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

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立春的含义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和简述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
  • 简述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 春节的来历与习俗30字
  • 一、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多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每日为网友讲解春节的节日习俗及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它。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逃上山,但是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之前一样闯进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将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兽吓的浑身战栗,不敢向前。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终于可以歇下来,品尝着美酒,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来源: 光明网

    一、简述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1、来历

    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2、习俗

    腊月二十八习俗,把面发。腊月二十七准备肉食,二十八这一天就得准备主食了。

    腊月二十九习俗,蒸馒头。这一天是把昨天发的面蒸馒头,越多越好,这是为了给年后要来的客人准备主食,有的大户人家客人多,可能在二十八号这一天就开始蒸馒头了。

    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来准备包饺子的面,饺子馅,年夜饭需要的菜品。

    年三十晚上称之为守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孩子们放鞭炮,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起的很早,早早吃完饭,天一亮就开始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全国各地的百年习俗不一样,在小编的老家是挨家挨户去给老人拜年,跟在父辈的后面,进门跟着磕头。

    二、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春节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人们在享受着春节文化的同时也表演着民族的节日文化。民族文化正是在节日这一特定的时空设置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我国农历新年为什么放在正月初一呢?

    我国人民以寒冬将至,春阳萌动之时作为新年伊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腊祭”。“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词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驱疫禳灾活动。古代“猎”与“腊”也相通。时当冬闲,人们用猎获的野兽作为祭品举行大祭。《礼记·月令》曰:“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乞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当时,有把“腊祭”之日当作新年来过的。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冬天来临,人们回到室内,堵住向北的窗户,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准备过年。所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说人们收获之后,酿制美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逐渐形成。《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阳、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庆祝的日期越拉越长,逐渐演化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渐渐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此外,春节的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独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按照我国的习俗,从广义上说,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段时间,狭义上则指正月初一这一天。这期间活动很多,许多习俗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极为丰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按照习俗,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喜食甜食,春节早上吃糖莲子、糖年糕、糖汤团等,意思是“一年甜到底”,而北方人则喜欢吃饺子。

    春节传统的民间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旧时,即使再穷,春节这天也要想方设法穿上新衣,盼望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幸福,平安无事,盼望农业丰收,生活美满。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拜年,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三、春节的来历与习俗30字

    1、来历: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2、习俗: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3、春节习俗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春节习俗的歌谣: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大家乐淘淘,大家一起迎接新年到。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了。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溜溜,贴个老爷贴烟头,贴个没牙老满窗走。新年到,放鞭炮,鞭炮蹦蹦跳,新年真热闹。新年到,哈哈笑,新年长一岁,祝我个子快长高。过年好,过年棒,人人见了微微笑。祝你新年身体好,一声祝福暖心房。大家齐声过年好!

    关于立春的含义的问题,通过《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春节的来历与习俗30字》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立春的含义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立春的含义(1)

    相关阅读

    • 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立春的含义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和简述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