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从荒园到公园,保护“被烧毁”的圆明园

从荒园到公园,保护“被烧毁”的圆明园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圆明园资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从荒园到公园,保护“被烧毁”的圆明园和圆明园哪一年被烧毁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从荒园到公园,保护“被烧毁”的圆明园
  • 圆明园哪一年被烧毁
  • 圆明园烧毁真的令人可惜啊,圆明园的历史资料有哪些?
  • 圆明园从建造到毁灭的故事
  • 一、从荒园到公园,保护“被烧毁”的圆明园

    这是一个略显拥挤的周日,从绮春园南门进入圆明园,穿过观水鸟的、赏荷花的人群,一路向北,抵达西洋楼并瞻仰一番后,时间已过去近两小时——这还不过游园一角。

    在这片比故宫还要大五倍的土地上,曾有着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园林建筑组群。然而,1860年后的近百年间,这片土地历经了帝王园居、侵略者及各路豪强的践踏破坏,并一度成为数千农民的居所。园林尽毁。

    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结束了园内混乱的历史。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开放。1997年7月,它被中宣部公布入选为中国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今天,身处日新月异的北京四环与五环之间,圆明园的周遭只有车流,没有硝烟。由一座现代都市包围着,这片园林遗址再度被保护了起来。

    2022年7月14日,圆明园遗址公园西洋楼景观区,工作人员在巡视核对遗迹,并观察遗迹是否出现损坏。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荒园

    上世纪七十年代,解秀清在圆明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的家族老屋在绮春园东南角的涵秋馆一带,据史料记载是嘉庆皇帝建来赏秋的场所。

    解家老屋被菜地、藕地与核桃林包围,父母在院里种植草珠子与角瓜,也养鸡,下了蛋就卖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师生。老屋东侧的水域则有一大片芦苇荡,“七十年代,好多人提了塑料桶进芦苇荡里边,半个小时后,提着一桶鸟蛋就出来了。”

    一整个童年里,解秀清都觉得,圆明园荒烟蔓草,鸟声、蝉声、风声远远盖过人声。那里是自然和儿童的天堂。园内无墙也无门,只有一条窄窄的、南北贯通的土路,刚好容一辆拖拉机开过去。解秀清与伙伴们会下福海游泳,也常骑车去园子东北角的西洋楼,攀爬断垣残壁,坐在海晏堂的大贝壳里互相打趣,说那曾经是慈禧洗澡的浴盆。

    她要很多年后才会知道,那些被她的自行车胎碾过的、大得无边无际的荒草地之下,掩藏着的不仅是惊世骇俗的暴行,还有难以估量的文物与建筑遗址。

    时间向前拨近三百年。1707年,康熙将北京西北郊华家屯的一块600余亩的土地赐给四子胤禛,命名“圆明园”,取义“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寓意康熙希望胤禛品德圆满、完美明智。

    胤禛即雍正即位后,扩建圆明园并常居其中理政。后又经几朝皇帝促成,增长春园、绮春园,合属圆明园总管大臣管理。三园总面积达5200余亩,建筑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比紫禁城多4万多平方米。园内有汉白玉扶手、各色珐琅花瓶、青铜狮子等奇珍异宝,也有河海、崇山与琼楼玉宇等人工自然交错的景致。

    “在我们的欧洲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拿来对比这座园林的奢华。”法国将军蒙托邦曾说。

    1856年,英法两国政府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由向清政府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9月22日,钢枪铁炮之下,咸丰帝携妻儿及部分贵族官僚逃亡热河,其弟恭亲王奕䜣留京谈判。10月6日晚上7点钟,法国军队抵达并攻占圆明园。次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开始长达十余日的劫掠。10月18日的早晨,英国军队分散成小股在圆明园内放火,无数宫殿、庙宇、亭榭及凉台付之一炬。

