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梁启超简介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传世家风-梁启超和梁启超的简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传世家风-梁启超
人物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等。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心系祖国,救亡图存
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时的梁启超正在等待会试结果,当得知这一消息,梁启超跟随康有为集结1300余名举人联合上书,陈言时局利弊。在此之后,又参与维新变法,成为领导人之一。尽管变法失败,梁启超先生却从未停止救国的步伐,并且经常与子女们讨论国家大事。在他的影响下,梁氏子女们尽管大多数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最终都回国将满腔热血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在四川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但他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有人高薪聘请他们到美国工作,他们并未答应。梁思成夫妇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勤俭是梁启超的家风之一。梁启超出身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他谨守祖父开创的家风,生活十分俭朴,他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勤俭朴素的家风,并将此家风传承给子女。他曾经在给子女的信中,告诫思顺夫妇人生贵在吃苦。“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也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启超借用曾国藩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来教育子女:“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他认为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土地,自然就会有好的结果,正所谓:“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家庭成为可堪传颂的家庭传奇,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梁启超从祖父和父母那里秉承家风家教,他赶上了一个西风东渐的时代,扩展了眼界和心胸,有了自己的见解,以此来悉心教育子女,取得巨大的成功。
(图文整理:周冉)
一、梁启超的简介
梁启超,是一个生在中国新旧交接时代的伟人。
早期从政,参与过「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民国成立后加入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政权。后期潜心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人称「百科全书式」人物。他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其作品的质与量等齐,为世界留下珍贵的文化资产。
家风:家族的精神与魂魄
一个家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之中,好的家风会使得整个家族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人才辈出。梁启超就是在良好的家风中成长。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 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是士绅,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妥妥的天才儿童。祖父梁维清是一名秀才,他喜欢以宋明义理、名节教导后辈,最常讲亡宋、亡明国难之事。后来梁启超一家流亡到日本,也常常给子女们讲故事,他讲南宋忠臣陆秀夫,保护幼主奋战元兵,最后在他们的老家新会县沿海的悬崖上,先将妻子推下海,然后背着幼主一起投海就义。这些民族英雄的节义精神,就这样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如果说梁启超的祖父起到了一个起引开蒙的作用,那么梁启超的父母更多的便是以自身为榜样的去教导梁启超。其父梁宝瑛淑身济物,谦谦君子。在梁启超中举之后并未耀武扬威,而是借此机会亲自带领梁启超拜谒邻村的宗嗣,以此来消除两村之间三十多年的积怨。母亲赵夫人知书达理,谨守家规,还教授乡里亲朋的女子识字和女工。从祖父到父亲,再到母亲,重点都不在知识的灌输与功利的诉求,而是强调立志与做人,这就是梁家的家风。
因材施教,尊重子女意愿,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还是孩子们的朋友。他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他非常细微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每个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但又不强求他们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而是反复地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在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晚年生活与著述在这里。他在这里写下“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
他对孩子们的爱是热情,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放式的。他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比如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女儿兴趣不大,他便写信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不是“热门专业”,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欢,对社会有帮助,他必全力支持。次子梁思永喜欢考古,他便亲自联系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自掏腰包,让梁思永有机会参加实地考古工作。当年梁思成学建筑,梁思永学考古,梁思忠学军事,王桂荃风趣又得意地对别人说:我这几个儿子真有趣,思成盖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里,思永又去挖房子。
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梁启超看来,着书和教育才是他的“天职”,既然不能改变中国的政界,那么,就通过社会教育来恢复中国青年的自觉。他写信给梁思忠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
梁家的家教,重点都不在知识的灌输与功利的诉求,而是强调立志做人,这是梁家家教的核心内容。梁先生的家世与家风如朝露一般,在阳光中熠熠生辉,压倒了传统社会之中“学而优则仕”的陈旧观念,取得了不求反得的效果,这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二、梁启超家训十则是什么?
梁启超家训十则: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927年2月6
2、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3、与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4、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极有价值的作品。”
——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
5、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1925年7月10日《致孩子们》
6、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1927年8月29致孩子们
7、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1916年10月11日致梁思顺
8、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致梁思顺》
9、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1928年5月13日《致梁思顺》
10、通达、健强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1928年5月13日《致梁思顺》
三、一门三院士,“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梁启超的教育观有多先进?
梁启超先生一生有9个子女,可谓满门俊秀,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 一门三院士
一门三院士,梁启超先生被誉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那么,梁启超先生的教育观到底是什么,又有多先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观,跟着梁启超先生一起学习子女教育。
梁启超真的是一个好父亲,他非常爱自己的子女,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一生给自己的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100余万字,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家教典范。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在子女教育的重要问题上,梁启超先生的教育观念与我们今天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理念大不相同。在子女教育上,他曾对自己的子女们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先生在子女教育上,并不是像我们今天的父母那样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他则注重引导孩子戒骄戒躁,不急功近利,尽自己的能力做去,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重过程,享受过程,让学习使自己可以获得内在的快乐,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件为了考试和分数的苦差事。
同时,梁启超先生也特别注重子女的品行教育,他曾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 梁先生不看重成功,但看重“成人”。他不仅以此要求自己的子女,而且还身体力行,做自己子女的标杆。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焉能不成材?
反观,我们今天的父母更多的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品行教育,即使孩子的成绩再好,也可能会变成马加爵、药家鑫之流。这是我们目前家庭教育非常缺失的一块,只注重成绩,忽视了德智体全面发展。
-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梁启超先生对子女的教育并非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获得多大的成就,而是在引导自己的子女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至高的精神趣味。只有子女拥有了自己健全的人格,他们就不会将学习看成一件为家长、为老师的差事,应付了之,而是将其看成是为自己吸取营养,壮大自己,将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的人生一个美妙过程,变被动为主动,这是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孩子教育中这一点真可谓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然而,往往我们大部分父母都忽视了这一点,很多孩子只是为了上学而上学,为成绩而上学,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大学,没有人管了,不知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开始迷茫,开始堕落,大学四年,什么也没有学会,毕业直接失业。然而,等我们真正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一辈子就没有,悔之晚矣!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迷失了自己,虽然活着,但可能早就死了,只是一具行尸走,只会喘气而已!我们可能都是当事人,我们的子女可能就是下一批,可悲可叹,引人深省!
一辈子很短,正确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子女的一生。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不妨跟着梁启超先生学一学,“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引导孩子健全独立的人格,早一点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老师安排的人生。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每一个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活出自己的人生,此生不负自己,无所谓成败,此生足矣!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回忆自己的一生,也不留遗憾!有时间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我们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吗,我们的子女是否还在走我们的老路呢?
- 结论
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活出自己的人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附上梁超先生的关于漫漫人生的一段名言,与君共勉之!“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梁启超
关于梁启超简介的问题,通过《梁启超家训十则是什么?》、《一门三院士,“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梁启超的教育观有多先进?》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梁启超简介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