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道德经》第十八章心得

《道德经》第十八章心得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十八大读后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道德经》第十八章心得和《老子论道》《道德经》第十八章 认知“道”的重要性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道德经》第十八章心得
  • 《老子论道》《道德经》第十八章 认知“道”的重要性
  • 阅读解析《道德经》第十八章
  • 《道德经》第十八章
  • 一、《道德经》第十八章心得

    第十八章 道废仁岀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网络图片

    老子说的“道”是没有什么定义、言语无法表达的“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是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没有建立之前,道已经存在,天地万物,包括人类都是道所生。此时没有仁义,宇宙同样是井然有序,生生不息。仁义虽好,但世人高估了仁义的作用,相反却低估了道的作用。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是指人类一旦有了自我的意识,不按万物自有的规则行事,就必然要生岀像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来规范人类的行为。

    道可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题,天地沒有仁义,以万物为刍狗,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生养万物不居功、不主宰,没有天地,人类早就不存在了。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汉朝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到科举制下的“八股文”,中国人的骨髓里都注入了儒家思想。可见老子并不是看不上以“仁义”为主的儒家思想。老子只是想假借这些大家深以为然的事来说明大道的作用。

    网络图片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与老子对道有共同的向往。孔子说:“天生德与予”,孔子和老子都高举德的大旗。孔子传授祭祀礼法,老子说“子孙以祭祀不辍”,孔子与老子在华人祭祀文化上心有默契。老子的玄同理论贯穿道德经始终,善人与不善人都是玄同,儒家与道家怎么不是玄同呢?

    智慧出,有大伪。此句经文深挖了智慧背后的根源和后果。智慧的根源就是机心。智慧的后果就是想超越他人,站在他人之上,做人上人,甚至最后伤害他人。至于孝慈、忠臣的解读都是人类发现自我,开启仁义之道后逐渐延伸岀来的认知和规范,前提就只有一个:大道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世人看到了仁义的可见之利,却没有看见道的无形大用,这是认识论的问题。所以,这一章老子还是变个法给大家说道说道。

    网络图片

    一、《老子论道》《道德经》第十八章 认知“道”的重要性

    陈少毅

    第十八章、认知“道”的重要性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紧接前两章,老子给大家论述认知道的性质和规律有什么用处。

    因为大道废弃了,国家才提倡(才有了)“仁义”。狡诈奸猾的智(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才有了狡诈和虚伪。对于家庭来说: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对长辈的孝道,对幼儿的慈爱。对于国家来说:君臣昏庸,百姓混乱了,才出现了忠臣。(可以看出道的作用有多大,认知“道”的性质和规律有多重要。)

    【感悟】

    本章老子通过列举事实,告诉我们认知道的重要性。

    1、当国家提倡“仁义”的时候,就说明大多数人都不“仁义”了,这时就需要修大道。这是国家不遵循道的恶果。

    2、当聪明智慧的人多了就会出现狡诈和虚伪的人。这是社会不遵循道的恶果。

    3、当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说明对长辈不孝道了,对幼儿不慈爱了,就要提倡孝道和慈爱。这是家庭不遵循道的恶果。

    4、当国家君臣昏庸,百姓混乱了,说明忠臣少了奸臣多了,就要提倡忠臣。这是圣君不遵循道的恶果。

    5、体现了老子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遵循了道的规律,仁义、孝道、忠义等都自然形成,不需要提倡和规范,你不断提倡就说明缺少了、没有了,仁爱、孝道、忠义。

    6、体现了老子与孔子的哲学思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老子思想是遵循道的规律,遵循自然的规律。老子是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万物,人属于万物,属于道,一样要遵循道的规律,遵循自然的规律。孔子的哲学思想是站在人类社会中研究人类社会,发现人类社会中的矛盾,用仁、义、礼、智、信来规范人的行为,可是孔子的思想又是建立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的仁、义、礼、智、信。提倡爱有差等,礼有尊卑。所以孔子的思想首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这两者是矛盾的,你要是遵从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就不可能做到仁、义、礼、智、信。

    7、无论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要遵循“道”的原则和规律,遵循“道”的原则和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8、认知“道”的重要性

