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新疆的地下河-坎儿井,长5000公里,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

新疆的地下河-坎儿井,长5000公里,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吐鲁番坎儿井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新疆的地下河-坎儿井,长5000公里,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和号称“地下长城”的坎儿井,到底有多壮观?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新疆的地下河-坎儿井,长5000公里,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
  • 号称“地下长城”的坎儿井,到底有多壮观?
  • 神奇的坎儿井
  • 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 一、新疆的地下河-坎儿井,长5000公里,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

    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也叫井渠、坎儿孜、百眼串井,这是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坎儿井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还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灵渠、坎儿井)。

    吐鲁番坎儿井

    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坎儿井

    新疆吐鲁番属于内陆荒漠气候,这里光照和热量丰富,空气极端干燥,降雨量极少,而且经常刮大风,自古就有火洲、风库之称。

    吐鲁番一年当中有超过100天气温高于35℃,尤其是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以上,在沙窝里能烤熟鸡蛋,在石头上可以烤熟面饼。吐鲁番的气候炎热干燥、干旱少雨,每年的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以上。

    吐鲁番盆地地图

    吐鲁番干燥炎热,植被稀少

    吐鲁番的荫房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吐鲁番盆地的植被稀少,人们格外珍惜水源。因为有水才能有绿色,才会有人在这里生活,才会形成绿洲,才能出现吐鲁番的绿洲文明。

    吐鲁番葡萄

    坎儿井就是吐鲁番人民在这样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水利设施,利用天山冰雪融化后渗入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修建坎儿井把地下水引流出来,形成一条条地下河,浇灌出一片片绿洲。现在吐鲁番的坎儿井有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这是中国最长的地下河。

    坎儿井

    坎儿井取水

    吐鲁番的坎儿井包括竖井、暗渠、明渠和小型蓄水池,井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对吐鲁番盆地的生态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存时间最久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于1520年挖成,至今已有502年,位于吐鲁番市东南部的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境内。现有最长的坎儿井是红土坎儿,在鄯善县境内,全长25公里。

    坎儿井景点线路图

    坎儿井

    坎儿井

    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水利奇迹,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成为了吐鲁番重要的旅游名片。来吐鲁番旅游一定要去看看坎儿井,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葡萄和葡萄干 。

    吐鲁番的葡萄干生吃、煮稀饭都好吃,还可以包粽子,端午节快要到了,大家买点葡萄干包粽子,酸甜可口很开胃。

    新疆吐鲁番葡萄干 ¥19.9 购买

    吐鲁番坎儿井浇灌的葡萄

    感谢大家点赞,欢迎关注。

    一、号称“地下长城”的坎儿井,到底有多壮观?

    坎儿井,一个远在西域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巨大工程,是2000多年前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与智慧挖掘出来的惊人巨作。坎儿井总长达5000多公里,总数量达1700多条,他依地势而建,深藏于地下,最深的竖井达90米之深。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吐鲁番是一个典型的地堑盆地,也是中国地势最低(-154.31米)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降雨量少,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达到3000毫米,夏季高温最高有49.6摄氏度的记录。周围的高山雪水融化,顺地势向下流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很强渗漏性,加上地面强大的蒸发量,水流一部分渗漏到地下与地下水汇合,一部分被蒸发掉。地面很难形成河流。所以这里地表干旱,地下水源充足。人们为了积蓄水流就想办法营造了坎儿井。



    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下,我们2000多年前的劳动人民能想出如此的灌溉方法与建造出如此的工程,不得不让我们钦佩。



    坎儿井有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上渠道(明渠)、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结合地势,截取地下水,在地下建造暗渠,一个个竖井深入地下,方便人们挖掘暗渠与运送沙石,在水位浅的地方修建明渠与涝坝。这样就把地下水雪山水积蓄起来。一个个竖井遍布在荒漠中,这些竖井沿着地势由深到浅。地上土壤干燥炎热,地下清凉的水流潺潺流过。



    在荒漠中地下几十米的地方挖出这么多的竖井,一条5000多千米的地下暗渠,它的数量之多、工程量之大,老孔觉得它的工程难度远大于长城的施工难度。



    虽已过去两千年,但坎儿井现在还发挥着他的作用,灌溉着大片绿洲。不得不为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到惊叹。

    二、神奇的坎儿井

    神奇的坎儿井

    范国强

        亲爱的朋友,你听说过新疆的坎儿井么?

