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历史文化短文系列之(一)清明节与东方的感恩节

历史文化短文系列之(一)清明节与东方的感恩节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感恩节多少号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历史文化短文系列之(一)清明节与东方的感恩节和从清明节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作文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历史文化短文系列之(一)清明节与东方的感恩节
  • 从清明节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作文
  •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
  • 清明节感恩励志文章
  • 一、历史文化短文系列之(一)清明节与东方的感恩节

    国学圣殿→

    历史文化短文系列之(一)

    清明节与东方的感恩节

    文/诗远(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被誉“小李杜”的唐代杜牧这首诗,是中国少有吟写清明的古诗。每当读及此诗,人们不由祭老忆故,泪如雨飞;每当清明时节,人们也不由诵及此诗。清明节,不折不扣的中国人的祭祀先人追忆故人之节。然而,清明节可否也应设为感恩节呢?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西方有感恩节, 为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东方也应有感恩节。而清明节,应成为东方的中国的“感恩节”!

    首说, 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恩之魂,应以节日之体,予以彰显。故而,应设感恩节

    中华文化,孝是灵魂之一。而孝就是感恩。

    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孝”的内容,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出现的“孝”字更多。中国传统启蒙读本巜弟子规》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元人编写二十四孝,列举古代孝悌故事以育人。

    儒学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称“百善孝为先”,把“孝”视为“立身之首”、“百行之源”。而孝的本质是感恩。就是要感谢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不论是贫是富,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爱心无私,慈关有加。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有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何况人类?

    孝,只是感恩一侧。 中华民族是深谙感恩的民族,感恩之基因立体地烙印在立中华文化方方面面,流淌在民族每一根血管。

    巜诗经.卫风》云,“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民谚云“吃水不忘打井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道:“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而这感恩之魂,外彰出来,发扬光大,就须推出感恩节作为体。如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彰显,是增强文化自信。还具有现实社会意义,一方面让人们以感恩心冲淡仇恨对立与抱怨,知足感爱,促进家庭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感恩有德有情之人,进而崇尚学习争做有德有情之人,有为于社会,有志于新时代。故而,清明节对于中国人

    次说, 中国清明节的来历的内涵就蕴含感恩,故而,应将清明节设为东方感恩节。

    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食物,都万分焦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体力。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感恩的眼泪。

    十九年后,公元前636年,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打抱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看淡功利,他打好行装,陪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很难寻找。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上山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为表纪念与感恩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准动火。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与清明节,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后来,由于两节时节近内涵同,便融合为一个清明节了。

    从 “清明节”的来历,看出有感恩之内涵。但后来至今,清明节,好像只是缅怀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对先人的祭祀。但缺失了对活着的人、对自己有恩的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

    故而,应还原清明节的原有之心,完善其内涵。我们在祭怀逝去的先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过去和当下,那些真诚关心关爱关怀我们的人,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那些用汗水甚至热血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

    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

    这是众口传唱的歌曲巜感恩的心》的尾句,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祈祝每个人都怀揣一颗热乎乎的感恩之心,对着拂拂春风,对着袅袅春柳,对着漾漾春波,悄悄地道一声:您好!

