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热入血室的成因、症状和治法 -《伤寒论》诵读「第158天」

热入血室的成因、症状和治法 -《伤寒论》诵读「第158天」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伤寒论原文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热入血室的成因、症状和治法 -《伤寒论》诵读「第158天」和热入血室的介绍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热入血室的成因、症状和治法 -《伤寒论》诵读「第158天」
  • 热入血室的介绍
  •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怎么辨证运用的?
  • 《伤寒论》笔记66|月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
  • 一、热入血室的成因、症状和治法 -《伤寒论》诵读「第158天」

    ​伤寒论原文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①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143)

    注解与翻译

    【注解】

    ①血室:各家见解不一,有的认为是冲脉,有的认为是肝脏,有的认为是子宫,据此病多见于月经期,自然与子宫有关,但其病理机转与肝脏、冲脉都有关系,不应偏执。

    【翻译】

    妇人患太阳中风症,发热恶寒,正值月经到来,七八日后,热退脉迟身凉,胸胁下胀满,好像结胸症状、语言错乱的,这是热邪进入血室所致,当刺期门穴,以祛其实邪。

    注:本栏目中所涉及的医案、中医经典原文、注解、翻译等内容均整理自网络,仅供中医爱好者交流学习使用,若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点击“了解更多”学习中医 ↓ ↓ ↓

    一、热入血室的介绍

    热入血室是古代中医文献中记载的一个病名。最早记载出于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热入血室”见于《伤寒论》第143,144,145及216条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第二十二篇》第l~4条。经过历代中医学医家的讨论和完善,现特指“妇女经期、产后或施行人流,引产术后等,在血室(子宫)空虚之际,感受外邪所致病者。主证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发热恶寒,重则可有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热入血室”现多认为属于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宫体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和产褥感染的范畴,常发生在宫腔操作术后和产后,也有现代研究按照“热入血室”理论治疗经期感冒、经期神志异常、产后发热、产褥期精神病、产后阴道血肿、流产后眩晕等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怎么辨证运用的?

    小柴胡汤始载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所组成。方中柴胡散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除里热,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生姜补中和胃,以杜内传太阴之路。斯方遣药精当,配伍有度,虽治在肝胆,但又旁顾脾胃,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三焦疏达,内外宣通,则半表半里之邪得解,诚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良方。本方在《伤寒论》中运用广泛,现略述如次。

    1.主治范围

    (1)少阳证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间,位于半表半里,故少阳证又称半表半里证。其主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枢机不利,胆火内郁。若“发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变证丛生,用之宜慎。治宜和解少阳,祛邪扶正,小柴胡汤主之。

    (2)误治后柴胡证不罢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乃柴胡证误下,而柴胡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不为逆”。因误下,正气受挫,抗病乏力,服小柴胡汤后,正气得助,奋起拒邪恶,故得战汗而解。“蒸蒸而振,作战汗也”(《伤寒论条辨》。战汗乃正气来复,邪正剧烈交争,正胜邪却之佳兆。若误治后柴胡证罢,则不可妄投小柴胡汤,当审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3)诸经同病,病势偏于少阳 如“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此二条为少阳与阳明同病,其证重在少阳,故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调和三焦之气,“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又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胸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乃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因而得解。可见,小柴胡汤为少阳证之主方,实非少阳证之专方。清代医家陈修园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谓:“小柴胡汤是太阳病之转枢方,阳明入阴经当藉枢转达而出者亦用之。少阳之枢,谓为少阳之方无有不可,若谓为少阳病之专方则断断乎其不可有”,深得肯綮,耐人寻味。

    (4)阳微结 阳微结指阳热郁结在里而程度不重。吴仪洛解释说:“阳微结者,阳邪微结,未尽散也”。如“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者,脉细,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医宗金鉴》指出,“此半在里半在外也”,“故取小柴胡提出其邪于表里之半”。若服汤后表解里未和者,可微通大便,使之“得屎而解”。

    (5)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系妇人感受风寒邪气后,邪气化热内陷血室所形成的病证。如“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治“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可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使枢机得利,血室之热可随之而散。又因其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方中可酌加牛膝、桃仁活血化瘀之品,若配合针刺,则疗效更捷。

    (6)有柴胡证,不必悉具《伤寒论》中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即是其例。需要指出的是,“但见一证便是”,并非只见柴胡证中的一个症状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如100条为太阴兼表证,误下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变证,此时虽见“胁下满痛”,亦不可轻试小柴胡汤。以其里虚较甚,柴胡虽为和解之剂,但方中黄芩不免苦寒,药后必致中寒愈甚,“后必下重”,故曰“柴胡不中与也”。先师论述如此详尽,以示人灵活变通,不可拘泥刻板。