        在去大西北之前,我仅见过南方的水井和北方的深井,当然还有中部矿山的矿井,但却从未听说过西部的坎儿井。第一次听到这名词,是在西去的列车上。当我从列车的窗口无意中瞥见戈壁滩上那一堆一堆顺坡而下错落有序地伸向绿州的圆土包时,我自言自语随口说了一句:“这是什么?”它的形状有点像电影上看过的火山口,又有点像内地人挖的地窖口。旁边坐着的一位在新疆工作的同胞顺口作答:“这是坎儿井的竖井口。”我大惑不解,这一路上我只是饶有兴趣地注意到戈壁滩上那倔强挺立的沙枣树、满地疯长的骆驼草,却从未留意过这荒漠上还会有别的东西。这位同胞似乎在笑我孤陋寡闻,他只是淡淡地补充了一句:“你去了吐鲁番就会知道了。”

        我终于来到了吐鲁番,当我站在吐鲁番展览馆那按比例缩小了不知多少万倍但仍然气势恢宏的坎儿井立体模型盘面前,坎儿井的形象一下子在我的心目中清晰了起来。这立体模型盘整个是用吐鲁番由黏土或钙质胶结的沙砾石堆塑而成,远处堆塑的高山代表着雪山,从这高山顺坡而下都是错落有致的坎儿井竖井口。雪山与盆地之间高差达1400米的坡度,因坎儿井呈逐级台阶式向下延伸而轻松化解。模型盘的四周都有代表着雪水流向的明渠,这一个个的竖井口下都挖掘有密如蛛网的地下暗渠。“泉水无声惜细流”,这无数条地下长渠将高山上的雪水无声地导流下来,没有恣肆的张扬,没有落瀑的喧吼,它们显得那么驯服听话和守规守矩。一旦钻出了地面,才像调皮的小孩子似地惊喜起来,开始发出声音了,也开始争相拥挤了,叽叽喳喳欢歌笑语地涌到最下面的绿州。

        我恍然大悟,坎儿井原来竟是这样的,它的名称竟是如此的形象!素称“火州”、“风库”气候极端干燥的吐鲁番,其所以能上千年来清水畅流生命常绿,其奥秘的答案原来尽在这坎儿井呵。

        坎儿井在吐鲁番风光占尽,吐鲁番是坎儿井最大的舞台。据介绍中说,整个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吐鲁番就占了近千条,总长度约5000公里。随便闭上眼想一想吧,这5000公里是个什么概念?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穿越数省才形成气势,而这坎儿井仅仅只在新疆境内就蔚为大观,俨然一座地下的万里长城!坎儿井之所以能在新疆独成气候是与新疆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新疆有著名的“三山”:北部有阿尔泰山,中部有天山,南部有昆仑山,这“三山”都是天然的雪水宝库。而吐鲁番则天生就是坎儿井的摇篮。吐鲁番号称盆地,最低的艾丁湖水面还要低于海平面161米。而北部天山的博格达山峰最高处竟高达5400多米。每当夏季来临,博格达山和吐鲁番西部天山的喀位乌成山峰的大量融雪和雨水都倾泻到盆地,当流出山口以后便自然渗入到戈壁地下变为潜流,为坎儿井的开挖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吐鲁番的地质条件也十分适合开挖坎儿井,特有的沙砾石结构质地坚实,加上气候常年干燥少雨,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地上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涝坝是地面上的小型蓄水池,起输水的接力作用。竖井主要是作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它还是坎儿井走向和存在的标志。

