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十八大全称是什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北京思考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北京思考
【内容提要】用中国的理论和实践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中国话语和叙事解释和传播让外国人看得明白、听得清楚中国的成就、问题及未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首要任务,也是外宣工作、国际传播工作的重大课题,更是作为大国首都北京作出首善贡献的努力方向。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最新最美最好北京核心概念的提炼,是一个长期、动态、国际化过程,需要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路人员、国际社会共同聚焦完成。
【关键词】话语体系 叙事体系 逻辑维度 首都北京 核心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用中国的理论和实践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中国话语和叙事解释并传播让外国人看得明白、听得清楚中国的成就、问题及未来,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首要任务,也是外宣工作、国际传播工作的重大课题,更是作为大国首都北京作出首善贡献的努力方向。
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顶层设计的逻辑维度
1.理论逻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最根本、最持久、最宏大的主题,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最深层次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波澜壮阔,延安革命时期和当今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对外宣传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延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完成救国大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革命应该而且必须为世人所了解。”毛泽东同志率先垂范,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风趣幽默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表述,用最生动、最简洁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伟大的中国革命”,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击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政治污蔑,赢得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友谊和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国际基础。“宣传出去,争取过来”“高扬真理、正义在我”“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开放包容,深入交流”“以诚相待,感动世人”,到访延安的120多个国际媒体、友好人士代表团发出客观声音,形成的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未来是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延安革命时期构建和实现中国格局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卓有成效,给党的对外宣传工作、国际形象塑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向世界讲好今天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是当今中国最大、最根本的时代背景、国际背景,是当今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构建的最现实、最管用、最需坚持的理论逻辑参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指针,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的“成功密码”,成为国际社会了解认识新时代中国的“金钥匙”,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了按既定目标努力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百年一遇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中美博弈在更广泛领域更深层次展开,污名和反污名、舆论围攻和反围攻之战将是持久战、攻坚战,需要人人参与、全民国际传播,各级领导亲自抓、亲自做,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担当起“中国故事第一讲解人”,在多个场合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和表达,讲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实践,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初心使命,讲述建党一百多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愿景,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等一系列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展现出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高远理想,充实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中国共产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带领中国人民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加快构建、丰富和完善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2.实践逻辑。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实践逻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18%左右,近几年来高达30%左右。我们国家既经历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变迁,也经受了不少重大考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我们党和国家不但胜利渡过了种种难关,而且有力巩固了人民政权,持续保持了国家政治和社会大局稳定,并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两大奇迹成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执政成就和国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标志,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的生动体现,本身就是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放在这两大奇迹逻辑范畴中去设计,从“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产生的极为鲜明的对比中去挖掘、设计、传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3.文明逻辑。为人类谋大同,为世界谋进步,为国际谋和平发展,归根结底是共同促进和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这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必须遵循的文明逻辑。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多彩多姿、多元并存并不会因为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而消解,文明的多样性客观上要求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文明交流发展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逻辑,指导我们在讲好世界故事的前提下讲好中国故事,把讲好中国故事放到世界故事的大背景中去进行。世界好,中国好;中国好,世界好。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一样也离不开中国。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一直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潜移默化用中国文明逻辑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中美分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是重要大国关系,要通过对话找到一条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在这个星球上和平共处之道,必须寻找两国行得通、见成效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会见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时提出中美关系“三条底线”,即:美国不得挑战、诋毁甚至试图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美国不得试图阻挠甚至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美国不得侵犯中国国家主权,更不能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同美国是这样,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互相尊重各国选择发展的道路模式,是构建和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坚定不移奉行的底线文明逻辑。
