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如父如子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一场关乎血缘的考验和《如父如子》影评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一场关乎血缘的考验
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如父如子》
是枝裕和是日本著名导演、编剧,他的多部作品都曾获得大奖。2013年,凭借剧情片《如父如子》入围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并夺得戛纳评委会特别奖 。2018年5月19日,是枝裕和凭《小偷家族》摘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在他的作品中,习惯以“小”动情,小人物、小感情、小情节,通过这些细微处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温情表面后是不动声色的情感触动,平淡朴素的文字就让人潸然泪下。
《如父如子》中的故事并不复杂,作为社会精英的良多本过着令人羡慕的日子,妻子绿温柔顾家,儿子庆多乖巧懂事,可一通来自儿子出生医院的电话,把他们的日子打入漩涡中,儿子可能抱错了,一边是六年的抚养之情,一边是落入他家的血缘之亲,到底要如何抉择?
1. 血缘之亲与养育之情的碰撞从社会普遍价值来评判,良多是一个优秀人士,有着高薪工作,拥有自己的房产,外表也高大英俊,从里到外散发着迷人的自信。
但生活就是充满变数,一个电话打破了宁静。他们的儿子庆多,很有可能抱错了。
自从知道这个消息,良多内心就害怕面对儿子,他不自觉地观察着儿子,小心翼翼地寻找他与自己相似之处,去探索儿子的一举一动,看是不是有他们夫妻的影子,一旦发生不同的地方,他就会非常失望。
就算是百般煎熬,也要面对真相,经过DNA测验后,庆多真的不是亲生的。医院的建议是交换孩子,但相处六年的感情,怎么能说换就换呢?从内心出发,良多更看中血缘,妻子绿更看中自己抚养长大的庆多,二人的观点,从最初就截然不同。
两个家庭的第一次见面,当良多看到亲生儿子琉晴的时候,他一直在做比较,相比庆多的瘦小内向,琉晴果然更像自己,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提起最爱吃的饭,也和自己相同,他不得不感叹血缘的神奇。
日后的相处中,良多更倾心于琉晴,手把手教导他如何拿筷子,陪着他打游戏,虽是微小的事情,但在妻子看来,这和对待庆多,还是存在差异。
从最初的见面到后来的每周换宿,良多内心抱着交换的最终目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妻子绿早已崩溃,每次换宿都让她精神紧张,她甚至想带着庆多逃离。她也从丈夫的举动中,洞悉到了他的选择,内心悲伤又绝望。
父亲当然不会懂,喂养照顾和陪伴产生的母子感情,早已超越了十月怀胎的牵绊。
最后,他们还是进行了交换,亲生儿子近在眼前。可在和琉晴的接触中,良多渐渐回忆起自己和庆多的点点滴滴,他翻看着相机中庆多的成长记录,内心开始柔软,故事的最后,他终于接回了庆多,当他看到庆多跑向自己那种雀跃欢呼的神态,才真的懂了什么是父子感情。
良多的选择,更多是对自己的认可,他认为自己很优秀,儿子也必然要遗传这些优秀。而庆多的性格并不像他,琉晴的出现刚好弥补他的遗憾。
哪怕是基因,他也要积极证明自己的优秀,这和他的原生家庭分不开关系。父母的离异、继母的出现、频繁的搬家都曾伤害过他的幼小心灵,他拼命读书,保持优秀,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原生家庭的默默反抗。后来他成功了,但和家庭的联系并不多,对父亲和继母冷漠决绝,像对待陌生人一样,他的学业和事业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他的亲情课一定是不及格的。
正是因为儿子的血缘问题,他才幡然醒悟,他才知道继母养育他的辛苦,也懂得了亲情是何物,不是简单的血缘,而是打不散的生活羁绊。
2. 幸福的家庭,与物质无关书中出现了两个家庭,良多代表生活富裕的社会精英,雄大代表经济贫寒的底层人士,但一个家庭的幸福,又怎么能仅仅用财富衡量呢?
