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什么成语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天文馆之夜首次登陆北京古观象台 专家讲解月亮文化和古观象台的故事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一、天文馆之夜首次登陆北京古观象台 专家讲解月亮文化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民间素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今天(10月2日)是农历八月十六,晚上7点,北京天文馆的“天文馆之夜”活动首次登陆北京古观象台,观众夜游古观象台,通过“赏月”“听琴”“观展”“登台”等环节了解月亮知识。
观众排队用望远镜观测月亮。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眼遥望月球,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做月海。”今晚,古观象台幽静的院落中架起了两架天文望远镜,观众排起长长的队伍,通过望远镜一睹满月风采,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寻找月海、环形山等月貌。很多观众通过望远镜用手机拍摄到了月亮的画面。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中秋月最圆时刻并非在昨天,是在今天(10月2日)凌晨5点。
为何今天中秋前后,大家看到的是“小版”月亮?对此,工作人员解释称,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椭圆,月地之间的距离并不恒定。10月4日凌晨,月球过远地点,此时月地之间的距离约为40万千米。按照近大远小的原理,今年中秋月比其他月份的满月视觉上“小”一些,但公众肉眼几乎察觉不到。
今晚,古台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展览面向观众开放。在所有展品中,造型别致的水运仪象台模型最受小朋友喜爱。据工作人员介绍,它的部件中已经有了近代机械钟表中的重要部件擒纵器的雏形,这使水运仪象台成为世界天文钟的祖先。
观众夜游古观象台。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月色下,工作人员讲述了古天文的发展脉络,介绍古台的历史故事。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台顶展出的天体仪、象限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等八件古天文仪器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天文国宝”。活动当晚,观众夜游古台,登上台顶,领略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风采。
古天文专家还为大家现场讲解关于月亮的文化故事,让游客在赏月的同时认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月亮、品读诗词歌赋中的月亮、了解典故成语中的月亮。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影记者 吴宁
编辑 徐美慧 校对 柳宝庆
一、古观象台的故事
古观象台位于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以建筑整齐配套、仪器保存完好、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皇家天文台。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观象台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42)嘉靖年间曾对这座天文台进行一次大修,以后观象台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动。辛亥革命后,该台改为中央观象台。
1933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隶属北京天文馆管理,于1956年5月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的名义对社会开放。观象台高14米,东西长约24米,南北宽约20余米,台内掏空,辟为展厅,分为上下二层。台西侧的紫微殿及东西配房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的展室。台上陈列着十分精美的天文仪器。有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浑仪、简仪等。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明清观象台
北京建立观象台,其渊源应上溯到金代。金灭北宋后,将天文仪器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运到金中都(今北京右安门一带),并设立太史局、司天台。继金之后,元仍定都北京(称作大都),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大都东南建立了一座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司天台,并用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进行观测,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上了新的高峰。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元司天台的全部建筑已毁。
明初定都南京,把残存的元代天文仪器运到了南京鸡鸣山上。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时,并没有天文仪器运来,所以只在齐化门(后改称朝阳门)附近的城墙上,作肉眼观测。永乐二十二年,在紫禁城内西面建立了宫廷观象台,即所谓“灵台”,这时也还没有大型天文仪器。
据《明实录》记载,正统二年依行在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奏请,派人去南京用木料仿制仪器,运回北京,铸成铜仪。正统七年二月壬子,造“会同馆”和“观星台”。应该指出,史书记载的观象台包括台体和台下的四合院,东西厢房等附属建筑。《明实录》还记有:“(正统)十一年增修晷影堂。”直到这时,北京古观象台及台下的附属建筑群才初具规模。历经有清一代,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清代将观星台改称“观象台”,隶属钦天监。紫微宫和西耳房中还有传说为康熙手书“观察惟勤”和乾隆手书“观象授时”的巨幅横匾。
辛亥革命后,该台改称“中央观象台”,隶属于教育部。当时对观象台作了些改建并添建了一些房屋。到1929年改中央观象台为“国立天文陈列馆”,只作气象工作。至此,北京古观象台结束了历时近五百年的连续天文活动。
几度沧桑的古代天文仪器
古观象台上安放的观天仪器,索以体型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细著称于世。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瑰宝曾经历尽了人间的沧桑!