4.北京逻辑。北京是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是国际社会看中国的第一窗口、首要窗口,这是构建北京特色、首善标准、北京贡献的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必须遵循和突出的北京逻辑。以全球视野、国家站位、首都定位、首善标准,着眼于北京发展新阶段、新方位、新要求,以大国首都大外宣、全面立体大样子为定位和目标,以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外宣战略,突出北京功能定位为主线,多主体、多平台、多渠道、多载体,生动传播最新最美最好北京,讲好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国际形象的首要窗口,以首都实践阐释中国理论,以北京故事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和中国话语体系。
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北京贡献的努力方向
1.我讲述。柏拉图叙事学二分说将叙事学分为模仿、讲述两种,模仿是在他人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下进行,讲述是在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中开展。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与实际叙事或描述不是完全相同的,后者是一种经过审美考虑经过选择和安排的事件的一部分。在很长时间,因为世界话语权、叙事权掌握在欧美西方手中,中国基本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模仿传播,所以世界眼中的中国不是真实立体客观的中国。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要改变这个局面,就要主动出击国际舆论场,中国的事情中国主动说,牢牢占据主体地位,牢牢把握第一定义权、终极解释权,以我为主,融通中外,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自塑”而非“他塑”,讲述而非模仿,推动中国形象、首都形象由“他塑”向“自塑”转变。英国资深中国问题观察家休·佩曼在《中国的变革: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一书中指出,忽视中国的“持续变革能力”是西方“误判中国”的重要原因。我们不仅要讲“中国不是什么”“中国不做什么”,而且要更多地讲“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以及“我们会成为什么”;不仅要讲北京城市的新进展,而且还要讲北京城市的新思路和未来;不仅要讲北京城市共商共建共享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成果,还要讲北京城市人文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价值取向等,解析好“中国奇迹”的奥秘,揭示好中国制度在实事求是中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共观、中国观,塑造和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正面预期和信心。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是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构建者。目前世界上有6万多个国际组织,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有90多个。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国际数字地球学会、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等7个国际组织总部设在中国,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剧院联盟、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等是北京发起成立的国际性机构。中国还应当大力支持和组建总部在北京、在中国的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构建。
2.在现场。我的事情我做主,中国的事情只有中国有资格说,讲中国的事情、研究中国的问题,无论是主场还是客场,中国人必须在现场。主场抓住机遇,客场主动出击,精益求精讲好故事。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的主场优势做强国际传播,全力以赴服务国家主场外交,精益求精开展北京主场外宣,充分利用在京举办的主场外交活动,主场重大政治活动、主场重大庆典、主场国际赛事、主场国际活动等平台,策划、组织开展具有首都特点、北京特色的新闻发布、外媒采访、展览展示、外宣品推送等形式多样的外宣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北京,以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服务民族复兴。主场传播,是北京结合四个中心城市定位和首都的特殊重要地位,开展新时代首都外宣的重要主战场。对于客场,我们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在现场,即现场必须要有我们中国人的声音、立场、观点。
3.客观讲。构建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把握好基调很重要。我们的基调就是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平和而不张扬,平实而不夸张,自信而不自大,谦逊而不自傲,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坚持积极向上向善向好建设性原则,既要大力传播两大奇迹、伟大成就、传统文化、光辉历史,又要正视和不回避存在问题方面的客观报道,不掩饰、不填充、不平衡客观存在。
4.讲故事。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奇迹,渴望破解中国成功的秘诀;我们要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我们要化解西方势力对中国的刻意“唱衰”,我们要回击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都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用中国成功的理论和实践书写精彩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根本在于正确的、科学的、适宜的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北京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棒”。当前,我们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的北京故事,以具体、多元、共情、共识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骨、北京特色的国际传播精彩故事。
5.全主体。首都每个人都是北京故事的叙事者,人人都是首都国际形象的参与者、建设者、传播者。推动更多主体、更多领域,多点发力讲好最新最美最好北京故事,形成合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特别是要强化和落实一把手亲自抓、亲自做的制度安排,落实形成人人做国际传播的意识氛围,推动形成人人都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努力奋斗的生动局面。
