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乐不思蜀主角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刘禅投降司马昭后,靠着乐不思蜀伪装自己,最后得以善终和刘禅遭司马昭猜忌,说了哪六个字最后得以善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刘禅投降司马昭后,靠着乐不思蜀伪装自己,最后得以善终
历史上的皇帝,要是根据其守护国家的方式来分类,我们可以分为这么三类,进可攻退可守者为最佳,比如汉高祖刘邦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等,可进攻却不能守者为其次,比如朱元璋以及成吉思汗等人,能守住江山却不能进攻者为最次,比如三国时期的刘禅或者清朝末年的那些皇帝。
为何这样分类呢?我想当我们了解一些历史事件之后,就会有一些明白,比如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看三国时期的刘禅,了解一下他是怎么守江山的。有人说在刘禅失去蜀汉之后,被司马昭关在洛阳,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让人想起就潸然泪下,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还有刘禅为何会得到这样的结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刘禅的无为而治刘禅17岁的时候,自己父亲刘备就已经撒手人寰,把刘禅交给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成为刘禅的相父,在诸葛亮辅佐刘禅的十几年期间,刘禅一直都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两人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争执,刘禅自己说诸葛亮主管军事和政治,自己只负责祭祀即可。
换言之,就是说刘禅是负责做名义上的皇帝,把面子工程做好,而诸葛亮则是实权的掌握者,刘禅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迫不得已,另外一方面是只有这样安排,才能减少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
当然,诸葛亮对刘禅也比较愚忠,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处理,大事小事,全部自己去处理,很少留给刘禅去处理,刘禅只需要做好皇帝就行,其余的事情都不需要操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一直没有得到什么锻炼,忽然十几年后诸葛亮一命呜呼,刘禅一下子有些慌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发现,自己想要带兵打仗,没有任何水平,治理国家,似乎还是有些难度,他为了能够天下太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战争,少让天下生灵涂炭,这一点是刘禅最伟大的地方。
得益于这个信念,刘禅在位四十多年,几乎没有杀过什么大臣,也没有严重处理过谁,并且对待蜀国的百姓,也比较仁慈,没有严厉的税收和剥削,也不忍心轻易发动战争,这是很不错的。
可也就是这样的性格,导致刘禅的蜀国都变得软弱起来,在刘禅后期,蜀国的武将得不到重用,反而使太监黄皓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姜维被黄皓威胁,十分无奈,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就不太平的三国,总有很多人对蜀国虎视眈眈,最为明显的就是司马昭。
司马昭家族窃取了曹操家族的胜利果实,接过魏国的大旗,在实力上,一直以来都比蜀国要强一些,所以司马昭打算把蜀国占为己有,从而叫邓艾发起进攻,直逼蜀汉要地成都。当时姜维在其他地方作战,邓艾突袭成都,一时间刘禅不知所措,最后只能选择交上玉玺投降。
其实这个时候刘禅身边尚且有十万多的军队可以和邓艾作战,支持到姜维过来支援,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刘禅觉得这样一来,战争会对蜀国百姓造成严重影响,自己反正也打不过司马昭,还不如投降,避免蜀国百姓遭遇危险。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蜀汉地区的形势,没有把刘禅弄走,还是让刘禅留在成都,当时姜维得知刘禅投降之后,一直对刘禅说,只要暂且委屈一段时间,自己一定可以重新复兴蜀汉的。
