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齐国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将其打得稀巴烂,但却成就了另外一个国家

齐国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将其打得稀巴烂,但却成就了另外一个国家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战国策齐策四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齐国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将其打得稀巴烂,但却成就了另外一个国家和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是怎样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齐国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将其打得稀巴烂,但却成就了另外一个国家
  •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是怎样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 历史上发生过多少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很烂的事情?
  • 战国中期,强大的齐国是如何打烂一手好牌的
  • 一、齐国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将其打得稀巴烂,但却成就了另外一个国家

    当年,齐国为何要设立稷下学宫?

    只是为了鼓励大家发展学术,或向国家提供谏言吗?

    这还得从齐国发展的历程来看。齐国本是周朝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尚功的国策,很快成了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经过几代努力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最终取代了姜氏,田和成为了齐国君主,并得到周朝及其它封国的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

    当时,由于田氏代齐的时间不长,新生的封建政权有待巩固。于是,齐桓公田午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齐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学宫,设大夫之号,招揽天下贤士。其实,齐国国君设立稷下学宫,的确有广纳言路的用意,不过,最后兴起的却是“黄老之学”。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可以说是各执己见,各凭本事吃饭。而稷下学宫也是各学派的人物都有,如:孟子、荀子。不过,稷下学宫更尊崇道家,以至于,后人一提到稷下学宫,直接用道家代替。并且,在先秦时代,有一个特征,就是做任何事都讲究一个理论支持。于是,有分析说:当时齐威王为了替田氏正名,需要在学术上得到支撑。

    随后,他寻了一圈,终于发现老子和自家的田氏有某种“关联”。因此,稷下学宫自然推崇老子学派,但并不妨碍招纳天下贤士。而且,这些学者们在齐国受到了相当好的礼遇,有头衔有俸禄,可以自由议政。

    以至于,稷下学宫一度成了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学术中心。

    那么,为何取名稷下学宫呢?

    这和现在取名很像,根据地点来取。稷下学宫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稷门是一处城门。于是,由齐国国君主办的稷下学宫,就成了私人讲学的最高等学府。

    当时,田氏虽代齐,但齐国的国力却远不如先前,新继位的齐威公一开始时不求上进,好在身边有几位良臣,于是,齐威王奋发图强实行改革,而稷下学宫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其实,齐威王除了要为田氏代齐正名之外,更多的则是想招揽天下贤者。所以,他这样做的用意相当明显,就是想统一天下。

    可以说,稷下学宫囊括了当时的所有学派,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两任期间,达到了鼎盛。当时的齐国经过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任用贤人等多项改革举措,使国家实力再次达到了高峰。再加上稷下学宫各学派的自由发展,使齐国从经济到思想文化都强于其它诸侯国。后来,齐国再次实施扩张,对外发起征战,引起的后果是其它国家联手对付齐国。

    稷下学宫为何会消亡?

    稷下学宫的存在历史,是和田齐的历史相吻合的。当时,稷下学宫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君王提供治国良方,但为何没能支撑齐国成就霸业呢?这要从齐国的内部原因说起。

    稷下学宫是鼓励学术自由的,虽然,当时有很多名家在此传播他们的思想,不过,看看后来这些学者们的动向就能明白齐国为什么会败?

    齐国本土人士邹衍,“五德终始说”的创立者,由于不受齐国国君待见,只好去了燕国。人家燕国国君为了迎接邹衍,甚至,亲自扛着扫帚扫地开路。

    可见,齐国不珍惜的人,燕国却将他当成了宝贝捧着。不过,邹衍的境遇也不好,后来的燕国新君不喜欢他,还将他扔进了牢里。

    但从邹衍本人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不重视人才的国家似乎真的很难有出路。

    同样在稷下学宫待过的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后来,他带出了两位厉害的高徒:

    一位是李斯,帮着嬴政打江山;