    2.加减运用

    (1)兼太阳病 如“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除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乃“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 (《医宗金鉴》)。从“二微”可见,太、少二阳之病轻,故取柴胡桂枝之半,以双解二经之邪。“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此为表邪未罢,故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以解其外,使之微微汗出,邪随汗出而解。

    (2)兼阳明病 如治少阳兼里实之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前者主治“热结在里”而正未伤者;后者主治燥屎虽甚,但“医以丸药下之”,正气已伤者。故均治以和解少阳,兼通里实,用小柴胡汤增损化裁。前方去参、草之补,加大黄、枳实以攻下热结;后方保留参、草以补虚扶正,另加芒硝以软坚泻下。二者主治相似,但攻补缓急有别。

    (3)兼水饮内停 如“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停证。因其水饮内停,故去人参之壅补;因其不呕,故去半夏之苦降。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栝蒌根、牡蛎生津软坚;桂枝、干姜、炙草振奋中阳,温化寒饮。“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此为水饮蓄而不行,因水得冷则停,得淡则利,故去黄芩之寒凝,加茯苓之渗利。

    (4)兼烦惊谵语 如“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为伤寒误下,邪热内陷,弥漫全身,以致表里俱病,虚实互见,是一种以枢机不利,心神被扰为中心病机之病证。“是证者,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 (《医宗金鉴》)。方以小柴胡汤扶正祛邪,转少阳之枢。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止惊,云苓利小便以蠲饮宁心。“斯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医宗金鉴》)。

    (5)兼胸中烦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胸中烦为痰热蕴结于胸中,加瓜蒌实以清热化痰开结。热聚而不得以甘补,不逆则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参、半夏之属。

    (6)兼口渴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渴为热伤气津之故。半夏温燥故去之,重用人参、瓜蒌根以滋气津之不足。

    (7)兼胁下痞硬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胁下痞硬,为邪聚少阳坚而有形。大枣甘能生满,故去之。加牡蛎之咸寒以软坚散结。王好古说:“牡蛎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也”。

    (8)兼腹痛 “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腹痛为肝木乘脾所致。去黄芩之苦寒以安土,加芍药之甘柔以缓急。

    (9)兼咳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咳为肺寒气逆所致,故去参、枣之补,加五味子敛肺止咳,干姜易生姜以温肺散寒。“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医宗金鉴》)。

    三、《伤寒论》笔记66|月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

    一五七、“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只有纯太阳证时才去发汗,这里兼有里证,当不确定时先不发表。

    “ 刺大椎第一间 ”泄太阳的热,大椎为三阳之会,大椎穴放血,太阳的热会退掉。“头项强痛”是因为肺气无法出,表热不能散,胸阳的热往上冲,造成头痛,刺 肺俞 能解表。

    太阳与少阳并病 ,本该给小柴胡汤,张仲景只有这一条不用小柴胡汤。因为病人肠胃的津液已经虚掉了,血里面会太热,血里的水不够,肝藏血,这时候肝肿起来顶到胃,看似结胸,胃里面很难过,胃的地方硬硬的,故刺 肝俞 ,让血里面的热出来。

    给病人发汗时先看病人的嘴唇,嘴唇干就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可能是大便堵到了,支沟照海天枢穴都可用,不只是肝募期门。

    一五八、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八九日,经水迟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女人得桂枝汤证(有点汗),八九日还没好,在进入少阳时来月经了,热除而脉迟,代表病往里走,顺着三焦淋巴系统走到子宫里去,造成“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 “。“ 谵语 ”代表血不够,子宫肝臓都是血室,刺期门泻肝热,张仲景还是处方更厉害。

    一五九、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只要有感冒,又碰上月经,不管哪个前哪个后,一律给小柴胡汤和解。子宫卵巢在中医里叫女子孢,属奇恒之腑,归入三焦。月经期间,经血从胸腔往下行,表寒也随之往下走,如果这时开发表的药,一发汗经血逆行,月经没了,但一定鼻子出血。

    这里“ 热入血室,其血必结 ”,有瘀血在子宫里,会时热时冷,如疟状。

    一六〇、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愈。

    女人伤寒发热感冒,还来不及吃麻黄汤,月经来了,免疫系统还在跟病邪抗争,一时无法同时应付两种问题,便“ 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 ”,这也是热入血室,但 无犯胃气及上下焦 ,可能是中风和伤害的病毒不一样,中医不去管它是什么病毒,只看证,这种情况不治也会自己好,用小柴胡汤好得快一点。

    关于伤寒论原文的问题,通过《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怎么辨证运用的?》、《《伤寒论》笔记66|月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伤寒论原文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伤寒论原文(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