姜维当时正在下一盘大棋,他打算先去投靠钟会,与钟会两人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然后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等到邓艾被除掉之后,钟会就在蜀汉地区一家独大,到时候司马昭肯定会怀疑钟会,从而姜维又借助司马昭对钟会的怀疑,从中挑拨离间,促使钟会造反对抗司马昭,到时候自己隔岸观火,趁机偷袭司马昭,复兴蜀汉。
原本这个计划十分完美,只是中间一些环节出了问题,计划泄密,被司马昭所知,最后钟会和姜维都被司马昭处决了。两人被处决后,司马昭觉得刘禅继续留在成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就把刘禅带到洛阳。
刘禅乐不思蜀到了洛阳之后,司马昭先对刘禅一顿痛骂,还说要杀了刘禅,把刘禅吓得够呛,幸亏当时在场的大臣好言相劝,司马昭才放过刘禅,封其为安乐公,给他好酒好肉生活,还有几百佣人服侍刘禅,虽然活动范围小了一些,但是刘禅的生活尚且还是不错的。
这个时候的刘禅,已经彻底成为亡国之君,要是自己表现不好,随时都可能一命呜呼,所以刘禅心中很清楚,想要活命,自己就要聪明一些方可。刘禅在洛阳的行动十分小心翼翼,对司马昭也是唯唯诺诺,但凡有人劝诫刘禅复国之事,刘禅都会严词拒绝,这一点司马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刘禅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越来越不想杀掉刘禅了。
不过司马昭还是打算最后试探刘禅一次,于是就在自己准备的宴会上,叫人专门演奏蜀汉的音乐和舞蹈,在场的蜀汉大臣,看到自己国家的舞蹈,无不痛哭流涕,只有刘禅无动于衷,司马昭十分疑惑,就问刘禅:“安乐公思蜀否?”刘禅笑着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就是乐不思蜀的来源,有了刘禅这句话,司马昭已经放松了警惕,觉得刘禅确实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没有必要跟他一般见识了,此时刘禅的大臣听到刘禅这样回答,就告诉刘禅,要是司马昭再问你,你就回答:“吾亲人坟墓皆在蜀地,无一日不思念”。
司马昭听到刘禅和大臣窃窃私语,继续问道:“安乐公当真不思蜀?”刘禅根据大臣教自己的话回答司马昭,司马昭听后觉得这明显不是刘禅所言,就问刘禅是不是别人教他说的,刘禅如实回答:“就是别人教我说的”。
至此,司马昭彻底放下对刘禅的警惕心,这样一个可爱的皇帝,司马昭完全没有必要再担心什么了,后来也就没有找刘禅麻烦,刘禅得以在洛阳一直活到64岁去世,也算是得以善终。
之所以刘禅能够在洛阳活着,就是得益于他乐不思蜀的伪装,要是没有这种大智若愚的精神,想必刘禅早就一命呜呼了,可是后人为何要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禅是一个皇帝,要是普通人像他这样大智若愚,绝对是好事情,可是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肩上的责任就要重很多,并非他一个人活下去就可以,而是要背负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命运才行,比起一个国家的希望与命运,自己的生命,也许就不算什么了。
但是为何刘禅会变成这样呢?我想这与刘禅一生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最开始17岁登基时,正处于刘禅最需要学习锻炼的时间段,可惜这个时间段,诸葛亮帮助刘禅处理了所有事情,以至于刘禅没有机会锻炼,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只能成为一个胆小怕事的皇帝。
又因为与诸葛亮相处时自己的隐忍,练就了刘禅装疯卖傻的伪装能力,所以后来刘禅就真的变成那个样子,他对于尊严和荣誉感没有多少感觉,反而对活着更加感兴趣,要是换成普通人,这样挺好,可是对于皇帝而言,则很容易导致国破家亡,因为政权都是在枪杆子下夺来的,你如果软弱,别人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欺负你,比如宋朝和清朝末年,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结语通过刘禅的事迹,我们不难理解,作为皇帝而言,要是进可攻退可守,这个国家将会治理得越来越好,成为强大国家,从而别的国家更加不敢欺负自己,因此这样的皇帝当然是最佳的,而对于那些只会到处打仗,却不懂得治理的皇帝,虽然给外人一种强势的感觉,不敢欺负你,但是你的国家内部却是一片狼藉,这样的皇帝算是其次,最差的就是只知道委曲求全的皇帝,自己实力不行,还想委曲求全,最后的结局往往就是丧权辱国,留下屈辱让后人诟病!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一、刘禅遭司马昭猜忌,说了哪六个字最后得以善终?
