+10)=3(元)
    每个保温瓶的价钱:
    3×4=12(元)
    答:每个保温瓶12元,每个茶杯3元。
    20、想:已知一个加数个位上是0,去掉0,就与第二个加数相同,可知第一个加数是第二个加数的10倍,那么两个加数的和572,就是第二个加数的(10+1)倍。
    解:第一个加数:
    572÷(10+1)=52
    第二个加数:
    52×10=520
    答:这两个加数分别是52和520。
    21、想:由已知条件可知,16千克和9千克的差正好是半桶油的重量。9千克是半桶油和桶的重量,去掉半桶油的重量就是桶的重量。
    解:9-(16-9)
    =9-7
    =2(千克)
    答:桶重2千克。
    22、想:由已知条件可知,10千克与5.5千克的差正好是半桶油的重量,再乘以2就是原来油的重量。
    解:(10-5.5)×2=9(千克)
    答:原来有油9千克。
    23、想:由已知条件可知,桶里原有水的(5-2)倍正好是(22-10)千克,由此可求出桶里原有水的重量。
    解:(22-10)÷(5-2)
    =12÷3
    =4(千克)
    答:桶里原有水4千克。
    24、想:从“小红给小华5本,两人故事书的本数就相等”这一条件,可知小红比小华多(5×2)本书,用共有的36本去掉小红比小华多的本数,剩下的本数正好是小华本数的2倍。
    解:小华有书的本数:
    (36-5×2)÷2=13(本)
    小红有书的本数:
    13+5×2=23(本)
    答:原来小红有23本,小华有13本。
    25、想:由已知条件知,5桶油共取出(15×5)千克。由于剩下油的重量正好等于原来2桶油的重量,可以推出(5-2)桶油的重量是(15×5)千克。
    解:15×5÷(5-2)=25(千克)
    答:原来每桶油重25千克。
    26、想: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只锯出了(3-1)个锯口,这样就可以求出锯出每个锯口所需要的时间,进一步即可以求出锯成5段所需的时间。
    解:9÷(3-1)×(5-1)=18(分)
    答:锯成5段需要18分钟。
    27、想:女工比男工少35人,男、女工各调出17人后,女工仍比男工少35人。这时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2倍,也就是说少的35人是女工人数的(2-1)倍。这样就可求出现在女工多少人,然后再分别求出男、女工原来各多少人。
    解:35÷(2-1)=35(人)
    女工原有:
    35+17=52(人)
    男工原有:
    52+35=87(人)
    答:原有男工87人,女工52人。
    28、想:由每小时行12千米,5小时到达可求出两地的路程,即返回时所行的路程。由去时5小时到达和返回时多用1小时,可求出返回时所用时间。
    解:12×5÷(5+1)=10(千米)
    答: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10千米。
    29、想:由题意知,狗跑的时间正好是二人的相遇时间,又知狗的速度,这样就可求出狗跑了多少千米。
    解:18÷(5+4)=2(小时)
    8×2=16(千米)
    答:狗跑了16千米。
    30、想:由条件知,(21+20+19)表示三种球总个数的2倍,由此可求出三种球的总个数,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就可以求出三种球各多少个。
    解:总个数:
    (21+20+19)÷2=30(个)
    白球:30-21=9(个)
    红球:30-20=10(个)
    黄球:30-19=11(个)
    答:白球有9个,红球有10个,黄球有11个。
    31、想:根据题意,33米比18米长的米数正好是3根细钢管的长度,由此可求出一根细钢管的长度,然后求一根粗钢管的长度。
    解:(33-18)÷(5-2)=5(米)
    18-5×2=8(米)
    答:一根粗钢管长8米,一根细钢管长5米。
    32、想:由题意知,实际10天比原计划10天多生产水泥(4.8×10)吨,而多生产的这些水泥按原计划还需用(12-10)天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原计划(12-10)天能生产水泥(4.8×10)吨。
    解:4.8×10÷(12-10)=24(吨)
    答:原计划每天生产水泥24吨。
    33、想:由题意知唱歌的70人中也有跳舞的,同样跳舞的30人中也有唱歌的,把两者相加,这样既唱歌又跑舞的就统计了两次,再减去参加表演的80人,就是既唱歌又跳舞的人数。
    解:70+30-80
    =100-80
    =20(人)
    答:既唱歌又跳舞的有20人。
    34、想:参加语文竞赛的36人中有参加数学竞赛的,同样参加数学竞赛的38人中也有参加语文竞赛的,如果把两者加起来,那么既参加语文竞赛又参加数学竞赛的人数就统计了两次,所以将参加语文竞赛的人数加上参加数学竞赛的人数再加上一科也没参加的人数减去全班人数就是双科都参加的人数。