        为了能让外地游客增加一点对坎儿井的感性认识,展览馆的附近还真的圈进来了一段真正的坎儿井,以满足好奇的游客作亲身体验游。这坎儿井与整座展览馆已浑然融为一体,一半有顶,都是用粗粗的圆木作支撑;一半见天,似乎有意放一点阳光进来为游客照明。坎儿井的巷道约摸一人多高,有小径曲曲弯弯通向远处。渠道里畅流着的泉水清澈见底,手伸进去透骨的凉。这泉水本来自于遥远的雪山之巅,已经在地下走过了一段非凡的历程。这展览馆内显然还不是它的目的地,它还在不停顿地跋涉,不止息地奔流,它最终的目的是要去灌溉大漠的绿州,去实现它绿色的理想。

        我曾充满兴致地登过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眺望那连绵起伏的长城而心潮澎湃;我也曾满怀喜悦地乘舟夜行过京杭大运河,手掬碧绿平静的运河水而思绪纷纭。但当我以一种既诧异又激动的心情置身吐鲁番这神奇的坎儿井下留连时,我不能不为这中华民族的又一杰作而感慨万端了。我敢说,坎儿井的辉煌一点也不比长城和运河逊色,坎儿井的成就完全可以与万里长城和千里运河相媲美!

        坎儿井是大西北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谁都知道,千百年来,困扰大西北的主要问题就是缺水。本来,处于中国西高东低的大西北是不应当有缺水之憾的,大西北有长年冰封的大雪山,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的源头也都在大西北,但大西北还是缺水!缺水的原因除了自然气候的极端恶劣以外,我以为主要还是留不住水。水自高山来,毕竟东流去,它有余热去孕育锦绣江南的鱼米之乡,却无能力去改造千里荒漠的贫瘠之地。为了能留住水,让水为大西北造福,可以说大西北的人民祖祖辈辈都在寻方问计,坎儿井自然应运而生。据史料告诉我们,汉代在今陕西的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西汉时,“井渠法”便渐渐传入新疆。后经新疆的各族人民结合当地实际多方改造,便逐步发展成为了今天的坎儿井。而实践已经证明,凡有了坎儿井的地方那里就出现了绿洲。吐鲁番得坎儿井的清泉而变成了绿州良田,浩瀚的大漠倘若都能如此,又何愁不变成塞外的江南?

        坎儿井是大西北人民人定胜天的成果。我又想到,长城和运河固然伟大,但毕竟是当时的强权高压下用无数劳动人民的血肉换来的,多少血泪斑斑的故事付之于长城的城砖和运河的流水,这里面有太多的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在内。而坎儿井则不然,它纯粹出于大西北人民的一种高度的自觉,是大西北人民为改变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战的一种明智之举。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与天奋斗、与地奋斗始终是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面尽管不乏艰苦卓绝的成份,但不可否认乐也在其中。大西北是大中华版图上的一方疆土,凡有我疆土的地方就必定有我中华民族的后裔。中华民族是最有吃苦精神的民族也是最能做大事成大事的民族,大西北人民尤其如此。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没有退却,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没有退却,他们始终在顽强地抗争,顽强地生存。神奇的坎儿井无疑为人定胜天提供了最好的例证。

        从大西北归来乘车再次经过吐鲁番的途中,当我又看到戈壁滩上那一堆一堆顺坡而下错落有序地伸向绿州的圆土包时,我的感觉仿佛已经与坎儿井十分熟悉了。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远方那白雪皑皑的山峰,我知道这山峰上的积雪仍在悄然融化,地底下的雪水仍在惬意畅流,而坎儿井也仍在默默无语地勤奋工作着,坎儿井仿佛在一霎那间在我心中人格化了。随着坎儿井渐渐退出我的视野,我情不自禁地扬起手,充满敬意地向坎儿井作别。

        注:据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报道,素有“地下万里长城”之称的新疆坎儿井,正在陷入愈来愈尴尬的境地!水利部门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吐鲁番市596条坎儿井已有240条断流。坎儿井是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垒和吐鲁番等地,尤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总长约5000多公里。近些年,随着吐鲁番地区的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日益增大,只能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导致许多坎儿井相继干涸。

