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一位盲人钢琴调律师和她的“眼睛们”

一位盲人钢琴调律师和她的“眼睛们”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校园的早晨简谱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一位盲人钢琴调律师和她的“眼睛们”和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一位盲人钢琴调律师和她的“眼睛们”
  •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 有谁知道一个盲人钢琴调音师的奋斗故事?
  • 短一点的残疾人励志故事
  • 一、一位盲人钢琴调律师和她的“眼睛们”

    今天是国际盲人日,我们想带大家走近国内首位女性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和她的两任导盲犬珍妮、黑萌萌。他们的感人故事背后,藏着1700万视障人士对自由出行的渴望。

    国庆节假期,陈燕踏上了从秦皇岛开往大连的G2627次列车——只为看望“老朋友”珍妮。

    这是四年来,她第12次踏上相似的旅程,出发前,她亲手做了珍妮爱吃的鸡肉干。这样的远行,对于盲人而言并非易事,陈燕却甘之如饴,“珍妮就像是我的孩子。”

    12年前,一场车祸夺走了陈燕眼底仅存的一点光感。从那以后,她的身边有了珍妮。相伴八年,珍妮于2018年正式退役,在寄养家庭过起了退休生活;陈燕的新一任“领路者”,变成了导盲犬黑萌萌。

    陈燕亲手为珍妮制作的鸡肉干

    中国盲人协会2019年5月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约有1700多万视障人士。而在岗服务的导盲犬数量却十分有限。为申请到一只导盲犬,许多视障人士甚至要排队数年。对于已经申请到导盲犬的盲人来说,他们还会面临在酒店、超市、餐厅等一些公共场所被拒之门外的尴尬。

    过去四年,陈燕把她和导盲犬出行的故事拍进视频,发布在头条号@陈燕和她的导盲犬 上,期待更多人了解视障群体的困境。看了她的视频,一位网友留下评论:“要善待导盲犬,因为它们是盲人的眼睛。”

    01

    被拒绝的困境

    熙攘的公交站台前,身穿红衣的女子牵着一条黑色拉布拉多犬,站在车门前小心翼翼地询问:“导盲犬可以上车吗?”

    “狗不能带上来。”司机说。

    “这是合法的。”

    “什么合法的?你的狗咬伤人怎么办?”

    其他乘客绕过女子和狗,争相上车。随后,车门关闭,车开走了。

    这是七年前,陈燕带着导盲犬珍妮出行的录像。一扇扇在她面前打开又关上的门,记录着视障人士出行的艰难。

    陈燕没想到,多年后,这段视频会被人再次转到网上并引发关注。借助智能手机的信息无障碍功能,她读到来自天南地北的网友评论,更欣喜地发现,普通人呼吁导盲犬畅行的声量比以前大多了。

    陈燕转发了这条视频,并在头条号上写道:“我们虽遭到过很多拒绝,也让很多人了解了导盲犬。”

    7年前,陈燕带着珍妮乘坐公交车被拒绝的视频截图

    陈燕是一名钢琴调律师。由于自幼热爱音乐,她报考了北京盲人学校钢琴调律专业,毕业后成为了国内首位女性盲人钢琴调律师。每次出门办事或为客户调音,导盲犬都会为她“领路”,但与很多人以为的不同,即便有了“眼睛”,盲人出门,仍会遭遇很多阻碍。

    近年来,视障人士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受阻的新闻屡现报端:无论是盲人歌手携带导盲犬入住酒店被拒,还是山西交警莉姐扮演盲人体验生活带导盲犬坐公交被赶,都引发过舆论对视障人群遭遇的聚焦。

    对此,陈燕也颇有感触。曾经,她和黑萌萌仅为坐地铁被拒绝了12次,“酒店、超市、餐厅更是拒绝导盲犬最多的地方。”

    在一条视频中,陈燕讲述了她与和黑萌萌在进入一家餐厅时,被服务人员挡在门外的经历。当时,她反复向工作人员解释导盲犬在工作中不会对任何人和食物感兴趣,但餐厅还是以其他客人有意见为由拒绝他们入内。

    类似的一幕还发生在购物时,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对陈燕说:“我知道这是导盲犬,可是你们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虽然它不咬人,但是别人看到狗会害怕。”

    02

    她和她的眼

    陈燕与珍妮的缘分始于11年前。在那之前,陈燕出门是需要亲友陪同的。但随时找人陪伴并不现实,普通人也很难从盲人的角度照顾到她的需求。一次,陈燕路过一个膝盖高的护栏,朋友让她迈过去,却没注意到护栏的另一边比原本站的地方低,陈燕当场摔倒。