    对个人来说不遵从道,就失去了仁爱。

    对家庭来说不遵从道,就失去了孝道和慈爱。

    对社会来说不遵从道,就产生了狡猾智慧,出现了狡诈和虚伪。

    对国家来说不遵从道,就需要提倡忠臣。

    因此认知“道”是很重要的。

    9、老子的慧智和我们今天的智慧不是一个意思,我们今天的智慧是指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老子这里的慧智是指奸诈狡猾的智力,这种智力是不可提倡的,慧智这种智力对社会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老子在提倡,聪明智力要用到正道上,不要用到邪道上。

    10、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但是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就更需要对聪明智力的使用方向的培养教育,要把孩子的聪明智力,引导培养用到正道上,不要用到邪道上。这样就要求家长从小就要注意引导和修正,否则是非常可怕的。

    二、阅读解析《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①;六亲②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

    ①伪:伪诈、虚伪。

    ②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亦有其他说法。

    大“道”废弃了,于是就有了“仁义”。智慧出现了,于是就有了奸诈虚伪。父子、兄弟、夫妻“六亲”不和睦了,于是就有了孝慈。国家混乱了,于是就有了忠臣。

    老子对于儒家空谈“仁义”是很有看法的。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如果按照儒家所说的那样恢复周礼,反倒会出现混乱的局面。林语堂曾说:“仁的本义应当是他(即人)的纯乎本然的状态。”“仁”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了解、互相谅解,所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更要遵循“已所不欲,毋施于人”的原则。

    孟子认为:“仁,人心也。”又说:“恻隐之心,仁也。”这都明确表明,“仁”是一种心态。而“仁”的对象,则是人本身。《吕氏春秋》就有这样的说法:“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了“君子远庖厨”的命题:

    有一天,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在殿下走过,就问他牵牛去干什么,那人说准备宰了它祭钟。齐宣王看到那头牛吓得哆哆嗦嗦直发抖,心有不忍,就让那人将牛放了,宰只羊来祭钟。此事传开后,有人使说齐宣王吝啬,舍不得大牛才换了只小羊。齐宣王自己也搞不清楚,宰牛和宰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宰牛自己会于心不忍,宰羊自己却一点也不在意。

    齐宣王见到孟子时,便将这件事向他请教。孟子回答:“这是仁的表现,因为大王看到牛而没有看到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死去;曾见过它生龙活虎的样子,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庖厨。”

    孟子“君子远庖厨”的命题,受到后人的批评:君子既要吃动物的肉,就难免要杀生,却又假装仁慈不忍杀生;不忍杀生也罢了,却仅仅是“远庖厨”,眼不见为净,然后再心安理得地吃动物的肉。这是不是假仁假义呢?孟子认为不是。因为“远庖厨”是不忍,肉要吃,不忍之心也要有。不忍不是对动物的不忍,而是自己心中的不忍。齐宣王亲眼目睹牛哆哆嗦嗦的样子,所以不忍心杀它;他没有见到羊,自然就对羊没什么恻隐之心了。

    “仁义”的对象是人,但并不能对任何人都讲“仁义’。韩非就曾批评周文王,不管具体情况乱讲“仁义”。

    据说周文王曾请求以洛西和赤壤的千里之地献给纣王,条件是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结果周文王此举大得人心。孔子对周文王的这一做法也十分赞赏,认为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是仁,以千里之地换取天下之心是智。但韩非却有相反的看法,认为周文王非常不智。因为纣王之所以憎恨文王,就是他太得人心。而文王不知趣地再以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来收买人心,就更会引起封王的疑心和反感。可以这样说,文王之所以逃脱不了被囚的厄运,正是由于他不懂得纣王已不想让他再行仁义了。

    行“仁义”最不考虑对象、情境等条件的,就是宋襄公了。

    春秋时,宋襄公也曾争霸中原。有一次,他和楚成王在乱水打起仗来。当时,宋军兵力弱,但已经列好阵势;楚军人马多,但还没有全部渡过河。宋襄公的弟弟目夷建议,趁楚军渡河一半相互不能接应之际,赶快发动进攻,宋襄公不采纳。楚军刚渡过河,还没有布好阵势时,目夷又提议立刻进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直到楚军摆好了阵势,宋襄公才命令进攻,结果寡不敌众,大败而回,他的大腿也受了伤。