    一位是韩非子,虽然被李斯害了(有争议),但其治国理念对嬴政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两厢一对比就可以看出高低,为何后来的秦国可以胜出?因为,人才都跑去了秦国。

    后来的齐闵王,就是个刚愎自用之人,全凭着个人喜好做事。于是,给了小人可乘之机,广开言路成了虚设,使稷下学宫没有了当时设立之初的作用,真正有学问的人都纷纷离去了。而此时,齐国也遭到了重创,被燕国联合其它国家打得只剩下了两个城池。

    好在,田家还是有厉害人物的,田单复国将齐国硬是拽出了覆灭的绝境。只是,后来齐国似乎已经再无重回霸主的气力了,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

    其实,后来的齐国国君也曾致力于再发展稷下学宫,但那时天下的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再说,齐国国君之前的做法已经失了民心民意,再要重新挽回,几乎不太可能了。

    稷下学宫的事例,也非常简单地阐述了一个道理:人才就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后来,秦国一直都在学习,只要有能力的人都给官做,而且,善于接受各路建议。但可惜,后来齐国的国君未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条件,硬生生地将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看后来的历史,不都是在重复这个道理吗?

    参考资料:

    【《战国策·齐策四》、《史记·孟荀列传》、《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一、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是怎样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齐桓公在晚年的时候,昏庸无度,错信宠臣,从而葬送了齐国的大好前程。当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并且在他的带领下,齐国的国力远超其他诸侯国是当时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

    暂且不看齐桓公晚年的所作所为,齐桓公年轻的时候可以称得上是一代雄杰,他在管仲和鲍叔牙两者的辅佐之下,一跃成为了当时春秋时期各诸侯的霸主。他的成绩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上都可圈可点,他不仅具有雄才伟略,还善于听进别人的谏言。当然这都是他年轻时期的优点,而到了晚年时期,齐桓公完全像变了一个人。

    齐桓公在晚年的时候不仅意志衰退,而且好色宠用奸佞之臣。而在晚年的时候,管仲曾告诫齐桓公要远离竖刁、易牙等小人,齐桓公不再听从管仲的劝告,而是将这些小人一直留在身边,并委以重任。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曾去向他请教,谁可以担当他的重任?齐桓公一一列举他身边的小人的名字,而管仲一一否决了这些人的资格,并揭露了他们没有忠诚可靠的品质。

    此时齐桓公还不以为然,继续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等到齐桓公自己一病不起的时候,这些小人就把控了工程,并且断了齐桓公的饮食。最终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齐桓公死之后,这些小人先是谋杀朝中大臣,而后把持朝政,将齐国变成了人间炼狱。不知齐桓公若是知道有此下场,当时会不会悔恨没有听管仲的告诫。

    二、历史上发生过多少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很烂的事情?

    这种事特别多,从古至今,数不胜数。

    特别是乱世之时,经常是俩王四个二,当四带二给打出去了。最后胜出的,总是当初最不看好的一把牌,所以逆袭成了常态。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就是一个逆袭的产物。而同时期,满把好牌的是谁?想都不用想,就是晋国。


    有人说齐桓公九合诸侯,所以齐国才是手中捏着一把好牌。但,齐国的地缘政治太差,雄霸一时可以但难以长期雄霸。最后,称雄的,只能是晋国。

    晋国的优势在哪里?干掉中原小霸郑国,就居九州中心;据守山西高地,就能封死关中秦国;幅员河北大地,就能北逼燕国、南压齐鲁。但是,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就彻底没法玩了。春秋五霸,正是因为晋国一分为三,才有了战国七雄。晋国不分裂,秦国根本没机会。

    三家分晋之后,满把好牌的是谁?是魏国。虽然身处四战之地,但魏国最先开展了系统性的变法,即李克变法。魏文侯手下的一众能成猛将以及占据的先发优势,就是魏国手中的一把好牌。