    “我们走出圆明园的大宫门,兴奋里带着一丝哀伤,回首望去,只见飞舞跳跃的火苗像一个个奇异的花环,点燃并吞噬了一扇扇大门……火舌呼啸,噼啪作响,仿佛在毁灭中歌唱。”有英国士兵在回忆录中写道。

    那以后,历史像一台刹车失灵的列车,拉着清朝,也拉着圆明园,无可挽回地向衰败冲刺。

    1873年,清政府试图重修圆明园,终因财力不足而告终。其后半个多世纪,圆明园又遭八国联军、军阀、土匪、兵痞等破坏,并在辛亥革命后迎来大批农民入园生产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由颐和园管理部门代管。1951年,周恩来对时任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说:“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帝国主义把它烧毁,以后有条件,我们还可以恢复嘛。”同年,北京市政府下令禁止任何机关单位移动圆明园石块。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在圆明园内植树。1964年,圆明园遗址交区绿化队管理。

    然而,“文革”期间,圆明园遭遇“挖山填湖、取石建屋、侵占土地、盗伐树木”等现象。直到动乱尾声,圆明园俨然已是一座彻底的废墟。

    1975年夏天,清史学者王道成初访圆明园时,手头的资料有限得可怜,“只有一张简单的示意地图,划出圆明园的范围,连行走的线路都没有。”

    他决意,先去考察圆明园内“最大、最显眼”的水域福海。福海开拓于雍正时期,沿岸仿造了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西湖景观,是清廷举办冰嬉、龙舟竞赛等活动的常用场所,历史上的水域面积达34.4万平方米,约等于327个赛用标准游泳池。

    如今近九旬的王道成仍历历在目——他踩着小道来到地图所示的福海东岸,大吃一惊,见近岸有一大片稻田,一起风,麦浪一波拱一波。对岸则是几座矮屋,农民正扛着锄头下地。农田之外,满目荒凉。

    “福海中央有大小三座岛屿组成的‘蓬岛瑶台’,是仿照李思训的仙山楼阁图建造的,但是在当时,楼阁、蓬岛与瑶台都不见了。”环湖有几棵柳树,粗大苍劲,他估计,或许是百年前就种下的古树。

    那是个晴朗的夏日,王道成在福海边坐了一下午,听着啄木鸟“嘟嘟”啄木,也听到阵阵蛙鸣。他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更想到“故宫禾黍,人世沧桑”。

    2022年7月14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游船行驶在湖面上,游船是游客游览圆明园的主要交通工具。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公园

    荒园的历史在1976年终结。那年11月,经北京市建委批准,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

    成立元年,管理处有职工二十八人,次年增至四十余人。职工们自己动手,在圆明园东部盖了三十余间办公、生活及管理用房,又在西洋楼区域搭建起2000多平方米的展览室,向公众开放“圆明园园史展览”。

    他们找来几辆手推车,在西洋楼清运渣土3000多立方米,又将流散于朗润园的五块石雕巨屏、两件汉白玉方塔拉回,初步恢复了方外观、观水法、大水法等遗址面貌。管理处现存放的几大摞圆明园古建筑样式图纸,也是头一批职工去国家图书馆借阅后,在宣纸上描绘而来的。

    此外的时间,职工们种植了大量树木。“70×50厘米的树坑,定额是每人一天挖18个坑,结果平均每人一天完成30个,最多的居然一天挖了59个坑。”原党支部副书记张恩荫回忆,每年,职工们新植树6000株以上。

    1980年秋天,王道成去圆明园参会,再一次来到福海东岸时,见四周已然草木茵茵,道路也做了拓宽修整。不过,问题依然清晰可见,“福海西岸出现了一排猪圈,武陵春色的山洞塌了一半,杏花春馆也被夷为平地、成了农田,正大光明殿成了垃圾场,每天几十辆车从北京各地开过来倒垃圾……”园内还有机修厂、锅炉厂、打靶场等。圆明园管理处的数据显示,1980年,园内有7个生产队、270户居民、20多个聚居点及2000多名居民。