    壹点号 华夏诗词

    一、从清明节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随着清明时节逼近,不禁暗生怯意。孤坟凄凄,野草立立,人间天上,雨纷飞,花落地,悲凉更胜从前。 让我想起了5.12亲朋的亡灵。思念的泪,感恩的泪,哭泣的泪都融合在了一起。
    人们常说,故人已有自己的世界,他们已与今世的我们作了彻底了断。生者哀思,亡灵凄凄,莫非一寸思念的境地都不能保全,莫非一点点眷念都不能再继续?岁月流失,光阴荏苒,人间天上又何其悲凄?忽地迷茫重重,生为谁?为何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是不情愿,还是舍不下前世的纠缠?去竟为谁?来去无牵挂,复几度迷离与彷徨。
    哀哀清明,恨恨离歌,频频回首,恍如隔世。纵未有深遂的目光,亦没有澄净的心境,一番离愁,竟换了人间,冥冥中滋生一种物是人非的幻觉,紧紧缠绕,相伴相随。
    清明,思念似雪 漫天飞舞;清明,思念如泪如雨挥洒。花冢落落,短松冈再添新坟。无意,唤醒的心灵,无意,惹来满心的伤悲。徒步还唱“清明时节雨纷飞,路上行人欲断魂”,竟教路旁桃花黯然失色,清明节若不是在草长莺飞的春天,若是在大雁离别、落叶飘飞的秋天,恐怕会徒增更多的伤感吧。至少,春天的绿草和鲜花能倾诉思念的情怀。
    试着告诉自亲朋不要在意清明节,极力抒解一股因清明来临而骤生的愁绪。淡然相对生生别离,从容与共死之诀绝,然而,却是愈逃避愈无法解脱。人一世只有一次生命,想籍着生来表达更为坚强的信念,想以亡来陈述更为坦然的豁达。终在“人非草木,敦能无情”的宽容里一次次释怀又一次次地束缚自己,终究在面对归处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几份生怯。
    清明节的情结缘于无法释怀的离别,人间天上从此永不再见的决裂。区别仅是一个在地下长眠,一个在人间徘徊,但最后的归宿仍只是一捧黄土,逃不过灰飞烟灭的夙命。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也许莫过于此吧。一声喟叹,泄露了心底的伤。正如红楼梦的歌曲,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请允许我借这一方小小的角落,为5.12亲朋的亡灵缅怀过往;请允许我独自拥有片刻的安静,为5.12亲朋的亡灵静静地哭一场;请允许我折一束鲜花,插在巴蜀大地的山坡上。无名氏,我只能这样轻轻地唤5.12亲朋的亡灵为“无名氏”,不想给5.12亲朋的亡灵贯上任何一个名字,为5.12亲朋的亡灵立一个无字碑,请原谅我的自作主张,缅怀5.12亲朋的亡灵的时候,追忆岁月过往的时候,我只能把5.12亲朋的亡灵唤作“无名氏”,以此来填补人生的空白。说,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息不灭的,永远都是美丽如花的。借由这清明时节的几朵如雪白梨,慰烫内心的煎熬与思念。或许当下一个清明节来临的时候,又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永恒的生命将能拉近人间天上的距离,平息内心深处因清明时节卷起的滚滚浪潮。到那个时候,阳光是炙热的,鲜花是娇艳的,而你我不再是陌生的,我们会拥有共同的名字:“永恒”。
    清明时节情几许,天上人间永相随。但愿,天上人间一年三月里的春天,花团锦簇,没有离别时的哀愁,也没有追忆时的惆怅,有的是豁达,从容,温暖和幸福。
    自古以来,人们发现每逢清明,总有雨水相伴。故谚语有云: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虽然这种自然现象随着世事的变迁,人心的浮动,人类活动对自然天象日益严重的影响,已经使其有所变化。正如有人所言,是否有雨,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如近年来的清明节,某些地方就有未降雨的时候。但在许多地方,人们依然可以见到清明降雨的天气。今年的清明节也不例外,会乌云密布,随即阴雨连绵,午后天气却急转直下,艳阳高照,让人倍感清明雨水的特点。对于清明时降雨,网络上如是解释:清明正值夏季风发展,西北季风后退的时候。从海洋上过来的湿热的暖气团和势力逐渐减弱但仍然比较强的冷气团相遇,暖气团中的大量水汽遇冷气团产生凝结,于是发生大量降水;清明时节江南遇雨的几率很大,清明节前后,东南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往往形成降雨。而且由于这个季节冷暖空气在江南上空交锋频繁,因此常出现绵绵细雨。所以清明时节的降水多是锋面雨。锋面在清明季节通常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南部地区。而民间对于清明降雨的解释则更为直接了当:鬼不走干路。