    古代战国拼什么?得关中者得天下,当然是拼地利。但实力对等,你才能拼地利。实力不对等,地利啥用没有。那就拼土地,谁地方大、谁就当老大。楚国为什么不行?有地没人,也不行。那就拼人口?人口确实很重要,因为古代地广人稀。所以,能把人口组织起来,那差不多就是老大了。而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就是这样的霸主。但是,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和魏惠王,就真心不怎么样了。魏武侯四面树敌,主要是瓦解了三晋同盟;魏惠王好大喜功,几乎打光了全部家底。魏战国一把好牌,就给打没了。你看魏国流失出去的人才,就知道魏国把牌打得有多烂了。

    楚汉争霸,一把好牌的,肯定是项羽。项羽本来可以自封关中王的,就是据三秦而威中原,完全可以是俩王四个二的格局。但是,这家伙非要定都西楚,跑到今天的徐州当老大了。徐州的位置也不错,占据徐州之后,就得把势力向中原的韩地和魏地推进,起码推进到鸿沟这个地方。结果,项羽非要跑到山东搞事情,折腾齐国田氏。最后,也是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东汉末年,最强诸侯是谁?首先就是董卓,这家伙据西凉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西凉兵是正规军,皇帝是正宗统序,其他人都是地方拼凑武装和搞割据的军阀。董卓才是名正言顺的老大。最后,是汉末十八诸侯把董卓赶跑的吗?董卓只要把军队压在虎牢关,那就无人敢与争锋。但是,董卓小富即安了,在不该怂的时候怂了,自己让出洛阳、跑回关中。然后,关东以外就是诸侯竞技的主战场,董卓被边缘化了。不能对外收割利益,那就等着被自己人收割吧。于是,内部兵变,董卓授首。

    董卓之后,牌最硬的是袁绍。四州之地的关键是幽州和冀州,河北大地才能决定最强诸侯是谁。袁绍把牌打烂,分这样几个回合:一个是不得以,他得罪过汉献帝,就是支持汉少帝刘辩而反对董卓拥立的汉献帝,所以挟天子这步棋,袁绍走起来太困难。一个是不该怂,官渡战败,袁绍依旧是最强诸侯,没别的原因,就是占着河北,河北袁绍必须是老大,但官渡一战就不打了,袁绍也学起了董卓、装乌龟。最后是不理性,袁绍没多久就死了,但继承人是谁,袁绍一死,河北地分为三,三个儿子各自称雄。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局面?父子亲情和权力更替混在了一起,袁绍到死都没能明确出个继承人。河北碾压各方割据军阀,河北是经济中心,河北豪族忠于袁氏家族,天时地利人和,袁绍一个不缺。这就是俩王加四个二的王者之牌,结果三分天下没袁氏家族什么事。

    引发五胡乱华的西晋王朝,不算有一把好牌。一个原因是国家真没钱,钱都在豪族手里。石崇王恺比富,王恺是外戚,但拉上外甥晋武帝司马炎,也斗不过石崇。所以,普天之下最有钱的,根本就不是司马皇室,豪族比司马家厉害得多。一个原因是皇帝没威信,豪族从来就没服过。海瑞上折子骂嘉庆,在大明朝算是新闻了。但在晋朝,这根本不叫事儿。大臣刘毅直言皇帝司马炎是桓灵昏君,而且直斥皇帝贪污的吃相太难看。桓灵昏君,卖官卖出钱来还知道交到国库,你司马炎卖官卖到钱了、全装自己腰包了。西晋大臣就这么怼皇帝,皇帝还有啥威信可言。再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根本就管不住,都是豪族说了算。这个豪族趋势,从东汉末年就开始了。要当官,必须论门第,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就彻底制度化了。西晋朝堂只能用豪族领政,你根本就别想发展代理官僚。尤其是地方,彻底是豪族的天下,根本就没人鸟朝廷。