    更多精彩内容

    三、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美丽的新疆天山脚下,茫茫戈壁滩上分布着无数的绿洲。尤其是吐鲁番和哈密地区,更是形成了瓜果飘香、风景秀丽的绿洲风光。而滋养着这片荒漠绿洲的水源,正是埋在广袤沙漠之下的坎儿井工程源源不断输送而来的高山融雪。

    坎儿井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因其设计巧妙、规模宏大,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地下“万里长城”。它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利用紧缺水源实践过程中的一大创举,它在我国水利史、人文 历史 和 科技 史研究中都有巨大价值和意义,同时坎儿井对研究新疆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史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在世界上亦具有一定影响。科学、准确的认识坎儿井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为了在沙漠之中发展农业生产,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设法将北部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引来滋润这些戈壁沙漠中的绿洲 ,同时又避免沿途的高温蒸发,巧妙地发明了这种将明渠、暗渠与竖井和涝坝相结合的坎儿井。而且据考证,新疆坎儿井工程最早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时期,各类暗渠总长度曾经一度达到5000公里。 因此坎儿井又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坎儿井是在半干旱、干旱地区广泛存在的一项特有而古老的水利工程。 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坎儿井,而我们国家的坎儿井则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除此以外,在北疆的木垒、奇台、阜康和南疆的皮山、于田、库车等地均有分布,共约1800道。但是现在北疆和南疆的坎儿井皆已干涸废弃。目前仍在运行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吐鲁番盆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因此仅有的降雨和雪山融水根本无法形成地表径流。但是天山积雪融化渗入戈壁荒滩之后,却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便因地制宜,借助天然的地形坡度条件,利用水的势能通过人工修建的地下暗渠将地下水潜流进行引流,输水至吐鲁番盆地的绿洲,这种设计有效地避免高温蒸发带来的水资源损耗,对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孕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坎儿井主要由 暗渠、明渠、竖井、涝坝 四部分组成。暗渠是整个坎儿井工程的主体部分,而且按照一定的纵坡比降可以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其中前部分为集水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位置,主要起到截引地下水的作用;后部分输水段在当地地下水位以上与地面明渠连接。明渠即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或直接浇灌田地。竖井主要用于开挖暗渠时定位、进人、出土、通风以及完成以后的检查维修。涝坝是坎儿井的储水工程,主要是为了储存多余井水以提高灌溉用水能力,并可调节各时段的水量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地的需水量逐年增大,最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许多坎儿井无法正常运行,趋于干涸。1957年,吐鲁番坎儿井数量达到最高峰,共计1237道坎儿井。1966年,坎儿井工程的年输水量达到最大值,共计6.999亿立方米。2003年,当地尚存406道坎儿井能够正常工作,年输水量共计2.32亿立方米,输水量依然占到了全地区总输水量的30%,依然是当地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而到了2017年,当地仅有214道坎儿井能够正常运行工作,每年的输水量也降低到了1.15亿立方米,坎儿井的现状不容乐观。

    关于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的起源, 历史 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存在三种起源说法。

    其一,关中井渠说 ;一些 历史 学者认为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工程的灵感起源于汉代时期的关中井渠,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而传入西域等高温干旱的地区。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便直接点出 : 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工程这种设计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时期便已经出现,它的灵感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根据 《史记·河渠书》 中记载,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 “井渠法” 。汉武帝时曾用这种方法引洛水到商洛。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

    其二,中亚起源说 ; 但是也有一部分 历史 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坎儿井工程可能最先诞生于中亚等干旱地区,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地区。

    其三,本土起源说 ;而更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则认为,坎儿井工程本身就诞生于吐鲁番地区,这种巧妙设计就是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地地形的特点。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巧妙设计,并且不断地丰富完善,最终建成了浩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而且近些年,随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坎儿井工程的进一步研究,认同并支持 “本土起源说” 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不论是哪种起源原因,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工程全部都是当地老百姓一点一点挖凿修建而成,滋养孕育吐鲁番绿洲,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 历史 遗产。