在明代,观星台上使用着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等大型仪器。到了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奉康熙帝之命,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六件新仪,至康熙十二年制成,计有: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新仪制成后,就将明代仪器全部移放台下,将新制六件仪器安于台上,进行观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纪理安设计的地平经纬仪造成后安于台上,这架仪器是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的合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纪理安在监制这架仪器时,竟将台下遗存的元明古仪_充作废铜使用,幸后来有人发现并奏明朝廷下令禁止,才保留了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三件(可惜,辛亥革命后,天体仪已不知去向)。这可以说是北京古观象台上古代仪器的一大厄运。
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亲临观象台,他遍观了天文仪器后称,结构以浑仪制近古,刻划制度宜从今。于是,当时钦天监的有关人员集思设计制造了“玑衡抚辰仪”,制造工期达十年之久。这架仪器的结构,基本上与中国汉唐以来我国历代制造的浑仪相类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浑仪中的地平环和黄道环,时度刻划同于台上其它七件仪器,用圆周360。和九十六刻制取代中国古代的365.25。和百刻制。
“玑衡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它重五吨有余,高大雄伟,雕刻细腻,除了作为观象台上的一架观天仪器之外,也是一座精美的工艺品。
古仪被迫流徙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北京古观象台洗劫一空。德法侵略军看到我国明清大型精致古仪,竟私下达成瓜分我古文物的“协议”,法国侵略军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和明制简仪搬到了驻华使馆,后迫于舆论又于1902年归还我国。德国侵略军则将明制浑仪和清制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抢走,运回德国,陈列在柏林波茨坦离宫,至1921年才根据《凡尔赛和约》归还我国。十件古仪全部归还后,我国又将清代八大铜仪按原来布局安于台上,明制浑仪则安于紫微宫左侧,简仪安于右侧。
明清十大仪器被抢走之后,当时的天文工作者为了不问断观测,曾经制造了小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议(即半径为清制天体仪的一半)各一架,安于观象台上使用。为记载这段史实,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刻石碑一座,现在立于台下紫微宫左侧的耳房前面,以供参观。
1931年“九·一八”事变,我国天文工作者为保护文物,遂于1933年将明制浑仪、简仪、漏壶、圭表和清制小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七件运到南京,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上。至此,北京古观象台就只存有清制八大铜仪了。
古观象台巡礼
北京古观象台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象这样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近五百年的天文观测,在世界上实属少见。
新中国成立后,曾作过必要的修葺。十年动乱之后又进行了彻底的修缮,焕然一新。并于1983年4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
参观北京古观象台,首先是观象台及其上面的八大铜仪。观象台高达14米余,在东西长近24米、南北宽20米有余的平顶上,八大铜仪排列在南、西、北三面。踏上台顶,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架我国历代传统制造的天体仪,直径为6尺的巨大球面上,精确地刻画着1800余颗天体,浩瀚的银河纵贯整个球面,牛郎.、织女星座隔河遥望。位于北面那架中西合璧的“玑衡抚辰仪”,姿态优美,气势磅礴,托起整个仪器的云架,铜龙盘绕,生机勃勃,雕刻精美。仪器上部,圈环相套,探测太空,运转自如。其它几件仪器,亦是各具特色,多彩多姿。
观象台下有个优雅秀丽的四合院,便是紫微宫及东西厢房,有“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在这里人们可以纵观我国古代几千年来天文学从萌芽到不断发达的概貌,而那丰富悠久的天象纪事,卓有见识的天文学理论,杰出的发明创造,将会激发参观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景仰和怀念!
回答者:diany1989 - 秀才 二级 8-24 00:27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建国门内立交桥西南侧,已有五百四十余年的历史。它是明,清两代的天文台,以建筑整齐配套,仪器安然完好,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明清观象台
北京建立观象台,其渊源应上溯到金代。金灭北宋后,将天文仪器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运到金中都(今北京右安门一带),并设立太史局、司天台。继金之后,元仍定都北京(称作大都),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大都东南建立了一座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司天台,并用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进行观测,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上了新的高峰。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元司天台的全部建筑已毁。
明初定都南京,把残存的元代天文仪器运到了南京鸡鸣山上。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时,并没有天文仪器运来,所以只在齐化门(后改称朝阳门)附近的城墙上,作肉眼观测。永乐二十二年,在紫禁城内西面建立了宫廷观象台,即所谓“灵台”,这时也还没有大型天文仪器。
据《明实录》记载,正统二年依行在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奏请,派人去南京用木料仿制仪器,运回北京,铸成铜仪。正统七年二月壬子,造“会同馆”和“观星台”。应该指出,史书记载的观象台包括台体和台下的四合院,东西厢房等附属建筑。《明实录》还记有:“(正统)十一年增修晷影堂。”直到这时,北京古观象台及台下的附属建筑群才初具规模。历经有清一代,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清代将观星台改称“观象台”,隶属钦天监。紫微宫和西耳房中还有传说为康熙手书“观察惟勤”和乾隆手书“观象授时”的巨幅横匾。
辛亥革命后,该台改称“中央观象台”,隶属于教育部。当时对观象台作了些改建并添建了一些房屋。到1929年改中央观象台为“国立天文陈列馆”,只作气象工作。至此,北京古观象台结束了历时近五百年的连续天文活动。
几度沧桑的古代天文仪器
古观象台上安放的观天仪器,索以体型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细著称于世。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瑰宝曾经历尽了人间的沧桑!