良多常年专注工作,甚至连节假日也在加班,对家庭的付出很少,他严格遵照着生活的规律,对整洁和秩序看得很重。妻子绿在他面前活得小心翼翼,儿子更是惧怕他,生怕惹他不高兴。
雄大一家人,不拘小节,孩子们可以随便闹腾,可以放肆玩耍,吃饭的氛围充满轻松温暖。良多第一次接触他们,就表现了出了不屑,他断定这样的家庭,根本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但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和物质上并没有本质关系。
父母的关爱和互动,家里轻松的氛围,活跃的气氛,都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良好的影响,雄大一家的孩子在细节上存在在一些缺点,比如爱吃快餐,爱咬习惯,爱折腾,但孩子却是真实的,不假装,不迎合。
反观良多的家庭,吃饭不能洒在餐桌上,饮料不能多喝,要学会独自洗澡,还要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习钢琴,每一项都充满着强制和压迫,庆多的性格大概就是这样造成的,他的每一天,都充满着小心翼翼和迎合讨好。
也许这样的孩子,有着严格的自我要求,但他并不是真实的快乐。
在良多和雄大的对话中,我们也能看到两个父亲的不同之处。
“良多先生比我这老骨头年轻,还是多挤出点时间跟孩子一起比较好。”
“这个,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这不是挺好的嘛。我家的方针就是培养孩子什么事情都可以独立完成。”
“对这些事,你可不能嫌麻烦啊!这话我也不想说,不过这半年的‘交换留宿’,我跟庆多在一起的时间,比迄今为止良多先生跟庆多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啊!”
“有些工作是非我不可的。”
“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
从书中两个孩子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家,最后的交换阶段尤为明显,琉晴一直用叛逆表达着自己的抗拒,而庆多变得默默悲伤,他们在自己的心中想念父母,想念那个自己一直成长的家。
这也是孩子的纯真之处,他们并不关注大人所谓的血缘传承,在他们的世界里,从小到大的陪伴才是内心最重要、最在乎的事情。
我们现实中也会出现亲子关系的困扰,当父母沉迷于工作,忽略对孩子的陪伴时,当你对孩子只是管教和约束,而忽略孩子的天性时,那就是时候思考一下亲子关系了。物质的给与,比不上用心的陪伴,毕竟对孩子来讲,长情的告白是陪伴。
3. 故意而为的恶意,最让人愤怒经过医院的一步步调查和取证,最终找到了这场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一位护士,因为她,两个家庭陷入了艰难的抉择,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心理波动。
令人惊讶的是,她并不是工作失误,而是蓄意操作,这更是激起了几位当事人的愤怒,在法庭上,她怀着愧疚的心情诉说了往事。
“那时我刚刚再婚,为抚养孩子终日忧愁……所以就把自己的焦躁撒到了别人的孩子身上。野野宫太太(绿)家很富裕,住着最贵的病房。老公又在一流企业上班,还有真心为自己高兴的家人陪伴在身边……跟她比起来,我却……”
当律师铃本问她当时调换孩子的心情时,她答:“很痛快……一想到不幸的人不仅仅是我一个,我就轻松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嫉妒惹得祸。她得不到别人的幸福,就想办法去摧毁,这份恶意,让人震惊。
这和东野圭吾的《恶意》中的故事一样,最大的恶意是因为自卑和嫉妒,才不顾一切迫害他人,甚至要毁坏他人的名声,恶意的深处,是人性的丑陋。
总有一些人,在苦难和坎坷面前不寻找原因,不去努力改变现状,反而去嫉妒和中伤那些成功的人,恨那些人实现了他的梦想,恨那些人过上了他理想的生活,在怨恨和嫉妒中,露出了人性的最阴暗一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原罪被放大,总有一角照出自己。——东野圭吾《恶意》
在《如父如子》的书中,我们能看到父亲良多的成长,他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也承认了继母的付出;在自己家庭里,他放下了对血缘的执念,接回庆多,明白了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脱掉了自己厚重的外壳,开始展现一个父亲的温柔和爱护。
全书不过是两个家庭中人物的关系展示,但一样打动了读者,这便是是枝裕和的文学魅力,他的多部作品,《步履不停》《小偷家族》《无人知晓》等等,都是以这样微小触点去展开感情的诠释,故事都是从平淡的日常生活开始,而我们却能被背后的暗潮汹涌击中内心。
文字的魅力,大概如此。
一、《如父如子》影评
