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孟子思想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孟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比如“以民为本”、“薄税敛”、“省刑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古代的教育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对于孟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教育实践、教育作用、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以及教育方法等五个方面来论述。
一、教育实践与教育作用
二、教育目的与人格理想
三、教育方法
一、孟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直接继承孔子的“德育第一”学说,其中,他突出了励志教育。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尽心上》)以性善论为基础,他认为人人内心都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端”,它们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外界的蒙蔽、诱惑,可能丢失掉,丢失即“放心”;学习的目的就是“求其放心”,把内心丢失的良知良能保存住,培养、扩充并在社会上发扬光大。孟子提出,进行德育首先要树立道德理想,即励志教育。下面是孟子与齐国王子塾的问答;王子塾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也。”
(《尽心上》第三十三章)(齐国的王子塾问道:“士人要做什么?”孟子回答:“树立高尚的理想。”问:“什么是高尚的理想?”答:“仁和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应有而取得是不义。以什么立身?是仁;行什么路?是义。以仁立身而行义,大人要做的事就全有了。”)“尚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仁义,以仁为心,按义行事。他在《滕文公上》中也这样说:士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基本相同:要以天下归仁为己任,以礼义为天下的规范和人生的大道,把天下奉行仁义的理想和个人的实践行动结合起来。
人必须立志,志向高尚而远大,所思所行就高尚而有益于普天下的人民。如何树立这样的理想并有效地实践,就是首先要研究的学问。我们在“理想人格”这一章讲过孟子提倡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公孙丑上》第二章)(志,是气的统帅;气,是充满体内的。志关注在哪里,气就随之到哪里,所以说,坚持志,就不妄动气。)“志”和“气”都属于精神范畴。“志”即意志、志向,提升一格来说就是理想,它在精神中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而“气”,是人的一种精神力量,由“志”来引导,所以我们又把二者连用为“志气”。人应该有志气,志气就是人的奋斗目标,精神的动力。所以人必须有宏大的志气,轩昂奋发,为大人,为君子,为豪杰,为大丈夫,以广行仁义为理想,则任重道远,激扬向上,有所作为,不为富贵所淫,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树立道德理想,就要寡欲、内省(反求诸己),即过艰苦朴素的生活,不断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接受各方面的考验。我们在前面引过孟子那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格言,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担当大任。孟子认为,人人可为尧舜,可为圣贤,只有通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精神动力。
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励志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把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简单地批评为唯心论而完全予以摒弃。唯物论者并不完全否定人的精神作用,而承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在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为实现“天下归仁由义”的理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二、孟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思想或主张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明人伦”,这种核心思想的基础就是“人性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恶是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曾这样比喻“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是一种本能,就像看见一个小孩即将落入井中,就会本能地营救。这种营救不是因为和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也不是为了争得好名声,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没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那就不是人了。而这四种“心”就是仁义礼智的体现,也是作为人的道德基础存在的,称为“四端”。
在“四端”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观。这个“明人伦”的观点是建立在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础上,他将这种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人的社会关系主要由“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和朋友关系”组成。这五种关系中,父子、夫妇、长幼属于家庭关系,君臣和朋友属于社会关系,这五种关系组成了社会所有的伦理关系。维持这五种关系就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礼、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明人伦”,这种核心思想的基础就是“人性善”,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是一种本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恶是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曾这样比喻“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关于孟子思想的问题,通过《孟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思想或主张》、《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孟子思想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