6.多样式。世界那么大,国家那么多,人口数量那么众多,中国叙事样式和内容需求是天量数字。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需求喜好天差地别。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影视产品、文化活动,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视频化,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只要效果好,形式不拘一格。“一稿通天下”,一般情况下效果不会是完全令人满意,爆款就是创造适应了众多群体受众需求的创意传播产品。北京以国际传播内容供给侧改革推动国际传播形式创新创造,精心设计文化IP、人文IP、经验IP、事件IP、品牌IP、思想IP国际传播,使其产生强大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中轴线、故宫、长城、大运河、春节、中秋等是广受国际社会关注的文化IP;北京大气治理、市民精神风貌、优良文明素养、开放包容自信是国际传播的良好人文IP;大兴国际机场、高铁、轨道交通、奥运场馆、科技创新中心等是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经验IP;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应对、重大国际活动赛事举办、冬奥会筹办举办等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事件IP;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展示出无比优越的思想IP。做优做强国际传播IP,北京具有巨大空间和巨大可能。
7.广覆盖。叙事传播覆盖越广越好,但也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意分层次分重点。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周边国家是重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重点,大国为要,更要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点线面全覆盖,增强国际传播覆盖面。
8.新技术。适应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更加重视社交媒体新赛道国际传播,更多采用短视频、移动化、互动式传播方式,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持续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新技术,新能量,新效能,矢志不渝运用新技术赋能国际传播,赋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构建,事半功倍,北京优势无限。
9.首都“范儿”。主流传播、主场传播、主力传播、主心传播,是以首都实践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总思路。一是坚持做强“主流传播”。主流传播核心是价值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做强主流传播,就是要围绕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最首要、最主要、最重要任务展开,将之贯穿国际传播工作始终,自觉落实到国际传播全过程、各环节、各点位、各细节,把中央要求、北京政策转化为受众语言、国际说法、品牌活动而大力弘扬传播。二是坚持做强“主场传播”。充分利用发挥北京作为首都的主场优势,精益求精做好主场传播。紧扣疫情防控、冬奥会筹办举办等大事要事,策划开展具有北京特色的新闻发布、外媒采访、展览展示、品牌活动、合作传播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传播工作,把首都主场外宣优势用足,以北京的高质量发展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首都对外传播精品。三是坚持做强“主力传播”。影响有影响力的主力人群,选择有国际影响力的主力渠道。抓住“牛鼻子”,扩大“朋友圈”,吸引国家政要、使馆官员、高端智库、专家学者、媒体高层、国际组织与国际赛事负责人等自觉自愿成为北京城市形象的关注者、热爱者、传播者,使其在感受当代中国发展变化中理解中国、亲近中国,并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媒体是国际传播的主力渠道、主要阵地,社交媒体是国际传播的新赛道。紧紧依托中央和市属主要媒体、境外主流媒体、境外主要社交媒体等主力传播渠道,做强顶级发布、权威发布、定制推送、合作交流,客观传播我声音、展示我形象。四是坚持做强“主心传播”。做足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和人文基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传播人类文明社会最大公约数,融通情感、增进了解、传播文化、建立互信,促进各国民心相通,推动各国文明互鉴,各美其美。
三、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最新最美最好北京核心概念
2015年联合国制定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缩写SDGs),用以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研究、科学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化通用坐标体系,努力寻找各类国际性组织、各国主流媒体、各类国际智库、各类精英主流人群等追求的具有最大公约数属性的人类共同价值、国际化城市形象概念,寻找与自身实际贴合的方向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城市核心概念,促进城市形象、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更加广泛而有效。深刻思考通过北京表达中国,通过最新最美最好北京展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围绕北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生动实践、巨大变化、丰硕成果,围绕思想力量、文化精髓、精神标识,围绕政治话语、文化话语、学术话语创新,提炼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国表达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出更多北京创意、北京模式、北京方案、北京品牌、北京名片、北京标识,培育数量众多、品质优秀、独具特色“京字号”原创外宣品牌,创造形成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接地气聚人气、具有北京特色的主体叙事、主动叙事,深化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研究,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核心概念首先、首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还可从以下方面提炼北京核心概念:
1.古都北京。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拥有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拥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省市,也是世界上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北京历经大潮迭起,走过不平凡历程,积淀深厚,魅力独特,成就辉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千年古都擦亮文化金名片。今日之北京,是今天高质量发展中国的生动缩影,知北京、知中国,日益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2.红色北京。北京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祥地之一,是最早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城市之一,也是许多重大党史事件发生的地方,拥有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
3.京味北京。北京拥有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文氛围,尊老爱幼、爱家爱国、守望相助、自信包容、有理儿有面儿、通透怡然的风俗风情、京腔京韵,令人陶醉,独具魅力。
4.创新北京。北京拥有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建设中,北京以创新之精神境界不断自我提升、以首善之标准持续实现超越。
5.绿色北京。北京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涵养、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碳排放稳中有降,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作出世界典范。2020年PM2.5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57.5%,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纳入实践案例。青山、绿水、蓝天成为北京城市底色,城市森林、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成为城市音符。
6.和谐宜居。北京进行了世界最大规模、最具成效的城市更新,在一批批老旧小区、危旧楼房、棚户区改造中,呈现一批批宜居街巷、精品胡同,打造出北京人的乡愁和现代便捷生活共生的“北京模式”。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2.43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交通便捷,乡村美丽,平安稳定,社会和谐。
7.双奥之城。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奥运城市,奥运故事,世界通用。
