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文章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158文章网 > 范文示例 >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超全总结,期末考试的救星!短期提分秘籍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超全总结,期末考试的救星!短期提分秘籍

作者:158文章网日期:

返回目录:范文示例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超全总结,期末考试的救星!短期提分秘籍和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进入正文!

内容导航:
  •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超全总结,期末考试的救星!短期提分秘籍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 一、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超全总结,期末考试的救星!短期提分秘籍

    学地理必修一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记忆知识点啦,必修一没有那么多复杂需要记忆的东西,多理解会写题就可以。

    高中地理是经常被同学们放弃的一门。普遍感觉这是一门副科,临近考试背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们,那就大错特错了。地理在高二、高三中,文科类比较难的一门学科,必修一得过且过的态度,之后的知识点真的不用考虑,肯定学不会,一点不夸张,知识点都是连贯性、一连串的。

    平时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把笔记好好整理,考试前重新梳理一遍,让自己有个印象,对于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马上要期末考试来临,便于同学们学习和复习,给大家归纳了这份高中地理必修一所学的知识点总结,全面而又详细,高一生和准高三的学生必看!

    篇幅限制,只能上传部分,点击学姐头像,回复【地理30】领取完整版!


    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一、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 学习 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地理 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 秋分 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 总结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 其它 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_气候分为两种:

    _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_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二、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以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中地理知识点 总结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 方法 。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 想象力 ,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三、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地理 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 有哪些?学习地理的重要任务是背诵,若将知识点编成口诀,想必会更好记忆。一起来看看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

    ▼▼目录▼▼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记忆口诀

    高一地理记忆顺口溜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 秋分 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2.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a)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a)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7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b)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风温暖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a)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侧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年盛行西风。分布于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分布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补充:在高气压,信风和极地风带控制下,干旱;在低气压和盛行西风带控制下,湿润

    3.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a)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b)冷锋和暖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例如:冬季春大风、寒潮、沙尘暴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运动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

    4.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应对气候变化的 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为基础,呈经向带状分布。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 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晚

    城市化水平高低

    城市人口少多

    现代发展速度慢快

    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

    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

    高一地理必修一记忆 顺口溜

    滔滔入东海,涓涓青藏源;

    全长六千三,流域百八万;

    亚洲第一河,世界位居三。

    上中下游分,宜昌湖口断。

    十大政区过,青蜀藏与滇;

    中游鄂湘赣,下游苏沪皖,

    金沙经横断①,虎跳峡云南;

    上游落差大,龚嘴站四川;

    瞿巫西三峡②,电站正在建。

    葛洲坝枢纽,长江水横拦。

    中游江面宽,“九曲回肠”弯;

    洞庭鄱阳湖,沅湘汉江赣;

    支流南北布,汛期易排险。

    下游阔又深,江口与海连。

    自古航运重,“黄金水道”赞。

    ①金沙,金沙江。横断,横断山区。

    ②瞿巫西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记忆口诀

    (1)地理概况

    东北三大省,黑吉辽简称。

    黑北漠河镇,“极村”“不夜城”。

    地形之特征,外山平原中。

    大小兴安岭,西北“人字形。

    东部长白山,天池绮丽景。

    东北大平原,松辽三组成①。

    肥厚耕地阔,“沃野千里”平。

    (2)气候与农业

    气候之特征,冬长又寒冷;

    河冰坚且厚,航运半年通。

    积雪和冻土,水丰好墒情。

    夏季短且暖,七八月为盛。

    农作物玉米,大豆最著名;

    春小麦甜菜,苹果产辽东。

    一年一熟主,农业基地重。

    (3)自然资源

    木材基地重,长白兴安岭;

    红松木优质,落叶松有名。

    貂皮鹿茸参,东北“三宝”称。

    东北之水库,最大松花湖。

    河流流量大,水能亦丰富;

    白山水电站,丰满须记住。

    本区矿产多种,石油煤铁为重。

    辽河吉林油田,最重须记大庆;

    鞍山本溪铁矿,阜鸡鹤煤著名②;

    露天采煤抚顺,矿产综合利用。

    (4)城市、工业、交通

    东北三大省,工业类型重。

    哈尔滨机电,长春“汽车城”;

    沈阳属机械,鞍钢最著名。

    铁路稠密网,骨架“丁”字形;

    哈尔滨沈阳,南北枢纽重。

    大连不冻港,航线八方通。

    ①松辽,松辽平原。三,三江平原。

    ②阜,阜新。鸡,鸡西。鹤,鹤岗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

    ★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一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

    ★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问题,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等文章的解答希望已经帮助到您了!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相关信息,请到本站进行查找!

    相关阅读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有哪些

    • 158文章网范文示例
    • 今天小编给各位分享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文中也会对其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有哪些和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是什么?等多篇文章进行知识讲解,如果文章内容对您
    关键词不能为空

    范文示例_作文写作_作文欣赏_故事分享_158文章网