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创作七律诗禁忌有哪些?(整理/王明云)

创作七律诗禁忌有哪些?(整理/王明云)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青枫江上秋帆远全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创作七律诗禁忌有哪些?(整理/王明云)和七言律诗的押韵要求有哪些?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创作七律诗禁忌有哪些?(整理/王明云)
  • 七言律诗的押韵要求有哪些?
  • 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哪些规则?
  • 表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七律诗有哪些?(要求最少八句)
  • 一、创作七律诗禁忌有哪些?(整理/王明云)

    我们在写律诗须注意:

    对仗。对仗的形式主要有工对邻对宽对自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错综对,但需注意“合掌对”,意思是上下两句虽然对仗工整,但是所言雷同,写律诗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避免。

    典雅。这是相对遣词造句而言,追求语言的凝练精致,但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无法极尽雕琢之能,那么也要切忌以口语或四字语入诗

    此外,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在风格上还存在些许不同,五律贵简朴而自然七律贵雕琢而好典。关于用典一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禁忌以下几点:

    一、首句多入韵及邻韵七律的首句入韵为正格,七律的这个特点与五律正好相反,五律是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我们看杜甫的《秋兴八首》,每篇均为起句押韵,唐宋七律中也呈现这个特点。 近体诗押韵限制严,即一首诗里,韵字要用属于一韵部里的,否则算出韵,不合格律。

    也有一体,用邻韵,称“首雁出群式”(音相近的,如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八齐,等等,具体见邻韵表)。

    二、中二联避免结构合掌

    所谓格律诗潜规则,是指唐宋人不要求的,明清人所制定的规则,

    因诗词格律起源于唐宋,而唐宋人又不严格要求的,故称为潜规则罢了。

    结构合掌,不是指一联中上下句的合掌,而是指律诗的相邻两联尤其是颔联、颈联这两个对仗联之间的句法结构(语法成分)完全相同。结构的合掌,在创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初学者,往往都不注意结构的合掌。

    当创作好后有人说结构合掌了,再回头去修改,那麻烦会很大,修改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创作中,在构思时,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在中二联,以及全诗中求变化。

    至于结构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诗的中二联出现。也就是说,中二联的结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给人感觉十分呆滞。

    如《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中二联: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显然,两联的结构是相同的,这就是律诗中结构的合掌。

    在此诗中,中二联四个句子的第三字,都可以看作是“诗眼”,相应的也犯了“摞眼”的诗病。

    三、四平头、四言一法

    什么是四平头?

    平头一说,最先是沈约的八病说中的一忌,指声律,如空海《文镜秘府论》所举的“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同是平声宇,属一、六字同调,二、七字也同调,犯了“平头”病。这在律诗讲粘对中已不存在。

    而清人指的“平头”则不是这个意思。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

    平头,就是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词语起头。

    如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中间二联的头两字:“巫峡、衡阳、青枫、白帝”,都是地名。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沈德潜也认为:又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副词构成的偏正词组,也是“四平头”。也称“四言一法”

    再如:

    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亦为“四平头”。

    清人指的”平头””显然不是声律的没有变化,而是一种句式的合掌。律诗不但要忌讳上下句意思的合掌,还要忌讳上下联句式上的合掌。

    四、上尾

    相邻两联句子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称“平头”,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上尾”,两者都在避忌之列。

    上尾就是不押韵的白脚字尾句,若相邻句(一与三;三与五;五与七)尾字同声调,叫做上尾。

    上尾有语法结构上的上尾,也有声韵上的上尾。

    上尾原意是指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到了格律诗成型的时代,这一规则实际已经被律诗格律包涵。但是,有一些评论家却根据上尾的意义,进一步严格化为五言律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一声调,推广之,就是要求格律诗的相邻两副对联出句尾字不得同属一个声调(比如上声、去声或者入声)。

    “避上尾”。就是在律诗中,出句的结尾一字分别使用上声、去声和入声字,避免同调的仄声字。如果不能够做到,也至少在相邻的两联不使用同调的仄声字作结尾。

    不押韵句子的尾字(白脚字),在声韵选择上除了要避免撞韵外,要注意兼用上去入三种仄声字,避免白脚字全部为同一声调。

    特别要避免白脚字全部为上声(上尾,诗病之一),否则也会影响声韵的和谐。通过诵读也可以体会到。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他的多数律诗的出句韵脚,四声交递,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平),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去),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上),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入),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首字禁忌

    七律首字依格律都是可平可仄,但并不意味可随意安排。

    如果八个首字中全部都用平声或全部用仄声,都会影响整首诗的声韵之美。唐宋诗中极少有这样安排首字平仄的,最好是八句的首字平仄44或35分配。

    六、忌不分层次

    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

    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

    七、避免意象堆积

    七言诗容量比五言要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更多地堆积各种意象。

    一个七言句中,一般最多安排2个意象,句中多用修饰语、动词、虚词、连词等。否则就会显得臃肿繁琐,影响诗句的婉转流畅。

    八、忌重字。

    唐代诗中并不重视重字,唐人诗句里的重字现象随处可见,不过宋代以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清人更把重字当作严格的禁忌,

