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11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11篇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小石潭记阅读答案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11篇和《与朱元思书》和《三峡》《小石潭记》的 比较阅读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11篇
  • 《与朱元思书》和《三峡》《小石潭记》的 比较阅读
  • 可以与《小石潭记》作对比阅读的文言文有哪些
  • 湖心亭看雪与小石潭记该如何对比阅读
  • 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11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潭中乃记之而去。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

    1.(3分)(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1分)

    2.(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3.(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4.(4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译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答案 :① 因为 ② 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 :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 :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答案 :1.(1)大约 (2)呆呆的样子 2.(1)水格外清凉。(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此题答案 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伐竹取道 伐:

    (3)佁然不动 佁然: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 :1.(1)向西 (2)砍伐 (3)呆呆的样子 (4)参差不齐 2.A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孤独忧伤(凄凉)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乃记之而去。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4.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

    答案:1.(1分)柳宗元2.(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4.(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5.(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6.(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

    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

    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答案:

    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

    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从小丘西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象套连的圈儿、象开口的玉环、象带子、象圆规、象弯钩、水色象明镜、象碧玉、象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象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分)

    答案(一)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4.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1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译文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17.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日光下澈: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趋: (4)山行之极观也:

    18.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19.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2分)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20.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7.⑴澈:同“彻”,穿过,透。⑵犬牙:像犬牙(像狗的牙齿)。⑶趋:快走。⑷观:景象(景观)。

    18.⑴(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翻译成使动用法亦可。)

    ⑵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很害怕。

    19.⑴清 ⑵伟(奇)

    20.选文表达的感情:《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0分)

    【甲】从小丘西行,……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参考译文】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 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我(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姚鼐《游媚笔泉记》)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大 石 出 潭 中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水尤清洌 ②乃记之而去

    ③被而名之 ④要客九人饮于是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译文: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③翼乎临于溪右

    译文:

    10.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4分)

    答:

    11.【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答:

    答案7.大石/出潭中

    8.清洌: 清澈寒冷。去:离开。名:命名。要:同“邀”,邀请。

    9.①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②看到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③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10.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11.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 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十、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A.下见小潭 日光下彻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C.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D.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 出

    20.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写景最妙,试作简要的分析。(2分)

    21.甲文中,作者起初是“心乐之”,心情非常愉快,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不可久居”,矛盾吗,为什么? (3分)

    22.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 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3分)

    【答案】

    19.B

    2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21.不矛盾,作者寄情山水的欢乐是暂时的,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被贬官后的忧伤之情也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枪幽邃”,所以不可久居。

    22.柳宗元的心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苏轼的心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十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11-14题。(15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箭:小竹。 ③庥:同“休”,休息。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 民桥其上 ( ) (2 )有泉幽然 ( )

    (3)昌蒲被之 ( ) (4)心乐之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分)

    (2) 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3分)

    1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概括。(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作,其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答案:

    11.(1)桥: 建桥、架桥。(2)然:……样子。(3)被:同“披”,覆盖。(4)乐:以……为乐。(每个字的解释1分,“被”未写出通假字,不得分)

    12.(1)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2分)

    (2)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3分)

    13.甲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小”的描写,写出水“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1分);

    乙文中“如鸣佩环,水尤清冽”的描写,写出水“清澈透明、水声悦耳”的特点(1分)。

    14.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分);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寻求精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2分)。

    一、《与朱元思书》和《三峡》《小石潭记》的 比较阅读

    26 小石潭记

    课文说明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七、板书示例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小石潭记》赏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三、《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二、可以与《小石潭记》作对比阅读的文言文有哪些

    《满井游记》 《醉翁亭记》 这两篇文章都可以和《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因为这些文章中都有作者描写的实地景物,也有感情的抒发。只不过《醉翁亭记》抒发的方式是把自己的抑郁之情寄寓与与民同乐上,《小石潭记》则是直接抒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情。

    三、湖心亭看雪与小石潭记该如何对比阅读

    两篇都是写景的文章,前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思念之情(作者生在明朝,写这篇文章已是清朝,表达的是对明朝的思念)。后者则表达了自己被贬的失落之情

    关于小石潭记阅读答案的问题,通过《可以与《小石潭记》作对比阅读的文言文有哪些》、《湖心亭看雪与小石潭记该如何对比阅读》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小石潭记阅读答案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