    但西晋毕竟是统一了,所以牌不好但也不差。但司马炎却把这副牌彻底给打烂了。为了压制豪族,只能大封司马王,把西汉七王之乱的教训抛诸脑后,于是果不其然,搞出了一个八王之乱。为了兼顾外戚贾家,于是让白痴司马衷当了继承人,结果比白痴更疯狂的皇后贾南风,彻底搞乱了朝局。基本上不用五胡乱华,西晋大厦这时候已经扛不住了。

    南北朝时期,满手好牌的,得是东魏、北齐这一系政权。山西军阀尔朱荣搞废了北魏,再经一通乱战,北魏就分为关中的西魏和关东的东魏。得关中者得天下,到这时候,就是扯淡的逻辑。关中那个穷地方,根本制不了天下,也根本取不了天下。真正的硬牌,一是山西,相当于一个大王,打出来就能打倒一片,至少能回一次牌,因为山西高地乱世必出军阀;一个是河北,相当于四个二,没有山西,河北能回四次牌,因为河北有钱。而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就占了今天的山西、河北加河南。这个实力已经是军阀的巅峰了。但是,东魏到北齐的高氏家族,只能出混蛋,根本就出不来正常人。于是,满把好牌打得稀烂。最后关中又辉煌了一番,把北方给统一了。


    溯源北魏、启于北周的大隋,完全就是一把好牌。大隋跟西晋就是两个不同物种的存在。西晋朝廷是真没钱,大隋朝廷是真有钱;西晋皇帝是真没权,大隋皇帝是真有权。关键是大隋的行政效率冠绝整部中国历史,比大秦帝国的行政效率还高。

    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雁北长城,这都是在隋炀帝一代干出来的。随便拉出一件事到别的王朝,都不是一代皇帝能完成的。比这更厉害的就是三征高句丽,都是百万军队的大作战。历代哪个王朝能动员百万这个级别的军队?而且连续玩三次,几乎就没人能玩得了。即便是蒙古人的大元,也做不到。但是,大隋亡就亡在行政效率太高,这么高的行政效率加死命动员,老百姓真心受不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就是大隋百姓的内心写照。而把大隋这手牌打烂的,就是隋炀帝杨广,这家伙太急功近利。现在有很多粉杨广的,尤其是日本的一些史学家也在为杨广翻案,但再怎么翻案,也解释不了杨广满天下的死命折腾。大隋,就是被杨广折腾死的。而杨广,怎么也得坐实昏君的头衔。


    安史之乱的大唐,算是唐玄宗把一手好牌打乱了吗?

    唐玄宗晚年昏招辈出,处死高仙芝、封常清,逼死哥舒翰,这已经是昏君的标配了。但,大唐衰落有明显的趋势性原因。就是财政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到了唐玄宗时期就已经到了崩溃边缘了。为什么重用宗室李林甫、为什么重用外戚杨国忠?这两个人都是理财的高手,能在战术上解决财政问题。而所谓的贤相集团呢?只能满口讲道义,但解决问题只能靠边站。所以,这个锅,完全让唐玄宗背,不公平。但,李林甫和杨国忠也只是能在战术上解决,战略上解决得变法。这件事,他俩做不到。大唐算是一个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正常过程。


    历经五代乱世之后,王朝的决策就趋于理性了。其实,从大唐开始就已经在理性地范畴内正常运作了。因为官僚群体在逐渐成熟,而皇帝的权力也不断受到制约,大家都开始按规矩和趋势办事。你这时候很难再折腾出北齐王朝那种疯狂皇帝。

    那么,北宋联金灭辽和南宋联蒙灭金,算不算把好牌给打烂了。不算,因为宋朝就没好牌。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宋只能算是五代分裂的延续。北方中国就没有实现统一,北边有契丹大辽虎视眈眈、西边有党项西夏从来不服,你怎么能说这是统一呢?之后,从宋、辽、西夏三国演义,变成宋、金、西夏三国演义,再变成宋、金、蒙古三国演义,最后蒙古大元一统山河、打遍欧亚大陆。