《如父如子》是一部来自日本的家庭电影,影片首播于2013年,剧情引人入胜,画面清新唯美,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抱错孩子是非常狗血俗套的剧情,国产伦理家庭剧常见,“多陪孩子玩的家长更受孩子欢迎”也是说烂了的道理,但是枝裕和就是有办法拍出不同的角度和深意,冲突首先体现在两个家庭巨大的经济落差以及良多仅凭经济条件做出同时抚养两个孩子的决定的冒失,但导演还解释了“不同的人是如何成长为不同样子的”,良多缺乏母爱,和父亲关系淡漠,所以会坚定独立自主和人定胜天,完全不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努力的现实;五金店的父亲显然从小家庭美满,虽然不富裕,但他愿意花时间去陪伴,给孩子创造出自己当年的幸福时光。
良多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可以说都是恶人形象,自说自话,情商为零,对他人充满偏见,对孩子缺乏耐心与陪伴,导演在这里并没有选择一个仓促的皆大欢喜结局,比如陪琉晴玩闹一次就能重组幸福家庭,问题从来不是能轻易解决的,正如这样生硬的交接孩子的举措带给孩子的抛弃感和心理创伤也不是“小孩子嘛,哭一哭就忘了”就真的能平复的。良多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他终于知道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而教会他这一切的,是两个孩子。
庆多第一次交接到五金店去,那边的爸爸问他“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而片尾父子和解、两家人一起进屋吃饭时,庆多问良多“你知道蜘蛛侠是蜘蛛吗?”。五金店爸爸问了一个良多从来不会问庆多的看似不务正业的问题,但父亲本来就该陪孩子梦想超级英雄,庆多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和五金店爸爸也相处不错。这个问题最后由庆多问出,因为除了超级英雄的幻想,它本就是一个关乎父子的问题,五金店爸爸让庆多知道了什么是健康快乐的家庭氛围,庆多则让良多知道了怎样做个好父亲。
02
改编自是枝裕和的原著小说。在东京建筑公司工作的野野宫良多和妻子绿,带着孩子庆多一起生活。虽然工作有压力,但野野宫算是富裕的一家人。
突然有一天,医院来电,告知野野宫,庆多是当初抱错的孩子,而报错的原因,竟然是当时一个生活很失败的护士,嫉妒野野宫家庭美满,故意破坏导致的。而自己的孩子琉晴现在在乡下杂货铺里生活,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野野宫一直认为庆多性格温吞,他认为庆多长大会越来越像杂货铺的老板那样,没有远大抱负。而琉晴会越来越像自己,有野心,不甘心输给别人。他选择了换回亲生孩子。在与琉晴的相处中,他开始明白,必须要给予孩子足够多的时间去陪伴,去相处,才能打破这种隔阂。野野宫开始用心去陪伴和努力。
有一天,他打开相机的时候,发现庆多为自己拍了很多张照片,父亲睡觉时候,工作时候,吃饭时候,全是野野宫的照片。庆多对他的爱的表达,是如此含蓄。最终,经年累月积淀下的父子深情,超越了血缘的羁绊。两家人选择和平相处,但不交换儿子。
是枝裕和的这个题材很有思考性。也通过这个电影,向观众展示了另外一种亲情状态的存在。而陪伴,在潜移默化中,是比血缘和金钱更加重要的东西。这部片子难得一见的温柔,虽然两个家庭中都在悲伤和纠结中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但是影片的节奏很温情。
03
《如父如子》是日本电影大师是枝裕和的作品,另有他撰写的同名小说,这里主要对电影进行评论。
是枝裕和是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擅长以细腻的手法拍摄平常生活中的味道和感悟。其电影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捧红了数位男女演员,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在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可以算得上大师出品,必是精品了。
《如父如子》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位企业精英,有着温柔貌美的妻子,和一个乖巧可爱的儿子庆多,一家三口过得幸福美满,让人羡慕。然而突然有一天医院打来电话,说孩子不是他亲生的,当时出生的时候抱错了,医院给出的建议是,一般情况下双方家庭都会互换的,故事由此展开。
抱错孩子这种老梗不只是在国外影视,即便是国内影视剧当中也经常会出现,但往往剧情比较狗血,看了让人无力吐槽。然而是枝裕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把这样一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拍的细腻感人又不显做作。
经过dna鉴定,男主在震惊和愤怒之后,终于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一起生活了6年的孩子,和自己没有一点儿血缘关系。
而在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男主似乎恍然大悟,趴在方向盘上感慨道:果然如此吗?