    我们相信一切客观存在必然有其内在的根源。人们永远都在其自身力所能及的知识体系和认知层面上对其做出尽可能详尽、合理的解释,人们也在不断探索,使其理论不断完善,终归使其阐述科学合理。这也是正确的做法,我们只需要接受自己能够接受的解释就足够了。当然人也可以就此自然现象按照自己的理解不妨进行观想,也许更有趣味和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我们就从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著名的绝句进行观想。清明时节正值人们祭祀故人的时候,无量无边,生生世世因为迷惑颠倒,种种造作而堕入六道的群灵,终于可以在这个时候暂时脱离恶道种种酷刑的折磨,来接受家亲眷属的供养。
    寺院、庵堂,人间各处道场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超度、施食法会。法师、居士们乞请佛力加持,诵念《开咽喉真言》、《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等等,在为六道群灵灭罪、超度的同时,让他们有能力进食,饮水。他们在历经漫长的饥饿、干渴之后,终于可以得到一些缓解。在这样的时候,他们的感慨一定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恩的泪,忏悔的泪,悔恨的泪都融合在了一起。
    境界的变迁,苦难的磨练可以使人真正明白生命的真相。才后悔在世时的愚昧和执着。后悔不相信圣贤教诲的结果,最后只有害苦了自己。因果实实在在,真实不虚,恐怖无比。虽然如此,可是在地狱之中,纵然善念提起,想解脱却无路可走,不但闻不到佛法,没有善知识,就是知道了念佛,喉咙发声也非常艰难。哪里有在人道时那么容易做,可是在容易做的时候,却始终不相信,不愿意去做。甚至嘲笑修道的人,真是罪过。错过了在人道时学佛的机缘,是最可惜的事情。
    在世的家亲眷属清明时至诚的孝敬,修善、超度、救拔、诵经,持咒、念佛、回向,是善行的集中释放。这种善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也非常巨大,也是感天动地普降甘霖的缘起。天人感应,同时调动了世出世间真诚、慈悲、清净、平等的力量,虚空法界有如此庞大的感应在起作用,清明时节出现雨纷纷的景象也就很自然了。这样难得的机缘,哪个恶道众生会轻易放过?只怕是个个争先恐后出来接受供养和超度了。于是无处不是群灵们行进的队伍。人道中的众生虽然没有得见其身影的神通,当然没有工夫的人也不适宜看见他们,但却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因为人的神识有知。不同心境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加之在这样的时候,追念故人,必然会联想到他们在世时的种种情景,不由得使人联系到自己,感慨人生的短促和世事的无常。不禁悲从中来,忧从此生。如何排遣个中的情绪,古人习惯于选择借酒来抒发身心的烦忧。
    佛在法华经譬喻品中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其实人生之苦这个客观存在人们时常都能体会到,只不过是许多人对世事的认知层次有别,习惯于被动承受,以为无法改变,也就不去努力。苦难的三界众生也不是人人都已经善根因缘成熟,愿意接受圣贤慈悲的教诲,从根本上去改变命运。所以轮回之苦也就永远没有穷尽。甚至因为愚昧而大肆造作,其苦就只有不断加重,堕落就日益加深,果报也就苦不堪言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法雨普降似灌顶。
    了脱生死何处觅,求生净土最殊胜。
    大地如画 岁月如歌 厉我心志 化我抑郁
    早年足印 化作诗行 昭示着我 回归之途
    有一种爱,从来不奢望回报!有一种爱,至真至诚!有一种爱,血浓于水!
    心灵瞬间仿佛成了一根绷紧的弦,刷刷的流淌着,急速自转,作响了无数根阳光光线想表达的真谛
    感谢清明!感谢这份美丽的怀思,让我学会了反省生活的每一个片断,学会了珍惜每一个行为里面含蓄着的爱
    清明时节祭奠亲人!“清明时节想故人,祭奠怀念了心愿”!
    清明节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

