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高中政治必修一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图和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人教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图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图
一、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人教版)
国 民 收 入 的 分 配重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难点:积累和的关系有及怎样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
⑴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两个概念;
⑵从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两个方面,把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理解:
⑴国民收入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⑵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2、能力方面
⑴通过两个基本概念的学习,培养学习抽象概括能力;
⑵通过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处理原则的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⑴通过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处理原则的学习,能够正确看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社会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与个人利益及目前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⑵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抵制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和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
复习提问
什么是经济? 概述上学期所学的《经济常识》上册的主要内容。 简述本学期所要学的,《经济常识》下册的主要内容。
(设以上三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复习“经济”这一要领时,要重点强调经济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种经济活动,以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第二,概述《经济常识》上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一、二课讲的是有关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第三、四课着重讲的是生产领域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第三,简述《经济常识》下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五、六课着重于讲人们在分配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七课讲人们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入课讲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复习,帮助学生学会用“经济”这一概念来统帅经济常识上、上册内容的学习,梳理出一条贯串于全书的介绍市场经济具体知识的线索: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导入新课
在我国,规模宏大的三峡水库正在建设之中,横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已全线通车,闻名中外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经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请问,国家在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中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是从哪儿来的?毫无疑问,是我国三大产业的劳动者共同创造出来的。第一年内三大产业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公共消费。这种集中性分配是怎样确定的?是通过什么渠道进行的?在分配中怎样才能做到既兼顾生产的扩大,又要考虑提高人民生活?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第五课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等知识的学习得到一定的认识和解决。
讲授新课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书的课标题、节标题和框标题,并构思出本课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图。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中的第一个问题: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板书)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板书) 社会总产品(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2、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教师板书下图)
(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关系是统一的,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从实物形态的角度讲叫做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的角度讲叫社会总产值。
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时,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产值这两个指标都是必要的。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
但是,仅用产品量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又是不全面的,也不是很准确的。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产量、煤炭产量等。有些产品则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那么如果仅仅从数量来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是不准确的了。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总产品的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纺织品产量、粮食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么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也是困难的。所以,教室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从我国的现实一看,许多产品的产量都处一起世界第一位,这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但是,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民收入(板书)
(教师结合归纳讲授)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掌握国民收入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
要知道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即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因为,只有国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所以,努力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知道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事实上,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很多。在生产资料有保证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都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它们都不是根本途径。因为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要受生产资料数量的限制,如果劳动者数量增加了,但设备原材料不增加,劳动者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还会减少。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延长劳动时间可以创造更多国民收入,但劳动时间的延长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自然条件和劳动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延长劳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的会损害人的健康,同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国民收入,但劳动强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并且劳劳动强度超一定限度,也会损害人的健康。同生产活动的目的相违背。为什么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呢?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件下,增加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第5至第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是什么?按实际用途它又分为哪两个部分?
2)什么是积累?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又是什么?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积累部分?
3)什么是消费?在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消费部分?
