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章贡区:赣州也有天一阁

章贡区:赣州也有天一阁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风雨天一阁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章贡区:赣州也有天一阁和章贡区在哪个市?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章贡区:赣州也有天一阁
  • 章贡区在哪个市?
  • 赣州的历史
  • 章贡区区情
  • 一、章贡区:赣州也有天一阁

    赣州也有天一阁

    照磨巷,位于解放街道辖区。照磨巷口建有一牌坊,牌坊之址原为天一阁。

    天一阁,旧名太阴,明代江西布政使蒋曙改名为天一阁。民国时,位于阳明路的阳明祠被励志社所占,蒋经国改设阳明堂于天一阁。

    传说中,明朝时的姚玺,身为赣州府总兵,财大气粗,为博一青楼女子一笑,放言:小小赣州城,不就是“三山五岭八景台”吗?我用十个铜钱就可以买下来,不够吗,我再“添一个”!这个笑话被后世的赣州文化人演绎了。毕竟一个偌大的赣州城只抵得十个铜钱太有损面子了,于是,文人们将这十个铜钱演绎成十个带“前”字的衙门,意思是,赣州城由这十个衙门所构成,体现家园厚土,赣州并不低贱。“添一个”,被演变成了这“天一阁”。

    天一阁,古代泛指藏书楼,多有太阴井附之。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将天一阁的功能说透了。赣州的天一阁也大致类似。所不同的是,赣州的天一阁没有藏书功能,只有救火功能。

    宋时,赣州城就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三十六座名城之一,商业经济空前发达,尤以瓷器、造船业、茶叶为盛,贡江临城一侧全是码头,桅杆如林,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现中山路、濂溪路一带全是商业店铺,而古时的店铺全为木质结构,极易着火,而且一旦着火,便连带诸家邻居,甚至整条街巷全部遭殃。

    当时的赣州城居民可谓怕极了火灾。心中有了顾虑,便有了许多唯心的东西泛起。到了明代,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城东河对面的一片山。城东河对面这片山,一概为红色土山,且几无植被,乡人称为“火焰山”。

    火焰山存在好多年了,人们都没有在意它的颜色似火,这时,人们联想到城区内此起彼伏长年不断的火灾,忽然觉得这灾源在这火焰山,是这火焰山将城市日日笼罩在火的阴影中。

    中国人的弱性就在于此,一旦客观事实无以抗拒或改变时,便借助虚无的神或鬼等迷信类东西来宽慰自己,赣南客家乡村庙宇菩萨多如牛毛的现象便是最好的印证。

    赣州城人于是想了两个办法——其一,往山上植树,改变火焰山的容颜,消除它的不祥;其二,在正对火焰山的位置建“天一阁”,下掘太阴井,以昭示水可灭水。

    于是,火焰山开始有了绿色,照磨巷口子这位置平添了一座天一阁和一口太阴井。

    结果如何?城区的火照发不误,只是心里有了安慰,便不觉得是天灾了,是自己不小心以致失火。

    迷信的力量如此之大,迷信的结果也渐渐将误区引入了正途,失火吗,本来就不是天灾,本来就是不小心而为之,这才叫“失”也。后来,有钱人开始盖砖瓦房,以抵御火灾。再后来,到了民国初年,赣州的商人们非常自觉地自发组织了救火队,第一支消防队伍就驻扎在皂儿巷深处,第一部消防水车是木头做的,手摇式的……

    理解到赣州“天一阁”的来由,就可以理解到赣州文人为什么要借姚总兵的口“添一个”,天一阁是太重要了,除了十个衙门,再借助有护佑一城平安祛火避灾的天一阁来增加分量,赣州不是更加厚重与高贵了吗?!

    注:《赣州府志》:明嘉靖十五年,董天锡编纂,《山川》之《赣县》中载:“天一,府南。旧名太阴。布政蒋曙改今名,以城东有火焰山,取水制火之议。”《厢里》之《赣县》中载:“巷。……天一阁后,间阁名太阴巷,因之知府邢珣修复。”

    (文/文瑞,图/网络)

    一、章贡区在哪个市?

    章贡区位于江西省南部,东径114°46′40″-115°3′40″,北纬25°40′16″-25°58′56″。为赣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面积478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包括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50平方千米。总人口5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1万人。
      区人民政府驻阳明路。邮编:341000。代码:360702。区号:0797。拼音:Zhanggong Qu。
      属低山丘陵区,地势由东南、西北向中部倾斜,略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高。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城区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章江和贡江在宋代古城墙下汇流成赣江。

    二、赣州的历史

    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分五军戍五岭,其中一军守庾岭之界,置南壄县,九江郡,赣南有行政建制县始于此。

    2、两汉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属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汉灭楚,南壄始隶汉;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隶之;同时增设赣县、雩都二县,赣县筑城于益浆溪(今章贡区蟠龙镇一带)。

    西汉末年,王莽称帝,史称新莽(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三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县改为南野县,赣县、雩都、南野三县仍属豫章郡。兴平元年(194),孙策据江南,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县、雩都、南野三县隶之。