男主作为企业的精英,工作中霸道强势,一丝不苟,什么都要求做到最好。而他的儿子却显得柔弱胆小,钢琴怎么练也谈不好。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没有继承自己的优良基因吧?那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啊。
通过医院建议,双方家长会面,在三番五次的谈判当中,双方最终还是决定互换孩子,不过为了不显突兀,先让两个孩子每周到对方家庭去“体验生活”。
在融入彼此家庭的过程当中,两个孩子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喜好,比如爱吃的,爱玩的,都不一样。在陌生的环境当中,两个孩子当然不太适应,双方父母尤其是男主的妻子,实在不知如何和亲生儿子相处和沟通,似乎每一分钟都很尴尬和煎熬。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又说改善,但两个孩子依旧想念原来的.父母。一天晚上,庆多忍不住思念,偷偷给原来的妈妈打了电话,而一旁男主的亲生儿子听见后,开始用画画和摔玩具来报复亲生母亲。
母亲越来越难以忍受,几乎在崩溃的边缘,终于,母亲带着亲生儿子,坐电车去了孩子原来的家庭。
之后男主也驱车赶来,想和原来的儿子庆多相见。然而庆多不愿意原谅男主,说爸爸已经不是爸爸了。男主对庆多道歉,说不应该随意地把庆多为他做的玫瑰花剪纸扔掉,不应该强迫他练钢琴,还有之前做过的许多错事都道歉。
最后结尾,男主和庆多在一段岔路口之后相会,男主拦住庆多,然后把他抱在怀里。
电影中这段处理的很好,一段岔路,分离交错,像父子两人的感情,像他们的人生。
电影最后,两个家庭仍旧互相来往聚会游玩,至于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整个故事看起来很平淡,并没有太剧烈的冲突,但胜在细腻感人,像一杯清茶,让人如沐春风,很是舒服。导演显然不想拍一个多么激烈矛盾的故事,而是通过孩子,来表达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有几段对话很有意思。男主说没有陪亲生儿子放风筝,是因为公司的工作不能没有他,而对方家庭的父亲说:对孩子来说,父亲也是没人代替的工作呢。
而后来因为上司和下属从中作梗,导致男主被“发配边疆”,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在那里,男主看到了一个以前公司的高层精英,竟然每天围着一片花草树木做研究,并且过得怡然自得,没有丝毫抱怨和不满。
工作中,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而对孩子来说,父亲却是唯一的,没有人能代替。他们才不管dna怎么说,他们只知道,谁对自己好,谁一直陪伴着自己,那才是自己想要的爸爸。
电影中直接表现了双发家长的选择,而委婉地通过孩子们的言行举止表达了这一想法。
那么作为子女,如果能够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希望有一个帅气有钱但不能陪你的爸爸,还是想要一个长相普通工作一般却能哄你经常和你一起玩的爸爸?
最后,之所以给电影打四星,是因为和前作相比,是枝裕和本应拍的更好,有机会再对他的电影和小说进行评论。
04
据说是枝裕和这部作品当年在戛纳获奖的重要原因是获得评审团主席斯皮尔伯格的青睐,后者还决定买下剧本版权,拿回好莱坞进行改编创作。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并没有让人惊喜的新鲜感,反而充满着狗血肥皂剧的嫌疑。是枝裕和最成功之处在于用云淡风轻的作者风格尽可能抑制住所有的戏剧化冲突,颠覆观众对想象中常规情节发展的期待。
养育之恩与血缘关系如何取舍并没有令我有太多感触,反而是影片透露出两个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差异,令孩子在成长中形成的个性特征,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表面看上去像是在讲两个家庭对待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所做出的应对,其实,叙事重点却放在男主角如何真正成为父亲这个关键点上。他得知自己小孩非亲生后,想花钱收养两个小孩,之后与亲生儿子相处不甚如意,到最后终于领悟出:即便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陪伴而产生亲情。
这个影片的核心演绎得滴水不漏,全凭借标签式的生活流描绘慢慢酝酿,不过还是有几个刻意的细节(男主角把补偿金归还女护士,以及后面在相机里发现养子偷拍的照片)跟整个从容不迫的叙事口吻有所相悖,仿佛担心观众看不懂而故意制造出这种画蛇添足的情节。尽管如此,这部作品还是能保持导演一向的水准,尤其是指导小演员的表演很有一套,这也是导演赚取观众眼泪的杀手锏之一。
二、《如父如子》- 是枝裕和
记得在18年底的时候,公司老板推荐了他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如父如子》,乍一看肯定跟爸爸和儿子有关(实际上直觉是对的),刚好也作为父亲不久,所以当时就买了,但一直没得空看。
上个周末花了俩个晚上的时间把它看完了,颇有感触、,对于孩子,其实爸爸的爱跟妈妈的爱真是有所不同的,故事里良多最初对庆多的情感选择,自己也隐约有过同感
—— 对于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有一个同名电影,13年在日本上映,《如父如子》这本书作者是:【是枝裕和】,我看了下是18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在中国出版。
故事主要讲了俩个孩子分别出生在俩个家庭,一个叫“庆多”,另一个叫“琉晴”,过了6岁,各自准备着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升入小学,庆多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爸爸良多是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精英,为了让孩子进入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花费了极大的投入(类似当今中国的学区房一样,家长们不惜一切),在家反复排练孩子面试情形,少彰显自我,多赞美伙伴,可以提高面试官的好感度,还跟老师撒了谎 —— “爸爸的风筝放的特别好”!
