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太详细了!必须看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太详细了!必须看看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太详细了!必须看看和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太详细了!必须看看
  •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
  • 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太详细了!必须看看

    文末有全文电子版打印方式。

    今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产生,也导致了假期也随之延长。很多高中的孩子也是前不久才刚刚回到学校,这导致了高中课本的学习进度变得比往年都要缓慢。

    到了这个时候,有的孩子就会耍点小聪明,大家都知道高考单科分值最高的是语数外,那么这些孩子就会暂时放弃掉其他的科目,以保证能在语数外上拿到更高的分数。

    地理就是被同学们放弃的那一门。普遍感觉这是一门副科,临近考试背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们,那就大错特错了。地理在高二、高三中,文科类比较难的一门学科,必修一得过且过的态度,之后的知识点真的不用考虑,肯定学不会,一点不夸张,知识点都是连贯性、一连串的。

    那么鉴于此,老师为大家把必修一的地理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配上了相应的图片,可以说还是非常详细以及全面了,建议高中的孩子都打印收藏!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就多多关注吧!

    全文打印方式

    1.点击头像进入我的主页,点击关注;

    2.私信或在下方评论“打印”即可;

    3.你想看到什么资料也可以在评论里告诉我哦。

    一、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敏锐的感觉其有用程度及不上常识的一半;四十个智者方才抵得上一个常识丰富者。只愿带金子的人每天都会为缺少零钱而束手无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 总结 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目录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归纳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 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 、 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3、气候形成因数: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4、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25: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 种植 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

    高中地理知识归纳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水环境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 雨水 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二、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以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中地理知识点 总结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 方法 。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 想象力 ,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三、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

    活着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自觉学习,以适应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1

    一、锋与天气

    (一)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注意:

    1.空间尺度: 水平范围——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 垂直范围——几千米到十几千米 2.“冷”、“暖”是相对于流经地区而言的,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温度的是冷气团,高于流经地区温度的是暖气团。 思考: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广大地区,天气状况(气温和气压)如何? 答: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寒冷晴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温暖晴朗。

    (二)锋面的概念和分类

    冷锋与天气

    暖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与天气:春末——华南的降雨(华南准静止锋)

    夏初——江淮的“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冬季——昆明准静止锋

    思考:锋面附近一定会形成降水吗?

    答:不一定降水(空气湿度不够), 但一定有风(冷暖气团有气压差)。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注意: 低压与气旋属于同一个天气系统,高压与反气旋属于同一 个天气系统。 只不过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 旋是对气流状况的描述。

    天气: 低压(气旋)控制的天气——台风(教材 P44)【主要记住台风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利的、有利的】 高压(反气旋)控制的天气——“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

    三、锋面气旋(北半球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2

    表现:

    事实: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减少、矿物燃料燃烧等

    2.气温升高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3. 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技术、植树造林等等。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3

    自然界的水循环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互补关系与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有何对应关系?

    提示:河流汛期时,河流水补给湖泊,如图2;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流,如图1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考点一.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变化示意图节

    雨水 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②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考点二.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 总结 如下: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海陆间循环 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考点三.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特征的分析 方法

    河流特征包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2)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水文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

    水位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且低温时间越长,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流速(水能) 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④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⑤修建水库: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⑥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2.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问题,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