    二、有关清明节的作文

    作文1:
    “又是一年芳草绿”,伴随着春姑娘的脚步,清明节很快就到了。星期五,我跟着爸爸妈妈到老家——溱潼去扫墓。
    溱潼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素有“苏中明珠”的美称,这里不仅有世界珍稀动物“四不象”———麋鹿,还有闻名天下的“溱潼会船节”。听住在老家的七奶奶说,会船节时这儿可热闹了!再过一天就是“会船节”了,我多想看看老家那赛龙舟的壮观场面啊,可妈妈说,我当天回家,不能去看了,我觉得十分遗憾。

    我们整个家族的人都去给我的太太太公扫墓,在路上,我看见他们的表情非常悲痛,我不禁想到了太太生前对我的宠爱,眼前浮现出她老人家那慈祥的脸庞,回想起太太帮编毛衣的情景,想到这时,我的鼻子一酸,眼泪也“溜”了出来。记得唐朝诗人杜牧说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然今天没下雨,阳光照在我身上,我却感觉不到一点暖意。太太的坟墓在小村的尽头,一到那儿,爷爷就在太太的坟前摆上了苹果、饭团等供品,然后把买好的黄纸点燃,我们大家恭恭敬敬地站在坟前,爷爷让我们一个个上前鞠躬。轮到我了,爷爷一边叫我鞠躬,一边请太太保佑我平平安安,能考上大学。我想在此长眠的太太一定能够听到我的心声的。
    等扫墓仪式结束,太阳已经西斜了。大家纷纷往回走,可能是心情轻松了许多的原因吧,他们表情不再严肃了,而是相互说说笑笑,我也抬头欣赏四周的景色,田野里麦苗绿油油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一条大河从我们身边伸向远方,河水清澈见底,不时有几只小船驶过,船上的人,撑着篙,还伸出手向我打招呼呢!柔嫩的柳枝随风飘荡,姑姑随手折了一根柳条编成帽子戴在我的头上,我一下子成了机灵的小红军。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风俗,它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同时又是家人团聚,踏青赏春的绝好机会。

    作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诗一样,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蒙蒙细雨而至,它给人的感觉总是忧愁的。

    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伴着蒙蒙细雨到来了。

    这天早上,又是浓郁的天,徘徊了一会了,感到分外忧愁,仍是不适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饭,拿起香纸,扛起锄头扫墓去了。

    踏着路上的荆棘,顺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了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前。爸爸把坟四周的杂草除掉之后,我在上面贴黄纸,插上香就离去了。

    众多亲人的坟前都去过了,我们又冒着小雨,准备去爷爷奶奶的坟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无心欣赏;鸟叫声,虫鸣声,我无心聆听,只顾着早些来到坟前。一会儿,我们到了。望着孤零零的坟墓,我不禁满腹忧愁。待爸爸锄完草,贴完纸后,我们又拿出纸钱跪在坟前,将它们全部撒在坟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东倒西歪,周围一片死气沉沉。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们生前对我的关爱,带给我的欢乐,想到他们临终前的遗嘱,我不禁一阵惆怅,顿时泪流满面。此时,爸爸也流泪了。雨势并不减退,我们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好久才站起来。

    这时,我看见了远处火红的杜鹃花。听妈妈说,杜鹃花又称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时节开放,是因为它是纪念和安抚亡灵的最佳物品。于是,我跑了过去,摘了几束插在爷爷奶奶的坟前,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抚……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忧愁。这忧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这雨中的忧愁,所以我向往清明节的光临!

    作文3: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年更是成为了我国的法定假日,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清明节的。

    今年的清明节对我来说有两大特别之处:一、妈妈今年特地从北京赶回来过清明节。二、今年的清明节不准烧纸点香,因为怕引起火灾。

    我们是下午去扫墓的,在去老外婆和老外公坟那儿的路坑坑洼洼,有许多的泥巴,而且老外公和老外婆的坟在山上,要走小路,小路又窄又烂。当时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过没走多久就雨过晴天了,当时外公他们讲是老外公和老外婆知道我们要来看他们,所以保佑我们,就让老天没有下雨了。

    不一回儿,我们就来来到了老外婆和老外公的坟前。在坟的周围杂草丛生,荒无一人,仿佛懂得来扫墓的人的心情似的,故意弄出这番景象,而且还有许多倒在地上枯了的树,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的,与昔日变了许多。但也不是全部都没有生机的,在山上还有许多的映山红,像一个个开心笑着的孩子,我想这可能是先辈们怕我们看见他们的坟墓而感到伤心所制造除了的景象吧!在山上还有许多青翠的树苗与山中的杂草、枯树相配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这使我想起“病树前头万木春”古句。这种景色使我们沉重的心情变得轻松了。

    “我们开始扫墓吧!”不知道是谁叫了一声,叫醒了沉醉在山中景色的我。

    首先,我们把坟周围的杂草、碎石和泥土清理干净。但事实上是外公和妈妈两个人做,我们都是光看不做的,而且在清理的期间,我们发现在坟前的那棵小樟树又长高了好多。这棵樟树好像象征着我们家节节高升。

    然后,外公把坟后面的沟给挖了一下。真是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堆积了这么多的垃圾,这时我想到扫墓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来扫墓清理一下坟穴周围的垃圾,那过不了几年,墓穴周围就不知道有多脏了。

    接着,外公叫我把黄纸压在坟头,可是因为带着弟弟的缘故,最后还是外公去压。外公黄纸折好,然后才压在坟头的,接着,还在黄纸上面压了一层泥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压着黄纸,可能是因为怕黄纸被风吹掉吧!可为什么要用泥土压呢?我想这可能是一种习俗,也可能是因为山上大部分都是土,用土压比较方便吧!