    同年,圆明园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起“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的签名活动,据《光明日报》报道,该活动得到了包括宋庆龄在内的社会各界1583人的支持。这是一份决定性的倡议书。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把圆明园遗址规划为遗址公园。次年,福海修复工程开始。

    解秀清难忘那场面,1984年12月1日,浩浩荡荡的人群拥在湖底,又或者说,是在一个湿漉漉的大土坑底,“翻几铁锹,就能挖出蛇来。”妇女们扎着红红绿绿的头巾,清出的淤泥被小推车源源不断地推走。而后是修驳岸、放水,到1985年6月,福海已修得初具模样,可以开缆放船了。

    1986年,在政府统一安排下,解秀清一家搬迁至离圆明园一条街开外的福缘门。到2000年,圆明园内所有居民均被迁出。

    离开后,解秀清渐渐发觉自己对圆明园有一种归宿式的喜爱,她生在那儿,长在那儿;她与园内因“崖秀溪清”而得名的秀清村同名;她上学后,背书、背习题都坐在涵秋馆东侧的小土坡上;还有西洋楼里她触摸过的每一块石头——这一切都在召唤她回去。

    四年后的1990年,解秀清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回到已开放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做讲解员。与她一样,圆明园的不少老邻居通过“农转非”政策,陆续加入管理处担任保洁、售票、开游船等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圆明园管理处每年向北京市各中小学发信,邀请学生们免费进园参观。解秀清会在展览馆向学生们讲解,“英法联军是怎么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盛时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圆明园又是什么样的?”

    游园的人气相当旺盛。解秀清在展览馆内兼职卖过纪念品,“都是一毛钱、八分钱的小玩意儿,最贵的也就五毛钱。”一天能卖出2500块的流水。这座昔日戒备森严的皇家园林,在历经侵略者及各路豪强践踏之后,在新世纪的尾声成为了一所面向全体人民的遗址公园。

    2022年7月10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游客正在参观西洋楼景区。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问题、讨论与共识

    长久以来,一个略显无奈的误会摆在公众面前。“一提到圆明园,只知道西洋楼的断垣残壁。”王道成说,“实际上呢?西洋楼只占全园面积的2%,另外98%都是中式园林建筑。”

    鼎盛时期,圆明三园内有殿、堂、轩、馆、廊、桥等各式建筑造型,组成风景建筑群百余处,造景多取于江南园林风貌。“中式园林,要‘虽由人造,宛自天开’。这才是为什么,欧洲人把圆明园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今天,西洋楼的残垣断壁还倔强地立在那里,而以木为主材的中式园林早已燃烧殆尽,残余的木渣、瓦片也被黄土和草皮掩埋。

    2022年7月10日,有游客站在正大光明殿遗址前,望着大片草地、几棵树和一座倾颓的假山,说:“这就圆明园遗址啊?啥都没有。”

    管理处成立至今四十余年,类似的发问持续不断。这引申出了一场同样旷日持久的讨论:是否要复建圆明园?是否应该让游客体会到圆明园作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之美?

    1980年发出的《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提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发掘遗址”,并且在有条件时,“修复个别景区作为试点,并清理出若干遗址供游人凭吊。”随即有读者在报纸发声:“研究讨论无妨,整修大可不必。”

    此后,学界衍生出“废墟派”与“复建派”之争,前者主张保护“侵略者的作案现场”以记国耻,后者则认为要复建“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陈辉认为,这是一种真诚的学术讨论:“从展示效果来看,现在园里复建的景观,比如鉴碧亭和西洋楼的迷宫,部分游客肯定喜闻乐见。但是从实际来看,即便要复建圆明园,考量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财政等等。”

    2000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发布《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提出在一定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恢复和修整,但本着“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控制恢复面积在总古建筑面积的10%以内。王道成认为,这是一份折中的、具有纲领性的文件。

