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管宁华歆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管宁不喜华歆的庸俗行为,毅然决然地与他割席分坐断绝朋友关系和管宁割席,管宁曰:“子非吾友也”的原因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管宁不喜华歆的庸俗行为,毅然决然地与他割席分坐断绝朋友关系
我们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而这句话大范围用到人们的身上也是十分应验的,优秀的人总是会相互吸引,而那些臭味相投的人也会聚在一起继续腐烂,所以往往都是优秀的人更加优秀,而那些堕落的人更加的堕落不上进,甚至做出很多作奸犯科等这些令人不齿的事情。
而现在我们对于人品是极为看重的,一个人品性的好坏不止决定了他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他的上升高度。就连在古代魏晋时期,这样的说法就已经存在了。
魏晋时期,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虽是好友,但他们二人在性格、志趣方面差别都很大。
管宁志趣高尚,一心向学,无意仕途。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避乱辽悔,聚徒讲学长达三十七年久。魏文帝和魏明帝都曾召他做官,但他都拒绝了他们的召唤,一直投身于讲学当中。
华歆却不同,他对世俗的财、权看得很重,不讲节义,曾经做到尚书令。当时曹操以外戚身份执掌朝政,势力庞大,华歆就投靠了曹操,并成为曹操的可靠爪牙,曾带人杀了献帝的伏皇后。
华歆的卖身投靠换得了丰厚的回报:曹丕称帝建魏后,他官至司徒;至明帝时,做到太尉,并被封侯,权势显赫一时。
管宁与华歆的这种差别其实在早年就多次表现得很明显了,而华歆的品德和行为令管宁所不齿,最后便与他断绝了朋友的关系,不再来往。
在之前有一次,他们二人在园中锄菜,碰巧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像没有看到一样,只顾锄地,可以说是视金钱如粪土了;而华歆却不同,看到金子后立即停了下来,拾起金子并珍藏起来。
后来又一次,管宁和华歆两人坐在炕席上面看书,然后外面鼓乐喧天,有一位高官坐着华丽的马车经过了门前,管宁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埋头读书,而华歆则是连忙放下书,跑去看热闹去了,华歆回来的时候,管宁已经把炕席一割为二,管宁对华歆说:"从今天起,你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无法再忍受华歆庸俗的行为,便割席分坐主动与他严格分清界限。
割席分坐是微而知著,因小见大,通过小事,突出了人的不同的思想和性格,所以华歆不是管宁心目当中那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他们便不再是朋友,而也正是这一件小事,突出了他们二人不同的品性,也决定了他们以后的结局。
一、管宁割席,管宁曰:“子非吾友也”的原因
管宁割席管宁说子非吾友也,是因为管宁从华歆的举动中看出了华歆热衷权势和钱财的内心活动,“割席”以示决裂,“割席”或“割席分坐”来表示朋友之间因志趣和人格的高下而决裂。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全文翻译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甚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故事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关德行。事情很小,确实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华歆拒金品德高尚
管、华二人「割席」之后如何呢?前述故事中「因小见大」的「大」,即日后二人的作为、抱负、成就等等究竟怎样呢?这些问题之所以耐人寻味并吸引著人们亟欲穷根究底,实乃管、华二人日后的发展与「结局」,关涉到当初的「割席」是否确能「预见」未来?是否确能折射出二人终生的成败得失?
《三国志.卷十三》之《魏书十三》载有《华歆传》。据此传,此人后来成就为一个了不起的栋梁之才,以至三国时期的大人物如袁术、孙策、孙权、曹操等,都曾先后相邀其出山为官,并委以重任。魏国建国以后,华歆又先后在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担任要职,官至相国、司徒。然而,华歆虽身居宰辅高位,却严于律己。他的廉洁清贫是世所公认的,史称他「素清贫、家无担石之储」,以致魏文帝听说后感动不已,下诏说,现在宫中的饮食是美味多样的,而华歆官为司徒,却以蔬菜下饭,这太说不过去了;特地赐给他御衣,并且给他的妻子儿女全部做了衣服。传记中还记载著一则「华歆拒金」的著名故事。当初,华歆受天子之召,离开孙权去京城任职时,宾客好友前来相送者逾千人之众,赠送给他几百金的钱财。华歆当面都不予拒绝,却暗地里给各份礼金都写上馈赠者的姓名,临别时,他召集各位宾客,诚恳地说:「我本不想拒绝诸位的好意,然因单车远行,所载礼物太多,会因财宝惹眼而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所以只好将所载礼物给各位留下了。」于是照单发还。此举不仅清廉,而且「策略」得很有分寸。宾朋无不叹服其道德人品。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管宁割席》中华歆拾金「视之而掷」的细节。看来,管宁当年的小题大做,是很值得怀疑而站不住脚的了。
欲让官管宁更显襟怀
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他曾上书天子,劝谏其「留心治道」而减少「征伐之事」;他听说战事征役频繁「颇失农桑之业」,又上书恳请重视农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这些强农固本、富国安民的政治见解,在今天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故尔史书称道他「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歆「红火」之后对待旧友管宁的态度。《华歆传》写华歆官至司徒时,将管宁当作品德高尚、卓尔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举荐;华歆官至太尉时,又上书欲「让位」于管宁。由此可见华歆对管宁当年「割席绝交」的过分之举,非但没有耿耿于怀,挟嫌泄私,而且以极其大度的胸怀,出以公心,举贤荐能。华歆其人之德行高洁亦由此可见一斑。顺便提及,《三国志》中《管宁传》称管「心怀道德,胸藏六艺,清静谦虚,廉洁清白」,足见管宁也确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交友勿苛 「断交」须慎
窃以为:《管宁割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从细节入手,以「见微而知著」为著眼点,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参考意义的。「见微而知著」虽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须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以一眚掩大德」,这才是冷静客观、宽容大度的交友态度。
三、《管宁割席》原文和译文
“管宁割席”是出自南朝刘义庆主持编著的《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中的故事,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管宁:东汉末年人(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仲的后人,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当时的名士,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一生讲学,居住于辽东。
管宁汉末乱世,讲听学者诸多,影响甚广,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华歆:东汉末年人(xīn)(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关于管宁华歆的问题,通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全文翻译》、《《管宁割席》原文和译文》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管宁华歆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