    解:36+38+5-59=20(人)
    答:双科都参加的有20人。
    35、想:由“2张桌子和5把椅子的价钱相等”这一条件,可以推出4张桌子就相当于10把椅子的价钱,买4张桌子和6把椅子共用640元,也就相当于买16把椅子共用640元。
    解:5×(4÷2)+6=16(把)
    640÷16=40(元)
    40×5÷2=10O(元)
    答: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分别是100元、40元。
    36、想: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45-5)岁,儿子的年龄是(45-5)÷4岁,再加上5就是今年儿子的年龄。
    解:(45-5)÷4+5
    =10+5
    =15(岁)
    答:今年儿子15岁。
    37、想:“如果从甲桶倒入乙桶18千克,两桶油就一样重”可推出:甲桶油的重量比乙桶多(18×2)千克,又知“甲桶油重是乙桶油重的4倍”,可知(18×2)千克正好是乙桶油重量的(4-1)倍。
    解:18×2÷(4-1)=12(千克)
    12×4=48(千克)
    答:原来甲桶有油48千克,乙桶有油12千克。
    38、想:根据题意,20题全部答对得100分,答错一题将失去(5+3)分,而不答仅失去5分。小丽共失去(100-79)分。再根据(100-79)÷8=2(题)……5(分),分析答对、答错和没答的题数。
    解:(5×20-75)÷8=2(题)……5(分)
    20-2-1=17(题)
    答:答对17题,答错2题,有1题没答。
    39、想:“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两车所行的路程是两车身长之和,即(240+264)米,速度之和为(20+16)米。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就可求得所需时间。
    解:(240+264)÷(20+16)
    =504÷30
    =14(秒)
    答: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需要14秒。
    40、想:火车通过隧道是指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行的路程正好是车身与隧道长度之和。
    解:(600+1150)÷700
    =1750÷700
    =2.5(分)
    答:火车通过隧道需2.5分。
    41、想:在每分走50米的到校时间内按两种速度走,相差的路程是(60×2)米,又知每秒相差(60-50)米,这就可求出小明按每分50米的到校时间。
    解:60×2÷(60-50)=12(分)
    50×12=600(米)
    答: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是600米。
    42、想:由已知条件可知,二人第一次相遇时,乙比甲多跑一周,即600米,又知乙每分钟比甲多跑(400-300)米,即可求第一次相遇时经过的时间。
    解:600÷(400-300)
    =600÷100
    =6(分)
    答:第一次相遇
    43、想:由“只把宽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12平方厘米”,可求出原来的长是:(12÷2)厘米,同理原来的宽就是(8÷2)厘米,求出长和宽,就能求出原来的面积。
    解:(12÷2)×(8÷2)=24(平方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纸板原来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时经过的时间是6分钟。
    44、想:用去的钱数除以3就是1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的总钱数。从这个总钱数里去掉1千克苹果的钱数,就是每千克梨的钱数。
    解:(20-7.4)÷3-2.4
    =12.6÷3-2.4
    =4.2-2.4
    =1.8(元)
    答:每千克梨1.8元。
    45、想:由题意知,甲乙速度和是(135÷3)千米,这个速度和是乙的速度的(2+1)倍。
    解:135÷3÷(2+1)=15(千米)
    15×2=30(千米)
    答:甲乙每小时分别行30千米、15千米。
    46、想:两种球的数目相等,黑球取完时,白球还剩12个,说明黑球多取了12个,而每次多取(8-5)个,可求出一共取了几次。
    解:12÷(8-5)=4(次)
    8×4+5×4+12=64(个)
    或8×4×2=64(个)
    答:一共取了4次,盒子里共有64个球。
    47、想:1路和2路下次同时发车时,所经过的时间必须既是12分的倍数,又是18分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解:

    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
    6时+36分=6时36分
    答:下次同时发车时间是上午6时36分。
    48、想:父、子年龄的差是(45-15)岁,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时,这个差正好是儿子年龄的(11-1)倍,由此可求出儿子多少岁时,父亲是儿子年龄的11倍。又知今年儿子15岁,两个岁数的差就是所求的问题。
    解:(45-15)÷(11-1)=3(岁)
    15-3=12(年)
    答:12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
    49、想:根据题意,可以将题中的条件转化为:平均分给2名同学、3名同学、4名同学、5名同学都少一支,因此,求出2、3、4、5的最小公倍数再减去1就是要求的问题。
    解:2、3、4、5的最小公倍数是60
    60-1=59(支)
    答:这盒铅笔最少有59支。
    50、想:根据只把底增加8米,面积就增加40平方米, 可求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只把高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40平方米,可求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用原来的底乘以原来的高就是要求的面积。
    解:(40÷5)×(40÷8)=40(平方米)
    答:平行四边形地原来的面积是40平方米.

    二、怎样解小学数学应用题

    如何解好数学应用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3000册为共有数,题②中30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需不需要加括号。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组题进行对比教学。 ①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②果园里有梨树240棵,占苹果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③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④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⑤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苹果棵多少棵? ⑥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多1/3,有苹果树多少棵? 两数相比较,以后面的数为标准数,前面的数为比较数,即与谁相比谁为标准数(通常设标准数为1)。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几之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相同点是:都知道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前者是已知标准数求比较数,后者是已知比较数求标准数。题①、③、⑤都是苹果树与梨树相比较,梨树的棵数为标准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比较数,梨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②、④、⑥都是梨树与苹果树相比较,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树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数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 数题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属于后类用除法。题①、②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已经知道,计算时不用“括号”,题③、④、⑤、⑥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知道,需由1加几分之几和1减几分之几求得,因此计算时需加“括号”。
    四、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填空练习。 如:(1)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37人,?(补问题) (2)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一共有多少人?(补合适条件) 在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 1、按指定算式编题:如按算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 2、把一种应用题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如我班有45名学生,女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把它改编成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指定题目类型编题,如编道反比例应用题。如何教孩子解小学数学应用题? 罗汉中心小学 李寅 我这里的方法已经经过我侄女的检验,我从她小学四年级开始用这种方法教她,并说这种方法可以让她受用到初一。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逻辑思维比较差,数学对她们来说是难点,但正因为我这种方法的作用使她的数学一直能在班上名列前茅,她自己也多次说过要感谢我这种方法。
    现在我侄儿又读小学四年级了,他又开始问我这方面的数学题,我又开始用这种方法来教我侄儿,下面的两题是他今晚问的我,我以这两题为例来谈谈我的方法。
    题一:某商场的女职工比男职工多60人,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的3倍,这个商场有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题二、父亲比儿子的年龄大27岁,4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父亲现在多少岁? 我跟我侄儿讲,你把题目中的“比”、“是”之类的看作“=”,把“多”、“大”之类的看作是“+”,把“少”、“小”之类的看作“-”,把“的几倍”看作“×几”。然后用文字根据题意一步一步的列出关系式。
    比如题一中的,“女职工比男职工多60人”可以写成“女职工=男职工+60人”,简写成“女=男+60”;“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的3倍”可以写成“女职工人数=男职工×3倍”,简写成“女=男×3”。这样我们就轻轻松松的列出了题一中的两个关系式: 女=男+60 (1) 女=男×3 (2) 然后再教他将(2)代入(1)可得: 男×3=男+60 (3) 然后再教他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男”,可得: 2男=60 (4) 解得: 男=30 (5) 然后将(5)代入(1)或(2),可得: 女=90 (6) 这样题目就轻轻松松的跟他讲清楚了。题二只是稍作了点变动,讲法类似。 我这种方法有两个要点: 一是,把题目中的“比”、“是”之类的看作“=”,把“多”、“大”之类的看作是“+”,把“少”、“小”之类的看作“-”,把“倍”看作“×”。 二是,用文字列数学关系式。 其实小学数学应用题难就难在这两点,一是题意不好理解,他们有时搞不清“多”、“大”应该是“+”,还是“-”;“少”、“小”应该是“-”,还是“+”;“的几倍”应该“×”,还是“÷”;“比”、“是”前后的未知量搞颠倒。 二是他们没学过代数,或只学过解一个未知数——“x”的方程,不会列关系式。如果我们教他们设未知量为“x”、“y”、“z”,他们会非常不理解,难以接受。但我们如果直接用题目中的文字列数学关系式(即,直接用题目中的“父亲”、“儿子”、“女职工”、“男职工”等当未知量列数学关系式)的话,他们就能非常自然的理解。然后再教他们简单的解方程的技巧,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方程解法一般都很简单。 我这种方法的要点二——“用文字列数学关系式”,可以说是数学应用题的算数解法到代数解法的中间过渡阶段,然而我们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缺少了这一环。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一环,导致我们的老师很难跟学生讲清楚这类数学应用题的算数解法的理由和求解过程,导致我们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算数解法,不仅学生难以理解,就连我们这些作为“大人”的家长其实也常常难以理解。而我们的家长面对孩子们问这类题目时,用初一的代数方法很容易解出,却很难讲清楚算数方法,而列出的算数方法通常也是根据代数方法的解法演变过来的,即在用代数方法求解“x”、“y”的过程中不进行演算,而只进行推导,将最后的推导作为算数解法。