    3、三国

    吴·嘉禾五年(236),分庐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始于此;析赣县置平阳,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东北白鹿营地置阳都;后析阳都的陂阳地置陂阳,不久又改名为揭阳。庐陵南部都尉领七县:赣县、雩都、南野、南安、平阳、阳都、揭阳。

    4、两晋隋唐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

    晋太康三年(282年),撤销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

    晋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

    晋太康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雩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

    南朝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属于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辖赣县、雩都、南康、宁都4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沿袭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

    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

    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

    天佑元年(904年),从雩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5、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

    开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6、两宋元明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

    大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

    大平兴国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辖13县。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

    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

    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7、清史民国

    清顺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设县,省直接下辖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州属赣南道,道治赣县,辖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现寻乌县)、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17县。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赣南道,省直接辖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督察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行政督察专署驻赣县。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行政督察专署驻宁都。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督察区合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驻大余,后迁赣县,辖11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赣县;第八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

    1949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昌,随后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国民党的江西省政府南迁赣县。不久国民党在赣州的统治随着人民解放军攻克整个赣南而宣告结束。

    在1929至1934年间,赣南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并于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8、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设立赣州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赣南各县,后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专区。其中赣州专区领18县(市):赣州市(8月析赣县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宁都专区,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由抚州专区划入);赣州专区领11县(市):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赣南分设2个专区。

    1949年11月,赣州专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专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专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专区。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区,同时撤销赣州专区,广昌划入,领19县(市)。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恢复赣州专区。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

    1994年南康、瑞金撤县设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县级赣州市改为章贡区。1999年7月,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9年6月,赣州开发区成立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2014年7月,赣州开发区更名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县级南康市,设立赣州市南康区。南康区三江乡的解胜、博罗、筱坝三个行政村划归潭东镇管辖。南康区潭口镇的下坝、金塘、台头、村头四个行政村划归南康区龙岭镇管辖。潭东镇、潭口镇划归章贡区管辖。

    201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赣县,设立赣州市赣县区,以原赣县的行政区域为赣县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3月,赣州蓉江新区获批成立,是赣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区,是赣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建制。

    扩展资料:

    赣州的部分历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馆

    赣州城历史悠久,繁荣于两宋时期,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因此,赣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之称。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赣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宋代,其辉煌得益于由长江、赣江、章江、浈江、珠江共同构成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的赣州,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关古驿道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它建于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张九龄奉命率工匠用两年时间扩展而成。驿道源起大余县城,翻越梅岭直到广东省南雄市,全长约40千米,是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陆路中转枢纽。今天的梅关古驿道专指梅岭一段,约2.5千米,它历经千年沧桑,是国内罕见、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驿道。



    三、章贡区区情

    章贡区位于江西省南部,东径114°46′40″-115°3′40″,北纬25°40′16″-25°58′56″。为赣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区面积478平方千米(实际管辖区域425.5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包括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0.28平方千米。

    基本情况:

    邮编:341000代码:360702区号:0797拼音:ZhāngGòngQū英译:ZhanggongDistrict

    全区辖5个街道、7个镇:解放街道、赣江街道、南外街道、东外街道、黄金岭街道、沙石镇、水东镇、水南镇、湖边镇、沙河镇、水西镇、蟠龙镇,共有55个居委会(社区)、86个行政村。其中,黄金岭街道、蟠龙镇、湖边镇由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治理;章贡区实际管辖4个街道、5个镇,48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10个镇辖居民委员会、57个行政村,面积375.52平方千米。2010年12月区政府整体从阳明路搬迁至章江新区区政中心。

      章贡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由东南、西北向中部倾斜,略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高,为丘陵山地,中部平缓,为河谷平原。最高点为峰山,海拔1016.4米;最低点在水西镇白田村西部田塅,海拔93米。境内河流有章江、贡江,交汇合流为赣江而北去。美丽的赣州古城正处于低山、丘陵的环抱,章、贡、赣江的环绕之中,构成“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靓丽风光,有“千里赣江第一城”誉称。境内山脉被章、贡、赣三江截为东、东南、西北三部分,分属武夷山脉、九连山脉、罗霄山脉余脉。全境有群山作屏障,中部有三江滋润土地,尽夺山川之灵气。是全国重要的钴钨冶炼基地。

      章贡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9.4℃,无霜期286日,年均降水量1494.8毫米,年均日照1888.5小时;冬盛行偏北风,夏盛行偏南风,年均风速1.9米/秒,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京九铁路,105、323国道穿越区境。航空有黄金机场,水运经赣江可直达鄱阳湖、长江。境内旅游资源丰硕,有名胜古迹游览地400余处,有“宋城博物馆”之誉。其中有八境台、郁孤台、古城墙(是独一现存的宋代砖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天岩石窟等。

      章贡区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偏西北部,北纬25°40′16″~25°58′56″、东经114°46′44″~115°3′40″间。为赣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更多相关内容请参阅百度百科,链接如下:

    关于风雨天一阁的问题,通过《赣州的历史》、《章贡区区情》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风雨天一阁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风雨天一阁(1)

    相关阅读

    • 章贡区:赣州也有天一阁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风雨天一阁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章贡区:赣州也有天一阁和章贡区在哪个市?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