    据资料,管理处成立四十余年,已发掘大宫门、含经堂、如园等十余处遗址,并于原址陆续恢复了鉴碧亭、浩然亭、瀛海仙山亭等十余处建筑或景观。

    陈辉提到一个更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那些已发掘、未修复的遗址,多数只剩夯土地基,靠保护棚、保护罩或是扬尘布遮挡,起临时保护的作用。大雨或高温下,夯土可能出现流失或开裂的现象。

    为此,管理处的职工们达成了一种审慎的共识:先谈保护,再议展示。他们通过人工巡检与高科技探头监测,记录夯土的长期变化数据,作为申报保护项目的依据。“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助遗址对抗时间,不让它继续毁坏下去。”陈辉举例,经上级审批后,管理处对含经堂的夯土地基进行了包砖、归安、补砌等保护。

    那么,经妥善保护之后,如何向游人展示圆明园?

    陈辉赞同含经堂的展示方案:虽没有恢复其建筑群组,但游客能清晰地看到遗址的戏台、烟道、排水沟、房屋方位等。

    解秀清则希望,在加强遗址保护的前提下,园子里能继续恢复少量如澹泊宁静、武陵春色这样的中式特色建筑,“要让人记住圆明园的悲壮,也要让人看见它的美。”

    2022年7月14日,圆明园遗址公园西洋楼景区,工作人员在巡视核对遗迹,并观察遗迹是否出现损坏。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管理处主任邱文忠介绍,为更好地向大众呈现圆明园的历史风貌,传播圆明园文化,未来几年,管理处有几大任务:一是开展圆明园大宫门等区域的保护及展示工程;二是尽快推动圆明园博物馆的建设,策划更多的主题展览;三是数字化呈现圆明园,在对遗址及文物进行三维扫描的基础上,借助科技手段,让游客通过手机、AR眼镜等多种媒介体验圆明园美景。

    “另外,我们也要逐步有计划地继续进行考古发掘。”邱文忠说,新的“规划”正在编修当中,“二十年过去了,是否依然像2000年所说,执行10%的恢复,还需要专家来作最新评估。当然,一切新计划,最终都要回归到保护的前提上去。”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何展示圆明园”尚未有标准答案。它已被讨论了四十余年,今后也会被一直讨论下去。

    修文物,追文物

    2003年,刘阳入职圆明园管理处后,多次去往园内各个考古发掘现场,见到桥梁垮塌、支离破碎,没烧完的木头七横八歪,遍地是瓦片、砖石、瓷片与琉璃碎片。他感到心痛。

    那是冰山一角。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开始在圆明园进行考古工作,至今园内已出土各类文物碎片十万余片。

    2019年,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项目,在专家指导下,对各遗址出土文物进行系统修复。此项目每年一期,目前已进行了四期。

    一筐筐“碎得不成样子的”文物碎片被送来,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先对其进行清洗,而后作大致分类。“动手修复其实是工作的最后一道,如果修复要两个月,我们前期的清洗、分类就要至少四五个月。”陈辉说。

    她印象最深的修复文物是一只“绣墩”,即一张附青花瓷坐具。从坦坦荡荡遗址出土时,它已变成大小不一的120多块碎片。拼接期间,所有瓷片被平铺在一张大桌子上,同事们围桌而站,拼图一样地各作尝试。

    让科员张可欣比较难忘的则是一枚鼻烟壶,出土于长春园大宫门遗址,是青釉质地的,通透如“阳光玫瑰葡萄”,表面还画着竹林与花卉的图案。那鼻烟壶相对保存完整,科里只对它进行了清洗、补配及作色。

    据悉,目前为止,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共计修复文物六十余件,第五期文物修复项目也即将开始。

    更多的文物正流散在外。

    2020年12月1日,由知名企业家何鸿燊购买、捐赠的马首铜像正式回归圆明园,被管理处安置于正觉寺内向公众展出。马首铜像被称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文物”。

    流散于国内的文物回收工作也在持续进行。陈辉介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依赖于职工们在城中走访沟通,在许多捐赠单位和个人的支持下,管理处已收回文物一百余件。

