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明令标识“保健食品”:不是药更不是“神”

明令标识“保健食品”:不是药更不是“神”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保健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明令标识“保健食品”:不是药更不是“神”和被吹上天的3种“健康”产品,养生不太行,避免被忽悠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明令标识“保健食品”:不是药更不是“神”
  • 被吹上天的3种“健康”产品,养生不太行,避免被忽悠
  •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这句话可以用标签纸打印出来贴在包装盒上吗?
  • 广告吹嘘保健品效果好,明知道是广告为何还有人要去购买?
  • 一、明令标识“保健食品”:不是药更不是“神”

    资料图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用语区应当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使用黑体字印刷——这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8月20日正式发布的《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出的规定,将于明年1月1日执行。

    据媒体披露,保健品行业利润可达100%至200%,此乃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经销商花式营销、广告铺天盖地,老人们疯狂购买各种保健品成为都市一景,扰得家庭不得安宁,其中最大的吸引力便是保健品可以“延年益寿”“包治百病”,在很多药店,药品与保健品并排展示,甚至可用医保卡购买,这些都给老百姓造成了“保健食品等同于药品”的错误“惯性认知”。

    实际上,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也就是说属于食品一类。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一般称之为:膳食补充剂,国内推销模式省略关键的“食”字,未必不是有意为之。假如老人们知道其笃信的“神药”,究其根本不过是有些保健作用但不能治病的“食品”,恐怕就会考虑再三,再不会沉迷其中。由此可见,要求保健品明确标识“保健食品不是药”,乃正本清源的有力举措。

    为了防止一些保健品商家玩弄伎俩,阳奉阴违,《指南》对标识警示用语的时间、位置、面积都有明确要求,同时还要求保健食品经营者在经营保健食品的场所、网络平台等显要位置清晰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消费提示信息,此举让以往的保健品虚假、夸张的宣传语不攻自破,有釜底抽薪之效。

    多年以来,保健品市场虚火旺盛,乱象纷呈,民众颇有啧言。自2019年1月8日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3个部门联合部署整治“保健”市场乱象专项行动。从要求医保定点药店下架保健食品等非医疗产品,到《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将于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再到《指南》的制定及部署,监管部门打出一连串的组合拳,而明令标识“保健食品不是药”,无疑是其中的一记重拳,值得肯定。

    当然,在多年的广告攻势下,国人尤其是老年人迷信保健品非一日之功,整顿保健品市场乱象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强化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及效率,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医疗科学的宣传普及,帮助人们走出养生误区,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观念,让保健品、药品各归其位,充分发挥其本有的作用,促进全社会朝着健康中国的目标迈进。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一、被吹上天的3种“健康”产品,养生不太行,避免被忽悠

    老年人都想要 健康 和长寿 ,虽然媒体频频曝光违规保健食品和受骗上当的案例,但是收效甚微。

    老年人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持 健康 ,延缓衰老,不遭受病痛的折磨,不拖累子女,能有精力、体力去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开始缩短,体力逐渐下降,很多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再加上目前对于 保健食品功效的盲目夸大宣传 ,老年人们也就更加热衷于保健食品。

    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科普,很多老年人存在 “保健食品可以治疗疾病” 的误区。事实上,保健食品和用于治疗疾病的药品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的定义,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包括 营养素补充剂和功能性保健品 两大类,是用于补充人体缺乏某种营养素或改善 健康 指标的特殊食品。

    保健食品的全名叫做保健功能食品,在国外也叫作 膳食补充剂。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 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并具有明确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禁忌证的物质。

    说起保健品其实背后更多的是食疗 ,这些保健品能发挥效用,改善亚 健康 状态,是因为它 含有一定量具有特定功能的成分,但我们要清楚的保健品并不能治病。

    保健食品的成分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经过简单的提取、分离、浓缩等步骤加工制成,或者直接添加了高纯度的生理活性物质(例如维生素C)。

    保健食品的应用只是为了达到 促进人体康复的目的,对疾病只起辅助治疗作用 。而药品则是用来防病治病甚至挽救生命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病症其主要治疗作用。从这点看,二者并不相同。