    蒙古称雄但蒙古灭亡,实际上就是蒙古人的昙花一现。牌都没攥实,也就说不上什么好牌了。对于蒙古大元来说,中原天下就是可有可无的,大蒙古帝国不缺这么一块地方。所以,元朝皇帝就是身在中原而心在漠北。朱元璋北伐,可以说势如破竹地如入无人之境。这个北伐,你别分析太多,又是南方经济发展了、又是大明不差骑兵了。这些原因只具战术性质,战略性质的原因就是大元怂了,你们中原太疯狂、我要回草原。


    大明朝呢?大明国祚270多年。也得归为大唐一类,算是王朝由勃兴到衰亡的周期过程。很多趋势性的原因,比人为胡折腾的原因,要更重要。朝堂上,大明皇帝与大明朝臣的关系,从来就没好过。大明朝堂一直是斗争的朝堂。边地上,自北宋以后,中原王朝就没能生长出统治草原的政治方略,到最后彻底不想征服草原了。民治上,主要是财政问题,朱元璋的计划经济搞破产了,王朝财政开始出现危机,张居正改革试图力挽狂澜,但变法鲜有成功,到最后就是没钱了、然后崩溃了。

    把一副好牌给打烂的,往往局限在人为这个层面。但,很多大势上的原因是避免不了的。趋势性原因也在影响着人为。所以,客观趋势和主观人为,不能彻底分开。

    这些主观人为原因把自己折腾废了的历史事实,就是所谓的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其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一个是人心激荡下的人为错乱。

    宗法制向集权制转变的过程中,晋国开始走得很好,就是相信力量而不顾传统。所以,最先耍流氓楚国,只认力量不管传统。但楚国太边缘,晋国够核心,于是晋国但凡耍流氓,就是霸主。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主导了大魏之风流。为什么能主导?魏国首先就把分封制给干废了,变法应该是从魏国开始的。魏文侯才不管什么分封不分封,能用代理官僚就用代理官僚,贵族们靠边站。你看李克、西门豹和吴起这伙人就行了。这时候,魏国的力量就是最强的。

    但是,晋国玩得太快。人心激荡,彻底把晋国激荡分裂了。你不尊周天子、你不在乎宗法、你就相信力量,上行下效,智、魏、赵、韩四家自然也是只信力量,不顾忠诚。晋国分裂之后,就彻底没法玩了。魏国呢?魏文侯之后,魏国就没出什么正经国君,从前期变法开始往回退。于是,机会就全给了关中秦国。


    同样,大隋朝也是如此。杨广死命折腾,折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大隋朝的权力格局给重新洗牌。从东汉末年以来,豪族一直压制皇帝,杨广要把这个趋势给翻盘。大隋皇帝的确有了这个力量。但,豪族称雄的趋势并没有变。这个趋势要变,也要再等200多年。到黄巢起义后的大唐,安史之乱干死一波地方豪族,黄巢起义干死一波两京阀阅,接下来朱温来了个彻底收尾。豪族基本上在物质层面上被消灭了。

    人心将变未变之时,快操作和慢操作,都是人为错乱。而逆趋势操作的杨广,则是乱上加乱。

    一个是地利变动下的机会易手。

    地利重要吗?在实力碾压的情况下,地利一点儿也不重要。但,高手竞争,谁会给你实力碾压的机会?往往都是竞争越激烈,打法越相似,而实力更是差不多。所以,天时可变、人和总变,而山川形胜的地利很难变动,于是地利很重要。

    但,放在历史长河中,地利还是在发生着变化。秦汉以前,关中铁律;秦汉以后,河北财富;魏晋以后,山西高地;五代以后,江淮财富。在这些大变动发生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把牌打烂了的人物,具体就是把地利的机会交了出去。