    2003年,刘阳无意中在西单大秤钩胡同的一处院内发现一对汉白玉大石鱼,经院内居民同意,他将石鱼拍照记录。一年半以后,他阅读《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时,发现那石鱼原位于西洋楼大水法前,遗失在外已有近80年。经与前述居民多番交涉,2007年,石鱼回归圆明园。

    2010年,海淀区八家村拆迁,陈辉接到线索称,一拆迁户家中发现两件石雕须弥座。她赶去调查,发现为圆明园流散文物。多次沟通后,该拆迁户同意归还文物。

    2018年,民盟中央办公厅向管理处捐赠两件石刻,上面分别有乾隆与嘉庆的题字。陈辉记得,捐赠仪式当天,民盟的一位干部对她说,自己还是小姑娘时,这两块石刻就在民盟后院,如今自己要退休了,石刻也要走了,“她说这石刻陪了她半辈子,希望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

    这是陈辉参加工作以来,最觉动容的时刻。

    2022年7月10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游客正在参观含经堂遗址。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从旧园,到新园

    2022年7月14日上午,蝉在嘶鸣,脚踝高的草丛里,偶尔冒几朵黄花、几株狗尾草。烈日暴晒下,西洋楼的巨石发烫。张可欣在巨石当中穿行,她熟门熟路,知道哪儿草低,哪儿坡缓。

    每月两次,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对全园遗址进行检查,张可欣与同事两人一组,一直负责西洋楼区域。

    下过几场雨,几座废弃的水法池子里积下浅水;肉眼可见的,海晏堂蓄水楼那倒梯形的夯土芯上,落下了雨水冲刷的黑迹;几处石头缝里长出了小草,爬山虎也爬得更高了——张可欣将这些变化记下,再作更细致的观察:石刻、石柱等残余石质构件是否有损坏、丢失或被乱涂乱画?

    “建了公园管起来之后,石头倒没再丢过,”陈辉说,“但是哪怕在十多年前,游客在石头上涂画的现象也还是时有发生。”他们只能用专业保护修复手段进行清洗。而今,围栏、巡逻及电子监控将西洋楼的几座废墟牢牢地保护起来,乱涂乱画的现象也被杜绝了。除部分区域的植物需定期清理外,西洋楼的石构件少有大碍。

    张可欣手拿一摞检查记录表,每面纸上印着35张不同的石刻、石柱等构件照片。每找到一件对应的石构件,她就在照片下打个钩,意味着检查通过。这样步行近一小时,各类石构件近三百块被检查完毕。

    这不是件容易差事,张可欣记得,自己五年前刚入职管理处时,“用了几个月才把每块石头都认出来。”

    2022年7月14日,圆明园内,每找到一件对应的石构件,张可欣就在照片下打个钩,意味着检查通过。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张可欣在大学学的是历史文化专业,她说,如今单位的同事里有很多都是90后,许多人和她一样,一方面被稳定的工作吸引,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文博工作的偏爱,“我是学历史的,要是能走进遗址、触摸文物,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的工作显然满足了她的愿望。每月巡视遗址,她发现,五年前与五年后,石头们几乎没有变化:弧顶石门、雕花石柱、散落的石构件……以及曾被解秀清与伙伴们当澡盆攀爬的大贝壳,在这里巍然不动,像一种永恒的标志。

    有时候,张可欣会做与许多人一样的想象:如果这里从没有被毁该多好?

    上世纪九十年代,解秀清曾在展览馆的留言簿上,见到两行生硬的中文字迹:“我来自焚毁圆明园的国家,我为历史上的暴行而感到耻辱,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摆脱重负,把掠夺来的文物归还给圆明园。”她把这句话背了下来。

    2022年7月15日早晨,站在福海东岸,已经退休一年的解秀清回忆起此事,荷花、柳影、几只鸭从我们眼前游过,远处有游客在吹笛子。解秀清说,在无人看管的荒园时期,圆明园内也偶有游人,以搞文艺的为主,有画画的、作诗的,也有吹笛子的。