在明代,观星台上使用着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等大型仪器。到了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奉康熙帝之命,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六件新仪,至康熙十二年制成,计有: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新仪制成后,就将明代仪器全部移放台下,将新制六件仪器安于台上,进行观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纪理安设计的地平经纬仪造成后安于台上,这架仪器是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的合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纪理安在监制这架仪器时,竟将台下遗存的元明古仪_充作废铜使用,幸后来有人发现并奏明朝廷下令禁止,才保留了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三件(可惜,辛亥革命后,天体仪已不知去向)。这可以说是北京古观象台上古代仪器的一大厄运。
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亲临观象台,他遍观了天文仪器后称,结构以浑仪制近古,刻划制度宜从今。于是,当时钦天监的有关人员集思设计制造了“玑衡抚辰仪”,制造工期达十年之久。这架仪器的结构,基本上与中国汉唐以来我国历代制造的浑仪相类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浑仪中的地平环和黄道环,时度刻划同于台上其它七件仪器,用圆周360。和九十六刻制取代中国古代的365.25。和百刻制。
“玑衡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它重五吨有余,高大雄伟,雕刻细腻,除了作为观象台上的一架观天仪器之外,也是一座精美的工艺品。
古仪被迫流徙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北京古观象台洗劫一空。德法侵略军看到我国明清大型精致古仪,竟私下达成瓜分我古文物的“协议”,法国侵略军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和明制简仪搬到了驻华使馆,后迫于舆论又于1902年归还我国。德国侵略军则将明制浑仪和清制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抢走,运回德国,陈列在柏林波茨坦离宫,至1921年才根据《凡尔赛和约》归还我国。十件古仪全部归还后,我国又将清代八大铜仪按原来布局安于台上,明制浑仪则安于紫微宫左侧,简仪安于右侧。
明清十大仪器被抢走之后,当时的天文工作者为了不问断观测,曾经制造了小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议(即半径为清制天体仪的一半)各一架,安于观象台上使用。为记载这段史实,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刻石碑一座,现在立于台下紫微宫左侧的耳房前面,以供参观。
1931年“九·一八”事变,我国天文工作者为保护文物,遂于1933年将明制浑仪、简仪、漏壶、圭表和清制小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七件运到南京,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上。至此,北京古观象台就只存有清制八大铜仪了。
古观象台巡礼
北京古观象台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象这样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近五百年的天文观测,在世界上实属少见。
新中国成立后,曾作过必要的修葺。十年动乱之后又进行了彻底的修缮,焕然一新。并于1983年4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
参观北京古观象台,首先是观象台及其上面的八大铜仪。观象台高达14米余,在东西长近24米、南北宽20米有余的平顶上,八大铜仪排列在南、西、北三面。踏上台顶,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架我国历代传统制造的天体仪,直径为6尺的巨大球面上,精确地刻画着1800余颗天体,浩瀚的银河纵贯整个球面,牛郎.、织女星座隔河遥望。位于北面那架中西合璧的“玑衡抚辰仪”,姿态优美,气势磅礴,托起整个仪器的云架,铜龙盘绕,生机勃勃,雕刻精美。仪器上部,圈环相套,探测太空,运转自如。其它几件仪器,亦是各具特色,多彩多姿。
观象台下有个优雅秀丽的四合院,便是紫微宫及东西厢房,有“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在这里人们可以纵观我国古代几千年来天文学从萌芽到不断发达的概貌,而那丰富悠久的天象纪事,卓有见识的天文学理论,杰出的发明创造,将会激发参观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景仰和怀念!