一提起三国蜀国的第二任皇帝刘禅,大家就会想到2个字:昏君。那么,真实的刘禅究竟是昏君还是明昏呢?答案一定出乎你的意料。
刘禅出生在荆州,当时刘备寄人篱人下,因此,刘禅的幼年注定多灾多难,公元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狼狈而逃,结果襁褓之中的刘禅被七进七出的赵云救出。后来,刘备占领川蜀之后,刘禅被立为太子。章武三年,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病死白帝城。刘备临死前,让诸葛亮辅政于刘禅,且留下旷世遗诏,9个字:“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继位后,称诸葛亮为相父,对其言听计从。而诸葛亮也是个忠诚之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仍无力回天。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刘禅开始单独执政。
公元263年,魏军开始反攻倒算,他们利用姜维沓中屯田避祸、远离汉中的时机,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刘禅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选择了典径通幽,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眼看形势危急,只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这时,朝中的谯周力劝刘禅投降,理由是现在投降,还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能争取到一亩三分地也是好事,至少咱后半生不愁了,但如果强行打仗的话,可就不好说了。
刘禅当机立断,选择了投降,成了亡国遗主。
随后的故事没有奇迹发生,双子星座邓艾钟会争功,结果邓艾被田续所杀,钟会姜维亦死于乱军中等事。
乱事平息后,刘禅全家被迁往洛阳。“摄政王”司马昭奏禀魏元帝曹奂后,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要知道公是五等爵位之首,源自周代,司马昭也在同一年进封晋公,可知刘禅这个爵位不低。同时,还赏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刘禅子孙被封为都尉封侯者五十多人。
当然,尽管赏赐颇丰,但司马昭对刘禅还是很有提防之心的。
据《汉晋春秋》载,一次宴会,司马昭在席上故意令舞伎跳蜀舞并奏蜀乐,然后,他静观刘禅的反应。结果蜀汉旧官员看后无不悲痛流泪,只有刘禅神情自若,依然谈笑风生。司马昭见状,回过头对身边的贾充说,此人如此平庸,就算诸葛亮活着也不能长久,更何况是楞头青姜维叫经?贾充马上拍马屁说,如果不是这样,怎么会被大王灭了国呢?
不久,司马昭再次试探刘禅,在一次宴席直接问刘禅想不想念蜀地?刘禅回答了6个字: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听了笑了,认为刘禅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小人,是个没有能力的昏君。
一旁的旧臣郤看不下去了,就悄声跟刘禅说,你应该说先祖都在蜀地,日夜思念故土。并且闭上眼睛表达哀愁。结果,当司马昭再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时,刘禅便按郤正的“指点”回应,司马昭听后大笑说,这好像是郤正的口气吧?刘禅马上回答说:正是。结果引得在座的所有人都棒腹大笑。
以上也诞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乐不思蜀。而刘禅也因此戴上了“扶不起”和“昏君”这两顶帽子。
事实上,刘禅所说的此间乐,不思蜀这6个字,却是大智若愚的真正体现。
要知道,刘禅作为蜀国的第二任皇帝,在位41年,能够平衡西川派和荆州派各路狠角色,肯定是不简单的。前期尽管有丞相诸葛亮辅佐朝政,他相对显得轻松。但诸葛亮死后,刘禅单独亲政29年。期间,他重用蒋琬、费祎两位贤能之士,朝政一直保持平稳。当然,刘禅没了诸葛亮等人的制约后,也做出了“昏庸”和贪图享乐之举,比如说重用宦官黄皓,比如说斗蟋蟀等等。
暇不掩玉,尽管如此,刘禅的优点还是大于缺点,他投降后,通过装傻和守拙来保命,使得他这个亡国之君得已善终。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
总之,刘禅的经典6个字,尽管被后人扣上了永远无法洗脱的昏君的帽子,但他的话彻底打消了司马昭对他的猜疑和顾虑,就这样,刘禅得已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公元271年,64岁的刘禅在洛阳寿终正寝,西晋皇帝追封他为思公。
刘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结局又如何呢?刘禅共有七个儿子,他的长子刘璿和五儿子刘谌在蜀国灭亡时就死了,刘璿在姜维叛乱的过程中被魏军杀害,而刘谌因为不想投降魏国,选择在刘备陵墓前自杀,其骨气和勇气令人钦佩。而另外的五个儿子跟着刘禅一起投降了魏国,不过这五个儿子结局都是悲惨的。
后来,司马昭和儿子司马炎篡夺曹魏江山,建立晋朝。西晋建立时,山西北部的内迁匈奴部落日渐强大,他们的首领叫刘渊。永兴元年,刘渊自称是刘禅的后人,自立为帝,正式立国,国号大汉。同时,他把刘禅追封为孝怀皇帝,把汉高祖等西汉皇帝追认为远祖,隆重祭拜。
二、三国的三个君主都投降了司马昭,为什么只有刘禅善终?