    这些平常难以察觉的细节,对陈燕而言却常常隐含着危险。“每次出门都不知道会遇到什么,身上伤得青一块紫一块也是常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燕了解到了导盲犬。导盲犬经过严格训练,能听懂人的口令,可带领盲人安全出行,尽管数量稀缺,申领条件也很严格,陈燕还是决定试一试,她向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提交了申请资料。2011年,她通过了资格评估,获得了导盲犬的申领名额。

    她至今记得第一次到导盲犬基地认领珍妮时的场景。“当时一共有五只导盲犬,只有珍妮从笼子里‘嗖’地一声跑出来扑到我面前。”互选环节后,陈燕和珍妮开始了为期四十天的适应性培训。相处过程中,她渐渐意识到珍妮对自己的重要性。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练习过马路时,一辆货车突然闯红灯驶来,陈燕听到声音却来不及反应。她下意识地放开牵引绳让珍妮先跑,意外的是珍妮竟然一动不动守在她身边。所幸,货车在离他们两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那次守护后,陈燕在心底将珍妮视作自己的“孩子”。

    导盲犬珍妮

    陈燕将珍妮接回家之后,无论去哪都带着它。当遇到障碍物和需要拐弯的路口时,珍妮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

    对陈燕而言,珍妮早已不再是导盲犬,更是她的“眼睛”和“最重要的家人”。“这些年来,珍妮一共救过我四次。它能感知我所有的情绪,能听懂我的话,我也能了解它的心情和想法。我们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陈燕说。

    2018年,10岁的珍妮迎来“退休”。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导盲犬培训基地决定让珍妮回到最初的寄养家庭安度晚年。告别珍妮后,陈燕迎来了新的导盲犬黑萌萌。

    和珍妮一样,黑萌萌也是一只黑色的拉布拉多,但体型比珍妮大一些,陈燕用“小暖男”来形容它的性格。有一回,陈燕吃坏了东西,不慎诱发了严重的过敏反应,黑萌萌紧张得在屋里四处窜, 直到陈燕的朋友到来,将其送往医院。在医院里,黑萌萌一动不动地守在病床前,“我那个朋友都说,你昏睡着,都不知道萌萌用什么眼神看你,就那种担心。”

    03

    用视频打破隔阂

    尽管法律规定,导盲犬可自由出入大众运输及公共场所,但仍有许多人对此知之甚少,导盲犬“被拒绝”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一次次向人们解释的过程中,陈燕意识到,为视障人士携导盲犬出行发声的必要性。

    为打破这种隔阂,她萌生了用短视频分享导盲犬故事的想法,消除普通人的误解和歧视。2018年,陈燕注册了头条号@陈燕和她的导盲犬,开始以视频的形式记录她与珍妮、黑萌萌的日常生活。

    陈燕的个人头条主页截图

    陈燕说,大部分视频都是她的丈夫大伟拍摄的,他的视力为0.1,能看到大的建筑物和模糊的车辆。每天早晨,大伟都会出门,用绳子把手机挂在脖子上,“哪里有声音,就把手机冲着哪拍”,回家后再整理,发现有意思的东西才考虑剪成视频。除了大伟,周围的邻居、志愿者有时也会帮陈燕一起拍摄。

    四年来,陈燕的头条号已经发布了600多条作品,记录着她和导盲犬的日常生活点滴。在一些视频里,陈燕独自对着镜头,为网友解答关于导盲犬和盲人的疑惑。“盲人怎么做饭”“平时如何工作”“导盲犬怎样出行”等等,都可能是她视频的主题。

    一条视频里,陈燕记录了她在黑萌萌和机场工作人员带领下乘坐飞机的全过程。机舱内,黑萌萌的牵引链连接着陈燕的安全带,提前登机后,它安静地趴在后排座位旁的空地上,周围乘客甚至都没意识到导盲犬的存在。许多视频的评论都有网友为导盲犬的聪慧点赞。

    不过,质疑的声音随之出现。“盲人为什么会用手机?”“盲人怎么拍的视频?”......面对质疑,陈燕有些无奈,“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盲人,他们不了解手机和平台有无障碍功能。”事实上,工业和信息化部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后,包括今日头条在内的多个平台,都为视障用户推出了“读屏功能”,帮助他们获取信息、更便捷地上网。