    回国后,宋国上下都埋怨宋襄公。他却宣称:“仁义的君子不使对方受困于危难之时,不攻击还没列好队形的敌军。”这真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不顾场合、不分对象、不计利害地侈谈“仁义”,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所以说,“仁”必须与“智’相结合,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仁”并非仅仅是宽厚,更不是懦弱,有时甚至应该表现为大智大勇。如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勇于肩负道义的仁人志士本色。

    我想,老子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既是对“无为而治”的大“道”被废弃的惋惜,也是对没有真正的“仁义”的失望吧。

    三、《道德经》第十八章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提倡仁义。

    智谋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

    六亲不和了,才提倡孝慈。

    国家动荡不安了,才出现忠臣。

    解读心得

    1.本章中,老子继续阐明自己的辩证思想:事物的产生总有其原因。因大道不存,才提倡仁义;因六亲不和,才提倡孝慈;因国家混乱,才提倡忠君;因前者缺失,才产生后者;因为提倡智慧,才产生了巧诈。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最高明的,所有人为的措施,都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2.老子洞察万物,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其观点来看,儒家所提倡的仁义、孝亲、忠君、圆融等,也不过是一种对道体之外的补充,是人们对大道不存所做的努力。

    3.人类发展到今天,科技文明已够发达,但社会能否得到长足的发展?人类能否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我们不停地创造文明,但是否在背道而驰?是否得不偿失?路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沉重。

    4.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法天效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在今天这个人类损害自然、物质破坏精神的时代,显得更有积极的意义。

    经典故事

    春申君纳忠义之才

    楚国的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相。因为他以才德会友,所以门下有许多为他效力的门客。

    一天,有个叫汗明的说客来拜见春申君,但他等了三个月才见到春申君。

    两个人谈完后,春申君非常高兴。汗明想再继续谈,而春申君却说:“我已经了解先生了,请回去休息几天吧。”

    汗明不安地说:“我想问问您,但又怕您责备我无知。您和尧相比,谁更圣明?”

    春申君说:“先生这话太过分了,我怎么敢和尧相比呢?”

    汗明说:“那么您看,我可与舜相比吗?”

    春申君说:“先生就是舜的化身啊!”

    汗明说:“不对,请让我把话说完。您的贤德不如尧,而我的才能也不如舜。可是,舜侍奉尧,三年后两人才彼此了解。现在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了解了我,这不说明您比尧还圣明,而我比舜还有才能吗?”

    春申君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命人把汗明的名字登记在宾客本上,汗明每隔五天能受到春申君的一次接见。

    汗明说:“千里马的故事您听说过吗?千里马拉着车前往太行山。它的四蹄伸展,两膝弯曲,它的尾巴低垂夹在两股之间。当走到半山腰时,便驾着车辕,辗转不前,爬不上山。这情景让路过的伯乐看到了。他跳下车,拉着马痛哭起来。然后,他脱下自己的麻衣,盖在千里马的身上。千里马向他低下头,喘着粗气,然后抬头嘶鸣,其声撕心裂肺,震天动地,这为何呢?因为千里马感动于伯乐的知遇之恩。现在,我虽没什么才干,却困厄在底层,住在穷乡僻壤,饱尝生活艰辛。您能为我洗去尘埃,摆脱厄运,倾听我在梁国受到的冤屈吗?”

    春申君听了,十分感动,重重地点了点头。就这样,汗明被春申君拜为上宾。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社会动乱,此时,道义丧失,圣人不见,所以出现了说客往来的纵横联合局面。忠义与奸滑俱有,平庸与才德并存,此时,礼教、忠义、才德的宣传和作用,便为必然。汗明毛遂自荐,自认千里马,春申君知人善用,甘当伯乐。体现了一种忠义相济、才德并用的和谐状态。

    关于十八大读后感的问题,通过《阅读解析《道德经》第十八章》、《《道德经》第十八章》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十八大读后感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十八大读后感(1)

    相关阅读

    • 《道德经》第十八章心得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十八大读后感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道德经》第十八章心得和《老子论道》《道德经》第十八章 认知“道”的重要性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