8.高质量发展。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在减量发展刚性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北京迈入航空“双枢纽”时代。发挥“一核”作用,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跳出北京发展北京,全面拉开城市副中心框架,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全力推动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唱响新时代京津“双城记”。高精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助推北京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9.科创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北京率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营造更优创新生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城一区”稳步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第一,独角兽企业93家居全球城市之首。
10.“两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全面启动,打造改革开放“北京样板”。北京营商环境连续两年全国第一,成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不断释放强劲开放动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三平台”成为国家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高水平国际一流展会。
11.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8%,竞争力居全球城市第八位,人工智能企业、区块链企业集聚度居全球城市前列,北京“十四五”时期要建成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12.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国际名品旗舰店、精品店和概念店云集北京SKP(北京华联百货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具标志性的时尚奢侈品汇聚地、北京终极的时尚生活方式与购物目的地。成功推进王府井等传统商圈改造,建设望京小街国际特色商业步行街,提升一批购物小镇、特色商业街区品质,以优质供给带动消费升级,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者|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徐和建
来源:对外传播微信公众号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已迫在眉睫。这既是国内发展的需要,更是国际交往的需要。只有建构灵活、多样与科学、完备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引领社会发展,引导舆论,教育人民,增强国际交往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可话语体系的建构只有建立在科学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一、要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内涵
二、要以尊重话语形成规则的方式建构话语体系
三、要将建构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
四、要将社会实践与话语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话语是一种独特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遵循话语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成为软实力。
二、如何建立平等话语体系
第一,推动构建平等、包容、多元的国际学术环境。中国学界需主动地、全方位地向世界阐释中国学术优秀成果,与西方学界展开平等交流对话,揭露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与后果、展示多元对话的创新意义等,并更多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学者展开深度合作,以形塑一个平等、包容、多元的国际学术交流秩序和传播空间。为此,我们应建设系统、畅通、高效、牢固的媒介、平台、渠道、网络,以利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以及成果的现实转化。知识的传播是学术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的方面,不仅决定其方向、内容、质量、速度、效果,而且影响学界社会结构关系。因此,我们应坚持学术成果出版传播的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全球化,推动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加强对学术研究的支持和管理。国际经验证明,政府及其政策可以对社会科学进步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支持力度,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创新事业,进一步疏通成果转化渠道,提高各基金成果质量。同时,建立公正、公平、科学的学术评价评审体系,完善相关评审、评价、监管机构和相关机制,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立足中国传统和当代现实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应坚持民族立场,弘扬民族精神,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胸怀、情感、境界融入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新理论、新主张、新方法的创造之中。同时,培育具有当代意识、主体意识、社会意识的研究者,使他们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在学术研究中建立中国视角、彰显中国价值,关注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与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和现实环境。因此,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突出社会价值、公共价值,探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助力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如在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化解不同利益群体矛盾,摆脱能源、生态发展危机,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除了从民族文化、域外文化中汲取养分,还应提倡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具体研究领域和研究过程中探索新方法,建立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模式。
三、大学生如何通过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1、构建“大时代”的逻辑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以新时代为经纬坐标建立逻辑框架,深刻领会新时代与中国人民、新时代与中华民族、新时代与社会主义、新时代与世界的内在逻辑关联。
2、使用“小故事”的文本结构。奋斗的青年是新时代的追梦人,青年要讲好自己和朋辈在大时代里奋斗拼搏的小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青年讲好新时代“小故事”提供了鲜活素材,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为世界人民接受中国青年的“小故事”提供了价值前提。
3、打造“中国风”的话语体系。“中国风”的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坚持立足于中国实际,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风”的话语体系,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发展观察中国和世界。
4、应用“国际范”的叙事技巧。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是赋予当代青年的新使命,需要青年具备进行国际传播和开展国际交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中国青年还需要学会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同理心,把中国故事放在全球叙事框架中,叙说中国精彩,也兼顾他者文化共情。伴随着国力提升,各类国际场合都可以看到中国青年的身影,体育赛事、文化艺术、科技竞赛、学术交流和公益活动等都可以成为展示中国当代青年形象的国际舞台。
关于十八大全称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如何建立平等话语体系》、《大学生如何通过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十八大全称是什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