    对于网友的问题,陈燕通常都会在新一期的视频中进行解答,用实例展示盲人真实的生活。

    陈燕和大伟带黑萌萌乘坐飞机

    截至目前,陈燕的头条号吸引了近9万粉丝,内容点赞量超过480万。许多视障人士通过评论和私信,对她为视障人群发声的行为表达感谢。受她经历的启发,不少残障人士从封闭的生活中走出来,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而更多人也被陈燕与珍妮、黑萌萌的故事感动,有网友主动到陈燕视频下的评论区里为导盲犬发出呼吁,“我愿意在任何公共场合与导盲犬共处,它们那么乖那么认真工作,应该享有所有人的认同和善待。”

    头条网友在陈燕视频下的留言

    观念的转变,也在线下显现出来。“2015年我带导盲犬在一个商场被阻拦,周围却没有人帮我说话,大家只是好奇‘导盲犬是什么样的’。”但近几年人们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燕说,有时候遇到公交司机说“狗不能上车”时,经常就会有乘客替她解释和沟通。

    许多商家也对导盲犬变得更加友善了。“之前我带导盲犬在海南一个酒店住宿,商家为了让其他顾客放心在酒店外面竖了一个牌子专门介绍导盲犬的故事,向大家解释导盲犬不伤人。”陈燕表示,这些细微的改变让她感觉社会正在变得更加理解和宽容。

    陈燕和大伟带黑萌萌进餐厅就餐

    每次去大连,陈燕只会和珍妮小聚几日,对此她在头条视频里解释道:“珍妮,不是妈妈不爱你,长时间接触,等我们走了,你会很伤心。你年纪大了,会很影响身体健康的,我一定还会想办法来看你。”

    退役4年的导盲犬珍妮仍然记得它的使命:每当靠近路障,它会迅速走到旧主人陈燕身前,示意她减速慢行。

    陈燕在头条号写下告别珍妮的心情,感动了许多网友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一、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郑龙华——无手著名摄影家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的反病毒软件、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杨佩——无臂也想飞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李智华——“足艺”大学生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希望。

      盲校毕业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残联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位盲人进修大学生。在正规化、高节奏的教学环境中,为了赶上学习的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据盲文和课堂的录音资料一点一点地摸索着指法。进修是拿不到学历的,2002年高志鹏便参加了成人高考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一名正规大学生。经过顽强拼搏,高志鹏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创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黄土情怀》,还分别荣获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银奖。更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拜北京盲校李红伟为师,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时间学会了一般得用三年时间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能!

      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神州万里行”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陈燕——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

      陈燕,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职责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2002年10月建立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陈燕: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燕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燕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一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学调律还务必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光,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立刻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理解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录用。但经理为难地说,这份工作需要上门为客户调琴,你此刻的状况挨家上门也太困难。再说路上车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负责的。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请家人帮忙,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一一记熟。有一位用户不期望盲人调律,她到用户家后,凭着眼睛仅存的一点光感,跟用户走到钢琴前,连调带修干了两个小时,客户试弹后很满意,并说他的两台琴以后都请陈燕调。这时陈燕告诉他自我是个盲人,对方不好意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燕给自我立了一个规矩:与客户见面时决不告诉自我是盲人,调琴结束后,必须要告诉用户自我是盲人。她说:“给用户调完音后,我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要给用户弹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时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用户感到十分惊讶。你是盲人,你怎样来的?你调琴的时候,眼睛一向跟着手动呀!每当那个时候,我觉得自我是一个成功者。”真正在调琴这个圈子里闯出名气,陈燕靠的是技术。她将8000多个钢琴零件熟记于心,并能及时发现影响音准的零件,调出正确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给上万个家庭的钢琴做过调音,足迹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为了帮忙更多的钢琴用户,陈燕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钢琴公益热线,每一天晚上7点到10点,她都会守候在电话机旁。在钢琴调律的路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让全国的人都明白,盲人完全能够从事钢琴调律工作。

      陈燕不仅仅拥有娴熟的调琴专业技术,她还创造了许多盲人第一的奇迹: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中国盲人中第一个写自传的,第一个会骑独轮车、游泳、骑自行车、开卡丁车、滑旱冰、练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陈燕说,不管路有多漫长、有多艰辛,她都会“笑对人生”。她是该笑,因为她为自我“调”出了一派光明。

      汤展中——美术学院研究生

      汤展中,男,汉族,1981年生,肢体残疾,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现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在读,系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天性无双臂,以足代手,生活、书法、作画,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十佳残疾少年成才奖”,199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颁发书画作品优秀奖,1997年着有《双脚与人生》一书,引起全国的关注。1999年,他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4年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国画专业的研究生。