    最后外公把黄纸穿过香插在坟头上,再按照刚才的方法插好多。因为今年不准烧纸、点香,也只能这样了。外公、妈妈和大阿姨他们插完之后,就对这老外公和老外婆鞠了三个躬。接下来,是我和两个弟弟他们鞠躬了。我们一边鞠,外公他们还叫我们讲:“保佑你会读书,爸爸妈妈赚好躲钱……。”我和中中(我舅舅儿子的小名)都拜了,只有轩轩(我亲弟弟的小名)不肯拜。我们劝了好久都没有用。只有我的大阿姨她最伤心了,她欠欠地跪在坟前不起来,满脸流着泪水,双手轻抚着墓碑。我想去拉她起来,但我没有去拉。因为我知道那坟里躺着的是最疼她的奶奶。那老人在世时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阿姨身上,教育她做人,学知识。我凝视着大阿姨脸上的泪水,那泪水中有对老人无尽的思念和回忆。此时,我清楚的记得大阿姨上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亲情,一旦远离我们而去时,再也寻不着了。

    我在回来的路上默默地想:先辈们呢?你们在天之灵好好安息吧!我们这些做子孙的一定把家园创造的更加美好!

    今年的清明节我最过得有意义。

    作文4: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家人一道回乡扫墓。

    我的老家在湖南临武县。天刚朦朦亮,我们一家便从县城往乡里赶路了。说来也怪,昨天还是阳光灿烂、暖洋洋的日子,今天却有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夹杂着阵阵凉风,让人感受到了初春的寒意。我们的车子被笼罩在雨幕中,一路上,人流和车流交织在一起,行进变得十分困难,莫非真应了那句古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难道是上天刻意安排了这样的天气,让人们在忧伤肃穆的氛围中去祭拜祖先,缅怀故去的亲人?

    我们来到乡间时,雨少了一些,我们开始步行上山。一路上,爷爷不时地在和似曾相识的路人打着招呼,或许他们正是儿时在一起的玩伴? 而我却被路旁的景致所吸引:红砖壁瓦的矮房,摇着尾巴的家狗,水井边搓着衣服的农妇,这都是我在城里从未见过的景象。还有那葱郁碧绿的毛竹,鲜艳欲滴的映山红,整齐划一的田埂,汇成了一幅生动的农家山水图。

    终于来到了墓地,家人一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冥钱、供品和蜡烛,一边一齐动手,清除墓地四周的杂草,平整墓碑前后的松土。准备停当后,接着,爷爷让我们一起在墓前三鞠躬,并许下自己的心愿。我想我就祝愿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爸爸妈妈工作顺利,而我自己也学有所成吧。 “噼噼啪啪……”爸爸在一旁点燃了鞭炮。在升腾的烟雾和鞭炮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扫墓活动。

    走在下山的路上,雨越下越大。我忽然发现爷爷的脸上写满了忧伤,想必是在思念故去的亲人吧。我们都不忍打扰他。大家开始沉默不语。下山的路由于雨水而变得湿滑。爷爷突然一个踉跄像要滑倒,一旁的爸爸眼疾手快搀住了爷爷的手臂。爷爷则习惯性地拉住我,把我的手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我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我知道爷爷爱我胜过对自己。雨雾中的爷爷显得有些苍老,但他对亲人、对我们的疼爱却是那样分明。此时,我似乎能体会到他深深思念故人的感情。也理解了他带领我们前来扫墓的用心。想着这些,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对爷爷说:“您放心吧,我会自己小心的。”说完,我撇过脸,拉紧爷爷的手,朝山下走去……

    作文5: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三、清明节感恩励志文章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关于感恩节多少号的问题,通过《有关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感恩励志文章》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感恩节多少号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感恩节多少号(2)

    相关阅读

    • 七月半应是中国的感恩节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感恩节多少号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七月半应是中国的感恩节和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