司马昭需要刘禅来劝降大将和安抚人心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邓艾率领一支奇兵,借道阴平小道,长途奔袭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惊慌失措,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下,弃城投降。
国运43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终结。
刘禅在蜀汉灭亡后,举家迁到洛阳居住。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人称安乐公。此外,“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看得出,司马昭对刘禅不薄。正因为此,刘禅才“乐不思蜀”,安享晚年,活了64岁才寿终正寝。
刘禅之所以能够善始善终,是因为还有利用价值。司马昭需要刘禅来劝降大将和安抚人心。
《孟子·离娄上》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蜀汉虽然灭国了,但仍然有很多大臣、军队和民众没有归顺。蜀汉大将军姜维还率领主力部队坚守剑阁。
因此,当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要好好对待他们,利用他们身上的巨大号召力,让军队停止抵抗,让大臣“弃暗投明”,让民众归顺驯服。事实上,也正是刘禅亲自写信劝降,才让姜维放下武器,结束战争。
另外,司马昭善待刘禅,也想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做给孙吴政权的统治者看:“你们看,投降了我之后,依然吃香的喝辣的,岂不酸爽?”可想而知,如果司马昭对待刘禅很差,多年以后孙皓一定不会投降得那么爽快。
所以,刘禅投降得及时,又有利用价值,侥幸得以善始善终。
三、刘禅献表投降后,司马昭本欲斩草除根,为何最终却让其得到善终?
蜀汉后主刘禅在历史上并不是正面角色。与他相关最著名的两个故事一是赵云长坂坡相救,二是“扶不起的阿斗”。《三国演义》更是对刘禅丝毫没有手下留情,极尽笔墨之能事突出其无能,仿佛蜀国只靠诸葛亮一力支撑。孔明去世后,蜀国迅速倾覆。书中最后,刘禅自开门投诚,更让人为刘备、诸葛亮感到不值。
01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托孤白帝城后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为不负刘备之托,诸葛亮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出师表》中细细的殷勤叮咛中就能看出,诸葛亮实在没少为这位后主操心。可事实上,在历史上刘禅并没有这么无能。
▲诸葛亮塑像
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守住了蜀国30年,比诸葛亮实际掌权的时间还要久。独掌朝政前期,他虽不算励精图治,但也是个守成之主:重用姜维,接受曹魏名将夏侯霸投降等。只是到了后期,他过于宠幸宦官黄皓,以致姜维都要对黄皓退避三舍。在钟会屯兵边境的关键时刻,他听信黄皓谗言,以致蜀汉群臣皆不知此事。
▲刘禅出降剧照
说起刘禅此人,缺点真是各有各的精彩之处,但论他的优点恐怕就是因为懦弱衍生出来的“进退之道”。这一方面表现在他用人不疑,能够让每个臣子在合适的地方展现才华,这也是他能坚守蜀中30年的重要原因;然而深明“进退之道”也让刘禅在邓艾攻城时,毫无抵抗也毫无气节地开城投降,余生从未想过复兴蜀汉。罗贯中就在《三国演义》中感叹:“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
02
刘禅献表投降后定居洛阳,大名鼎鼎的野心家司马昭为试探刘禅是否真心归降,于是在一次酒会上询问刘禅,是否思念故国,刘禅连酒都没擦干净便答到:“此间乐,不思蜀”。刘禅自此传为千古笑谈,“乐不思蜀”流传开来,成为讥讽一个人只看得到眼前快乐,毫无长远目光的词语。至于刘禅是真的乐在其中,还是苟且偷生,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只是,刘禅听出了司马昭的弦外之音,因此他做了另一件事来保全性命。
▲司马昭剧照
刘禅也并不笨,他这么做只是为了保命。为了彻底打消司马昭野心,刘禅在洛阳府自己所住的府邸前挂了一个牌匾,上书“中山寨”,这三个字倒过来念就是“在山中”,这是刘禅在向司马昭传递,自己绝不会起兵闹事的信息。最开始司马昭手下都不很懂其用意,然而司马昭对这个府名甚是满意,原本想要对刘禅斩草除根、赶尽杀绝的司马昭立即放下戒心,并决定从此放刘禅一条生路。
▲刘禅少年剧照
《礼记》有言:“国君死社稷”,指国君应当为保卫社稷而死,是一种很有气节的殉国方式。历史上很多统治者都践行了这一点,例如吴王夫差、金末帝完颜承麟等。刘禅此举虽毫无志气可言,但能为保命来说也不是不可理解。这位曾被诸葛亮称赞“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皇帝,晚年安于做一名县公,安乐地度过了余生。
▲刘禅墓近照
对比于同样被俘的李煜,国破人亡后才取得了惊人的诗词成就,写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凄婉词句。也许这些诗词是导致李煜不能善终的重要原因。而刘禅用“中山寨”三个人打破司马昭顾虑,不能不说也是个聪明人,只可惜他的聪明并没有完全用对地方。
关于乐不思蜀主角的问题,通过《三国的三个君主都投降了司马昭,为什么只有刘禅善终?》、《刘禅献表投降后,司马昭本欲斩草除根,为何最终却让其得到善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乐不思蜀主角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