      一出生就被认为是“怪物”,因为他的双臂只有十多厘米长,并且软弱无力,上方连着两只各长了3根手指的小手掌。然而他在成长中凭借毅力用口和脚作画,竟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并成为该省第一位残疾研究生。其口书、足书作品获省、国家级大小奖项20余次、国际奖2次;他还是中国百名好儿童好少年奖与全国残疾少年儿童成才奖获得者。1997年着的《双脚与人生》一书轰动全国。他,就是无臂书画家汤展中。

      汤展中与书法结缘,缘于一次偶然。一天,哥哥放学回家后,用毛笔写描红作业。他觉得很好奇,跑到厨房,用脚夹了块小木炭,在地上学哥哥写字。这一幕,让刚干完农活回来的父亲看到了,父亲想:乡下人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喜欢写对联,何不训练儿子练好书法,以后靠卖这换口饭吃。

      转眼间,汤展中到了上学年龄,父亲带着他去小学报名,学校却委婉地拒绝了。父亲并没有放下,第二天又去找校长说情,一个星期后,他最后进了学校。二年级暑假时,汤展中被推荐进县城的暑假书画学习班。报名时,他当场用脚夹着毛笔写了一首诗,把接待的老师看得目瞪口呆。此后,老师开始教他用右脚练习书法。汤展中先是用脚趾夹笔,从夹不住到夹得脚趾都红肿;上课的时候,不管天多冷,一双脚都露在外面;写字时一向弯着腰,背部的酸痛是家常便饭……半年后,他硬是用脚写出一笔工整漂亮的字。

      之后,他听说用嘴含笔也能写字画画,便自我练起来。刚开始,口水流得到处都是,牙齿也麻麻的。但他没有放下,时光一长,嘴巴成了第二书画手段。为了挣学费,他每个寒暑假都到桂林市一些旅游区为游客写书法,一个假期下来,学费、生活费都解决了。

      上高中后,汤展中更是把卖作品的区域扩大到上海、广州、深圳,乃至全国。他自豪地说:“从上高中开始,我就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我和哥哥的学费,都是卖作品赚的,为了赚钱,已经好几个年头没在家里过年了。”汤展中在潜心研习书画的同时,并没有落下学习。1999年,他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4年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国画专业的研究生。2005年8月,汤展中在参加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时,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相中,成为该团的一名演员和行政工作人员。现已成为中国残疾人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和南宁一所特教学校兼职老师。

      成功后的汤展中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广西的残疾人朋友,总想为残疾人群体做点什么。他成了南宁市舍得残疾人职业学校的一名兼职老师,一有空,就去教学生绘画。他收了4名盲人学生和4名健全人学生,教他们画国画。他说:“教盲人绘画很需要耐心,我自身又是个残疾人,困难重重,但我会克服困难,尽量把他们教好。”汤展中追求的不只是饱暖的生活,也不只是幸福的感受,他要追求一种境界。他正在努力的愿望是漂洋过海去英格兰,把残疾人书画事业发展到国外,挑战人生的一座新的高峰。

      周云蓬

      披肩的长发、宽大的墨镜、如影随形的吉他、天籁般纯净的歌声……这是中国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留给观众的最初印象。

      周云蓬是标准的“70后”,但心理上却有着远大于实际年龄的沧桑。小时候,病魔就缠上了这个不幸的孩子。身患眼疾的他,跟随着母亲的脚步,四处求医问药,别的小朋友童年都是彩色的,而他的童年经历单调又令人绝望,充满了火车、医院、手术室和酒精棉球的味道。九岁那一年,他什么都看不到了,眼前一片黑暗。视觉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以后,这个镜头,反复在他脑海中出现。梦中,他是笑着的,醒来后,他哭了!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求光明!顾城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用在周云蓬身上再合适不过。在盲童学校读书的他,以后不仅上了高中,还读了大学。在大学期间,他最喜爱的书目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加缪的《局外人》。在大学里,周云蓬非凡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他创办了民刊,并开始写诗和歌曲,并在大学里开演唱会。大学毕业后,周云蓬开始游历全国,并以弹唱为生。四处漂泊的经历,赋予了他无穷无尽的灵感:灵敏的耳朵,让他的音乐更加纯净、细腻。他录制的音乐,开始广为人知。在他的博客里,他这样介绍自己: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边。媒体开始第一次用“音乐公民”来评价这位歌者。周云蓬不仅在音乐上拥有卓越的才华,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着过人的天赋。他认为音乐和诗歌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他一直致力于“弥合诗歌与音乐的分离”,并在2009年,获得珠江国际诗歌节“诗歌探索奖”。