    在效果方面, 药品可以较快地产生反应,使疾病得到治愈或缓解 ,一般患者的感觉比较明显。例如服用降压药后,血压很快被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保健品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

    就不良反应方面来讲, “是药三分毒” ,药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例如皮疹、干咳、恶心、呕吐等。相对药品来讲,保健食品好像更安全一点。但若是随意服用或者购买到了不合格的保健食品,也会有损伤肝脏等危害。

    正规的保健食品和药品很容易鉴别,可以通过药品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进行鉴别。为了加强药品和保健品的管理,国家对生产品种从严审批,经审查合格的产品才能颁发相应品种的生产文号,并要求在成品包装上予以注明批文辨识。

    一般药品的生产批文是 “国药准字(年号)H(或Z、S、J、B、F)+8位数字” ,H代表化学药品、Z为中成药、S代表生物制品、J是进口药品国内分包装、B为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药品、F则是药用辅料。

    并且药品都有 详细的说明书 ,上面会明确标示着用于治疗什么疾病,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开处方,非处方药可由医生开处方,也可自行到药店购买。药品的目的是治疗或辅助治疗某种疾病,需明确标示其毒副作用。

    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有两种,一种是国家食药总局的 国食健字(年号)G(J) ,G指国产,J代表的是进口;另一种则是国家卫计委的 卫食健字(卫食健进字) ,规定在包装或者标签上方必须标有保健食品“蓝帽子”的特殊标识,下面有“保健食品”字样,再下面是批准文号。

    简单来说,就是批文标示为 “药准字”的为药品 ,为“ 健字号”的为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上应该有 明确的食用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说明。

    保健品不是药,管理上不如药品严格,这就给了很多商家以可乘之机,想尽一切办法打“擦边球”,夸大其 健康 功效。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几种被吹上天的“ 健康 ”食品,真的有那么大的功效吗?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 健康 长寿的追求,越来越多人选择购买各种保健食品。如今市面上的保健品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就算是花大价钱买来了真的保健食品,究竟有没有那么高的营养价值,也是另一回事了。

    1、燕窝

    燕窝其实就是由金丝燕等雨燕科动物衔食海中的小鱼、海藻等生物后,从消化腺分泌出的黏液,再加上羽毛等铸成的巢。

    燕窝的本质就是燕子的唾沫。 在还没泡发前其中的蛋白质含量确实很高,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些大多属于 不完全蛋白 ,缺乏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而且难以直接消化。

    据测定,燕窝中含有约50%的蛋白质、20%的碳水化合物、5%的铁、3%的其他矿物质,维生素含量微少。从这些数据来看, 燕窝和鸡蛋的营养成分没有太大区别。

    此外,燕窝的安全性也无法保障,有些不合格的燕窝中 亚硝酸盐、汞以及微生物含量 容易超标,对人体 健康 造成损害。再者,燕窝并不能直接补血,还可能会增加孩子过敏的风险,因此需要谨慎购买。

    2、海参

    提到“ 健康 ”食品,海参必然在其中,海参被很多商家称为 “海底金” ,其营养丰富,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甚至还有抗癌的作用。海参的价格也不低,一斤的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那么,海参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吗?

    所谓 “物以稀为贵” ,海参的贵,主要是因为它的罕见,其实它所含的营养成分跟寻常食物差不了多少。

    海参是典型的 高蛋白、高脂肪、低胆固醇 食物,是可以补充人体内所需的某种蛋白质的。但是不可迷信其所谓的增强抵抗力、抗癌等功效。

    海参中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是 质量却是一般。 海参内的蛋白质属于胶体蛋白,就是非完全性蛋白质。

    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而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吸收率 ,是评判蛋白质生物价值高低的标准。例如氨基酸的数量和食物中各种氨基酸的比例是否符合人体氨基酸模式。

    在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 鸡蛋中的氨基酸模式是最符合人体的 ,如果再搭配一些豆制品和青菜,那么摄入体内的蛋白质的质和量都要远远胜于海参。

    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方面,海参也在常见的食物中也没有特别的优势。例如与鲫鱼和泥鳅相比,海参除了胆固醇含量较低之外,其中的铁和钙含量还不如它们两个。