本来都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俩个家庭,然而,就在这时,来自孩子们出生医院的一个电话,将俩个家庭卷到了风口浪尖,彻底打乱的原本平静的生活。
—— 孩子抱错了!
故事主要反映的情节俩个,一是,传统的父爱,二是,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
传统的父爱 ,从动物繁衍的潜意识,疼爱真正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后代是雄性的本性,当这个本性与情感产生冲出做出选择的时候(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雄性会顺应他的本性,然而却伤害了人的感情,这是与母亲这个雌性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
良多就是这个本性典型的代表,特别是在良多得知抱错孩子之后说了一句让绿始终耿耿于怀的话 “果然如此啊”,这种本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良多早就感觉庆多不是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觉得庆多不够努力,所以他很少鼓励庆多,如同他的父亲良辅给他的建议一样,
,这就是本性的选择而不是情感选择,是我的血脉,并且像我一样努力!
社会形态 ,13年的日本,像极了的当下的中国,所谓的社会精英放下一切包括生活,情感,而在工作上拼命的踩着油门,一刻不敢松懈,拉下的工作一定会牺牲其他的时间补上,表面上看拥有所有精英应有的标配,好地段的房子,豪车,光鲜的外表和工作,精英式的教育和生活方式,这就是现代化的成功典范,被大多数人所羡慕,包括故意给他们抱错孩子的 —— 祥子 。
然而,在其他方面,作为一个人,除了这些还有情感和生活,而良多在这方面完全是乏味、干瘪,失落的,甚至不会放风筝!
最近看了几部日本的作品,总是能通过平淡朴实的剧情反映出一种让人深思的社会或者人性的内在问题,一如《小偷家族》,没有太多用尽心思的戏剧技巧和大碗飙戏,却让你看完内心是波动,久久不能平静的回味,就是那种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感觉。。。
同样,《如父如子》也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作为父亲应该反思。
孩子不是作品,培养的目地不是为了炫耀,或是争光。
而反观与孩子们完全水乳交融的雄大,
良多感到迄今为止支撑自己走到今天的某样东西正在土崩瓦解,离他而去,发出崩塌的声响。
内心强大的良多受到了极大地考验,好像一切都要离他而去,琉晴也跑回去了,当良多找回雄大家里的时候,庆多以为是任务完成,接他回去,结果听到爸爸喊得是琉晴,庆多马上蹲了下去,藏起来,爸爸接的不是自己,此刻我看的哽咽了。。。,多么乖得孩子。。
良多接回琉晴的路上,他三十年来的信念开始动摇了,这信念正在以一种良多未曾想象过的方式动摇着,最终,在度假期间,与琉晴建立了真正的交流,让琉晴来到这个家以来,度过真正快乐的时光,第一次对良多喊出了“父亲”。
良多在翻看相机的时候,无意发现了一个叫:“庆多记忆中的爸爸”的相册,里面是庆多偷偷拍了许多良多和绿的照片,此刻,良多心痛的仿佛胸口要裂开一般,良多再也不能掩饰自己的心情,眼泪溢出眼眶,滑过脸颊,掉落在地。。
他他只想着去找庆多,然而庆多的一句“爸爸已经不是爸爸了”让良多再次心痛的无法呼吸,良多屈膝蹲在庆多面前,告诉庆多任务结束了,紧紧的抱着庆多绷着的僵硬的身体,用手抚摸着庆多的背,庆多的身体慢慢的放松下来,小手温柔地,轻轻地环住良多的背,这一刻的情形,如父如子!