    在园半生,解秀清目睹园内发生了不少新意。

    园子的主干道拓宽了,可容两辆车对向开过;游客辅助措施如轮椅坡道也建了起来;山形水系的修复完成了大半;植物、花卉也修得更好了,西洋楼一带的两排白皮松长得简直有参天高。

    她还为一件小事感怀。1982年,她的姐姐曾在涵秋馆的老屋后种下一棵小枣树。那棵细小的苗儿在拆迁施工中被保留了下来,每年都在长大。

    这天,她向我指出,那棵枣树已长得比腰粗了。

    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李立军

    一、圆明园哪一年被烧毁

    1860年。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空手而进,满载而归。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10月13日,英法侵略军攻占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10月18日和19日,这伙强盗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几处属园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并进行第二次大焚烧,烧毁了几处属园的殿阁建筑。

    扩展资料

    结果

    当时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下谕“只可委曲将就,以期保全大局”。大臣秉承此旨意,全盘接受英、法提出的条件。

    10月24日和25日分别与额尔金和葛罗在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1月14日又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更为深重了。

    二、圆明园烧毁真的令人可惜啊,圆明园的历史资料有哪些?

    【圆明园的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圆明园的历史发展】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三、圆明园从建造到毁灭的故事

    此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待其即皇位以后扩建为离宫,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扩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后又附建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它坐落在西郊海淀镇之北,周围泉眼丛聚,草丰树茂,是绝好的造园之地。三园共占地350余公顷。园内成组的建筑群有一百二十三处,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

    圆明园三园地势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园。具体讲,圆明园有三大景区。即中部的前湖后湖景区,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宫廷区以及前湖、后湖沿岸的九岛。每个岛都有一组标题的景点,最大的一处称“九洲清晏”,即取“禹贡九洲”的含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环绕后湖的东、西、北三面,形成一圈外围景区,在这区里布置了小园林集群,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中央景区。外围景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宫、城堡式佛寺舍卫城、模仿商业活动的买卖街、藏书的文源阁、听戏的同乐园、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仿绍兴兰亭的“坐石临流”、仿庐山的“西峰秀色”等。第三景区为东部的福海景区,即以福海的大水面为中心,湖中有三个岛屿鼎列,以象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与水有关的二十处景点。此外,在圆明园的北宫墙外,尚有后来增建的一条狭长的景区,主要表现水村野居的风光。

    长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园,在圆明园的东侧。此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十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园、鉴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六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绮春园也是圆明园的一个附园,是多座私家小园合并扩建而成的,共计三十景。总体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于自然情调。景与景之间疏密相间,水系也比较错综复杂,形成小巧玲珑的格局。

    综观圆明三园可知其造园之骨架在于理水,通过人工巧构,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时互相串通,形成水系。水系之外又配以陆地游览线,再加上假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园分划成山复水转、层层叠叠近百处的自然空间,为开拓各类园林意匠构思创造了条件。建筑群体组合都以组景为目的,每一景点皆为一个小型园林,因此形成“集锦式”的规划形制。圆明园的单体建筑设计打破了传统官式的束缚,广征博采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体型,小巧素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圆明园中还选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驯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东,海淀镇北,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与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占地约345公顷。目前园中西半部沿未开发,主要开放了东部园景,开放面积200多公顷。
    残存的大水法是圆明园遗址的标志。此处原是闻名遐迩的“西洋楼”——园林化的欧式宫苑,将中国园林艺术与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遗憾的是,西样楼以木结构为主,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罪恶之火中焚烧殆尽,唯一残存的大水法因其为石制而得以幸存。这两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经苍桑,岿然不支,令人感慨万千。

    园内还有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图文资料展室;按原貌复制而成的“圆明园”微缩的模型;以及曾是皇家娱乐处——迷宫。据说当的迷宫的游戏规则是:皇上坐在迷宫中心,众宫女从周边打着灯往前跑,谁最先跑到皇上身边谁就能得赏。现在游人的兴趣则在:从入口进,七拐八绕,终于找到出口。