二、北京古观象台!如何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崇祯年间(1629~1638年)由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先后制造了极限大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候时钟、望远镜、沙漏等仪器。清代时,并更名为“观象台”。
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改用西方技术制造出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纬仪等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
这些仪器具有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风格,造型纹饰极为考究,至今仍陈列在古观象台上。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
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
从明朝正统年间,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这里既有当时按照元代以来天文仪器复制的大型青铜天文观测仪器,又有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及外国传教士先后设计制造的精密新仪器,显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是研究古代天文科学成就的重要资料。
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而且,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光辉成就的历史见证,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保存完好,观测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更多关于北京古观象台!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三、北京天文馆和古观象台怎么样
北京天文馆,国家4A级景区,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是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由两部分组成:北京西直门外的北京天文馆(简称西馆)和北京建国门内的北京古观象台(简称东馆)。北京天文馆和北京古观象台同时被北京市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落成于1957年9月29日,设施包括天象厅,门厅,展览厅,报告厅,天文台等。北京天文馆是中国乃至亚洲大陆的第一座大型天文馆,目前仍是大陆唯一的大型专业天文馆。2004年12月12日,北京天文馆新馆落成,设施包括数字宇宙剧场,3D影院,4D影院,太阳展厅等。
北京天文馆包含A、B两馆,共4个科普剧场。A馆天象厅是我国大陆地区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厅,内部设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蔡司九型光学天象仪和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天域数字投影系统,不仅能为场内400名观众逼真还原地球上肉眼可见的9,000余颗恒星,高达8K分辨率的球幕影像,还能实现虚拟天象演示、三维宇宙空间模拟、数字节目播放等多项功能。
B馆于2004年底正式建成开放,内有宇宙剧场、4D剧场、3D剧场3个科普剧场,以及天文展厅、太阳观测台、大众天文台、天文教室等各类科普教育设施。其中,半径为18米的宇宙剧场拥有标准半球全天域银幕,能同时为200名观众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立体天幕效果,这在我国大陆地区独一无二。
4D剧场和3D剧场分别拥有200席和116席座位,两个剧场均采用最先进的播放设备和特效设备。4D剧场不仅能够呈现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还能根据科普节目情节发展产生喷水、喷风、拍腿等多种特效,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奇妙科普体验。3D剧场拥有宽12米、高9米的金属银幕,配以45度偏振立体眼镜,以逼真绚丽的立体效果为观众们呈现科普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北京天文馆“天象厅”,位于北京天文馆A馆中央,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天象厅,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球幕剧场之一!拥有最先进的天象设备,以及最精彩的球幕天象节目。作为我国大陆地区最大的地平式天象厅,球幕内部直径达到了23米,能容纳400名观众同时观看影片,内部采用红、绿、褐、蓝四区排列,确保每一位观众都有一个良好的欣赏体验视角;世界首创的13.1声道立体环绕声系统,能够让每个观众都体验到独特的环绕声音效果。
北京天文馆“宇宙畅游”,该展览由七大展区组成,分别是月球漫步、陨石部落、太阳家族、星座显形、宇宙之谜、挑战岛和宇宙风景。
北京天文馆“宇宙剧场”,是中国大陆地区首家球幕立体宇宙剧场。半径18米,倾角15度的标准半球内配备产自美国的全铝质金属球幕作为全天域银幕,剧场内播放超高分辨率的细腻画面搭配高浸入式显示技术,使画面艳丽感人,3D效果卓越超群。球幕系统拥有庞大的天文数据库,启用实时模式,通过立体显示,将复杂的天体运动清晰呈现出来。
北京天文馆“3D剧场”,位于北京天文馆B馆地下一层,共设座椅116席,银幕宽12米、高9米,是个阶梯型的小巨幕影院。剧场采用了先进的播放设备,全新引进4K高清科普节目,画面效果真实、清晰。
戴上立体眼镜,如梦似幻的立体世界立即映入我们的眼帘,或是一只来自白垩纪的霸王龙、或是一头远古的冰原巨兽又或是一只深海的大白鲨
北京天文馆“4D剧场”,位于北京天文馆B馆2楼,整个影院可以容纳200名观众同时观看,播放的科普节目非常具有特色,观众观赏影片时需戴上特殊的偏振立体眼镜。根据影片情节的发展,特效设备会产生出喷水、喷风、闪电、捅背、滚珠、耳风和拍腿等特效,与影片真实同步表现,让小朋友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领悟到科学知识,让“大朋友”在惊险刺激的冒险中探索自然的奥秘。
★北京古观象台
享誉中外的北京古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隶属于北京天文馆。北京古观象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顶展出的八件古天文仪器是国家一级文物,堪称中国天文国宝。
北京古观象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台顶上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
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关于北京天文馆和古观象台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关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什么成语的问题,通过《北京古观象台!如何》、《北京天文馆和古观象台怎么样》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什么成语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