    董卓算是一个,自以为跑到关中就能形胜天下了,但关中已经残破不堪,关中铁律别说制天下就是守关中已经不能了。袁绍也是如此,据河北财富,完全可以成就比曹操更大的功绩。但是,袁绍怂了,不打了,后来又没有搞定继承人的问题,把河北一分为三。这就没法玩了。北齐当然更得算,左携山西高地、右兼河北财富,一手握着形胜、一手握着钱袋子,结果硬是自己把自己玩废了。


    实际上,大唐也有一个机会易手。那就是安史之乱后彻底失去河朔三镇,这是大唐永远的痛。没有河朔三镇的人口、税赋,大唐的财政危机只能永远危机。

    一个是趋势相交下的不能乘势。

    决定历史的是人心和力量。所以,这两个都可以形成某种趋势。宗法传统向法家集权的转变,是人心的变化,宗法的旧故事没人听了。但,也是一种力量的变化,法家集权能够带来力量,力量够强就会更自由。

    但是,比人心和力量更底层的,则是真正的趋势。这个真正的趋势,我们可以把其理解为时代问题。战国之时,统一天下就是时代问题;秦汉以后,中原整合就是时代问题;魏晋以后,民族融合就是时代问题;隋唐以后,中原和草原的竞争就是时代问题。


    趋势相交之时,不能乘势就一定会把好牌打成烂牌。秦一天下,注定了中央集权加统一天下的模式,就是最强攻略。而项羽在这时候竟然玩起了分封,秦法秦制的刘邦集团自然取而代之。西晋分裂、北魏陨落、东魏败亡,都是,没能处理好趋势的问题,时代的课题是民族融合,你拿不出方案,那就只能让位。隋一天下,民族融合的课题算是初步解决了。但只能是初步,中原内部的胡汉矛盾消灭了,但草原呢?只有李世民时期,还能向草原输出秩序,之后的中原王朝就没有这个能力和欲望了。


    宋朝一直没啥好牌。但,有好牌也没用。嬴秦能乘统一的势、曹魏能乘整合的势、西魏能乘融合的势。但,大宋无意于草原争锋,士大夫精英们没有这个欲望。所以,大宋有好牌也没用。王朝精英们没有生长出征服草原的雄心。

    大英雄要成功,必须乘势,如嬴政、刘邦、刘秀、曹操以及宇文泰等。凡是不能乘势的,总会把一手好牌给打烂,如项羽、董卓、袁绍、司马晋以及北齐等。

    三、战国中期,强大的齐国是如何打烂一手好牌的

    战国时期齐国的领土腹地,位于山东省北部,南边以泰山、沂蒙山、五莲山等山脉与鲁国、楚国等相接,西北部以黄河和济水与燕国赵国为邻。与“四塞之地”的关中平原和“表里山河”的山西高原相比,齐国的地理环境并不算优越,但是总体上齐国四面都有险要的地势,核心领土比较安全,有一定的对外扩张的基础。

    而且齐国一直重视商业,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经过齐威王的改革,齐国国力蒸蒸日上,到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期已经是天下一流的强国,一时间与秦国不相上下。但是此时的齐国却没能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反而逐渐衰落,被五国联军打得几乎亡国。那么齐国这段时间都干了什么呢?

    齐宣王也算得上是一个明君,而且他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曾说想要“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就说有统一天下的雄心。齐宣王在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301年在位,期间秦国经过多年的变法,已经是天下第一强国。秦国对韩魏两国又打又拉,对齐国是很大的威胁。于是齐国与楚国交好,共同对付秦国,给秦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秦国丞相张仪是著名的纵横家,决定亲自游说楚怀王。张仪告诉楚怀王,如果与齐绝交,就割让给楚国六百里土地。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绝交,甚至派人到边界去大骂齐宣王。但是秦国欺骗了楚国,根本不给楚国土地。楚国派兵攻秦大败。