(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板书下图。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指导学生填好下图。) 国
民
收
入 积
累
用于扩大再生产。例如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例如
社会物资储备。包括
消
费
个人消费。即
公共消费。包括
(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在此之后,按实际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在这三部分中,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部分。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虽然不直接用于生产,但同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通过这些这些基本建设而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所以,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属于积累。社会物资储备部分既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也没有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但它是为上述两项而储备的物质财富,所以,也属于积累。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因为,通过积累而不断扩大再生产,是发展生产力,增加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径。
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上述消费中的个人消费属于生活消费,它不同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即生产消费。在生活消费中,个人消费,即个人维护自身及其家庭成中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而对生产资料的消耗,是主要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是通过人的货币收入,自由选购商品和劳务,使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得到满足。个人消费是分散地进行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公共消费包括的内容很多,除了教材中列出的几项,其他如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物质消耗,都属于公共消费。在公共消费领域中,非生产尾基本建设仍属于积累部分。这些基本建设以外的物质消耗,才属于公共消费。如,建一座学校属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是积累的内容,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物质消耗,属于公共消费。
公共消费作为消费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公共消费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医院等设施,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几个自然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存在着一致性? 2)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不一致性?3)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1)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板书)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个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占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所以,在国收收入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来,国收收入不认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此二者的一致性体现更为明显。
(2)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板书)
在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因为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目前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发展速度,增加积累也会落空。同时,消费萎缩,或者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当然,消费部分过大,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尽”,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会对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不良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和消费之间矛盾的一面依然存在。因此,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板书)
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增长。(板书)
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第二,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第三,积累和消费各增长到什么程度是最合理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讲授)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只让积累增长,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累性,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增加积累也就会落空。如果只让消费增长,用于消费的部分过大,把生产成果“分光吃尽”,那么生产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最终也不得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既不能生积累、轻消费,也不能轻积累、重消费,而要兼顾积累和消费。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呢?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请同学们看图(一)。1978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3010亿元,而1988年是11533亿元。国收收入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是十年间社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前面已经讲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国收收入总量增加了,才有可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请同学们看图(二)。从图中我们可以盾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6%,198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1%,它们大致相同。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积累额是1978年的3.72倍。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4%,198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9%,它们也大致相同。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消费额是1978年的3.89倍。
总之,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是1978年的3.8倍。所以,1988年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72倍;用于消费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89倍。
在图(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1978年的十年中,我国的国民收入积累率一直稳定在34%左右,而消费率也一直稳定在65%左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践证明,当时积累和消费的这种比例安排是合理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要确定适当的积累率。那么,什么是积累率?什么样的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提高低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这部分内容进行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讲授)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积累率的计算公式:
例如,1985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7498亿元,其中积累基金是2684亿元,问:1985年积累率是多少?消费率是多少?通过计算我们便可以知道,1985年的积累率是35.3%,消费率是64.7%。那么,什么样的
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高低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看图(三)。
从图(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积累率的提高应以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为前提;反之,消费率的提高应在保证国家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为限度。明确和积累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合理的积累率就应该在这最高限和最低之间,具体看一个时期内积累率多高才算合理,必须综合考试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不可能有一个适应于各个时期的固定的积累率。
那么,是不是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可以在积累率的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任意地选择呢?是不是可以无限地接近最高限和最低限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讲授)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凭人们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板书)
请同学们看图(四),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第二,积累基金为什么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
第三,消费基金为什么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结合上图讲授)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人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因为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具体地说,就是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总量相一致。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且于消费。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还来许多问题。会带来什么问题呢?教材讲得很清楚,可结合教材进行讲解。)
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板书)
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有力量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加发展的后劲。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广大人世群众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惠。
以上我们讲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的存在说明:国民收入的根本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时,在考虑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必须遵循这三条原则。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三个问题:
1)如果要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关系?
2)如果全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升高,会出现什么后果?
3)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能不能在短时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教师归纳讲授)(1)所谓“吃饭”就是指人民生活。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饭”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过好。“建设”就是指扩大再生产。如果将产品都吃光用光,国家就没有希望。只有在吃饭之后国家还有余力搞建设,国家才会有希望。所以,“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2)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会出现什么后果?这实际上就是说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总量的半长。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经济秩序出出混乱;二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的幅度不同,导致一部分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出现社会不稳定。
3)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另外,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制约。所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
二、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一、货币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较高的使用价值都有顺利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
注:商品生产者从商品判断标准的中得到的启示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上乘的商品,其价值容易实现.同时,产品质量越好,信誉越高,使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职能是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生活中表示为价格标签)——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要求: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注1: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注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不是说货币只有这两个职能.
注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货币参与交换的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的是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若交钱提前于交货或滞后于交货则表现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3.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无价值)
注:任何国家的纸币其实本质都一样——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能具有货币相应的职能.
(2)纸币发行规律:(国家发行纸币应当按规律办事?)