    而用我这上面的方法向孩子讲解,可以让孩子有一个从算数解法到代数解法的适应过程。 其实我们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的最大败笔就是缺少了“用文字列数学关系式”这一环,非要学生用算数方法很难解,但用代数方法很容易求解的题目。这完全是折磨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却美其名为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这个锻炼法,而是应该让孩子有一个,从算数方法到文字方法,再到代数方法的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我这种方法就是在受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算法解法的折磨过程,并在初一学习了代数方法后悟出来的一个方法。 我这里呼吁各位家长和老师用这种方法向您的孩子教学,以弥补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更希望教育部能够接受这种方法让它能够走进课堂,以减少对我们的孩子和家长的折磨。如何教孩子解小学数学应用题? 罗汉中心小学 李寅 我这里的方法已经经过我侄女的检验,我从她小学四年级开始用这种方法教她,并说这种方法可以让她受用到初一。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逻辑思维比较差,数学对她们来说是难点,但正因为我这种方法的作用使她的数学一直能在班上名列前茅,她自己也多次说过要感谢我这种方法。 现在我侄儿又读小学四年级了,他又开始问我这方面的数学题,我又开始用这种方法来教我侄儿,下面的两题是他今晚问的我,我以这两题为例来谈谈我的方法。 题一:某商场的女职工比男职工多60人,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的3倍,这个商场有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题二、父亲比儿子的年龄大27岁,4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父亲现在多少岁? 我跟我侄儿讲,你把题目中的“比”、“是”之类的看作“=”,把“多”、“大”之类的看作是“+”,把“少”、“小”之类的看作“-”,把“的几倍”看作“×几”。然后用文字根据题意一步一步的列出关系式。 比如题一中的,“女职工比男职工多60人”可以写成“女职工=男职工+60人”,简写成“女=男+60”;“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的3倍”可以写成“女职工人数=男职工×3倍”,简写成“女=男×3”。这样我们就轻轻松松的列出了题一中的两个关系式: 女=男+60 (1) 女=男×3 (2) 然后再教他将(2)代入(1)可得: 男×3=男+60 (3) 然后再教他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男”,可得: 2男=60 (4) 解得: 男=30 (5) 然后将(5)代入(1)或(2),可得: 女=90 (6) 这样题目就轻轻松松的跟他讲清楚了。题二只是稍作了点变动,讲法类似。 我这种方法有两个要点: 一是,把题目中的“比”、“是”之类的看作“=”,把“多”、“大”之类的看作是“+”,把“少”、“小”之类的看作“-”,把“倍”看作“×”。 二是,用文字列数学关系式。 其实小学数学应用题难就难在这两点,一是题意不好理解,他们有时搞不清“多”、“大”应该是“+”,还是“-”;“少”、“小”应该是“-”,还是“+”;“的几倍”应该“×”,还是“÷”;“比”、“是”前后的未知量搞颠倒。 二是他们没学过代数,或只学过解一个未知数——“x”的方程,不会列关系式。如果我们教他们设未知量为“x”、“y”、“z”,他们会非常不理解,难以接受。但我们如果直接用题目中的文字列数学关系式(即,直接用题目中的“父亲”、“儿子”、“女职工”、“男职工”等当未知量列数学关系式)的话,他们就能非常自然的理解。然后再教他们简单的解方程的技巧,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方程解法一般都很简单。 我这种方法的要点二——“用文字列数学关系式”,可以说是数学应用题的算数解法到代数解法的中间过渡阶段,然而我们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缺少了这一环。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一环,导致我们的老师很难跟学生讲清楚这类数学应用题的算数解法的理由和求解过程,导致我们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算数解法,不仅学生难以理解,就连我们这些作为“大人”的家长其实也常常难以理解。而我们的家长面对孩子们问这类题目时,用初一的代数方法很容易解出,却很难讲清楚算数方法,而列出的算数方法通常也是根据代数方法的解法演变过来的,即在用代数方法求解“x”、“y”的过程中不进行演算,而只进行推导,将最后的推导作为算数解法。 而用我这上面的方法向孩子讲解,可以让孩子有一个从算数解法到代数解法的适应过程。 其实我们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的最大败笔就是缺少了“用文字列数学关系式”这一环,非要学生用算数方法很难解,但用代数方法很容易求解的题目。这完全是折磨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却美其名为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这个锻炼法,而是应该让孩子有一个,从算数方法到文字方法,再到代数方法的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我这种方法就是在受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算法解法的折磨过程,并在初一学习了代数方法后悟出来的一个方法。 我这里呼吁各位家长和老师用这种方法向您的孩子教学,以弥补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更希望教育部能够接受这种方法让它能够走进课堂,以减少对我们的孩子和家长的折磨。 1 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题教案
    一、〖知识点〗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应用问题的主要类型
    二、〖大纲要求〗能够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
    三、内容分析列出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i)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或几个)未知数; (ii)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或几个)相等关系; (iii)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iv)解这个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v)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三年级的数学问题为何这么难?什么是奥数?