    明清时人的唐诗评语里,经常可以看见“某字出自唐人则可,于今人则不可”云云。

    九、忌缺偶。

    缺偶是指一联内两句用事不一,修辞方式不一。

    例如: 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耽。 出句用苏秦刺股的故事,对句却不用典,这就是两句不合,犯了用事不一的毛病。

    十、直陈。

    直陈是直说心意,毫无诗意。律句首先要有诗意,在表达上要注意委曲婉转,含蓄籍蕴,不能率意直陈,明白如话,即使没有其他毛病,也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律句,这样的对句,就可以称之为直陈病。

    十一、悖理。

    又叫相反、落节。悖理病,即对仗两句不是语意相承,上下一意,而是情理相违,相互矛盾。 例一: 菊黄堪泛酒,梅红可插头。 例二: 晴云开极野,积雾掩长洲。

    总之呢,把握好这几点,您的律诗一定会大为出彩的,不信?你试试!!!♥

    一、七言律诗的押韵要求有哪些?

    古诗(律诗)格律知识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三、对仗

      诗歌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地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主要有:

      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就更工整了。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时。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清”,“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2、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而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仗的较多,七律也有但较少),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那一般是流水对)。例如:

      (一)恨别 (唐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诗首联对仗,(二)诗尾联对仗,但这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排序”练习。一般说来,在进行这类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以下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

      钱塘湖春行(诗句已打乱)(唐 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古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一步,找出“韵脚” (“同韵”的平声字)。本诗中“韵脚”有:泥、西、低、堤、蹄。

      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本诗的四联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第三步,依据“联”的平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因而将上边四联调整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四步,本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即为“颔联”或“颈联”。

      第五步,本诗有五个韵脚,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所以,带有两个韵脚的联“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应为首联。剩下的一联自然就是尾联了。

      第六步,依据诗歌内容,诗人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先写“高、远”之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写眼下“低、近”之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后与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相合。因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全诗颔联,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为全诗颈联。

      第七步,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本诗押“i”韵,首句入韵,中两联对仗。诗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则。

      原诗顺序应为:

      钱塘湖春行(原诗)(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外,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补白”练习。例如:

      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登庐山(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__吴起白烟。

      陶__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__?

      选项:A 东 公 田 B 东 公 耘 C 三 令 田 D 三 令 耘

      解答: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古诗格律相当复杂,单就“律诗”而言,也不是可以仅借数言可蔽之的。我们应该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多多诵读古诗,培养古诗语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从而有利于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

    二、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哪些规则?

    诗的分类及入门

      1、诗的分类法。唐后诗分为:1、古体诗与 2、今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今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2、我们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 ,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对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今天先讲平仄这个令许多人晕的东西。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又实践,发现按一定规律交错起来就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调。

      格律诗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韵

      1、什么是韵
      中国字之音由声母、韵母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如:妈、麻、骂,花,沙、茶,又如、阳、养、漾、等 。诗讲究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要好听。故中国的诗词歌赋全部要押韵,顺口溜都要押韵。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流、仇押韵,不然不顺口。 古人没拼音,就选出代表字来代表,老四声中,古人有平声韵部、上声韵部、去声韵部、入声韵部, 每个韵部中有好多个同韵字,这就是韵书了,我们可查。注意:把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韵,又叫叶韵。

      2、什么是押韵
      押韵又称叶韵,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中国的民歌、民谣、戏曲、诗、词等,都是叶韵的。不押韵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韵和新韵
      古四声也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今天,我们都用普通话了我们现在说的老韵,指平水韵。新韵指普通话的韵,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对用新韵。我个人观点是初学者先用新韵,之后慢慢老韵就懂了。
      下面说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什么叫平水韵。人口音不停地变,故韵也不停变,变到后来变成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作者: 妄言止虚 封 2006-6-2 15: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诗词格律简介■■■诗的分类及入门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参照上面)在平水韵中,其平声部有30个韵部,为了方便记忆,人为分成上平15韵、下平15韵,象一本书分为上下二册,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常见人说,限用上平第二,或说限用上平冬,就是说我们用上册的第三个韵来写诗。上册有15个,下册有15个,没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宽韵、窄韵、险韵,一个韵部中同韵的字多叫宽韵,宽就是字多,我们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选用供选用。字少叫窄韵,路窄么就不好走。最少的叫险韵,危险,用不好就弄错了。

      第四:什么叫韵头、韵尾。韵母中分韵头、韵尾,凡韵尾相同的,也是押韵的字,韵头不同无妨。
      四声和平仄的关系

      笫一、今四声
      今四声是普通话音,四声为一、二、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例如:搭、答、打、大。阴平、阳平都为平,而上声、去声为仄。搭答为平,打大为仄。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第二、老四声
      老四声为:平、上、去、入四声,平的就是平了,上去入全为仄。注意:问题在入声字上。普通话没有入声字了,古之入声字,全部划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了, 划到上声、去声中的好办,还是仄,但划到阴平、阳平中的就烦了。因为在老韵中它是入声字、是仄,但我们今天用普通话来读,却是一个标准的平声字, 例如: 白、屋、竹,今普通话读之是标准的平声字,但在老音中却是入声、是仄。“ 白日依山尽”一句,用普通话读之是:平仄平平仄,但因白字是入声,从古人来说是:仄仄平平仄,很工整的格式。有不少人学习平仄后说:怎么古人诗不按平仄写呀?其中原因主要是你没按古音去读(其中也有古读中用拗救法 的)。