    曾经笑傲万园的璨灿的圆明园建筑已经万劫不复,所剩的除了残碑伤石,更多的是对往昔的沉思,各永远不会飞烟尽的自然山水。这是圆明园遗址最独特的风格:洗尽铅华,凝重质朴,笑看山水,淡以致远。

    圆明园遗址仍保持水景园特色,园内遍布水域,大小河道把大面积的“福海”和规模稍逊的“后湖”,以及众多小块面联结成完整的河湖水系,衬以聚土而成的山岗、岛堤和荒石,别有秀色,仍是今人所爱之园。特别是附近清华、北大等高校名府中的莘莘学子,课余经常骑车到此,观水赏月,体味园中不尽的底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圆明园遗址

    “假若你能幻想神仙也和常人一般大小,此处就可算做仙宫乐园了。 ”1860年10月,一个英国随军牧师跟着英法联军踏进北京圆明园时 ,情不自禁地惊叹,“我从未见过一个景色,合于理想的仙境,今日方算 开阔眼界。”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燕人游览之地。辽代以后,皇室和达官贵人纷纷在此占地造园,作为避暑游憩之所。

    1684 年,康熙命叶陶在清华园旧址上建“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 1709年又开始营建圆明园,作为皇四子胤祯的赐园。“圆明”乃“圆 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而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圆通中庸 ,聪明睿智之意。胤祯继位后,于172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增 修亭榭楼宇,引水架桥,凿池造山,使其成为兼有“宫”和“苑”双重功 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自雍正始,园居成为一种宫庭风尚,皇帝年初朝贺一过就移居园宫,直到冬至天坛祭天前才回大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园中度过。

    园中由雍正题署的建筑群有28处,其中长春仙馆是皇太子弘 历读书习文的地方。弘历即位后,圆明园扩建进入全盛时期,在他主持下 ,圆明园东北建“长春园”、东南建“绮春园”,三园共建景点100余 处,因三园均由圆明园总管大臣管辖,故此三园后来通称圆明园。 圆明三园成倒品字型鼎立,总面积350公顷,内有桥梁百余座,风 景群100多处,楼台殿阁等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多 1万平方米。三园外围约10公里,围墙约2万延和(因多为双层围墙) ,规模极大,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从始建到被毁历五世150年的修筑 ,成为三山五园之首。

    这个被乾隆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的园林杰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都不愧 变一颗璀灿的明珠。

    就是这么一座美丽如仙境的大型皇家园林,历史上的某一天却化为废 墟……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 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56年10月,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 日,法军攻占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杀,次日,英军到。在圆明园无数珍宝面前,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目光迅速变得贪婪无比。

    于是,对园内珍宝开始了明火执仗的疫狂抢劫,据《泰晤士报》随军记者 报道:他们“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他们的营帐里堆满了抢劫来的珍宝,这些珍宝有的被现场拍卖,有的则被作为礼品献给英国国王和法国皇帝。

    现在,英法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有许多就掠自圆明园,如英国“大英博物馆”里的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人摹本、法国 “国家图书馆”藏的沈源、唐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等等。

    为掩盖劫掠 罪行,10月18日,3500多名英国士兵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一直烧到19日,熊熊火光染红了北京城的上空。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空前 的浩劫。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圆明园又一次遭到浩劫,强盗们四处搜寻残存的珍宝,最后又是一把大火。圆明园,这座世界园林艺术的绝作,终于轰然倒塌,沦为一片废墟,只剩些残坦断壁兀立遗址,野蒿荒草随风摇晃,似乎是在向前来“凭吊”的后人们诉说着侵 略者的罪行

    关于圆明园资料的问题,通过《圆明园烧毁真的令人可惜啊,圆明园的历史资料有哪些?》、《圆明园从建造到毁灭的故事》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资料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圆明园资料(3)

    相关阅读

    • 北京圆明园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圆明园资料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北京圆明园和北京圆明园的资料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