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初期会盟津下一句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读懂曹操3首诗,你就读懂了古今英雄的格局!和你从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哪首诗中的哪一句读到了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读懂曹操3首诗,你就读懂了古今英雄的格局!
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初夏,深院小亭,青梅煮酒,曹操与刘备对坐畅饮。
曹操借酒窥人,赞刘备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刘备推辞不过,只好先后点名袁绍、刘表、孙策等人。
但均被曹操逐一反驳,随即说出那句有名的断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他既是乱世奸雄,治世能臣,也是一位诗人。
若能读懂他的诗歌,就能读懂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有他宏大的人生格局。
01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把持朝廷。
曹操及时抓住历史的机遇,顺势而为。
他散尽家财,征募了一个五千人的军队,起兵讨伐,这一年,他34岁。
第二年,各地方势力一齐举兵反董,群雄组成了联盟军。
董卓畏惧,焚烧皇宫,劫持皇帝迁都长安。
董卓人心尽失,西迁途中原本是与之作战的好时机,但是盟军内人心不齐,各有盘算,谁也不敢先出兵。
只有曹操担心贻误战机,独自引兵西进。虽然战略正确,奈何势单力薄,不幸遭遇埋伏,险些丧命。
但有些事情当前来看似乎无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受益无穷。
曹操孤军深入,虽败犹荣,这一战让他名震天下,引得群贤归附。
除了对局势的准确判断,曹操最高明的远见还在于终生以汉臣自居,绝不称帝。
袁术得到东汉传国玉玺,不顾众人劝阻,执意称帝,结果被各路诸侯群起攻之,兵败身亡。
曹操知道,自己如果称帝极有可能会步其后尘。
于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帝之名讨伐异己,师出有名,终于统一了北方。
晋封魏公后,大权在握,百官请他称帝,连对手孙权也写信劝说他称帝,曹操却讥讽死敌孙权是想把他架在火上烤。
帝王梦是乱世英雄追求的终极梦想,曹操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在诱惑面前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他只说了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正是因为周文王奠定的基础,周武王才能伐纣,开创周朝。
曹操给自己的定位是曹氏后人通向帝王宝座的垫脚石。
简单的一句话就做了父子两代的大业规划。
有句话说得好:不图小利者,必有大谋。
有的人鼠目寸光,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看不见远方的风景。
一个有远见的人,谋全局,不贪一时之利;谋一世,不逞一时之快。
02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求贤若渴,曾三次发布《求贤令》。
这首《短歌行》也是他用浪漫诗意的方式,向天下贤才发出的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函。
周公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把饭吐出来,为的是及时起来接见贤士,生怕怠慢。
曹操以周公为效仿对象,礼贤下士,希望普天之下的人才都像鸟栖于树一般归附到他的门下。
三国时代,群雄角逐,军政集团争斗的背后是人才的较量。
官渡之战曹操的成功和袁绍的失败绝非偶然,从他们各自的用人态度就可见端倪。
大战之前,有天夜晚,曹操正在洗脚,忽然听闻许攸来投,没顾得上穿鞋子,光着脚就出帐迎接,拍手大笑说:许攸来降,大事可成。
许攸本是袁绍麾下的谋士,曾给袁绍提出以轻骑乘虚袭击许都,对曹操进行首尾相攻的计策。
但是袁绍自以为拥兵十万对阵曹操的两万,胜券在握,并没有采纳,还对许攸语言侮辱,许攸自觉才华无法施展,连夜投奔了曹操。
曹操听后惊出一身冷汗,还好袁绍没有听取这个建议,不然自己必败无疑。
许攸为曹操定下了乌巢烧毁袁绍粮草的计策,曹操亲自领兵前去烧粮,为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郭嘉为了振奋士气,提出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
其中第四条“度胜”:袁绍对人却是诸多猜忌,任人唯亲;而曹操用人不疑,唯才是举。
果然,曹操的任贤用能,成为官渡之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其实当初在讨伐董卓时,曹操与袁绍曾有一次对话,争夺天下的依凭是什么。
袁绍说,靠土地和兵马,就可逐鹿中原。
曹操却高明得多,他说若能任用天下的贤良之士,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到。
荀子说,君子善假于物。
一人之力有穷时,不管能耐有多大,智慧和才能毕竟是有限的。
唯有与智者同行,才能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才能登上巅峰。
03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曾国藩说过:“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曹操戎马半生,不知经历多少次绝处逢生:
当初为讨伐董卓,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可在汴水之战中损失殆尽。
幸亏曹洪让出战马,一路护送,才能逃离。那时候没人马,没名气,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但是祸兮福之所倚,一败成名,有匡扶汉室之志的英雄豪杰都争相投奔,包括骄傲的大谋士荀彧。
曹操毫不气馁,再次招募新军,途中又遇到了黄巾军,自己披挂上阵,厮杀在两军阵前,硬是顶住了黄巾军。
好不容易得到兖州作为根据地,出发去打徐州时,不料陈宫、张邈串通吕布,全城倒戈。
遇此重挫,曹操仍然没有一蹶不振,他重整旗鼓,毅然选择回军作战,最终成功从吕布手上夺回兖州。
这些年,打了多少胜仗,就吃了多少败仗。
写下这首《龟虽寿》的时候,曹操率军北征袁绍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大胜回朝,虽然这年他已经53岁了,但是仍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哪怕是在赤壁之战中,问鼎天下的理想,被一把大火烧得几乎破灭。
曹操却三笑而过,稳定军心,带领残余部队回到了许昌。
纵观曹操一生,从不因一时失意而裹足不前,哪怕英雄迟暮,壮志难酬,胸膛里永远跳动着一颗奋发思进的雄心。
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有的人25岁就死了,但到75岁才埋。
这里所谓的“死”是指激情褪去、梦想幻灭,在精神上死去了。
面对生活困境,有人选择躺平,对未来失去斗志,失去前行的勇气。
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再也不会做了。有些梦,现在不追,以后再也追不上了。
你给世界一个什么姿态,世界将还你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
鲁迅曾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究竟何为“英雄”呢?