    现在三年级数学题目为什么那么难,什么是奥数呢?

    主要是因为现在题目越来越灵活了,小学生的题目变得更加难了,所以做起来还是有蛮大难度的,知识点都是那些,主要难是因为以下方面。

    一、题型多样

    现在小学的题目还是很多样的,所以面对这样的多变得题目,孩子们也傻眼了,课堂上讲得都是基础题目,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一个延伸的话,很难做出来的,所以不仅是孩子头疼,家长也会感到十分地头疼,面对很多题目,其实知识点考察很简单,但是多变的方式让人捉摸不透,尤其是小学生本身大脑思考能力还不强,没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平常家长们自己也不会做,孩子遇到难题就只会看答案,导致很多题目就算做出来了,也没有什么效果,所以这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一个题目,真的要看懂,必须是一步步地进行解题,光看答案是不行的。

    二、拐了很多的弯

    现在小学题目也是要求活学活用,一般拐了很多的弯,把孩子就给绕晕了,根本不知道题目到底要考得是什么,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很难去理解和把握题目。数学本身就是难以搞得很透彻的,但是它的答案又是非常客观的,所以家长平时要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加强锻炼。

    小学数学也有奥数题,奥数题真的很难,更何况,如果基础掌握不了,奥数很难做出来,因为奥数掺杂了很多课外的知识点,虽然是数学,跟一般数学不一样的是,它带有脑经急转弯那种色彩和模式,让人很困惑,用常人的思维似乎解不了,但是如果会奥数,说明你的思维很敏捷,但是也不能够说你的基础数学就一定会好。

    关于奥数题目的问题,通过《怎样解小学数学应用题》、《三年级的数学问题为何这么难?什么是奥数?》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奥数题目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奥数题目(2)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