    齐国怨恨楚国,不肯救援楚国。结果秦国成功破坏了秦楚联盟。而且齐国还与秦国一起出兵打败楚国。可是楚国削弱之后,齐国攻魏想要扩张土地,反而被秦国援军打败。楚怀王虽然愚蠢,但是齐宣王不肯原谅楚国,导致齐国既丢掉了楚国这个盟友,又无法单独击败秦国,可谓失策。

    秦国破坏齐楚联盟之后,没有后顾之忧,对韩魏两国的侵略加剧,韩魏于是投靠齐国来对抗秦国。齐国和韩魏联军一起报复楚国,在垂沙之战打败楚军,斩杀楚将唐昧。楚国国内动荡,四分五裂,韩魏两国占据了楚国几座城池。可是齐国却没能获得半寸土地,等于是齐国出兵出粮,帮助韩魏两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攻楚获胜之后,由于孟尝君在秦国短暂地当过相国,后来被秦国扣留,所以一心想报复秦国。于是在齐湣王三年(公元前298年),齐国联合韩魏攻打秦国,一路获胜,攻至函谷关下。此时的秦国手中扣留者楚怀王,齐国想要逼迫秦国交出楚怀王,然后让楚国用东部土地来换取楚怀王回国。

    应该说这个策略如果实现,会让齐国国力大大增强。可是楚怀王在这时偏偏去世了,结果联军攻破函谷关,进入秦国腹地。此时秦国求和,于是韩魏获得一部分关外的土地之后,联军退兵。这次战争,齐国又是白白耗费国力,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所以说,在对秦楚两国的斗争策略上,齐国没能坚持联合楚国抗衡秦国的国策,又经常空耗国力帮助韩魏获益,自己没能捞到任何好处。而在其他方向,齐国的策略也很失败。

    在对燕国的关系上,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派军攻燕,只用五十天就占领了燕国全境。此时的燕国人心浮动,怨恨燕国统治者的倒行逆施,无心抵抗,所以齐军能够大获全胜。但是占领燕国之后,齐军作风残暴,到处抢掠,导致燕国人民对齐军恨之入骨。而齐国又面临着其他国家干涉的风险,所以不得不退兵。齐国又是寸土未得,反而把燕国变成了仇敌。

    燕国燕昭王即位后,派苏秦到齐国当间谍,一方面诱使齐国南下攻宋,一方面破坏齐国和赵国的关系,使燕赵两国接近,营造不利于齐国的形势。齐国上下毫无察觉。公元前286年,齐湣王派军灭宋,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共同敌视。

    宋国地处中原腹地,虽然只是一个中等国,但是全部领土都是平原,用有众多人口和广阔的良田,楚国、魏国、赵国、秦国都感到了齐国的威胁。于是这些国家达成同盟,公元前284年,燕国乐毅率领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齐,几乎将齐国灭亡。楚国虽然表面上没有参加,却派军以援助齐国为名杀掉齐湣王,结果被齐国百姓驱逐。

    齐国被燕国占领五年,只剩下莒城和即墨困守。虽然公元前279年田单复国成功,但是多年的积蓄被燕国掠夺一空,大片土地被各国夺走。此后的将近六十年时间,齐国再也没能恢复之前的强大国力。

    从公元前320年到前284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齐国虽然表面上强大,可以与秦国抗衡,但是在对外政策上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道路,结果屡屡取得战争胜利,却没能成功扩张土地,也没能从根本上增强国力。齐湣王又是个自负自大的暴君,盲目扩张,引来灭国之祸,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不过对外策略虽然重要,但是从根本上讲,齐国没有进行深入的变法,也做不到像秦国一样任用天下人才,只靠田氏宗亲和有限的几个外姓人才治国,打烂好牌也是理所应当。

    关于战国策齐策四的问题,通过《历史上发生过多少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很烂的事情?》、《战国中期,强大的齐国是如何打烂一手好牌的》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战国策齐策四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战国策齐策四(1)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