    3、抗糖化产品

    近几年,各种“抗糖化”产品被炒作起来,商家宣称 人体的衰老都是由于糖化反应造成的, 而抗糖化产品可以延缓肌肤衰老,使人保持年轻时的容貌。还有很多人为了抗糖,基本不吃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和任何含糖食品。

    糖和蛋白质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两大物质,比如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葡萄糖,而血管壁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两者接触后就会发生糖化反应,最终生成 糖化终产物(AGEs)。

    目前有一些研究认为,糖化终产物的积累和 动脉硬化、高血压、动脉血管瘤、骨质疏松、皮肤老化 等有关。

    但其实 糖化终产物在体内是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 它在产生之后,一般会经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糖化终产物的产生和排出基本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其在体内堆积。

    有些人想要依靠不吃碳水化合物,来避免糖的摄入,从而阻止糖化产物的生成,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就算几乎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只要还吃东西,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会维持在正常水平,因为 蛋白质、脂肪都能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用来维持血糖的平衡。

    网上宣传得火热的抗糖丸、抗糖口服液等抗糖化产品,都是没有用的,其主要成分大多是一些 植物提取物 ,例如艾草提取物、鱼腥草精华等。而对于这些植物提取物所谓的抗糖化、防衰老功效,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可以支持。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而是指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因此,中老年人群要科学认识、选购保健食品,不夸大滥用,也不要盲目拒绝。

    中老年人若是想要拥有一个 健康 长寿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例如饮食营养均衡、戒烟戒酒、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等,不要一昧地依赖保健食品。

    二、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这句话可以用标签纸打印出来贴在包装盒上吗?

    正规保健品厂家生产时这句话本身就要印刷到包装上,也是国家政策要求,要更改包装的话贴标签肯定不行,要一体印刷的。望采纳~

    三、广告吹嘘保健品效果好,明知道是广告为何还有人要去购买?

    因为他们不懂保健品,所以被虚假宣传给欺骗了

    1、保健品不是药,没有治疗效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经就保健品宣传,专门举行了相关的宣讲:“保健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所有的保健食品都不具备预防及治疗功能。如果购买者知道这一点的话,那么他们肯定就能够看破广告中吹嘘的效果,其实是夸大宣传,非法违规宣传,这样的行为通过12315向消协或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的话,一抓一个准,更不会购买保健品。

    2、假广告,真忽悠

    这些年,在电视频道上时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专家教授,衣冠楚楚,或是穿着医生的白大褂,或者穿着像老中医的汉服,在电视上宣传介绍保健品,把保健品说得是神乎其神。实际上,“专家教授”、“神医”都是假的,都是专业演员,忽悠起来不偿命……

    但是在不少购买保健品的中老年人眼前,他们就是权威,就是可靠的代表,哪怕子女劝诫不要买,依旧阻挡不了他们追逐“神医”的脚步,无法为了“保健康”而花费点小钱……

    3、从众、暗示等心理,让他们自掏腰包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的广告我们都耳熟能详,在这种广告的狂轰滥炸之下,不少人在过年送礼的时候,也会受到广告影响而选择购买该产品,这就是广告对人的暗示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消费选择。

    而很多人都买的时候,自己不买好像就跟不上,老年人的攀比心理也会让他们主动去购买。

    更不要说这些保健品广告除了做电视广告,有时候还会采取会销的形式,召集一大帮老年人开会,又是请“专家”,又是找托的,把人哄团团转,让他们在不知不觉就花钱买了保健品。

    这样的场景,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之中,也曾经出现过,只不过一个卖的是印度药,一个卖的是保健品而已……

    当然,国家在这方面也花了大力气治理,从厂家生产包装、经销商、药店诊所销售等环节,都出台了严厉法规规范。所以我们要购买的时候,只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就可以减少买到那些虚假、夸大宣传的“高价保健品”,少缴“智商税”了……

    关于保健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问题,通过《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这句话可以用标签纸打印出来贴在包装盒上吗?》、《广告吹嘘保健品效果好,明知道是广告为何还有人要去购买?》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保健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