父子的感情也可以是无条件的爱,跟孩子享受真正的天伦之乐,开心快乐,享受父子之间的每一个美好瞬间,例如雄大给孩子修好玩具,陪孩子放风筝,注重感情,发自内心的交流,这也是作为父亲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如雄大对良多说的一句话 —— “为人父亲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然而,你就要学会的是,如何为人父亲。
良多找回了生活,自己一直十分中意的公寓也变得不那么闪闪发亮了。
三、《如父如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是枝裕和所著的《如父如子》,是我所读的他的第二本著作。如果说《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更多描写与父母之间的回忆,那么《如父如子》这本书则更多的体现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牵绊。是枝裕和似乎总是很擅长撰写这类关于家庭和生活的故事,《步履不停》、《比海更深》皆不例外。平淡的文字中透着温情,简单的故事里带来感动,再普通不过的对话之间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是回忆。
《如父如子》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两个家庭在孩子出生后多年被告知当年因为医生的失误而错抱了,双方便开始计划与实施两个孩子的人生交换。
大型建筑公司的精英社员野野宫良多和妻子绿结婚多年,二人共同养育了聪明乖巧的儿子野野宫庆多,六岁的庆多经过重重选拔即将进入学校。原本这三口之家会一直维持稳定平静的幸福生活,但这种平静的生活却被一通来自庆多出生医院的电话打破了——原来庆多并非良多和绿的亲生孩子,而是当年与他们在同一家医院降生孩子的斋木雄大和由佳里的儿子,斋木琉晴才是他们真正的孩子。
知道了事实真相的良多终于证实了自己曾经的疑虑,庆多与自己的的确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他身上找不出与自己太多相似的地方,也没有自己那般出众的音乐天赋。从此良多对庆多说的每一句话,对他的每一个凝视都不再那么纯净,取而代之的是连他的妻子都可以感受得到的陌生含义。
这个原本温馨的小家庭就这样被推倒了风口浪尖。
面对命中注定的血缘与日夜相伴的亲情,良多骄傲而又脆弱的内心摇摆不定。该不该交换?要交换多久?一辈子?这些念头不断冲击着良多,终于两个家庭还是决定交换两个孩子今后的人生。庆多成了琉晴,琉晴成了庆多,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使他们并未活成各自的模样。
良多虽说是社会的精英,但他却是自私的、险隘的,这或许与他童年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父亲严厉,母亲失踪,新的母亲信子尽管对他们兄弟俩百般照顾,在良多心中她仍然是个外人,他一心想要逃离这个家庭,逃离父亲的阴影。
正是因为如此以及忙碌的工作造成了良多根本不懂得如何同孩子相处。他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按照他设定好的方向发展,包括换来的琉晴也不例外,但他的种种做法却渐渐地使琉晴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离家出走。因为琉晴想要的并不是钢琴或是那些不成文的诸多规定,他想要的只不过是他从小到大吃到的由佳里亲手包的饺子和自由罢了。
当良多前往斋木雄大家的时候,庆多幸福的以为自己和爸爸之前约定好的“任务”已经结束了,可是等到地却是爸爸呼唤琉晴的名字。那一刻,庆多懂了,也许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亲手为爸爸折的玫瑰花再不也不会盛开的如此娇艳了,也许只有在躲在狭小阴暗的壁橱才不会让别人察觉到自己的失落。
相反,斋木雄大,那个打从一开始就被良多定义为邋遢、爱占小便宜的人却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父亲。
他喜欢对着孩子们笑,他给孩子们拍照,他为孩子们修理玩具。总之,雄大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可以毫无顾忌的同孩子玩耍,哪怕是丑态百出也没有关系。更不会像良多一样,把孩子看做交易的工具。“这世界有钱能买到的东西,也有钱买不到的东西”便是他对亲情最好的回应。
同孩子相处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也变得孩子气,斋木雄大,他做到了。
是枝裕和在故事中共设计了四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良多与信子,良多与庆多,雄大与琉晴,祥子与小辉。正是这样精巧的安排才完成了良多态度的转变,人生的升华。
当良多前往造成这种局面的当年护士祥子家问罪时候,她的继子小辉张开双手保护着自己的母亲。
良多在这个家庭中看到了自己,找回了迷失多年的自己,但这个孩子远比当年的自己勇敢得多。
良多给继母信子打了电话,这是致歉的电话,也是致谢的电话。是啊,在亲情面前,还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呢!他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庆多一直不愿意接受自己送给他的礼物相机,原来那里留存的都是“庆多记忆中的爸爸”,庆多只想把这份回忆留给爸爸。
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两个家庭在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父子情深,早已超越了血缘的羁绊。点点滴滴的生活之间,你会找到太多相似之处。
故事的最后我们已经分不清谁是谁的儿子,谁又是谁的父亲了,几个家庭之间达成了最完美的和解。
是枝裕和一开始便在书上写道: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书中找到答案。
关于如父如子的问题,通过《《如父如子》-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如父如子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