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近代历史人物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近代历史人物评述之李鸿章和历史对李鸿章的正确评价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近代历史人物评述之李鸿章
李鸿章的生平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末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考中进士,后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的功
说到李鸿章对历史的贡献,他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并成为当时清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他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立近代化的海军,并组建了北洋水师,虽处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他仍在外交中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处处维护。但最为后人称道是他参与并领导了洋务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纵观整个洋务运动全过程,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倡导组织洋务活动的官僚中,将洋务运动一直进行的只有李鸿章一人。
在所有的洋务官僚中,李鸿章兴办的洋务事业最多,涉及的范围最广,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因而他被看作是洋务派的旗帜,洋务运动的旗手。他以办洋务求“自强”为己任,摆出“舍我只谁”的姿态,并雄心勃动地表示:“我朝处数千年木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其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才能可以说是表现很充分的,成绩也是明显的,这些至少反应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一)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建设现代化国防。
1862年,淮军首先接受近代军事装备与训练,这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此外,李鸿章还派遣数批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自1871年至1894年,李鸿章购船、练兵、筹办海防,加速了中国的海防近代化。1891年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初具规模,为中国国防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二).创办民用企业,建设中国近代化工业休系。
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家民用企业中,其中李鸿章1872年委派朱其昂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一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小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一个企业纳开办轮船招商局之后,李鸿章又于1877年设立开平矿务局;1882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88年主持开办漠河矿务局;1880年这里天津铁路公司。从1882年开始,李鸿章在中国东部沿海共创办了6家大企业,涉及开矿、航运、电讯、交通、纺织等五大工业部门,建立了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维形。
(三)、派使节,开展近代化外交活动。
他奏请清政府将具有一定外交才能的三四品京堂大员,分别派驻日本、美洲、欧洲各国、1875年12月,清政府正式任命陈兰彬、容闳为外交仗节,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1876年11月派候补侍郎郭善态,刑部员外郎刘锡鸿出使英国。
(四)、办学堂、遣留学、译西书,培养近代人才。
李鸿章在1863年仿照同文馆仓办海方言馆,选拔江浙地区14岁以下的儿童入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1880年,兴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还在天津创建武备学堂。从1872年李鸿章等人奉请选派留学生赴美学习,曾先后四次送幼童计120名入美学习。李鸿章的这些活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近代化生产由此开始起步。
李鸿章的过
(一)李鸿章替清政府签订了背负千古骂的《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30多个不平等条约。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
(二)李鸿章权倾三朝时,俄国占据着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在人清地图上形如虚设,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已经消失。他却向慈禧奏言:“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尽管在左宗棠的坚持下终在年后全境收复新疆,但李鸿章在这件事上渲染的效笔,险些使中国如丧失外蒙古般丧失新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三)1864年,李鸿章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鸿章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军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人兴上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这就证明了太半天国在本质上与清廷没什么差别。再则,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根据历史发展观来讲,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走向末路,而李鸿章恰好成了使其走向末路的人而已。
四、对李鸿章的评价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举办洋务活动在不同程度上起了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利、抗衡的作用,维护了清上朝的延残喘,这是李鸿章的本意。但他没有想到弓进的先进科学技术、近代教育会冲击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破坏封建制度的根基,增强了独立自主的竞争意识,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垮台和资本主义发展。这种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不是李鸿章的预期内的,但这些进步因素的萌发,又无不与李鸿章思想、行动紧密相联系。李鸿章,应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人物。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所从事的近代化活动其成效虽“不足御侮”,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自强和富有,更没有使中国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当时,中国军事、外交屡遭失败,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而不在于李鸿章的洋务活动。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那种积贫积弱的局面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马关条约签订后,将所有致败之由、误国之责都归咎于李鸿章个人,反映了清统治层中不敢正视腐坏的封建制度才是万恶之源。李鸿也是统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中国的外交出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人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李鸿当然不是完人,世问木无完人,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事业传接下去,这也是李鸿章阵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一、历史对李鸿章的正确评价是什么??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扩展资料: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二、历史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物?
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李鸿章。(2019·随州)李鸿章晚年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洋务运动治标不得力,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中国现代的区域研究》中记载:“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候补知县戴华藻集股两万两白银,开办中兴矿局,均为商股。”由此可以判断中兴矿局的经营方式是官督商办。
三、李鸿章历史评价是什么?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问题,通过《历史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物?》、《李鸿章历史评价是什么?》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