      面对自身的不幸,周云蓬好像总是视而不见。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这样描述道:蛇只能看见运动着的东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里有一千个太阳。很多深海里的鱼,眼睛蜕化成了两个白点。能看见什么,不能看见什么,那是我们的宿命。我热爱自己的命运……

      有记者问:你九岁就失明,这是否从精神上摧毁了你。他淡定地回答:不会的,那时我还没有精神,灾难来得太早,它扑了个空!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和不幸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把灾难看得过重,它就是一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笑对不幸和磨砺,灾难会认为它找错了人,只能在坚强者面前甘拜下风!

    二、有谁知道一个盲人钢琴调音师的奋斗故事?

    在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盲人调律师非常普遍,以至于后来人们如果发现给自己调律的调律师不是盲人便会感到吃惊。每一个能够成为钢琴调律师的盲人,都有一个精彩的奋斗故事。如果一定要只选一个的话,我向你推荐克劳德 蒙特尔(Claude Montal)。

    克劳德 蒙特尔1830年在法国L'Institut National des Jeunes Aveugles 学习时自修钢琴调律,他的老师一开始就认为盲人无法完成复杂的调律机械动作,但是不久蒙特尔就掌握这项技术并且开始辅导他的同学。之后,他战胜了社会偏见,成为许多教授和职业音乐家的调律师。他的成功,为后续其他盲人调律师铺平了道路,他的教学方法被后人所改编。

    想了解更多关于蒙特尔和盲人调律师的故事,可以上网检索Claude Montal,或者访问盲人调律师协会(Association of Blind Piano Tuners)网站。

    三、短一点的残疾人励志故事

      导语: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摆脱痛苦的边缘,我收集了短一点的残疾人励志故事。战胜困难,做一个散发璀璨光芒生命的人。

      短一点的残疾人励志故事篇一:李智华——“足艺”大学生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

      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短一点的残疾人励志故事篇二: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

      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希望。

      盲校毕业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残联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位盲人进修大学生。在正规化、高节奏的教学环境中,为了赶上学习的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据盲文和课堂的录音资料一点一点地摸索着指法。进修是拿不到学历的,2002年高志鹏便参加了成人高考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一名正规大学生。经过顽强拼搏,高志鹏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创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黄土情怀》,还分别荣获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银奖。更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拜北京盲校李红伟为师,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时间学会了一般得用三年时间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能!

      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神州万里行”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短一点的残疾人励志故事篇三:陈燕——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

      陈燕,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2002年10月创建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陈燕: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燕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燕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学调律还必须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间,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马上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接受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录用。但经理为难地说,这份工作需要上门为客户调琴,你现在的情况挨家上门也太困难。再说路上车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负责的。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请家人帮助,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一一记熟。有一位用户不希望盲人调律,她到用户家后,凭着眼睛仅存的一点光感,跟用户走到钢琴前,连调带修干了两个小时,客户试弹后很满意,并说他的两台琴以后都请陈燕调。这时陈燕告诉他自己是个盲人,对方不好意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燕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与客户见面时决不告诉自己是盲人,调琴结束后,一定要告诉用户自己是盲人。她说:“给用户调完音后,我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要给用户弹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时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用户感到非常惊讶。你是盲人,你怎么来的?你调琴的时候,眼睛一直跟着手动呀!每当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真正在调琴这个圈子里闯出名气,陈燕靠的是技术。她将8000多个钢琴零件熟记于心,并能及时发现影响音准的零件,调出正确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给上万个家庭的钢琴做过调音,足迹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为了帮助更多的钢琴用户,陈燕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钢琴公益热线,每天晚上7点到10点,她都会守候在电话机旁。在钢琴调律的路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让全国的人都知道,盲人完全可以从事钢琴调律工作。

      陈燕不仅拥有娴熟的调琴专业技术,她还创造了许多盲人第一的奇迹: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中国盲人中第一个写自传的,第一个会骑独轮车、游泳、骑自行车、开卡丁车、滑旱冰、练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陈燕说,不管路有多漫长、有多艰辛,她都会“笑对人生”。她是该笑,因为她为自己“调”出了一派光明。

    关于校园的早晨简谱的问题,通过《有谁知道一个盲人钢琴调音师的奋斗故事?》、《短一点的残疾人励志故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校园的早晨简谱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一位盲人钢琴调律师和她的“眼睛们”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校园的早晨简谱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一位盲人钢琴调律师和她的“眼睛们”和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