在青梅煮酒时,曹操如此说道: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我们喜欢曹操,就是欣赏他有常人难及的远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唯有如此大格局,方能成大事业。
来源:洞见
作者:洞见·锅主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你从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哪首诗中的哪一句读到了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的代表作之一《龟虽寿》就是如此: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歌中,曹操将自己比作是神龟,诗歌的前两句写出了虽然是神龟但终有一日也会离开人世。进而通过神龟来表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虽然自己年事已大,但是还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而这首诗歌中,也体现出了曹操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不仅是《龟虽寿》,在诗歌《短歌行》中,曹操更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在曹操的名作《短歌行》中,可以读出曹操一生的雄心壮志和他乐观的精神。即使身处困苦的生活,也能笑谈未来。而曹操诗歌流传上千年依然被后人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后人在鉴赏《短歌行》时,认为整首诗歌都是名句。以下是《短歌行》的全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这首诗歌中,曹操用了大量的意象了借景抒情。面对过去的困苦生活,一杯杜康足以将苦闷的心情淡化。看着大好河山,曹操将过去的生活视为烟云,虽然艰辛但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用了月亮和星星、山和水等意象,抒发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自己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写的是曹操登上了海边高高的石山,登高远望汹涌澎湃的大海,心生波澜壮阔之意。看着岛上的各种奇花异草和苍天树木,景色优美。海面吹起了瑟瑟冷风,掀起了一番波澜。日月虽然强大,但是每天都在大海的怀抱里升起和落下,灿若星河也不过是大海的装饰,登高望远,秋高气爽,精神为之振奋。
这首诗不仅文采相当好,还蕴含了宇宙运行的规律,以草木的景色,对比日月星辰的壮阔,一开一合之间,给人以雄奇壮阔之感。先开始写到了沧海的位置,然后写下了第一眼印象,粗线条描写,然后细细的描画树木花草的茂盛。人在天地之间如此渺小,日月都不过是逃不逃大海的怀抱。反映了他志在千里的胸襟。
有作品看人更显真实。曹操描写的大海,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如果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他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他觉得自己的称霸之旅还在继续,就像这日月星辰的规律,他要有大海一样的胸襟和广阔的眼界,才能在这个乱世,争取一席之地。
二、短歌行曹操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短歌行曹操翻译: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赏析:
《对酒当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而这首《对酒当歌》按照诗意可分为四节。
开头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为求贤而发愁,其宣传作用不言而喻。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这八句表面上看很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这里曹操似乎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因此,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对此诗的评价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这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接着八句情味则更加缠绵深长。“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这首《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个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诗歌表达的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因为曹操不断地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或许会顾虑“人满为患”;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说这种话也是作者用心周到的表现。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最后八句的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有些夸张。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总起来说,这首《对酒当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那个时代,曹操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对着。一说是应当的意思。
2.几何:指岁月有多少。
3.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已甚多,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苦,患。
4.慨当以慷:犹言“当慨而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是“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二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jīn),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呦”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yōu)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
9.掇(duō):拾取,摘取。一说掇为通假字,通“辍(chuò)”,即停止的意思。
10.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1.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12.契阔: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䜩(yàn):通“宴”或“讌”,宴饮。
13.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4.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15.“周公”二句: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哺(bǔ),口中咀嚼的食物。《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创作背景:
关于第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三、如何评价曹操的诗歌?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鲁迅称赞“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于初期会盟津下一句的问题,通过《短歌行曹操翻译及赏析是什么?》、《如何评价曹操的诗歌?》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初期会盟津下一句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