①纸币发行的主体及权力:国家或某些地区的政府是纸币发行的主体,通常情况下由它的中央银行具体负责纸币的发行;
作为发行主体的国家有权决定是否发行新币种、有权确定纸币发行的数量、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任何国家都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②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③国家虽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必须自觉的遵循上述规律,否则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比较\x09通货膨胀\x09通货紧缩
区别\x09含义\x09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x09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x09实质\x09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x09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x09表现\x09纸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经济过热\x09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
\x09原因\x09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投资过快、纸币流通速度加快、外国经济危机的传导也会引发通胀\x09部分商品出现阶段性过剩、消费需求不足、货币增长乏力
\x09危害\x09使纸币贬值、商品销售困难,既影响人民生活,又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x09影响生产者投资积极性,导致失业和收入减少,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x09市场\x09卖方市场\x09买方市场
\x09解决
办法\x09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x09主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减少税收,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联系\x09联系\x09都是由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社会秩序;都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克服.
4.了解信用卡的功能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5.了解外汇和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注:外币是指外国政府发行的纸币,不能等同于外汇.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注1:如果一定量的A币可以兑换更多的B币,则说明A币升值、A币汇率升高,而B币贬值、B币汇率下跌.如果一定量的A币可以兑换更少的B币,则说明A币贬值、A币汇率下跌,而B币升值、B币汇率升高.
注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的增加,刺激对外旅游消费,增强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有利于增加对外投资能力;但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吸引外来投资、入境旅游消费.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是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注:综观以上三点,可以归结为“不神秘”、“很重要”、“不唯利是图”、“不挥霍浪费”.
二、价格
7. 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这些因素最终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来实现的.
(2)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物价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物价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处于买方市场.
8.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的高低,最根本的原因是商品的价值量不同.
(3)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9.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注:某企业的行为属于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某行业的行为属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注意区分.
10.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虽然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但是某企业如果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就处于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图
11.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相关问题:
①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在供求与价格的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等价交换并不在每次具体交换中体现,而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在长期交换的平均数中实现的.
③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条件下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偏离价值,因此实际在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又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等价交换原则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得到贯彻的,这就形成了市场价格.
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人们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利用它.
⑤注重效率、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努力创新、面向市场、打好时间差……都是人们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表现.
12.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百姓对价格变动的反应)
①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成反向关系: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就替代品而言,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就互补品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企业应对价格变化的举措)
①调节生产.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注1:价格变动的原因归纳整理:
①根本原因:商品自身价值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而有所升降.
②重要影响因素: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格的波动.
③特殊原因:国家运用价格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市场竞争的规范程度、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化、通货膨胀等;
注2:分析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要首先学会从“生活即消费”、“生产即企业经营”两个大的方面总体考虑.
三、消费
13.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3)其它如商品的性能、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商品的特殊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注1:此处知识主要用解决如何进一步刺激消费或解决城乡与地区的消费差距促进经济更好发展等问题
如何调动某一群体的消费需求,通常要多种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变相的使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下降、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等.
注2:(尤其关注中央为拉动内需而进行的财政补贴政策.)
14.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照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5.理解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其意义通常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与发展.
16.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表现\x09特点\x09客观评价
从众心理
引发的消费\x09仿效性
重复性
盲目性\x09利: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比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弊: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求异心理
引发的消费\x09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x09利:有时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弊:代价大,社会的认可度低.
态度: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攀比心理
引发的消费\x09炫耀性
盲目性\x09弊:不实用,造成浪费,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不健康的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主导的消费\x09符合实际
讲究实惠\x09利:理智的消费,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态度:值得提倡,值得发扬.
1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消费要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进行合理消费,既不滞后,也不超前.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消费.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三、求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的知识框架图,我只要图,急!!!!
高中政治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政治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关于高中政治必修一的问题,通过《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框架》、《求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的知识框架图,我只要图,急!!!!》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高中政治必修一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高中政治必修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