      入声字是沟通新老韵的拦路虎。怎么办?各人说法不同,个人体会是:背!把划为今天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背一些就行了。另可参照一下用当地土语去读。如“白”我处土语就读入声,屋、竹都读入声。

      这些字是入声字,但今天读音为平,要记住:

      阿八擦插答搭发刮夹掐撤杀刷挖瞎鸭压扎拨郭蝈泼朴说脱托桌捉作割帖贴搁割胳嗑颏着跌接捏切缺约吃失湿只汁织逼滴积迹激击七柒戚踢息夕吸析一壹揖出惚哭扑仆秃屋曲。

      拨跋察达答乏伐筏滑划夹戛侠狭狎洽呷札炸伯薄白百柏泊帛夺绎佛国活膜拙酌浊茁着作阁格合咳舌折泽窄哲宅别碟杰洁节角觉决蕨学拽拾十笛敌适集吉急及习昔惜叔俗突竹逐烛术足族局菊曲
      律诗的平仄

      律诗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圆点的都是入声字。

      作者: 妄言止虚 封 2006-6-2 15: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诗词格律简介■■■诗的分类及入门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 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那,平声。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教,平声。
      冬 云
      毛泽东
      雪压冬去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漫,平声。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三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作者: 妄言止虚 封 2006-6-2 15: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诗词格律简介■■■诗的分类及入门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燕,平声。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阳》“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平水韵中上平十五韵

      平水韵就是我们现在听说的老韵了。平水共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共30个韵部。什么叫上平下平呢?没有特别意义,相当于今天我们说一本书上册下册,例如说限用上平笫9韵吟诗,就等于说让我们用平声上册第9个韵来写诗,一查,上平笫9韵是佳韵,我们就可用家、沙、花什字来押韵了,不能用其他韵。

      在平声30个韵部中,每个韵部中所选例字,都是平声字,每一部的字都是押韵的,这些均为王力先生参照韵书和杜甫诗中的字重排的,就是标准了。

    三、表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七律诗有哪些?(要求最少八句)

    1.七律 天骄

    寒窗苦读谓何求,

    废寝忘餐意未休。

    映雪能承前辈志,
    染霜不辱少年头。
    今朝向学破千卷,
    明日为民消万愁。
    皓月清风盈两袖,
    一身正气写春秋。

    2.我本少年壮志酬,敢叫列强低下头。胸中自有安邦略,名留千古冠军侯。寒窗四载勤学苦,施以才华解国忧。如今热血满腔日,鹰击长空我为雄。

    3.十载寒窗刻苦读,无闻声色远群俗。
    一朝鱼跃金鳞闪,四世蛰伏壮志足。
    久沐骄阳得玉露,常习慧教懂贤书。
    自强一代偕肩起,岂任强敌窥鹿逐!

    4.十年寒窗入学府,四载学成报社。
    不做过客勤奋读,认真求索踏实背。
    凌寒晨起健体魄,傲雪晚归品趣味。
    桃李今日独芬芳,硕果他年自累累。

    5.萧 萧风兮壮人志,
    岚 阔天地众人知。
    碧 波万顷大学梦,
    玺 贵梦更在坚持。
    你 若想远必踏实,
    能 者胜天皆赞之。
    成 需衣襟汗浸湿,
    功 成名就载青史。

    6.红榜提名踏学府,
    立志报国做梁柱。
    四载寒窗破万卷,
    一腔热血洒五湖。

    悬梁刺股学苏秦,
    囊萤映雪效先古。
    善德仁义记心胸,
    鹰击长空搏风雨。

    7.健儿倜傥栋梁材,
    康乐何须挂胸怀。
    向天长啸凌云志,
    上溯千年郁孤台。
    勤能补拙程门雪,
    奋勇横刀昆仑来。
    拼将韶华献祖国,
    搏取寰宇站前排。

    8.中平仄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平平平仄仄,
    中平仄仄仄平平。
    中平仄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仄平。
    中仄平平平仄仄,
    中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安定城楼》等。

    关于青枫江上秋帆远全诗的问题,通过《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哪些规则?》、《表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七律诗有哪些?(要求最少八句)》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青枫江上秋帆远全诗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创作七律诗禁忌有哪些?(整理/王明云)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青枫江上秋帆远全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创作七律诗禁忌有哪些?(整理/王明云)和七言律诗的押韵要求有哪些?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
    • 初秋,写给秋天最美的诗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青枫江上秋帆远全诗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初秋,写给秋天最美的诗和描写秋天的唯美诗句(77条)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