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登兖州城楼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细读杜甫《登兖州城楼》和谁知道杜甫早年写的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细读杜甫《登兖州城楼》
登兖州城楼
兖州,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汉代是鲁共王的都城,距它三十华里,就是更为著名的曲阜,周代把鲁封给周公旦的儿子,就以曲阜鲁国之都。我小时候在曲阜生活了十多年,到曲阜之前,就住在兖州,后到曲阜,也时常骑自行车去兖州。
先看第一句: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东郡即兖州,因为隋唐时反复使用鲁郡、兖州的名称,当时的人习惯上称之为东郡。南楼是兖州当时的一座古楼。
趋庭,见《论语·季氏》篇。篇中记载,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父亲给你讲过什么我们没听过的学问吗?”伯鱼回答:“没有啊。记得有一次,父亲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路过庭院,父亲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父亲对我说:‘不学《诗》,就无法说话。’我就退下而学《诗》。又一天遇到父亲,他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我就退下而学《礼》。只听到过这两句。陈亢听后非常高兴地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就是说,他由此知道了要学《诗》学《礼》,还懂得了君子对儿子要远离。因为原文中有“趋庭”二字,所以后人用“趋庭”表示父亲对儿子的教诲。
东郡趋庭日,是说杜甫到东郡兖州的时候,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官(当时任兖州司马),他就听取了父亲的教诲。
南楼纵目一句,是说杜甫在兖州侍奉父亲的时候,抽空游览了南楼。南楼是高层建筑,登上南楼,可以放眼观望,而“初”字表示这是他第一次登上兖州南楼。
南楼指兖州城的南门楼,今称少陵台。清代牛梦英《南楼怀古》诗中有“殿毁曾无迹,碑荒不辨铭”句,可知南楼后来已完全荒废,不复当年景象。
我少年时(50-60年代)在兖州、曲阜居住过,曲阜当时还有明代修建的城墙,基本上是完整的,只是城墙上的垛口与城楼都已不复存在,而兖州的城墙则完全坍塌。据前辈军人讲,他们参加过解放兖州的战斗,城墙全被炮火轰掉了。所以兖州的城墙与城楼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据牛梦英的诗,则清代兖州的城墙就不完整了,解放战争的炮火不会把整个兖州城墙全都轰毁。
趋庭日与南楼初二句,是说明此诗写作的时间与地点。在年份上看,与前一首《望岳》的写作时间接近。
《望岳》以‘望’为特点,在‘望’的时候靠想像来描写泰山与自己的感受。而《登兖州城楼》,则是以‘登’为主,在‘登’上城楼的时候,据所见所思写成此诗。
在登上城楼纵目远望时,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下面的诗句: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在纵目远望之时,看到了浮云和平野,由此联想到了海、岱和青、徐。
浮云与平野,都在目力所及之处,但海、岱与青、徐则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只能是诗人的想像力联想到的。
所见很近,而所想则极远。海指东海,岱指岱宗泰山。青是山东青州,在兖州之东,徐是江苏徐州,兖州之南。
站在兖州城楼上,是看不见它们的,只能凭想像来联想到它们。这样,诗人的心胸一下子就变得极为宽广弘阔了,犹如庄子的大鹏,已飞到高空,鸟瞰齐鲁大地,东海、泰山、齐鲁各州郡,一时全都来到眼下。
一般人登楼,只能觉得站得高看得远,但再远也不超过目力所及,且城外只有平野与浮云,再也看不到其他物景了。
但诗人的眼力大大超过普通人,他的眼力是靠想像力来延伸的。故能想到东海、岱宗、青州、徐州,仿佛是说,整个齐鲁,都在我这一登之后,来到我的眼里了。
海岱青徐,这只是大的想像,还有更为具体的想像,即下面所说: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孤嶂秦碑,是说秦始皇东游之事。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刻石颂秦德。
荒城鲁殿,是说汉代鲁恭王建灵光殿事,据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殿本景帝子鲁共王所立”。《后汉书》注:“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
此二句也是诗人的想像,但比海、岱、青、徐近而具体。海、岱、青、徐是面,秦碑、鲁殿则是点。点面结合,诗人的想像既弘阔又具体,不是虚无漂渺,也不是点点滴滴。
且与海、岱、青、徐不同的是,海、岱、青、徐只是地理上的位置,而秦碑、鲁殿则是地理与历史的结合,是时与空的结合。
孤嶂荒城的重点是孤与荒。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年帝王所建的雄伟高大的建筑,都已在孤荒的山中、城里变得零落,甚至是已经消失不见了。即使有一些残余存在,也显得那么荒凉和破败。
世人也许早就忘记了这些历史伟人的壮举,而诗人则仍在脑海中保持着对它们的鲜明记忆。所以一旦登上兖州城楼,它们就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如同诗人当时就在现场一样,看得那样清楚真切。
诗人的想像力,就是这么伟大。
以上是登楼时的所见所想,之后诗人又如何感受这一切呢: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自古以来诗人登临观望,都充满了怀古之意,而我此时登楼远眺,同样怀古不已,但只能独自一人为之踌躇徘徊,品味着历史与人文留给人们的种种想像。伟人已逝,宏建已毁,我独观望,想像不已,感叹何多!
前人评价此诗,认为三四两句极为宏阔,可谓俯仰千里。五六两句却极为微婉,想像上下千年。故能引人入胜,感染力极强。让读者随着诗人的诗句与想像而游千里、想千年。杜诗总是有着内在的强力,让人感受颇多,触想极深。
一、谁知道杜甫早年写的诗
一、《登兖州城楼》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2、翻译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兖州城楼放眼远眺。
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
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3、介绍
《登兖州城楼》这首诗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当时二十九岁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
二、《望岳》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翻译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介绍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三、《画鹰》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2、翻译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丝绳的金属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呼之欲出。
何时能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庸之鸟的毛血洒落在荒原之野。
3、介绍
这首题画诗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末期,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四、《房兵曹胡马诗》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2、翻译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3、介绍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五、《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2、翻译
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3、介绍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当年秋天,杜甫再次来到前几年的旧游地鲁郡(今山东兖州),而此时李白有家寄住鲁郡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两人便相约同访鲁郡城北的范十居士。
两人均作诗记述此事。李白诗为《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诗即《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二、谁知道杜甫早年写的诗
谁知道杜甫早年写的诗一、《登兖州城楼》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2、翻译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兖州城楼放眼远眺。
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
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3、介绍
《登兖州城楼》这首诗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当时二十九岁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
二、《望岳》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翻译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介绍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三、《画鹰》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2、翻译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丝绳的金属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呼之欲出。
何时能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庸之鸟的毛血洒落在荒原之野。
3、介绍
这首题画诗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末期,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四、《房兵曹胡马诗》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2、翻译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3、介绍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五、《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2、翻译
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3、介绍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
当年秋天,杜甫再次来到前几年的旧游地鲁郡(今山东兖州),而此时李白有家寄住鲁郡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两人便相约同访鲁郡城北的范十居士。
两人均作诗记述此事。
李白诗为《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诗即《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百度百科——杜甫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登兖州城楼 杜甫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1.时间:“在”、“馀”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空间:“连”“人”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陆地。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勾起了浓厚的怀古意识。(意对即可) 2.①浓厚的怀古之情;②登上兖州城楼眺望不忍离去之情;③因时人很少了解自己的平昔怀抱而产生的孤单寂寞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
关于登兖州城楼的问题,通过《谁知道杜甫早年写的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登兖州城楼 杜甫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登兖州城楼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