    在古代 社会 时期,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地区的唯一水源途径,深受当地百姓珍惜和爱护,并且围绕着坎儿井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 民间风俗文化和用水崇拜仪式 。每逢新建和扩建坎儿井选择水源时,当地的百姓都要先到“井王庙”和“水王庙”等地方举行祭拜仪式;借此祈祷由当地老百姓抽选出来的工人们都能够平安 健康 ,能够顺利的完成工程的修建工作。等到坎儿井工程修建完成通水后,则要宰杀牛羊等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此感谢上苍和神灵的庇佑。

    在吐鲁番地区,当地的百姓把水资源看得十分珍贵,当地形成了许多独具地区特色的习俗和谚语,比如说: “做梦水中游,幸福在后头”、“水滚七次会洁净”、“活水可饮,积水不喝”、“往水中大小便是最大的罪过” 等习俗。因此当地的百姓在放牧时都会尽可能的避开坎儿井工程的竖井、明渠和水源,以免牲畜排泄物会污染到珍贵的水源。而需要洗衣洗菜时,则会选择从水渠中取水出来,转移到远离水源的地方进行清洗。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年轻恋人之间必须在坎儿井水畔赠送定情腰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水神的庇佑。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百姓为了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由生产大队制定严格的生产用水制度。每年的清明至秋分之间是当地农业生产大量用水的时期。如果每个生产队都拥有自己的坎儿井和水源,那么制定的灌溉用水制度则会相对简单。如艾丁湖乡的花园大队辖3个生产队,3个生产队各有一条坎儿井,所以灌溉用水期每个生产队便各自使用自己的坎儿井。而如果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都有坎儿井时,灌溉取水制度则会相对复杂。(注释:一般以村庄为一个生产大队,村庄内部根据生产需要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

    林则徐因在虎门销烟而成为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清廷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而受到贬谪,被发配新疆地区。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四次来到吐鲁番地区。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俗称:坑坑)到吐鲁番地区。当地主要官员出城相迎,礼仪十分隆重。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对南疆进行实地踏勘之后,出发前往哈密等候旨意的途中在此途径吐鲁番。除此以外,同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勘验11万亩田地的时候,又先后两次前往吐鲁番。因此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经先后四次到过吐鲁番。

    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经历,使得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吐鲁番的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农历1月19日,林则徐首次抵达吐鲁番时便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他在日记中写道:“ 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由此可见林则徐初见坎儿井这种独特的水利工程所表露出来的惊讶之情。林则徐作为水利方面的专家,曾经在多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新疆地区自然也不例外。 《新疆图志》 中记载:

    在晚清时期,尤其是林则徐抵达新疆地区之后的三十年里,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的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新修建了3000多道坎儿井。 《鄯善乡土志》 这部地方文献中明确记载,“ 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 ”目前鄯善县七克台乡现存的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大多数都是林则徐到访吐鲁番之后开挖修建。而且在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和倡导坎儿井的功劳,又把坎儿井称之为 “林公井” ,借此表达对于林则徐的推崇感恩之情。

    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具有创造性发明修建的伟大的工程奇迹。新疆地区古代的劳动人民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搭建起了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脉体系,孕育滋养了沙漠绿洲,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可以这样说:没有坎儿井,就不可能有吐鲁番发达的农业和沙漠绿洲。

    坎儿井不仅创造了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奇迹,积累了大量的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生产的经验,同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精神财富。

    《史记·河渠书》(汉·司马迁)

    《西域井渠考》(清·王国维)

    《新疆图志》(清·袁大化)

    《鄯善乡土志》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问题,通过《神奇的坎儿井》、《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本文标签:吐鲁番坎儿井(5)

    相关阅读

    • 到了吐鲁番,一定要看看神奇的坎儿井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吐鲁番坎儿井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到了吐鲁番,一定要看看神奇的坎儿井和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等多篇文章进行知
    • 新疆坎儿井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吐鲁番坎儿井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新疆坎儿井和新疆地区为什么要修筑坎儿井?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
    • “坎儿井”吐鲁番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吐鲁番坎儿井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坎儿井”吐鲁番和新疆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